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与动态脑电图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动态脑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患儿中,正常范围者38例,异常者62例(异常率占62%),其中,尖棘波放电者8例,阵发性高幅慢波者24例,脑波的频率慢于同龄儿者30例,而发病后EEG检查越早,发作时体温越低,发作年龄越大,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则EEG检查异常率越高.结论: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与年龄、发作次数、体温、发作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对于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年龄大于3岁的患儿及发热伴抽搐的患儿,要注意动态脑电图的早期检查.  相似文献   

2.
高玮  苏志暖 《医学信息》2004,17(3):166-167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FC)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对FC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发作、FC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 记录210例3个月-7.6岁患儿FC后EEG。结果 首次EEG异常率为28.7%。随着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患儿EEG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FC的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FC的EEG异常则逐渐增多,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5例FC经过2—6年的随诊.最后诊断为EP。结论 EEG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FC史无关,与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FC再发与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FC者转变成EP,建议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电变化的敏感性及脑功能损伤的定位。方法:对48例首次发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在6h内作脑电图(EEG)及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根据不同梗死部位、不同梗死面积、不同数量梗死灶的脑梗死超早期EEG及BEAM异常变化进行分组分析判断。结果:脑梗死超早期EEG异常率为85%,BEAM异常率为90%,EEG异常以局限性或普遍性异常伴局限性改变为主。大面积梗死组EEG异常率为97%,脑电图有定侧定位征者为70%;小面积梗死组EEG异常率为60%,脑电图有定侧定位征者为40%。多发梗死组EEG异常率为86%;脑电图有定侧定位征者为52%,单发梗死组EEG异常率为85%,脑电图有定侧定位征者为78%。脑叶梗死组EEG异常率为100%,脑电图有定侧定位征者为75%;基底节区组EEG异常率为67%,脑电图有定侧定位征者为40%。结论:作为脑功能检查的EEG、BEAM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有着较高敏感性且具定位意义,可以较好地提供临床早期诊断及病变定侧定位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96例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EEG)异常率48.65%,主要以阵性高幅慢波为主(77.78%)。小儿癫痫脑电图异常率(89.61%)。主要以阵发性棘慢波和局灶性改变为主(62.78%)。二周后EEG复查热性惊厥EEG大部分恢复正常(83.35%)。而小儿癫痫EEG未有恢复正常的。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愈多,发作持续时间愈长EEG改变愈明显,二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的愈少。这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痫、急性病毒性脑炎、热性惊厥(FC)与脑电图(EEG)关系。方法:记录166例8个月至6岁患儿EEG。结果:首次EEG异常率达90%,三天后复查EEG异常率达60%,在出现癫痫症状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的EEG描记中,以低至中波幅慢波增多,呈弥散性或局限性异常者居多,出现癫痫样放电占50%,由热性惊厥引起的EEG变化,三天后复查EEG大都好转,部分患儿多次EEG检查出现发作性尖波,6岁后发热引起惊厥的患儿,最后诊断为癫痫。结论:在小儿发热引起的惊厥中,EEG的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项目,对了解脑功能状况、排除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各种发作类型癫痫及其与脑电图(EEG)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52例确诊癫痫患者行规范的病史询问及长程EEG监测(描记时间10~15h),并按照1981年ILAE分类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进行发作症状的分类,按照1989年II,AE推荐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作出诊断,分析其发作类型和EEG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52例中,EEG异常246例,异常率为69.9%,24例(6.8%)记录到临床发作。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每月发作大于4次者较每月发作少于4次者EEG异常率显著升高(P=0.014)。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929),但前者更多表现为EEG局限性异常(P=0.014)。结论:规范的长程EEG检查异常率较高,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患者的EEG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时异常脑电图(EEG)与以后癫痫的发作,与FC的再发及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记录390例0.2~8岁患儿FC后的脑电图。结果:首次FC的EEG异常率为26.7%,随着FC再发次数增多而逐渐增高。结论:EEG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有关系。EEG多次异常FC可发展为癫痫,对EEO异常和有痈性放电的患儿均应投以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性抽动症(TS)患儿的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164例TS1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4例中,EEG异常36例(异常率为22%),其中32例表现为枕区基本节律慢化,a波指数减少,a波调节调幅不良,出现阵发高幅0节律等非特异性异常,另4例表现为典型的癫痫样放电。结论:部分TS患儿有EEG的异常改变,且EEG的异常与病程的长短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EEG可作为评估病变严重程度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结构性病变与视频脑电图(V—EEG)表现的关系。方法:对73例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脑结构性病变患儿进行V—EEG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皮层损害患儿组EEG异常率高于颅内囊肿及血管畸形组,其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有抽搐病史的结构性脑损伤患儿EEG异常率高于无抽搐病史的患儿,其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大脑皮层的结构性损害及有抽搐病史患儿的EEG异常率及痫波检出率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程脑电图(EEG)和CT在癫痫诊断、鉴别诊断和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长程EEG监测,包括动态脑电图(AEEG)、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和CT对320例癫痫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长程EEG正常123例(38.4%),异常197例(61.6%),并监测到临床发作48例(15%),占异常EEG的24.4%。异常EEG中见痢样波114例(占异常者的57.9%),非特异性异常83例(42.1%)。AEEG和VEEG的异常率及观察到的临床发作的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X^2=1.32,P〉0.05及X^2=0.93,P〉0.05)。CT正常229例(71.6%),异常91例(28.4%)。CT与长程EEG两种方法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10.88,P〈0.001)。结论:长程EEG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癫痫EEG的阳性率。特别是对不典型临床发作表现和无先兆指征的可疑性癫痫患者进行诊断和分类尤为有用。CT的广泛应用使引起癫痫原因的脑部疾病的检出率大为提高,已成为癫痫病因研究的重要手段。CT与长程EEG监测二者结合在癫痫病因的诊断及定位诊断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指导癫痫的治疗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失神癫痫儿童之典型失神发作与中央颞区棘波(CTS)的共存现象,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伴CTS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方法:检索10年来所有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的EEG资料,对伴有CTS病例的临床病程、EEG特征及演变过程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2例典型失神发作患儿,其中4例在失神发作活动期或发作控制后至少有1次EEG监测有CTS,均不伴临床部分性发作,所有患儿对丙戊酸单药治疗效果好。结论:典型失神发作可与CTS共存于同一患者,二者具有各自独立的EEG与临床特征,失神发作的控制均伴有广泛性3Hz棘慢波放电的消失,而CTS常持续存在多年而不引起临床发作。对这类患儿选择广谱抗癫痫药物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儿热性惊厥发病年龄、症状、脑电图表现及小儿热性惊厥预后的脑电图表现。方法:对2007年~2012年80例小儿高热惊厥从发热当时、热退后1周、10天时分别进行脑电图检查,观察脑电图演变,从特征上并结合惊厥发作的次数、发作的年龄、发作持续的时间来预判断病情可能的发展方向。结果:发作当时EEG异常率80%,1周35%,10天25%。异常表现为高波幅慢波异常者11例,出现散在、局限性慢波异常者6例,呈棘-尖-慢复合波者3例。结论: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及脑电图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根据这个规律在临床上早期判断病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AEP、EEG检测在孤独症患儿中的作用。方法:对2001~2007年经临床确诊为儿童孤独症并作BAEP及EEG检查的30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0例孤独症患儿中,BAEP正常11例(37%),异常19例(63%),其异常表现为Ⅲ波的PL、Ⅰ-Ⅲ波和Ⅲ-Ⅴ波的IPL延长。EEG正常23例(77%),异常7例(23%)。BAEP与EEG两者的异常率比较,经χ2检验,P<0.05。结论:研究发现虽然BAEP异常率和EEG的异常率有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可以说有部分孤独症患儿存在BAEP、EEG异常是无可置疑的,孤独症患儿BAEP的异常可能与孤独症本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对低镁血症所致抽搐患儿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低镁血症患儿进行EEG检查分析,并在纠正低镁血症后复查EEG。结果:EEG检查可出现背景活动的异常,但无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等发作波。在血清镁离子得到纠正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EEG基本恢复正常,不遗留有脑功能的损害。结论:低镁血症抽搐患儿的EEG的改变与癫患儿的EEG有明显不同,其异常率与患儿年龄、病程及血镁降低程度有关。EEG检查在排除癫的情况下,结合病史,对患儿抽搐的原因可作出些有意义的提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儿高热惊厥(FC)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EEG)演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10例小儿FC患儿的临床资料,企从EEG演变特征上预判病情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结果:EEG异常率:110例中EFG正常75例(68.2%),异常35例(31.8%).异常表现:早期以全导成簇暴发高波幅慢波活动为主,中期可出现散在性、局限性慢波表现,后期可出现尖波、尖慢波活动.本组中单纯全导成簇暴发高波幅慢波异常18例(51.4%);成簇暴发的高波幅慢波、伴有散在性、局限性慢波异常10例(28.6%);呈尖波、尖慢波发放7例.结论:FC患儿临床及EEG演变有一定规律,可据此在临床上积极干预,促使病情转归向好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V—EEG)异常率及痫样放电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8例抽动障碍患者进行V—EEG检查并分析其波形特征。结果:该组抽动障碍患儿V-EEG中,正常范围EEG575例,占97.8%,异常EEG(棘尖波发放)13例,占2.2%。结论:抽动障碍患儿的V-EEG异常率并不高,而其中明确与癫痫相关的痫样放电更是少数;抽动障碍患儿中的痫样放电很可能属于正常非癫痫人群中极少数人所具有的临床下放电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脑电图(EEG)的动态改变。方法:对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观察组)和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无癫痫发作病人(病例对照组)的EEG和卒中病灶分布、范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癫痫发作形式及频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40例的病灶分布主要在颞叶、额叶及顶叶,初次NIHSS评分为4.8(±2.03)分,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病例对照组20例的病灶分布在顶、枕、额、颞叶、基底节和小脑,初次NIHSS评分为4.7(±2.27)分,经t检验统计表明,NIHSS评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50);初次检查病例对照组的EEG异常率为50%,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70%,中度占30%;观察组的EEG异常率为95%,其中轻度异常仅占异常总数的21%,中度和重度异常占79%;健康对照组的EEG异常率很低,仅为20%,且仅表现为轻度异常;经Х^2检验,Х^2=46.54,P〈0.005,表明三组间EEG的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意义。在随后的3次复查中,随着NIHSS评分的改善,癫痫发作的频数降低,EEG的异常程度也下降,以第60天时最为显著。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的EEG检查有较高的异常率,对指导其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结节性硬化患儿脑电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结节性硬化患儿的EEG特征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 36例结节性硬化患儿的临床资料及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结节性硬化患儿脑电图异常 2 6例 ,异常率为72 2 % ,2 4例有样放电 ,15例为局限性异常。EEG正常者其临床癫发作控制较好 ,多数智能发育正常。EEG局限性变化与临床神经定位体征之间关系密切 ,而与头颅CT局限性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 :结节性硬化患儿中 ,EEG样放电常见 ,EEG异常多为局限性变化 ,并与临床神经定位体征有关 ,与CT局限性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EEG改变及演变。结果:45例患儿中,男31例,女14例,5岁以下43例。病程4d内初检,42例患儿EEG异常,异常率为93%,EEG异常呈弥漫性改变。复查EEG显示,随着临床好转,EEG趋于好转,但与临床不完全平行。结论:EEG检查是反映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敏感指标,在本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及随访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热性惊厥(FS)儿童的脑电图(EEG)异常与癫痫发生率。方法:102例FS患儿根据EEG检查结果分为EEG正常组和EEG异常组,比较EEG异常组不同部位EEG异常率及FS患儿后期癫痫发生率。结果:102例FS患儿中共有38例(37.25%)EEG异常,其中弥漫性异常22例(57.89%)、额颞叶区异常9例(23.68%)、顶枕叶区异常7例(18.42%),弥漫性EEG异常率明显高于额颞叶区及顶枕叶区EEG异常率(χ2=9.20和12.54,P0.01),经对102例FS患儿随访2年,共发现13例(12.75%)发生后期癫痫,均来自EEG异常组,其中3例为弥漫性异常(13.64%),8例为额颞叶区异常(88.89%),2例为顶枕叶区异常(28.57%),额颞叶区EEG异常FS患儿后期癫痫发生率高于弥漫性EEG异常患儿(χ2=16.11,P0.01)。结论:额颞叶区EEG异常FS患儿后期癫痫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