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水温下不同作用时间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死亡率的变化规律,为福寿螺的加工提供参考。方法将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随机分为4组,记为Ⅰ、Ⅱ、Ⅲ、Ⅳ组。Ⅰ组5只,作为阴性对照;Ⅱ、Ⅲ、Ⅳ组再分别分为4小组,分别为Ⅱ30、Ⅱ60、Ⅱ90、Ⅱ120,Ⅲ30、Ⅲ60、Ⅲ90、Ⅲ120,Ⅳ10、Ⅳ30、Ⅳ45、Ⅳ60,每小组5只。Ⅱ、Ⅲ组各小组分别在80±1℃、90±1℃的水中煮30s、60s、90s、120s,Ⅳ组各小组分别在100±1℃沸水中煮10s、30s、45s、60s。将所有螺壳消化后,观察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死亡情况。结果80℃、90℃、100℃时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死亡率达100%的最短时间分别为90s、90s、45s。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Ⅱ、Ⅲ、Ⅳ组作用时间与加权平均死亡率(WM)呈显著正相关(P<0.01)。运用3次模型分析Ⅱ、Ⅲ组作用时间与WM的曲线方程分别为Y=0.274+0.016x+2.01E-007x3(R=1,P<0.05);Y=0.274+0.016x-9.46E-005x2+1.30E-007x3(R=1,P<0.05)。显微镜下观察高温作用后的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L3)结构破坏严重。结论温度相同时,L3死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作用时间过短,80℃、90℃<1 min,100℃<30s,不能将L3全部杀死。  相似文献   

2.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和了解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对不同发育期福寿螺感染的差异。 方法 将实验室饲养的子1代福寿螺按体重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螺苗级、仔苗级、中螺级和成螺级。应用福建同一来源并经实验室传代的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分别感染4级螺,观察比较其感染率、感染死亡率、感染度、III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大小和幼虫在螺体的发育速度及分布情况。 结果 4级螺均能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感染率在76%和10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螺级越小感染死亡率越高。中螺级的感染度较高,体内超过100条幼虫的螺数也较多。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各级螺中的III期幼虫大小及III期幼虫出现前期和盛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幼虫广泛分布于螺体各脏器与肌肉等处,但以肺与肌肉中居多。各级螺内III期幼虫均能成功感染大白鼠。 结论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而相容,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螺苗级和仔苗级福寿螺在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潜在危害应予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水温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的影响,了解福寿螺受感染的适宜水温和最低临界温度。方法实验室培养子代福寿螺和福建株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分别于5℃、10℃、15℃、20℃、25℃、和30℃的恒温箱中预温4h,达到所需温度后,分别将各温度组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倒入相应温度组的螺容器内使其感染,24h后观察记录各组螺的开厣率并移置(24℃±1℃)水温环境中饲养。20d后进行解剖,统计各组螺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分析感染率和感染度与感染水温的相关性。结果6组温度螺的感染率依次为0%、20%、55%、95%、100%、100%,福寿螺的感染率与水温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方程为Y=1E-05x4-0.0011x3+0.0292x2-0.2362x+0.5833,推算最低临界感染温度值为6.66℃。感染度与水温有相关性(rs=0.3448,P<0.0032)。其中25℃与30℃虫负荷较高,25℃感染温度大于500条幼虫的螺数最多。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0~30℃,最佳感染温度为25~30℃,理论上水温<6.66℃,福寿螺丧失摄入幼虫的能力。根据温度范围及幼虫生长规律推断:春夏秋季为螺感染的危险温度;夏秋季为流行该病的危险季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不同品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根据福寿螺外壳及软组织特点将其分为3类:黑色福寿螺、黄色福寿螺、灰色福寿螺。本实验通过对三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进行研究,期望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证据。分别使用低剂量(1000条L1/只)和高剂量(4000条L1/只)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三类福寿螺以观察其易感性,结果发现高剂量感染组中,黄色福寿螺感染率低于灰色福寿螺(P〈0.05)。黄色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易感性相对较低,这可能是黄色福寿螺在中国多个省份占优势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福建省福寿螺的分布和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为今后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福建省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择一定数量的县、市。以网兜捕捞福寿螺,每县、市采集100个以上,带回室内逐个挑出软体用匀浆法或螺肺压片法,镜检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全省5个片区中,均发现自然感染,平均感染率为23.76%(915/3851);感染率超过30%的有8个县、市,以闽侯县为最高,达42.00%(52/124),最低为漳平市,仅3.77%(2/53)。不同孳生环境中,以孳生水沟者感染率最高,为30.81%(537/1743),最低为池塘,11.21Voo(63/562)。闽中片感染率最高,达28.03%(551/1966),闽西片最低,仅5.06%(12/237)。螺的感染率与距民宅远近密切相关,越靠近民宅者感染率越高(;[2—94.24,P〈O.001)。各地市场和餐馆销售的福寿螺感染率,分别为4.11%(23/559)和11.51Voo(68/501)。不同重量的福寿螺自然感染率与个体重量成正比(y。一238.32,P%0.001)。结论证实福建省的福寿螺已遍及全省各地、市,是目前我国发现该螺分布最广、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最高的省份。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PCR方法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核糖体小亚基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295804)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与小管福寿螺16srDNA的特异性引物组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分别以阳性和阴性小管福寿螺DNA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电泳鉴定并测序。用阴性小管福寿螺DNA倍比稀释20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模板,使之浓度分别为1200ng/μl、120ng/μl、12ng/μl、1200pg/μl、120pg/μl和12pg/μl,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野外采集小管福寿螺172只,肺检法检测后,进行多重PCR扩增,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电泳和测序结果证实该多重PCR检测方法能有效扩增出目的片段,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目的片段分别为550和405bp。该方法可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的最小浓度为120pg/μl。肺检法和多重PCR法检测均为阳性结果的45只,两法均为阴性的100只。肺检法为阴性、多重PCR法为阳性的24只,肺检法为阳性而多重PCR法检测为阴性的3只。多重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45/48)和80.6%(100/124)。多重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1%(69/172),肺检法阳性检出率为27.9%(48/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P0.01)。结论建立了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多重PCR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种方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效果,以寻找快捷检测方法。 方法 将60只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均分2组,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镜检两组螺肺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节数,用匀浆法和酶消化法分别检测螺肺囊中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酶消化法同时检测福寿螺肌肉内幼虫数,分析螺肺囊与肌肉内幼虫数的相关关系。 结果 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等3种方法检测螺肺囊内幼虫的灵敏度依次为96.7%、93.4%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9,P>0.05)。肺检法的检测速度明显快于匀浆法与酶消化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螺肺囊与肌肉组织内的幼虫数呈正相关(r=0.847, P<0.01)。 结论 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相似,但其检测速度更快,适合现场大规模螺体广州管圆线虫的定性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广州管圆线虫人工感染大理州福寿螺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并探讨感染后福寿螺的生长变化和感染效果,为本地区深入研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充足的试验材料.方法 用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昆明小鼠,6周后用含有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新鲜鼠粪感染大理本地繁殖的福寿螺,将福寿螺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40...  相似文献   

9.
从大理市泰兴农贸市场随机抽取在售的福寿螺,用肺检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共采集福寿螺32次,62份样品,其中24份阳性,阳性率38.71%;检查福寿螺4 708只,其中68只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1.44%。福寿螺主要来源于瑞丽和洱源。大理州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食品流通中的卫生监测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并进一步做好大理市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相似文献   

10.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方法,并采用简单易行、检测效率高、速度快的检测手段对温州疫区进行疫源地分级,寻求用于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方法手段。方法应用直接沉渣镜检法、胃蛋白酶消化法、螺肺检法3种方法分别对从温州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采集的福寿螺进行检查,比较3种方法检查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效果。并根据检查效率最高的一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温州市区、苍南县、永嘉县进行疫源地分级。结果3种方法检查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60.0%(51/85)、32.9%(23/70)和15.9%(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州地区疫源地分级显示苍南县为Ⅳ级,永嘉县为Ⅲ级,温州市区为Ⅰ级。结论检查螺内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方法较适合于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判断。直接沉渣镜检法检测速度适中,对幼虫活力影响小,适合于幼虫的分离和动物接种试验;胃蛋白酶消化法适合于幼虫的分离和筛选;肺检法适用于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或定性筛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方法用人工胃液消化法对采集到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处理,镜下观察和计数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螺种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将螺体内检获的幼虫感染健康SD大鼠并解剖,以验证之前的检查结果。结果共检测褐云玛瑙螺367只,福寿螺357只,其中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22.62%,阳性螺感染度为57.00条/螺;福寿螺感染率为3.08%,阳性螺感染度为1.64条/螺。大岗、石碁、化龙、榄核4镇和南沙区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3.33%、15.00%、20.93%、73.68%和8.41%,福寿螺感染率分别为5.88%、2.88%、1.89%、0%和3.96%。结论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且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为严重。不同调查区域间螺的感染情况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部分基因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与其中间宿主小管福寿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分别于感染后1、10、20 d各取3~5只小管福寿螺,采集其血淋巴、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以未感染的小管福寿螺为空白对照组,提取不同感染时期小管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10个涉及免疫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基因,对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10、20 d的血淋巴进行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对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福寿螺肝胰腺、肾脏、头足部、肠道、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ELA1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10、20 d的福寿螺中表达量上调(t = 12.32、23.51、34.92,P均 < 0.05),且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GS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1 d为空白对照组的(7.26 ± 1.80)倍,在感染后10、20 d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 = 23.89、19.83,P均 < 0.05);ferritin基因在感染后10 d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t = 32.76,P < 0.05)。CRT基因表达水平在感染后1、10、20 d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t = 7.23、5.78、6.32,P均 < 0.05)。α?tubulin基因在小管福寿螺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F = 17.58,P < 0.05);在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表达量以肝胰腺组织中下调最为明显(P均 < 0.05)。结论 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淋巴中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α?tubulin基因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受到抑制。该研究为深入阐明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部分基因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与其中间宿主小管福寿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分别于感染后1、10、20 d各取3~5只小管福寿螺,采集其血淋巴、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以未感染的小管福寿螺为空白对照组,提取不同感染时期小管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10个涉及免疫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基因,对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10、20 d的血淋巴进行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对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福寿螺肝胰腺、肾脏、头足部、肠道、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ELA1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10、20 d的福寿螺中表达量上调(t = 12.32、23.51、34.92,P均 < 0.05),且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GS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1 d为空白对照组的(7.26 ± 1.80)倍,在感染后10、20 d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 = 23.89、19.83,P均 < 0.05);ferritin基因在感染后10 d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t = 32.76,P < 0.05)。CRT基因表达水平在感染后1、10、20 d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t = 7.23、5.78、6.32,P均 < 0.05)。α?tubulin基因在小管福寿螺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F = 17.58,P < 0.05);在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表达量以肝胰腺组织中下调最为明显(P均 < 0.05)。结论 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淋巴中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α?tubulin基因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受到抑制。该研究为深入阐明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