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康莱特注射液逆转兔颊黏膜癌前病变,探寻癌前病变化学干预方法。方法在已制备的兔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上,分别予以贴附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药膜和注射康莱特注射液,采用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病变变化。结果药物治疗12周后,空白对照组16只家兔中2只逆转,6只病情稳定,8只恶化;药物组中,12只逆转,15只稳定,5只恶化;免疫组化显示:随病变的逆转试验进行,PCNA、Bcl-2蛋白表达下降明显(29/32,26/32)。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和康莱特注射液可逆转家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有可能成为新的化学阻断干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建立与人类食管结构近似的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方法。方法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葸(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的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48只家兔口腔颊黏膜,给药16周后,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12只家兔作为空白对照。结果家兔口腔颊黏膜应用二甲基苯并蒽16周后,Ⅱ-Ⅲ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达到64.6%(31/48),贴膜法所致Ⅱ-Ⅲ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达到70.8%(17/24),高于涂药法的58.3%(14/2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病变的进展,P53、PCNA及Bcl-2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应用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葸可初步构建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贴膜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局部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3.
HGF、c-met蛋白在家兔颊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彬  赵鹏  高扬  王士杰  吴明利 《重庆医学》2013,42(14):1601-1603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蛋白在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MBA)的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家兔口腔颊黏膜后,应用DMBA 16周后,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口腔颊黏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达64.6%,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HGF及c-met蛋白表达率越高,染色越明显。结论应用致癌剂DMBA可初步构建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在癌变过程中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志彬  赵鹏  高扬  王士杰  吴明利 《重庆医学》2013,42(13):1493-1494,1498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甲酸逆转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在已制备的兔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上,贴附全反式维甲酸(ATRA)药膜,分别采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病理变化、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凋亡及增殖情况。结果 12周后,对照组16只家兔中2只逆转,6只病情稳定,8只恶化;ATRA组16只家兔中7只逆转,7只稳定,2只恶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随ATRA逆转实验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蛋白表达下降,P53蛋白表达上升,凋亡率上升,增殖指数降低。结论 ATRA有望成为有效的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阻断药物。  相似文献   

5.
三苯氧胺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发生促进期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利用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大鼠乳腺 癌发生,在给药后第8周应用三苯氧胺(TAM)和全反式维甲酸(RA),在第24周观察大鼠乳肿瘤发生情况及乳腺发育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乳癌发生率为70.58%;TAM组与RA组发生率分别为22.02%和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AM+RA组无乳腺肿瘤发生(P<0.01)。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发现,TAM组和RA组乳腺上皮均有不同程度增生或典型增生,联合用药组乳腺上皮发育良好。结论 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和维甲酸,二者在阻止乳发生过程中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金黄地鼠在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9,10-Dimethyl-1,2 Benzanthracene,DMBA)作用下颊囊粘膜癌变不同时期在肉眼和光镜下的组织学动态变化过程.方法:用DMBA涂抹金黄地鼠颊囊粘膜,每周3次.在肉眼下动态观察颊囊粘膜的癌变过程;分别在第2、4、6、8、10、12、14周时处死动物,在光镜下动态观察颊囊粘膜癌变过程的显微组织学改变.结果:DMBA涂抹金黄地鼠颊囊粘膜2周时出现单纯增生改变,4周时出现轻度上皮异常增生,6周时出现中度异常增生,8周时出现重度异常增生,部分出现原位癌改变,10周时已发生癌变,实验中得到的癌症模型均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DMBA诱导的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和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相似,是研究口腔鳞癌多阶段、多步骤动态发展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口腔颊黏膜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致病基因.方法:用9、10-二甲基;1,2-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诱导建立金黄地鼠颊鳞癌模型,分别提取正常颊黏膜和癌前病变组织的总RNA并合成用Cy3荧光标记的cRNA,分别与含有41 000个基因/ESTs序列的Agilent大鼠全基因芯片杂交,以Log2Ratio≥2.5和Log2Ratio≤-2.5为阈值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然后用Gene Ontology对差异表达基因行功能分类分析,最后用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金黄地鼠颊黏膜自正常黏膜到癌前病变发展过程中,共得到1 331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47条,下调基因584条.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到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8大功能分类.对上调基因Atp6vOd2和下调基因Sfrp2行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口腔颊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涉及众多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对这些基囚的进一步研究,将对探索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有效的干预防止癌前病变的发生或逆转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SD大鼠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溶液制备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 动物模型,将70只雌性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机械刺激组(10只)、丙酮组(10只)、机械刺激+DMBA丙酮实验组(模 型组,40只);每周3次对各组SD大鼠外阴皮肤进行相应处理,实验处理14周,观察至18周。分别于6、8、10、12、14、18周在肉眼 及光镜下动态观察4组SD大鼠外阴皮肤变化情况;取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SD大鼠外阴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印 迹法检测突变型p53(mt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qRT-PCR 检测mtp53和VEGF mRNA的表达情 况。结果空白对照组、机械刺激组及丙酮组大鼠各个时期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无明显差异。模型组SD大鼠在第14周 70%出现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改变,27.5%出现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改变,造模成功率达97.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tp53 和VEGF蛋白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 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外阴皮肤中mtp53和VEGF mRNA的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0.5% DMBA丙酮溶液联合单纯机械刺激可以诱导雌性SD大鼠建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9,10-二甲基-1,2-苯并蒽(9,10-dimethyl-1,2-benzanthracene,DMBA)以及蜂胶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propolis,EPE)对金仓鼠舌黏膜组织反应的影响。方法:60只金仓鼠按实验周期被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再被分为EPE组、蜂胶水提取物(aqueous propolis extract,APE)组和DMBA组(n=20)。测定实验鼠舌黏膜的临床和组织学改变,包括面积、容积的临床改变,鳞状上皮组织的结构和细胞学变化,并测量鳞状细胞癌组织学上的改变区域。结果:各组在第13周和第20周所测定的实验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第13周,EPE组出现1例单-鳞状细胞癌;在第20周,EPE组的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最高,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蜂胶乙醇提取物对舌黏膜组织的影响以及其致癌机制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大鼠胃恶性肿瘤的诱发,常由于胃粘膜分泌的粘液形成保护性屏障,而不能使经口进入的致癌剂发生应有的用作 Crant 及 Toshio Takahashi 等曾报导将7,12—二甲基苯蒽(7,12DMBA)包埋于胃壁中,可诱发大鼠(Sprague-Dawley 系)胃腺癌,肉瘤及鳞状上皮癌。甲基苯蒽为一种强烈的致癌物,但其作用常由于甲基的位置不同而结果有很大的差异。9,10二甲基1,2苯蒽对大鼠胃壁的作用如何尚未见实验报导过。作者以此化学药物作大鼠胃壁粘膜外包埋而诱发出了平滑肌肉瘤、恶性间皮瘤及腺棘皮癌。兹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化学致癌剂诱导实验性口腔癌发生过程中结缔组织改变及其肿瘤起源和意义. 年轻金黄地鼠, 用05 % D M B A ( 二甲基苯并蒽) 丙酮液处理其右侧颊囊, 对照组不处理或仅纯丙酮液处理. 3 , 6 ,9 ,12 和16 周分批处死动物, 观察诱癌区病理学改变; 拟有结缔组织恶变者, 用抗keratin , vimentin 和desmin 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 L S A B 法) . 结果表明 D M B A 作用于地鼠颊粘膜, 不仅可诱发上皮癌变, 而且结缔组织也发生一序列改变: 纤维细胞增殖, 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等, 甚至少数(8/30 例) 动物在异常增生上皮下方或癌巢周围出现类似纤维肉瘤或梭形鳞癌的肿瘤细胞, 免疫组化证实为来自间叶组织的纤维肉瘤. 本研究结果提示化学致癌剂致癌过程可能存在上皮结缔组织相互作用, 此将有助于提高对口腔癌发生生物学及防治策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冯业全  陈雪  陈万宁  杨清清  刘倩 《重庆医学》2012,41(25):2626-2627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94例,根据不同内镜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4例行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的为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比较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腺上皮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腺上皮增生和腺瘤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及诊断,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横向切开兔气管,用尼龙刷进行气管黏膜刮擦后闭合气管;对照组切开兔气管后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闭合气管。两组分别在第4、9、14和19天内窥镜观察气管瘢痕形成情况,并计算狭窄度;3周后处死动物,取喉部标本,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内窥镜观察,对照组动物气管未发现瘢痕组织增生;实验组动物气管均出现瘢痕组织增生,气管狭窄度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刮擦后第19天气管狭窄度明显大于刮擦后第4天(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动物气管狭窄部位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厚。结论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喉气管狭窄治疗方法的研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 c-jun在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60只金黄地鼠DMBA诱导颊囊黏膜癌前病变、鳞癌动物模型,取材,HE染色,选择正常组23例,上皮单纯增生组22例,上皮异常增生组22例,鳞癌组29例,经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c-jun的表达。结果:c-jun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核。在正常黏膜、上皮单纯增生及上皮异常增生中阳性表达以基底细胞及棘细胞为主,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在口腔鳞癌中c-jun阳性表达多数位于癌巢中各层细胞,少数仅位于癌巢中的棘细胞,阳性表达多数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呈弥漫性分布,细胞膜也可见阳性表达。c-jun免疫组织化学各组染色等级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Z=16.84,P<0.01)。各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3.71,P<0.01),上皮异常增生组(77.27%)、鳞癌组阳性表达率(55.17%)高于正常组(26.09%)(P<0.05),上皮单纯增生组(36.36%)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皮异常增生组高于上皮单纯增生组(P<0.05)。染色程度变化趋势:上皮异常增生组最强,鳞癌组次之,正常组最弱。结论:c-jun参与了金黄地鼠颊囊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金口宝对兔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60只实验用SPF级新西兰大白兔中随机抓取6只作为溃疡模型的鉴定,其余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药膜组(NS组)、金口宝药膜组(JK组).用40%的冰醋酸溶液烧灼兔口腔颊膜复制口腔溃疡模型.观察在造模当天及给药的第3、5、7天兔口腔溃疡的变化情况,利用逆转录PCR检测兔口腔颊部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使用HE染色观察兔口腔溃疡局部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NS组比较,在给药的第3、5、7天JK组可以显著减小溃疡面积(P<0.01).与NC组比较,NS组、JK组兔口腔颊部黏膜组织中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但JK组EGF水平较NS组升高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给药的第3、5、7天,兔口腔溃疡HE染色切片显示,JK组较NS组炎症细胞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上皮增生情况良好.结论 金口宝可以明显改善兔口腔溃疡症状并促进溃疡愈合,金口宝可能是通过调节口腔溃疡时EGF水平而增强口腔溃疡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膜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①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膜增殖的影响。②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ATRA治疗组;假手术组给予高脂饮食但手术不损伤颈动脉内膜,余操作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损伤颈动脉内膜;ATRA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损伤颈动脉内膜的同时给予ATRA治疗,内膜损伤后1周和4周观察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的表达及兔颈动脉内膜增殖的情况。③结果ATRA治疗组平滑肌细胞中的PCNA和cyclin E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F=7.65~8.89,q=4.27~10.33,P〈0.05、0.01);颈总动脉病变也较对照组轻微(t=4.330~5.042,P〈0.01)。④结论ATRA能抑制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殖,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cyclin E的表达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组织以及胃癌组织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规律 ,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方法 应用兔抗人MUC6核粘蛋白的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正常胃粘膜 (n =10 )、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粘膜 (n =2 9)和胃癌组织 (n =47)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中胃腺的基底部广泛分布MUC6核粘蛋白 (10 0 % ) ,而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13 .8%、70 %、44.7%。胃癌组织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分化与浸润、临床分期和Lauren氏分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UC6基因是组成胃粘膜的粘蛋白基因之一 ,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 ,但与患者的一些临床病理指标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卵巢切除术建立雌性大鼠去势模型,探究亚麻籽粉木酚素预防乳腺癌的功能及与雌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BD)、基础饲料去势组(BDC)、亚麻籽粉组(FS)和亚麻籽粉去势组(FSC),每组12只,对全部大鼠进行二甲基苯蒽(DMBA)一次性灌胃(2mg/kg体重)建立诱发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一周后对BDC组、FSC组大鼠行去势手术,连续观察21周,测定瘤体的体积和重量,并取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期间动物一般状况良好,实验组大鼠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亚麻籽粉组(FS和FSC组)大鼠发生可触及肿瘤的时间较相应对照组晚2到4周;亚麻籽粉组大鼠单纯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以及乳腺癌发生率和病灶数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单纯性增生:FS vs BD,P=0.006**;FSC vs BDC,P<0.001**;不典型增生:FS vs BD,P=0.048*;FSC vs BDC,P=0.014*;乳腺癌:FS vs BD,P=0.028*;FSC vs BDC,P<0.047*);亚麻籽粉组大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小于基础饲料组;FS和FSC组研究结果提示亚麻籽粉木酚素抑制增生发生及肿瘤细胞的生长的能力与实验动物体内雌性激素水平有关(单纯性增生:P=0.008**;不典型增生:P=0.042*;乳腺癌:P=0.033*)。结论亚麻籽粉木酚素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化学诱癌剂DMBA所诱发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和单纯性增生的发生,预防乳腺癌的功能和效果受到体内雌性激素影响。本研究结果对未来实施木酚素预防乳腺癌及有效人群的筛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