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D147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3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3例,患者均在PCI成功开通IRA后的3~7天行non-IRA PCI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两组:非MACE组75例,MACE组28例。依据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检查超声心动图并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记录血管狭窄情况。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CD147水平对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诊断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高脂血症比例、KillipⅡ~Ⅲ级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D147水平均较高(P0.05),LVEF较低(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CD147诊断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截断值为625.58 ng/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60%、81.30%,约登指数为0.599。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KillipⅡ~Ⅲ级、LVEF45%、高水平CD147均是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D147与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预后密切相关,对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为行多支血管PCI的STEMI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年龄≥75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的AMI患者197例,纳入合并CMD患者115例(58.4%)为研究对象,根据AMI发病时年龄分为≥75岁组20例和对照组(年龄<75岁)95例。收集2组基线资料,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整体长轴应变(GLS)、室壁运动评分(WMSI)、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以及心肌灌注指数(MPI)。随访8(3,13)个月,观察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75岁组女性(50.0%vs 18.9%,P=0.00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比例明显升高(40.0%vs 15.8%,P=0.014),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2组LVEDD、LVEF、GLS、RWMA、WMSI及M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Killip分级及NSTEMI后,≥75岁组患者再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20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EMI组56例和NSTEMI组6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症、吸烟史、Killip分级及入院时心肌梗死面积)、发病特点(首发症状、就诊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侧支循环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截至2016年7月,分析其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吸烟史阳性率、Killip分级为Ⅲ~Ⅳ级者所占比例、入院时心肌梗死面积≥20%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患者年龄小于NSTEMI组,体质指数≥25 kg/m~2者所占比例低于NSTEMI组(P0.05)。STEMI组和NSTEMI组患者首发症状均以胸痛为主,分别占89.3%、71.9%;STEMI组和NSTEMI组就诊时间≤8 h者所占比例均较高,分别为96.4%、78.1%;STEMI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少于NSTEMI组、侧支循环形成率低于NSTEMI组(P0.05)。120例患者预后不良60例,其中STEMI组24例、NSTEMI组36例。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HR=1.840,95%CI(1.048,3.232)〕、Killip分级〔HR=2.259,95%CI(1.829,6.221)〕、入院时心肌梗死面积〔HR=3.374,95%CI(1.301,8.750)〕是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龄(65岁)〔HR=2.123,95%CI(1.175,3.838)〕、Killip分级〔HR=1.822,95%CI(1.033,3.316)〕、入院时心肌梗死面积〔HR=1.850,95%CI(1.021,3.258)〕是N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TEMI患者首发症状以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侧支循环少;NSTEMI患者首发症状以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侧支循环丰富。糖尿病、Killip分级、入院时心肌梗死面积是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高龄(65岁)、Killip分级、入院时心肌梗死面积是N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定量分析心电图QRS波群有利于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筛查高危患者。目的探讨入院时胸导联Q波总振幅与R波总振幅比值(ΣQ/Σ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01例,根据入院时胸导联ΣQ/ΣR三分位数分为低ΣQ/ΣR组(n=67)、中ΣQ/ΣR组(n=67)和高ΣQ/ΣR组(n=67)。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PCI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入院时胸导联Q波总振幅(ΣQ)、R波总振幅(ΣR)、ΣQ/Σ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SOD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CI后24 h LVEF及随访3个月LVEF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入院时胸导联ΣQ/Σ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三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Na+及行血栓抽吸术、右冠状动脉狭窄率70%、PCI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PCI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男性比例、收缩压、心率、Killip分级≥3级者所占比例、SOTD、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K+、无复流发生率、回旋支狭窄率70%者所占比例、PCI后24 h LVEF、随访3个月LVEF及入院时胸导联ΣQ、Σ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高ΣQ/ΣR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高于低ΣQ/ΣR组、中ΣQ/ΣR组(P0.05)。(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胸导联ΣQ、ΣQ/Σ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SODT、CK-MB呈正相关,与PCI后24 h LVEF、随访3个月LVEF呈负相关(P0.01);入院时胸导联Σ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SODT、CK-MB呈负相关,与PCI后24 h LVEF、随访3个月LVEF呈正相关(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胸导联ΣQ/ΣR是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5,95%CI(1.057,1.252),P0.05〕。(5)入院时胸导联ΣQ/ΣR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95%CI(0.721,0.858)〕,最佳截断值为3.655,灵敏度为0.661,特异度为0.841。结论入院时胸导联ΣQ/ΣR是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住院期间MACE的影响因素,且对患者住院期间MACE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短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索传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82-2283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TA)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血栓负荷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年龄≥65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血栓负荷病变患者,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并随机分为TA联合PCI组(45例)和单纯PCI组(25例)。TA联合PCI组加用DiverC.E.血栓抽吸装置。比较两组病人一般发病资料和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和回落百分比、心肌显色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和回落百分比(sumSTR)、心肌显色分级(MBG)、LVEF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TA联合PCI组MACE发生率较单纯PCI组低。结论 TA联合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MI伴有血栓负荷病变有效的手段,能够更大程度改善冠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减少MACE事件发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患者的左室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同期或择期再行PCI对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且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多支病变的老年女性STEMI患者273例,根据梗死相关动脉(IRA)于急诊处理时non-IRA是否行急诊PCI分为择期组149例和同期组124例。择期组non-IRA 5~10 d处理,同期组non-IRA于急诊PCI时同时处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PCI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择期组住院时间、KillipⅡ~Ⅳ级、SYNTAX评分、IRA术后TIMI 2级、non-IRA置入支架数、non-IRA复杂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同期组,KillipⅠ级、IRA术后TIMI 3级比例及急诊造影剂用量明显低于同期组(P0.05,P0.01)。2组MACE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择期组LVEF明显低于同期组[(50.37±4.20)%vs(54.46±6.79)%,P=0.018]。术后1年,2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择期组LVEF明显低于同期组[(53.62±4.24)%vs(57.92±5.38)%,P=0.007]。结论对老年女性STEMI多支病变高危患者non-IRA行择期PCI相对安全,对低危患者non-IRA可急诊同期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经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0例根据治疗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40例和存活组26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住院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Killip分级、心肌梗死部位、血压、入院心律、发病时间等。结果死亡组高血压史比例高于存活组(P=0.015),其余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存活组前壁心梗发生率(P=0.018)、Killip分级≥Ⅱ级比例(P=0.027)、发病时间(P<0.01)均低于死亡组,而收缩压(P<0.01)高于死亡组;存活组左主干(或三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死亡组(P=0.006),而成功再灌注比例(P<0.01)、植入支架数量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0);存活组心源性休克(P<0.01)、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1)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结论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结局受患者高血压史、心梗发生部位、Killip分级、发病时间、收缩压、冠脉造影结果及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45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术后近期是否发生MACE,患者被分为MACE组(96例)和非MACE组(363例)。分析此类患者近期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459例患者中MACE发生率为20.92%(96/459)。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男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穿刺桡动脉和术后ST段回落不良比例、年龄、NYHA分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cTnI、NT-proBNP、TG、LDL-C、Hcy、hsCRP水平、冠脉病变支数显著升高和增加,LVEF、HDL-C和术前强化他汀治疗比例显著降低(除性别P0.05,其他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8岁、糖尿病、LDL-C≥2.83mmol/L、NT-proBNP≥3874pg/ml、hsCRP≥23.91mg/L和术后ST段回落不良是STEMI患者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3~6.890,P均0.01),术前强化他汀治疗是其独立保护因素(OR=0.543,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减少PCI术后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药物支架和裸支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和预后方法217例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药物支架组92例、裸支架组125例,收集基线资料并随访6~38个月.结果 裸支架组的平均年龄(64.6±11.9)岁、Killip分级(2、3、4级)为25.9%和支架平均直径为(3.07±0.38)mm,均高于药物支架组(61.2±11.8)岁、12.2%和(2.9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37;χ2=5.53,P=0.019;t=2.78,P=0.006),裸支架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55.4±11.9)%低于药物支架组(60.3±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1).支架长度[(32.8±16.2)mm、(26.2±11.2)mm]、支架后扩张(45.7%、21.6%)、糖尿病(28.2%、16.0%)药物支架组高于裸支架组(t=-3.54,P=0.001;χ2=13.85,P=0.0002;χ2=4.77,P=0.030).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36例,药物支架组6例(6.5%),裸支架组30例(24.0%)(χ2=11.70,P<0.01).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同裸支架相比药物支架明显降低随访期MACE发生率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年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STEMI患者245例,根据年龄分为5组:≤50岁组(49例)、51~60岁组(70例)、61~70岁组(62例)、71~ 79岁组(50例)、≥80岁组(14例);对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超急性期及急性期ST段抬高导联数、入院时及入院12~72 h肌钙蛋白、Killip分级、LVEF、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住院期间死亡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EF与年龄(P<0 05)和肌钙蛋白(P<0.05)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LVEF降低;随着肌钙蛋白的增加,LVEF降低.在≤50岁组LVEF显著高于其余各年龄组(均P< 0.05),而≥80岁组LVEF则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均P<0.05).≥80岁组KilliP分级≥Ⅱ级者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80岁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50岁组、51~60岁组、61~ 70岁组(均P<0.05).结论:年龄可作为影响急性STEMI患者心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患者100例,发病12-72h之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床旁应用IABP3-5d。两组均于10~14d后行冠脉造影及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前及术后冠脉血流(TIMI)、术后4周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PCI术前TIMI血流0及1级者少于对照组,TIMI3级者多于对照组,PCI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择期行PCI的大面积STEMI患者早期应用IABP,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IABP应用宁早勿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中,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心肌酶峰值、LVEF以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评价症状发作至球囊打开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SOTB)以及接诊至球囊打开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TB)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方法人选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因ST段抬高AMI收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了直接PCI,且已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120例,随访时间5.0~6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1个月,收集包括疾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入院时Killip分级等基线资料,记录SOTB时间,DTB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用药情况、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术后心肌酶峰值、LVEF,记录随访期间不良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上述指标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SOTB是影响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与SOTB大于360min的患者相比,SOTB小于360min的患者发生无血流/慢血流的危险明显降低(OR=0.2,95%CI:0.0~1.0,P=0.045);(2)肥胖是影响术后心肌酶峰值的独立的危险因素(β=117.3,95%CI:12.1~222.6,P=0.029);(3)高龄、肥胖、术前Killip分级是影响术后LVE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B=-6,95%CI:-9.7~-2.2,P=0.002)、月巴胖(β=-3.8,95%CI:-7.6~-0.1,P=0.044)与低的LVEF显著相关,而术前Killip分级Ⅰ级与高的LVEF显著相关(B=4.9,95%CI:O.4~9.4,P:0.033);(4)术前Killip分级与多支血管病变是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与KillipⅡ级以上患者相比,KillipⅠ级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降低(OR=0.1,95%CI:0.0~0.7,P=0.022);而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多支血管病变随访期间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入院临床特征与近期预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初发 AMI住院治疗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分为:事件组(61例)和非事件组(47例),随访1年。收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 AMI临床特征与 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平均动脉压(MAP)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Killip2级以上比例、Grace评分、多支病变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MAP、LVEF、Killip2级以上比例、Grace评分、多支病变率与 MACE发生率存在相关性(P<0.05~<0.01);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27)、LVEF(OR=0.624)、Grace评分(OR=0.589)、多支病变率(OR=0.461)是 AMI患者发生 MACE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龄、低左室射血分数、Grace评分高以及多支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小剂量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77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氯吡格雷300 mg口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试药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未用替罗非班)。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时LVEF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0.01)。术后30 d随访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冠脉内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较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对判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551例,根据入院第一次NLR,将患者按照四分位数法分成4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冠脉造影结果,入院30天内的死亡、心血管事件和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结果在NLR最高组中,患者年龄较大,入院舒张压偏低,Killip心功能分级Ⅱ至Ⅳ级患者比例较高(P〈0.05),血清肌酐〉133μmol/L患者比例增加;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同时,CTFC数值高于其他三组,TMPG0-1级比例亦显著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PCI术后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均高于其他3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logNLR与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相关(r=2.27,P〈0.05)。结论入院时NLR较高的STEMI患者,PCI术后的其心肌灌注较差,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初次发生STEMI并在起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352例,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三组:正常血糖组(SG7.0 mmol/L)114例;血糖升高组(7.0 mmol/L≤SG≤11.1 mmol/L)128例;高血糖(SHG)组(SG11.1 mmol/L)110例。比较三组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指标包括术后2 h ST段回落(STR),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PCI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结果正常血糖组、血糖升高组、SHG组三组患者随血糖水平升高,术后2h STR良好比例(71.9%vs.53.9%vs.44.5%)及TMPG2-3级比例(70.2%vs.54.7%vs.46.4%),均逐渐降低(P均0.05),术后CK-MB峰值逐渐升高(189.2±78.9mmol/L vs.214.6±80.1mmol/L vs.246.5±79.2mmol/L,P0.01)且术后7~10天LVEF明显降低,以高血糖组降低最明显[(52.7±7.2)%vs.(50.8±6.7)%vs.(49.1±5.5)%,P0.01]。PCI后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三组患者累积无MACEs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5%vs.85.9%vs.77.3%,Logrank=7.173,P=0.028),在校正了年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HG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MACE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SHG组患者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s的风险增加3.546倍(RR=3.546,P0.01)。结论 STEMI患者并发SHG会导致直接PC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致使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手动抽吸血栓后经抽吸导管在梗死相关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急诊PCI手术的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栓积分3级以上的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组(研究组)46例,常规PCI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组(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分析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ST段回落率、肌钙蛋白I(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比较,研究组术后校正TIM/血流计帧(CTFC)达到正常血流率(78.0%比93.5%)、心肌染色分级(MBG)达到三级的比例(76.0%比95.7oA)和LVEF[(49.67±7.976)%比(57.01±7.484)%]明显升高(P〈0.05或〈0.01);cTnI峰值[(65.74土27.223)ng/m[比(49.91±19.442)ng/m1]、MACE发生率(22.0%比6.5%)明显降低(P〈O.01,d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急诊PCI术中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并在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分析2006年6月~2009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为治疗组(n=62),未应用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治疗为对照组(n=6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随访2年时的LVEF及期间的MACE。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3级及TMPG3级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出院时LVE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及MACE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年时治疗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P〈0.05),MACE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TIMI血流、TMPG分级及心功能,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且2年后仍可持续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116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大剂量替罗非班组(A组2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常规剂量组(B组10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替罗非班负荷剂量均于3 min内静脉推注,继之0.15μg·kg~(-1)·min~(-1)静脉维持泵入36 h。对照组(C组)38例。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即刻和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右(5~7 d)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3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治疗时间段、住院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获得率A组(97.4%)和B组(89.7%)高于C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3组的TMPG 3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82.1%,B组:69.2%,C组:47.4%,P<0.01)。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左右的LVEF,A组显著高于C组(64.1%比42.2%,61%±9%比55%±9%,P<0.05)。术后1个月随访,3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A组术后1个月反复心绞痛的发作率明显低于C组(2.6%比13.2%,P=0.04)。3组在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急性STEMI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并未明显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可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部位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50例为AMI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浆BNP水平,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Killip分级的关系。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6 357.07±3 772.5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5±64.36)ng/L(P0.05)。不同梗死部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OR=-0.47,P0.05)。不同Killip分级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其与梗死部位无关,与LVEF及Killip分级相关,可作为评价AMI患者心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