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究神阙穴隔盐灸联合三阴交温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失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上海长海医院中医科痰湿中阻型失眠患者95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5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神阙穴隔盐灸疗法,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阴交温针灸疗法,每次50 min,每日1次.2组均每周治疗5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5个疗程.2组治疗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PSQI评分成份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PSQI评分成份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PSQI评分成份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阙穴隔盐灸联合三阴交温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失眠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朱琏指针点按疗法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朱琏指针点按疗法配合艾灸干预,两组均干预7 d。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PSQI总分和PSQI各组成部分评分均低于治疗前;除催眠药物应用外,观察组PSQI总分和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朱琏指针点按疗法配合艾灸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慢性失眠症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抗抑郁药(米氮平)联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4例慢性失眠症成年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A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米氮平治疗,B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治疗,C组接受单纯认知行为疗法.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8周末的睡眠质量问卷评分(PSQI)、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不良反应评分.结果 治疗2周末,A组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及总睡眠时间比B组及C组有显著好转(P<0.05),B组的睡眠潜伏期、HAMD及睡眠障碍因子分比C组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末时,A组的睡眠质量各项指标及HAMD评分更好于其他两组(P<0.01);C组睡眠指标比B组好(P<0.05);治疗8周末对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米氮平治疗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及长期效果均好,并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也有改善;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组在早期治疗中有一些短期疗效,单纯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辅助治疗的长期效果,故应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基础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社区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城市社区符合研究条件有睡眠障碍老年人90例,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无氧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有氧运动组和无氧运动组)给予个体化运动处方。试验过程分为适应期10周和试验期12周。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相应的神经内分泌值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三组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在PSQI总分、PSQI各因子分、反应时、血睾丸酮/血皮质醇比值、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有氧运动组和无氧运动组在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7,P=0.183),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反应时、血清睾丸酮/血清皮质醇比值、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氧运动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67%(5/30),无氧运动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全体观察对象无中途退出研究者。结论适当运动对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产生积极影响,改善睡眠障碍,并且安全有效,联合使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师林  柯斌 《广东医学》2012,33(10):1491-1493
目的 评价乌灵胶囊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患者PSQI量表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8),分别予口服乌灵胶囊(3粒/次,3次/d)和阿普唑仑(每晚睡前服0.4 mg),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空腹血糖(FBG)、糖化血清白蛋白(GA)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和78.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和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BG、GA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FBG、G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晕、口干、嗜睡、乏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乌灵胶囊短期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82-8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失眠患者,共138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中药治疗,西药3周为1个疗程,中药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观察患者的睡眠改善状况。PSQI由18个自评条目组成,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方面。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73.91%,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SQI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SQI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睡眠障碍是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相对严重的伴随症状之一,通过使用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功法锻炼这一绿色、无创、无依赖性的疗法,观察其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60例在嘉兴市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干预,2次/周,40~60 min/次,8周为1个治疗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功法锻炼的方法干预,经筋推拿3次/周,每天下午治疗45 min左右,易筋经功法锻炼1次/d,1 h/次,8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多维疲劳量表(MFI-20)和匹兹堡睡眠(PSQI)质量评分评定。 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多维疲劳量表(MFI-20)中总体疲劳、生理疲劳、活动减少、兴趣降低、精神疲劳5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匹兹堡睡眠(PSQI)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功法锻炼能有效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状态和睡眠质量,该疗法廉价、简单、有效,值得在临床中大力运用及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作为适宜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泽  王春南 《当代医学》2021,27(18):12-14
目的 探究揿针对脑瘫伴睡眠障碍患儿睡眠质量与习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240例脑瘫伴睡眠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住院日期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揿针组(揿针治疗)、中药组(口服地牡宁神口服液)、毫针组(毫针治疗)与中药+揿针组(揿针同时口服地牡宁神口服液),每组60例.比较4组CSHQ评分、PSQI评分及睡眠紊乱指数.结果 治疗前,4组CSHQ评分、PSQI评分、睡眠紊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组CSHQ评分、PSQI评分、睡眠紊乱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中药+揿针组CSHQ评分、PSQI评分、睡眠紊乱指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揿针组、毫针组CSHQ评分、PSQI评分、睡眠紊乱指数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4组均未出现严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揿针联合中药对儿童高脑瘫伴睡眠障碍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睡眠障碍,延长有效睡眠睡眠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并研究其发病机制。方法: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MCI患者(MCI组)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睡眠质量的检测,同时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的检测,运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间MMSE评分与PSQ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MCI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MMSE得分和PSQI得分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②MMSE得分和PSQI得分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1)。结论:MCI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认知功能减退与睡眠质量下降呈正相关,表明睡眠障碍可能是导致MCI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和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PS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降低SDS和PSQI评分,效果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120-123+128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项八针对卒中后睡眠倒错患者夜间睡眠情况的改善,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120例卒中后睡眠倒错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项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结构及睡眠进程进行评估。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的S1%低于治疗前,S3%+S4%和REM%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1%低于对照组,S3%+S4%和RE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的总睡眠时间长于治疗前,睡眠潜伏期短于治疗前,觉醒次数少于治疗前,睡眠效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项八针治疗卒中后睡眠倒错,在改善患者夜间睡眠情况方面优于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该疗法的优势可能在于通过降低患者的浅睡眠比,提高深睡眠比,从而起到改善患者整体睡眠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联合强光治疗对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伴睡眠障碍的中、重度AD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即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音乐组、强光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其中音乐组辅以睡前聆听舒缓音乐,强光组辅以上午强光照射,联合治疗组同期辅以音乐疗法和强光治疗。4组患者治疗前、连续治疗4周后均接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该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睡眠障碍越严重。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基线资料、PSQI总分及各成分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催眠药物得分下降程度高于强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SQI总分及其他成分得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强光组在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的得分值下降较音乐组和对照组明显,音乐组PSQI总分及催眠药物得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伴随睡眠障碍的中、重度A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音乐疗法联合强光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整体睡眠质量;单纯音乐疗法或强光治疗仅对中、重度AD患者睡眠障碍的某些成分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艾灸治疗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83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艾灸治疗39例(对照组)、行腹针联合艾灸治疗44例(联合组)。两组均治疗4周,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主观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主观睡眠效率]、客观睡眠质量[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中医症状积分、脑血流[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Vp)、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Vd)]差异。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PSQI评分、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主观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及BA-Vp、BA-Vd、VA-Vp、VA-Vd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非快速动眼睡眠期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联合艾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疗效显著,能调节脑血流、纠正脑供血不足状态、改善睡眠质量、缓解中医症状,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吴云萍  胡罗燕 《广东医学》2020,41(21):2225-2230
目的调查急性加重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6例急性加重高风险慢阻肺患者资料,患者于出院前1 d晚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记录患者肺功能、Epworth嗜睡评分(ESS)、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SQI)、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结果等临床信息。将PSQI评分>5分定义为睡眠质量下降,根据睡眠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慢阻肺组12例和重叠综合征组14例。入选同期睡眠室检查者27例,根据睡眠监测结果分为对照组13例和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14例。比较4组患者的主、客观睡眠参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6例急性加重高风险慢阻肺患者中23例存在睡眠质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单纯慢阻肺患者PSQI总分、ESS评分、觉醒次数、睡眠期总觉醒时间明显升高(P<0.05),总睡眠时间、客观睡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综合征组患者PSQI总分、客观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明显高于OSAHS组(P<0.05);与单纯慢阻肺组患者相比,重叠综合征患者慢波睡眠明显减少(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过去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呼吸困难指数、ESS评分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睡眠期总觉醒时间与CAT、mMRC评分呈正相关;快动眼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FEF 25%~75%、PEF%呈正相关,慢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负相关。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均较差,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较罹患单一疾病患者更差,PSQI与过去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呼吸困难指数、ESS评分相关,客观睡眠参数与气流阻塞程度、CAT评分、mMRC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芩连温胆汤治疗痰热扰心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的66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治疗组(n=35)。对照组患者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患者予芩连温胆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参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潜伏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的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实际总睡眠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效率提高(P<0.01);对照组患者的N2期时间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患者的N1期、N2期与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芩连温胆汤与艾司唑仑片对痰热扰心型失眠均有一定疗效,但芩连温胆汤对改善失眠中医证候积分、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及白天功能紊乱的效果更显著,并可延长N1、N2及快速眼动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准战争状态下维和军人的睡眠状况。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中国维和军人216人的睡眠状况进行群体心理测评,并与同期同部队国内军人进行比较。结果准战争状态下维和军人PSQI总平均分为8.08±3.84,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为56.48%;准战争状态下维和军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军人(P<0.05);首次参与维和军人的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均高于曾参与过维和的军人(P<0.05)。结论准战争状态下维和军人睡眠质量较差,应给予科学干预,保证其身心健康和维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呼吸肌训练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睡眠质量以及肺功能等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40例OSAS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减重、运动锻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指导呼吸肌训练。收集入组前、治疗6 周后2 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肺通气功能、Epworth嗜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呼吸紊乱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肺功能及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AHI、PSQI评分、ESS评分均显著降低,LSa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6 周后的潮气量(VT)、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中段量(MM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HI改善值=0.998×MIP改善值+0.022×IC改善值+0.011×MMEF改善值-0.001×MVV改善值-0.652×MEP改善值+8.915。结论:呼吸肌训练可有效地改善OSAS患者的呼吸暂停症状、肺功能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助眠健身气功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治疗组分别实际完成27、29例,对照组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治疗组习练助眠健身气功。两组疗程均为4周,每日1次,每次30 min。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和Spiegel睡眠量表(Spiegel sleep inventory,SSI)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PSQI、SS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量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因子分、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于PSQI评分和SSI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助眠健身气功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06例,均符合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03例及对照组103例(不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发病时间在48 h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15及30天进行PSQI、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入组第1及30天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对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睡眠结构及进程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第15和30天,治疗组与治疗前同组及同期对照组比较,PSQI、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 d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深睡眠比例增加,夜间觉醒次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 <0.05)。治疗组治疗后30 d与治疗前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比例及REM期睡眠比例增加,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 <0.05)。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可进行有效干预,并改善睡眠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