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琴  陈朝晖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2098-2098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临床急救需静脉补液及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时,或在由于长期输液、静脉营养、化疗药物刺激、肢体血管条件较差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时,建立长期稳定的血管通路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在超声实时监测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成功率高、血管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华 《吉林医学》2011,(35):7461-7462
目的:分析超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已实施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住院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传统盲穿法),将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住院患者46例分为超声组(超声引导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失败例数和并发症例数。结果:B超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都大于对照组,失败例数及并发症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实时地观察目标血管的走向,穿刺针的行进路线,留置导管的位置,实现了深静脉穿刺的直观化,同时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荣  王静 《重庆医学》2007,36(3):251-252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臂位置对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9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外展组(n=45)和内收组(n=45),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观察并记录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在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过程中,外展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9%(40/45),高于内收组的6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外展组和内收组的总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6%(43/45)和8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穿刺并发症方面,内收组有8例穿刺失败,其中2例出现局部血肿,外展组有2例穿刺失败,未发生局部血肿情况,两组均未出现气胸并发症,所有穿刺失败的病例均改行同侧颈内静脉穿刺。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中手臂外展90°便于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祥 《西部医学》2007,19(3):377-378
目的了解锁骨下静脉置管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 ICC)的特点,为其在重症监护病房(1CU)内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需静脉置管患者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和B组(PICC),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及液体流速。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锁骨下静脉置管可出现动脉损伤和气胸,置管成功率及留管时间相近,但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休克和/或全身水肿患者置管成功率高于PICC且最大平均流速快。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能确保迅速扩容,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有重要意义;PICC可避免气胸和动脉损伤,能保证常规治疗液体的每日入量。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常需快速输血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静脉高营养、输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药物,均需要建立深静脉通道才能满足需要.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512例危重患者进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现将相关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静脉管口血流量比末梢静脉大,液体易输注,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不会造成损害,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我科2005年1月至12月共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16例,现就其临床应用和护理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对于急诊复苏、严重休克、长期应用某些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的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有外周静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科自2004年4月开展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对危重患者实施救治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其中22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强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00例的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99.92%,并发症发生率5.08%,无致命性并发症发生,主要并发症有气胸、动脉损伤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均治愈.结论 熟悉锁骨下静脉解剖毗邻,熟练掌握穿刺置管过程的操作方法及细节,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强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操作时间及并发症。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34例和CVC患者30例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PICC组一次成功率为91.2%,CVC组为86.7%,P〉0.05;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为12min,CVC组为24min,P〈0.01;PICC组并发症14.7%,CVC组并发症为36.7%,P〈0.05。结论2组比较,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ICC具有节省时间、并发症低、病人痛苦时间短等优点,满足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防治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及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570例中52例(3.3%)并发症,其中气胸26例(1.7%),血胸2例(0.13%),发热34例(2.2%),导管周围感染7例(0.45%),导管脱出11例(0.70%)。结论采用预防性措施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技术的并发症可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解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出现并发症的实践过程。方法: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筛选,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做出评判和选择。结果:与常规护理相比,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422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波  李霞  史忠  陆海华  周坤 《重庆医学》2007,36(18):1814-1815
目的 分析、探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5月422例应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 422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40%,其中局部渗血、血肿8例(1.90%),误穿动脉6例(1.42%),气胸3例(0.71%),局部红肿感染5例(1.18%),心律失常2例(0.47%).结论 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风险,需从多方面、多环节分析原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Several million subclavian-vein catheters are placed in patients each year to enable caregivers to administer chemotherapy,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or long-term antibiotics or to manage preoperative fluids. Subclavian venipuncture requires the position of a deep vein to be identified with only surface landmarks. But the traditional right subclavian vein (RSV) catheterization (primitive procedures) is not the answer for all patients.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vein is not know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to achieve central venous access safely in any given patient. To modify the primitive procedures of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for greater success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atomic studies and ultrasonography were conducted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were validated. Methods Anatomical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RSV and its adjacent structures were performed on 20 adult cadavers according to modified procedures.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of 2900 cases was carried out by the modified procedure, 500 of these cases were observed by ultrasonography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anatomical stud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insertion point differs from the bodily form of fatness or leptosome. The clinical data revealed that in the 2900 cases which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modified approach, the success rate was 98.90% (2868 cases), the failure rate was 1.10% (32 cases),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0.79% (23 cases), and the catheterization time is (31.2±10.5) minutes. Five hundred and sixty cases of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were carried out by the recommended insertion procedur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odified approach and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 successful rat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was 73.0%, of which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6.1%; the two approach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uccessful rate: χ2=626.642, P&lt;0.01; complication rate: χ2=80.708, P&lt;0.01).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RSV catheter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with a higher success rate and less complications, and the insertion procedure differs from the bodily form of fatness or leptosome.  相似文献   

15.
三中点法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62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急诊抢救危重患者时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方法. 方法: 1995-02/2004-12使用三中点法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621例. 结果:本组患者一针成功399例(64.3%),二针159例(25.6%),三针以上63例(10.1%),操作成功617例(99.4%),操作失败4例(0.6%). 在非标准体位下锁骨下行静脉穿刺术38例1次穿刺成功22例,成功率57.9%,低于标准体位的64.3%. 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感染25例(4.0%),全身感染5例(0.8%),穿刺点皮下血肿12例(1.9%),穿刺点皮下液肿4例(0.6%),气胸4例(0.6%). 未发生空气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三中点法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时值得推荐的静脉通路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6.
锁骨下静脉穿刺心脏介入通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心脏介入通路提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35具成人尸体、4套成人躯干连续横断层和1套连续矢状断层标本,观测相关参数。结果: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的长度与外径值,与其它路径相比,右侧锁骨上皮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介入通路具有路径短、弯曲小的优点。穿刺点选在锁骨上缘上、内1/3交界处的上方,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稍外侧。结论:首选右侧锁骨上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心脏介入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8例非肿瘤患者,但需用静脉内营养,选用CVC管经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以进行围术期输液及静脉内营养。结果:116例一次性右锁骨下静脉插管成功,3例首次插管失败改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后成功,1例左右锁骨下穿刺失败,为鼻咽癌患者,因头颈部多次电疗组织粘连所致,后改用股静脉穿刺输液。留管时间为7~22 d,有2例患者置管后分别在第7天及第9天出现发热,为鉴别发热原因,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剪下管端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无菌生长。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可达到中心静脉输液的目的,置管患者痛苦小、安全、方便,留管时间长,用途广泛,对大量输液及静脉内营养、抢救患者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在DSA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经锁骨下区锁骨下静脉、经锁骨上区锁骨下静脉植入静脉输液港(CVP)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舒适度的异同,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188例因肿瘤在DSA引导下植入CVP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植入途径分为经颈内静脉组(A组)、经锁骨下区锁骨下静脉组(B组)、经锁骨上区锁骨下静脉组(C组),跟踪随访比较各组术中疼痛评分、围术期及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CVP,术中、术后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每组中均有1例患者出现导管感染所致发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2例(2.1%,2/96)、C组中1例(1.7%,1/60)患者出现锁骨下静脉血栓,其中C组患者左锁骨下静脉完全闭塞,经接触溶栓治疗后未能再通,B组患者经接触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良好。A组及C组患者的导管错位、导管折曲发生例数较B组患者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B组高(P<0.05)。导管夹闭仅在B组出现2例;各组在导管破裂、静脉港翻转、伤口裂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SA引导下经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CVP安全有效,且患者术中更舒适,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在植入CVP时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2000年8月~2004年3月,在52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快速、有效地建立输液通道。尽快地补充血容量并输入抢救药物,抢救生命。结果 42例中有5例因合并重型颅脑外伤,或合并胸腹脏器损伤或伤情过重,失去最佳抢救时间而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病例均现场休克抢救成功,转入下一阶段治疗。结论 中心大静脉穿刺置管术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