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台州市立医院ICU就诊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成感染组(60例)和非感染组(563例),首先单因素分析初步筛查CRBSI的危险因素,然后以是否发生CRBSI(1=是,0=否)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差别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CRBSI的发生率为9.63%(60/623);感染组与非感染组APACHE评分、导管类型、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静脉营养、激素使用、插管次数、紧急插管、营养状态、糖尿病和MODS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ACHE评分较高、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2周、营养支持、插管次数〉2次、紧急插管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E评分越高、使用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应用营养支持、插管次数过多,CRBSI发生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50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为临床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型号为4Fr)由美国巴德公司制造,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结果:共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50例(9.6%),由于穿刺部位、病原菌种类、穿刺时间不同,发生率有所不同。结论:从置管开始,就应该做好每一个细节,置管与拔管都要谨慎,方能有效减少CVC-RB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集束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的制订与实施。方法通过比较,执行CLB以前和以后的CLBSI发生率,确定预防CRBSI集束干预的有效性。结果执行CLB后,CRBSI的发生率下降2.69/1000导管日(由4.24‰降至1.55‰),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作为主动预防措施并启动多学科的循证研究,可明显降低我院ICU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式联运干预对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改进预防CRBSI措施。方法:将ICU 1 57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721例、5 88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为对照组;第2阶段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632例、4 376个导管日为干预组,采用多式联运干预措施包括集束化综合管理、人员培训、CRBSI发生率调查及反馈,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住ICU时间、平均置管时间及血液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预防措施执行情况。结果:干预组CRBSI发生0例,发生率0%,对照组CRBSI发生20例,发生率为0.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RBSI危险因素(年龄、APACHE评分、SOFA评分、输血、静脉营养、休克)和ICU住院时间及28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式联运干预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焱  黄芳  李义芳  张红梅  段伟 《农垦医学》2022,(3):220-223+228
目的:分析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特点和防控措施执行情况,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2021年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场调查2019-2021年期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结果:2016-2021年中心静脉置管7 120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9例,感染率为0.57例/千导管日;共分离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5株,占64.71%,革兰氏阳性菌20株,占23.53%,真菌10株,占11.76%;2019-2021年共观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21 998次,执行率为90.54%;其中观察置管操作2 457次,执行率为72.43%,观察导管维护操作19 541次,执行率为92.81%。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在可控范围内,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对策,为CRB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9月-2014年12月入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 U的103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CRBSI发生率,观察病原学特征。结果103例患者中14例发生CRBSI ,发生率为13.59%。共培养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株,占57.14%。革兰阴性杆菌3株,占21.43%。真菌3株,占21.43%。长期置管、使用多腔导管是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CRBSI危险因素的控制,尽量使用单腔导管,缩短留置时间,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呼吸科ICU中诊断为CRBSI的老年患者进行筛选。对选出的20例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同期呼吸科ICU住院的行深静脉置管但无CRBSI的病例。结果两组对比显示基础疾病构成、年龄、性别、感染前导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完全肠外营养、尿管留置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BSI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熟练程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置管部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者、低白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操作者人员熟练程度、低白蛋白血症及APACHEⅡ评分是呼吸科ICU老年患者评估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广谱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医院因素、致病菌因素等。预防措施包括保证中央静脉穿刺的安全、用抗生素浸泡导管、彻底清洗手、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监测工作等。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梁沣 《吉林医学》2014,(11):2488-2489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PICC因其具有安全、高效、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能充分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在肿瘤科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他毕竟是一项有创技术,长时间的留置,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不容忽视。有报道,国内吴红娟等报道PICC后CRBSI的发生率为2.65%~7.4%。近年来,临床上使用集束化干预措施来预防CRBSI的发生,使得PICC在肿瘤患者中得到了更好地应用,现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发生原因及集柬化干预措施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363例次患者锁骨下或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后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BI)的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结果:中心静脉置管总感染计65例次,千日感染率18.5‰,例次感染率17.9%?CABI患者多发生于高龄70岁以上?男性?留置时间超过2周及APACHE Ⅱ评分较高患者;而营养状况?多脏器功能不全及糖尿病对CABI发生率无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提示男性?留置时间超过2周与CABI发生的风险相关?感染菌种的菌群分布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占53.6%,依次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与屎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占37.5%,依次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真菌占7.1%,主要为克柔念珠菌?结论: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CABI发生率较高,感染菌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男性?导管留置时间超过2周的患者,CABI发生的风险增加,而营养状况?MODS与糖尿病对CABI的发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63-136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376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老年危重症患者,按是否发生CRBSI分为对照组330例和感染组46例。结果:37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有46例导管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3.7%;其中血流感染6例(1.8%),导管定植40例(11.94%);46例感染组患者的气管切开、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住院费用及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白蛋白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46例共分离菌株52株,革兰阳性菌25株(48.1%),革兰阴性菌22株(42.3%),真菌5株(9.62%)。结论: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感染机率逐渐升高,在对导管感染的防治中,预防最为关键,其次是加强置管的无菌操、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减少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干预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360例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感染患者78例,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干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感染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21.18%和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P<0.05)。②置管术后第1、2、3、4周末期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3.33%、18.46%、24.76%和30.77%,结果显示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③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6.67%,显著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33.33%。④导管留置后78次的感染中有38次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48.71%,有27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34.61%,有13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7%。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各阶段的管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98例,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29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7例(15.77%),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χ2=15.148,P=0.001);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感染率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位置、合并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彩云  庞杰媚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78-2979,298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住ICU的46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制定及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选择集束化干预前2011年3月-2012年8月同科室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采取集束化干预后导管的使用率从63.6%升到71.6%,导管的感染率从8.61‰降低到1.49‰,下降了82.7%,干预前、后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风险评估分级干预对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1月-2022年11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预防护理,研究组行风险评估分级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感控操作规程合格率、危险因素指标控制合格率及血流感染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透析用水管理、中心导管维护、高频接触物核查、消毒隔离、手卫生核查等感控操作规程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危险因素指标控制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风险评估分级干预可有效提升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感控操作规程合格率和危险因素指标控制合格率,从而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静脉置管模式对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及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 335例在4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HM患者行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CRBSI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1 335例HM患者发生CRBSI 115例,感染发生率8.61%,股静脉发生CRBSI 48例(16.9%)与颈内静脉CRBSI 29例(5.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发生导管血流量不足及堵塞29例(10.21%)与颈内静脉11例(2.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发生局部血肿或出血31例(5.76%)与股静脉2例(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335例HM患者剔除同1患者的重复菌株共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57.69%),革兰阳性菌62株(39.75%),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置管模式等因素与HM患者的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为诱发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模式发生CRBSI感染率最低(5.38%),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16.91%),临床上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CRBSI发生率较低的静脉置管模式置管可能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之一;患者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模式等均为引发CRBSI的危险因素,医院应针对性地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HM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63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MHD患者各个变量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63例MHD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者59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为16.25%;病原菌检出42株,革兰阴性菌25株,革兰阳性菌9株,真菌8株。年龄大、经股静脉穿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有糖尿病史均为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存在糖尿病史均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均<0.05)。结论年龄大、经股静脉穿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以及糖尿病为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原因。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0月间,47例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例的患者因素、置管因素、置管操作者因素,调查重症监护室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47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患者中,置入导管前已经存在其他部位感染、血糖控制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较为常见。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病与置管前已经存在其他部位感染、血糖控制情况、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