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临床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情况,根据入院血红蛋白水平分成6组,分别统计住院30d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多变量分析各临床参数,估计贫血与心脏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A、B、C、F组心性死亡发生率为15.62%,9.52%,5.88%,5.26%,高于D、E组(1.85%.1.72%),有统计学差异(P〈0.01)。A、B、C、F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D、E组(12.5%,7.14%,7.84%,5.26%vs1.85%,1.72%),有统计学差异(P〈0.01)。A,B,C,F组心绞痛恶化发生率分别为15.62%,14.28%,7.84%,5.26%,与D、E组(3.70%,3.4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贫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贫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独立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脑钠肽N末端前体)浓度和hs-CR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BNP浓度(正常值〈300fmol/ml)和血清hs-CRP水平(正常值〈3mg/L),并平均随访246d,观察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患者hs-CRP〉3.5mg/L,NT-proBNP〉500pg/L比低于次2项数值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出11%。结论ACS患者hs-CRP和,NT-proBNP的升高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访期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胸痛以及相关临床症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识别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独立预测价值的临床症状。方法;对398例临床拟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记录胸痛等临床症状,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症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398例中有298例(74.9%)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非冠心病组的年龄、性别和吸烟史差异有显著性(P〈0.001),呼吸困难、出汗、恶心或呕吐等临床症状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出汗、恶心或呕吐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显著意义的临床症状(P〈0.05)。结论:出汗、恶心或呕吐等临床症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预测症状。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严重粥样硬化导致持续性狭窄或间断性冠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在此病理基础上甚至进一步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严重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包括:(1)不稳定型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有Q波及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3)心源性猝死。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杨汝文  刘荣均  刘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1):1131-1131,113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 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性心肌梗死、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随之激活血小板且促进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冠状血管阻塞致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心脏标志物应用指南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NACB)提出了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治中的应用准则和建议,并将建议划分为三级。2004年NACB起草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衰生化标志物的实验室医学实践指南”,对原来的准则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原有建议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事实型依据的可靠性分为A、B、C三层(表1)。本文将对指南中的各种心脏标志物应用建议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与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冠脉事件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Complior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和ALOKA5500高频超声检测仪测量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44)、青年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49)以及健康对照组(n=50)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NGT-MD)。结果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大动脉扩张性降低和内皮功能异常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大动脉扩张性和内皮功能与冠脉事件呈正相关(分别为r=0.359,P〈0.05;r=0.427,P〈0.05)。结论大动脉扩张性和内皮功能是急性冠脉事件的有效预测指标之一,大动脉扩张性降低和内皮功能异常可能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与斑块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院前急救和转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ndialinfarction,AMI)和辞死(suddendeath,SD),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也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60万人,其中60%-65%摔死于院外。江一清争[1]对120对例摔死临床病理分析表明,冠心病摔死占摔死和心性摔死的首位,其75%死于院外,89.4%在1小时内死亡。在病因中,AMI占41.6%,血栓形成占11.8%,冠脉III级以上病变占35.8%,心电图示定额者占90%,提示轻度冠脉病变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心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初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起病24h内及病程的第4周分别采血,测定患者血清NT-proBNP1及NT-proBNP2;并在病程的第3~4周测定入选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患者心脏功能状况(Killip分级)分为两组,A组,Ⅰ级,B组,Ⅱ~Ⅳ级,进行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无明显心力衰竭的A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有心力衰竭的B组患者与无明显心力衰竭的A组比较其血清NT-proBNP1、NT-proBNP2及血浆TnT1均较高(P〈0.05),EF则较低(P〈0.05)。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比较,死亡组患者有着较大的年龄和较高的NT-proBNP值(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与其它的变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NT-ProBNP浓度与年龄、Killip分级正相关,与EF值负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与急性期心功能状况及预后密切相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进行血清NT-proBNP浓度的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斑块破裂引起冠脉急性完全或者不完全闭塞导致的,冠脉阻塞有多种原因,包括血小板或者凝血因子活性增强[1-3]、冠脉痉挛[4]、冠脉栓塞[5,6]、心肌桥、冠脉瘤及冠脉肌桥[7]等。冠脉栓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多见,最近最新的一项回顾性分析证实约3%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冠脉栓塞导致的[8]。冠脉栓塞多见于心脏瓣膜疾病如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及术后的患者,而且此类患者多合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发展到后期最严重的病变征象。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其变化快,临床表现差异大,易误诊、漏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细致护理,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救护理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近年美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急救管理方法和急诊处置的新思路。提示心脏专科护士密切观察、迅速评估病人是否有高度危险的ACS,并积极配合医师抢救,对降低ACS的病死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磷酸化评价氯吡格雷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的磷酸化程度检测对氯吡格雷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不予任何药物干预,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仅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3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肝素等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7天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磷酸化程度并据此计算出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结果入选时健康志愿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RI均匀同质总体均数(76.90%&#177;5.10%),范围(65.70%~92.10%),抗血小板治疗7天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RI无明显变化(75.64%&#177;4.39%vs74.82%&#177;3.90%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RI明显降低(77.52%&#177;5.60%vs.57.05%&#177;13.69%,P〈0.001=但分布明显离散(17.80%~80.10%),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7%)PRI无明显下降且高于治疗前均数-2倍标准差。PRI下降与氯吡格雷相关忙0.7661,P〈0.001)。结论①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磷酸化程度能特异性评价氯吡格雷疗效;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后近30%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  相似文献   

15.
张丽  刘玉梅  朱昆  张力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726-172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的形成为病理基础。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斑块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研究表明在ACS发生发展中,炎症起着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敏感的炎症指标。有研究表明,血循环中hs-CRP水平反映了潜在的冠脉斑块炎症的强度,可预测冠心病(CHD)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BH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达46.6%;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中者发生37例(39.8%),GCS评分≤8分者中发生25例(62.5%);发生脑心综合征概率由高到低脑梗死部位依次是小脑、丘脑、基底节。结论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与脑梗死的部位以及GCS评分有关,采取早期心脏保护干预措施对急性脑血管病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低分子量肝素长程治疗的安全性,以及能否替代普通肝素和进口低分子量肝素。方法:将1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A组)和国产低分子量肝素组(B组),观察5周内心脏性或非心脏性病死率、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结果:B组5周内病死率、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较A组显著降低(P〈0.05);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采用长程国产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优于静脉滴注普通肝素的标准治疗,且可以替代进口低分子量肝素,更为经济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20例)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20例)为20mg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为40mg辛伐他汀治疗组(20例);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60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sCD40L及血脂水平。结果:60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5),B、C组治疗2周后血清sCD40L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以C组作用更明显。结论: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增高,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占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绝大部分。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药物治疗以及机械血运重建技术的进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成形术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发展,心脏病加强治疗病房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最近的SHOCK研究发现,部分AMI合并CS患者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其平均射血分数(EF)值是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