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可降解环(BAR)进行结肠吻合的手术技巧。方法应用BAR27例行结肠切除术的患者行结肠吻合,46例手工吻合,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吻合环吻合组患者全部成功吻合,手工吻合组出现1例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涨改善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BAR行结肠吻合,操作简单方便、吻合可靠,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一)适应证 1.右半结肠良性肿瘤:如密集生长性息肉及巨大的绒毛状息肉. 2.盲肠、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恶性肿瘤. 3.右半结肠憩室. 4.回盲部及升结肠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等. 5.右半结肠动静脉畸形出血.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因为解剖复杂,须清扫肠系膜上静脉的外科干周围淋巴组织,因此手术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我们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探讨了手术的可行性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李鹏飞  刘铜军  申震 《吉林医学》2009,30(19):2230-2231
目的:探讨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犬的肠切除、肠吻合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20只本地杂种犬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单一缝合组(对照组,n=10),应用可降解吻合环吻合组(实验组,n=10)。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肠道内径的变化,记录缝合时间和总手术时间,观察术后1~10d肠瘘的发生率、支架降解情况,术后12周取吻合口处部分肠管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胆漏的发生率(1/10)与对照组(0/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缝合时间(10.20±2.88)min多于实验组(2.02±1.03)min。术后第12周肠道吻合口病理学显示,实验组肠壁各层较好,炎性反应轻,无明显肉芽肿形成,浆膜层无纤维瘢痕,明显优于对照;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吻合口内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肠切除、肠吻合在动物实验中是安全有效的,且优于线缝合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入路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右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30例采取改良的尾侧、头侧联合中央入路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为108.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5.6毫升,淋巴结清扫平均为16.6枚,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7.5天,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诊右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行改良入路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不仅可以保障手术安全性,而且能够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关闭系膜裂隙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211例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其中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1例患者(A组)未关闭系膜裂隙,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B组)关闭了系膜裂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术后住院时间略低于A组;两组术后胃排空障碍、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内疝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在腔镜下行系膜裂隙缝合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并可在解剖层面杜绝系膜裂隙导致的术后内疝形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郭志义  庞明辉  李平 《四川医学》2011,32(2):161-162
目的总结直线型缝合器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5月,将40例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直线型缝合器切除、吻合,对照组采取传统手工切除、吻合,术后观察肠道恢复排气时间、腹腔感染及吻合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肠道排气、排便时间、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术后再出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腹腔感染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线型缝合器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吻合确实、腹腔感染低、手术时间短的优点,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可吸收吻合环在大肠手术中的应用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手术中作用生物可吸收吻合环的86例病人,总结出在术中使用吻合环的技巧和吻合环的平均吻合时间(和同期123例大肠手术手工吻合时间相比较)。结果.86例病人中85例使用生物可吸收吻合环均获成功,吻合环平均吻合时间为10.2分钟,较手工吻合(平均30.2分钟)明显缩短,1例出现手术中吻合口肠壁撕裂,术后无肠瘘等并发症。结论:只要掌握好生物可吸收吻合环的应用技巧,在大肠手术的吻合中应用生物可吸收吻合环可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半年来 ,我科应用新型生物可分解吻合环 (Valtrac,美国 SDG公司生产 )进行大肠肿瘤切除肠吻合手术 ,操作便利 ,吻合可靠 ,术后恢复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6例 ,女性 4例 ;年龄最大 73岁 ,最小 2 3岁 ;右半结肠癌 3例 ,乙状结肠癌 5例 ,高位直肠癌 1例 ,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 1例。2 手术方法  常规开腹 ,按肿瘤根治术式游离拟切除肠段 ,在肿瘤近端预定离断处剔除肠管约 1.5~ 2 cm全部脂肪、肠系膜组织等 ,后上荷包钳 ,穿入可吸收荷包缝线 ,离断肠管 (荷包线暂不收紧 ) ,松开荷包钳。同法处理肿瘤远端肠管 ,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biofrag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 (BAR) is a simple alternative device to create intestinal anastomosis. Our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BAR in intestinal anastom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67 patients performed intestinal anastomosis from January 2002 to February 2006 were randomized to BAR group (n=82) and manual suture group (n=-85) as control. They were equally allocated to the two groups regarding sex, age, site of anastomosis, emergent or elective surgery and contaminant diseases. The result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overy were record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Eighty-seven intraperitoneal BAR anastomoses were completed in 82 patients. Two and one postoperative deaths were recorded in BAR and suture group, respectively, no death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anastomotic technique. In suture group, anastomotic leakage and early bleeding both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respectively, no anastomotic bleeding occurred in BAR group, one patient in BAR group developed enterocutaneous fistulae. Perioperative bleeding,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similar in two groups (P 〉0.05). Time for return of bowel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BAR group than that in suture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BAR appears to be a standard, easy,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either in elective or emergent intraperitoneal intestinal anastomotic surger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可降解吻合环(BAR)在各种类型胃肠道吻合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05年8月64例胃肠道吻合术中应用吻合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吻合过程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吻合口漏1例(1.6%),给予再次手术治疗,恢复良好;早期小肠不全性梗阻2例(3.1%),无需手术干预;平均通气时间为3.2 d,平均进流质饮食时间为3.3 d。结论在多样的消化道重建术中,无论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吻合环都具有安全、高效、可靠等优点。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利于防止吻合口漏或狭窄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55例右半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29例和B组26例。A组患者接受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手术,B组患者接受中间入路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应激反应、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失血量少于B组(P<0.05),但两组间的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白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B组(P<0.05);两组间的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一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合并不全肠梗阻患者采用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操作难度低,手术风险小,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应用生物可吸收吻合环(BAR)的现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内容涉及BAR的特性、历史应用概略、应用于消化道和消化道重建以外的用途、吻合方式、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足之处。可为BAR的应用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43-45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64例,均经病理证实,64例入选患者中,32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32例采取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结果腹腔镜组3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开腹组比较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明显短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32例中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尿潴留及不完全肠梗阻,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相比更具优势,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在肠吻合术中生物可分解吻合环(b iofragm entab le anastom osis ring,BAR)与常规手工缝合以及线形吻合器应用的方法和效果,评价BAR在肠吻合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498例肠吻合术病例,分为BAR组186例,手工缝合组177例,线形吻合器组1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吻合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吻合口炎症、狭窄发生情况。结果:BAR组手术时间(102±16)m in;手工缝合组(121±15)m in;线形吻合器组(105±18)m in。3组间差异显著(P<0.05),BAR组和线形吻合器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BAR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手工缝合组发生1例;线形吻合器组未发生;通过保守治疗均治愈。BAR组发生梗阻1例,线形吻合器组发生1例,两者通过保守治疗均治愈;手工缝合组发生2例,1例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手术。以上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生其他与吻合有关的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BAR组(67.2±4.6)h;手工缝合组(70.2±5.8)h,线形吻合器组(63.2±6.2)h,以上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镜随访436例,观察术后吻合口炎症发生率:BAR组3.0%(5/164),手工缝合组47.8%(76/159),线形吻合器组7.1%(8/113),3组间差异显著(P<0.05),BAR组和线形吻合器组吻合口炎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结论:生物可分解吻合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无线肠道吻合方法,减少了手工缝合引起吻合口炎症的发生,可作为传统手工缝合和线形吻合器等同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椎管内麻醉阻滞平面与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118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按术中牵拉肠管时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阻滞平面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Ⅲ级。记录每组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B、C组中Ⅰ级牵拉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D组(P〈0.01),A、B组中Ⅰ级牵拉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B组间Ⅰ级牵拉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平面等于或高于T5时能较好地抑制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52-54
目的 研究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合贝伐单抗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需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结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实验组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后28 d联合贝伐单抗化疗,比较两组的IL-6、IL-17、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累积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结果 实验组的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6、IL-17水平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3年累积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术后,使用贝伐单抗化疗对最终疗效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