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31例伤寒、副伤寒患,通过加强一般护理和对症护理,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伤寒、副伤寒1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0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伤寒及副伤寒病例。结果:139例病例中伤寒116例(83.5%),副伤寒23例(16.6%)。近年伤寒所占比例显下降,由1993—1997年间90.1%下降到1998-2002年间的70.83%;而副伤寒比例则逐年增加,其中以副伤寒乙为主。副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39.1%)低于伤寒组(78.4%)。结论:近年来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显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伤寒、副伤寒的经典血清学检查法为肥达反应(试管法)。目前又发展为采用微量凝集试验 ,即反向血凝法 (LPS—PHA) [1] 。其原理是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 ,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 ,根据红细胞凝集情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 (特异IgM抗体 )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 90 %~ 98 5 % [2 ] 。经实践 ,此法具有快速、敏感、方便、特异和稳定等特点。笔者运用两法对门诊和住院已确诊为伤寒的病人共 48例标本进行了结果比较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被检血清 收集门诊和住院已确诊为伤寒的病人共 48份血清。其中发病 1~ 7天…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陶香娣  宋应同 《疾病监测》1993,8(6):149-153
伤寒,副伤寒(以下统称伤寒)近十年来,常出现局部的暴发或流行,给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了很大损失。自1986年开始,组织了以高发省份为主的全国伤寒监测网,按照统一方案进行监测,现将伤寒监测资料结合疫情报告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一、流行特征1.流行强度:近十年伤寒发病率曾出现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莹  张静 《疾病监测》2010,25(7):538-541
目的分析2005-2008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玉溪市红塔区的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探讨其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05-2008年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云南省和玉溪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城区发病率(374.59/10万)显著高于农村(96.51/10万);发病高峰呈双峰,持续时间较长。15岁小年龄段发病率及构成均分别低于云南省、玉溪市;农民、散居和幼托儿童比例较低,而大中专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等人群构成较高。2008年红塔区实验室确诊病例全部为甲型副伤寒病例,其分子分型(PFGE)检测结果主要集中在3种带型,表明传染来源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红塔区甲型副伤寒占绝对优势,当地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与云南省和玉溪市有明显差异,应根据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在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研究,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以往提出的综合性控制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不理想,亟待探讨防治措施落实的有效方式.针对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伤寒副伤寒防控应用性研究尤为显得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院1983~1988年共收治资料完整的伤寒与副伤寒84例,其中因诊断不明或误诊为其它疾病而收入普通病房者58例(伤寒49例,副伤寒9例),占69%。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现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伤寒是一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各系统损害,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以肝损害最常见,发生率高达40%~50%。为加深对肝损害的认识,对我院2002-01~2005-01确诊伤寒或副伤寒并肝脏受损害4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陶桥华 《疾病监测》2001,16(1):17-19
平乐县1999年共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515例,发病率为1207510万,无死亡。现将本县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流行病学特征:全县首例病例系3月6日发病,末例病例为12月28日,疫情历时10个月,共发病515例,无死亡,发病率为1207510万,菌型主要是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型沙门氏菌。病例从3月份开始发生,共发病7例,4月份发病23例,5月份发病45例,6月份发病18例,7月份发病83例,8月份发病91例,9月份发病61例,10月份发病98例,11月份发病77例,12月份发病12例,其特点为4~5月份形成第一个疫情小高峰,6月份疫情回落,7~11月份病例迅速增加形[收稿日期]200…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用可溶性抗原包被固相载体,以ELISA法代替传统的肥达氏反应快速诊断伤寒到伤寒,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所有伤寒和副伤寒病例均有典型症状、体征,并经血尿等细菌培养确诊者。正常人对照系无伤寒、副伤寒病史之健康人。其他病人组为现病发热病人,其中败血症6人,肺部感染2人.上呼吸道感染4人。1.2试剂方法所用伤寒和到伤寒诊断试剂盒系济宁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研制提供。采用伤寒和副伤寒可溶性抗原检测血清中相关抗体的ELISA法。即将经1:160信稀释的血清标本各0.1ml加入预先已经超声粉碎的细菌菌…  相似文献   

13.
头孢噻肟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 ,具有杀菌作用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强许多倍 ,近年来头孢噻肟钠与氧氟沙星合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作者自1996年6月~2001年5月 ,用阿米卡星 +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 +氧氟沙星及单用氧氟沙星治疗伤寒、副伤寒92例 ,并对三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 ,现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伤寒59例 ,甲型副伤寒28例 ,乙型副伤寒5例均经临床和血培养细菌学确诊。全部病例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70例血或粪培养检出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南疆五地区伤寒监测系统报告病例的准确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能力和水平。方法 将南疆五地区所有医院报告的发病日期为2016年1月1日至8月31日的伤寒、副伤寒的临床和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与国家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进行比较,核实病例诊断的准确性。抽取部分医院,通过访谈检验科医生,了解被抽中医院开展伤寒、副伤寒的实验室检测情况。对临床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医生对伤寒、副伤寒疾病的认知以及参加相关培训的情况。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南疆五地区2016年1月1日至8月31日上报的伤寒、副伤寒49例病例中,临床病例诊断正确率为6.67%(1/15),确诊病例诊断正确率为14.71%(5/34)。共调查32家医疗机构,乡镇级医院仅有5.88%(1/17)可开展细菌培养,100%均未开展肥达试验。调查的105名医生中对临床诊断病例定义的正确回答率只有7.62%,对确诊病例定义的正确回答率仅为11.43%。参加过培训的人员中对诊断标准的回答正确率高于未参加过培训的人员。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细菌培养和肥达试验的比例均不高,而且医生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掌握不规范。建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伤寒、副伤寒的核实和免费检测任务,对县(乡)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加强伤寒、副伤寒的培训,保证基层医生能及时做出疑似诊断报告,以保持发现疫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2009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及国家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掌握疫情态势,了解高发地区病原构成、重点人群带菌状况以及菌株耐药变化情况,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的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信息及国家监测点上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9年全国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6 938例,死亡9例,其中伤寒12 427例,死亡7例;副伤寒4511例,死亡2例,与2008年相比,伤寒发病数上升13.53%,副伤寒发病数下降3.92%。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和湖南等省(自治区)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高发省份。监测点病例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病例的阳性率(19.23%)高于疑似病例(4.56%);分离的病原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占菌株总数的60.69%;伤寒沙门菌耐药率高于副伤寒沙门菌,不同地区的耐药谱不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JKPX01.CN0001为我国甲型副伤寒高发区的优势流行带型。 结论 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高发省份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应及早寻找发病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傅继华  瞿文济 《疾病监测》1994,9(8):213-215
山东省1951~1993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山东省卫生防疫站(250014)傅继华,翟文济,孙文海,刘兰珍发病情况1951~1993年43年间山东省伤寒副伤寒累积发病190901例,总发病率为5.73/10万,死亡2938例,病死率为1.54%。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起伤寒、副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村伤寒、副伤寒疫情发生的原因及其流行因素,为制定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村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该村共发生伤寒确诊病人7例,乙型副伤寒确诊病人2例,共9例,罹患率为1.53%。该起伤寒、副伤寒爆发可能由水和聚餐食物被污染而导致,聚餐与发病的RR=12.8,95%CI(2.6~62.5)。结论:需加强对乡村医生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8.
头孢呋辛钠治疗伤寒副伤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蓉  潘彤彤  陈益平 《临床荟萃》2003,18(12):700-701
头孢呋辛钠为第二代头孢菌素,是近年来临床用于抗感染的常用药物,我们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9-2006年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淑媛  李昆  李雪梅 《疾病监测》2008,23(7):415-416
目的 分析1999-2006年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9-2006年红塔区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8年来, 共发病5326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130.0/10万,各年发病率在6.3/10万~371.0/10万之间。全年均有发病,5-10月发病率较高,占发病总数的67.8%;性别差异不明显;20~39岁的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占发病总数的54.7%;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6.2%。结论 红塔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引起传播,在浙江沿海一带多发。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伤寒副伤寒,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西药多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但病程较长,症状缓解较慢。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