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特别是677C→T突变可导致MTHFR酶活性下降,进一步造成叶酸代谢障碍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被认为是引起神经管缺陷(NTD)、Down综合征、唇腭裂等多种出生缺陷的高危遗传因素,妊娠前及妊娠期补充叶酸是预防上述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特别是677 C→T突变可导致MTHFR酶活性下降,进一步造成叶酸代谢障碍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被认为是引起神经管缺陷(NTD)、Down综合征、唇腭裂等多种出生缺陷的高危遗传因素,妊娠前及妊娠期补充叶酸是预防上述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677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用于检测MTHFR677的基因型。结果 胃癌病例组中,MTHFR677 C/C、C/T、T/T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5.8%、54.6%、19.6%。对照组中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5%、50.9%、14.6%。以C/C基因型作为参照基因型,C/T或T/T两种基因型的OR值为1.52(95%CI:1.04~2.23)。胃癌病例组中C和T两种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3%和46.7%,对照组中分别为60.0%和40.0%。以C等位基因为参照,T等位基因的OR为1.31(95%CI:1.02~1.69)。此外研究还显示:MTHFR677AnyT基因型可能与吸烟、霉变粮食、大麦粥摄入、盐的过量摄入以及幽门螺杆菌CagA的感染发生交互作用而增加个体患胃癌的危险度。而该基因型与饮酒和饮茶未见明显的交互作用。结论 当个体携带C/T或T/T基因型时,患胃癌的危险度上升;携带AnyT基因型还可与其他环境危险因素发生交互作用,增加个体患胃癌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结直肠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效应指标,全面检索相关文献,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应用REVMAN4,2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677位点相关文献18篇,1 298位点9篇,两位点的各研究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677位点TT/(CT+CC)合并OR值为0,80(95%CI 0,74~0,87),1 298位点CC/(AC+AA)合并OR值为0,84(95% CI 0,72~0,97),两位点均不存在显著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提示,677位点结果较稳定,1298位点结果不稳定,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的677 TF为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1298 CC亦可能与结直肠癌危险性降低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山西省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111例病理确诊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和111例子宫肌瘤对照可能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聚合酶链限制性长度多态性的(PCR-RFLP)方法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77TT基因携带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是677CC型个体的3.29倍(OR=3.29。95%CI=1.33~8.16),是C等位基因(CC+CT)携带者的2.74倍(OR=2.74,95%CI=1.31~5.74)。结论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易感因素,携带677TT基因型的个体患宫颈癌的危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北方乡村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管畸形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的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0例生育神经管畸形患儿(NTDs)的妇女及76例农村和73例城市正常出生儿母亲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MTHFR基因第677位核苷酸呈多态性,可分为三种类型:C/C、C/T、T/T。病例组三种基因突变频率:C/C,5%;C/T,50%;T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探究可能原因是存在遗传易感基因,引起血管平滑肌或血管内皮细胞改变及损伤等病理变化。对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惠州地区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的分布特征,为个体化指导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及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产前诊断中心门诊就诊的育龄妇女、妊娠期夫妇的外周血样本765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多态性,并与其他地区或种族人群的数据相比较。结果检出MTHFR基因C677T位点分布特征为CC野生型占54.12% (414例)、CT杂合突变型占38.43% (294例)和TT纯合突变型占7.45% (57例),三种基因型分布比值约为7:5:1。根据年龄以30岁为分界点,将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为两组,两年龄组均以野生型为主,依次为杂合突变型和纯合突变型。结论惠州地区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分布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具有该地区与种族的特异性。叶酸代谢能力与个体基因型相关,该基因多态性的检测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叶酸的补充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08例正常体重儿和57例低出生体重儿和母亲的流行病学资料及母亲的静脉血标本,用PCR-RFlP方法分析母亲MTHFR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母亲MTHFR基因型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调整主要混杂因素后,未发现MTHFR CT/TT基因型与低出生体重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OR=1.13,95%CI:0.61~1.78)。结论母亲MTHFR基因多态性与低出生体重不存在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及其和烟酒嗜好相互作用与胃癌中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在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江苏省淮安市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胃癌患者107例,对照人群200名)。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MTHFR基因型。结果 (1)胃癌组中MTHFR变异基因型拥有者的比例7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x^2=4.15,P=0.0416)。MTHFR变异基因型拥有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OR=1.78,95%,CI:0.99-3.22;性别和年龄调整OR=1.89,95%CI:1.08-3.32)。(3)在MTHFR变异基因型拥有者中,伴有吸烟习惯者发生胃癌的OR为7.72%(95%CI:2.23-26.79),伴有经常饮酒习惯者发生胃癌的OR为3.08%(9T%CI:1.30-7.23)。与不吸烟,不经常饮酒的野生型纯合子MTHFR基因型拥有者相比,伴有吸烟的经常饮酒习惯的MTHFR变异基因型拥有者发生胃癌的OR为13.96%(95%CI:2.76-70.46)。结论 MTHFR C677T变异基因型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吸烟和饮酒与MTHFR变异基因型在胃癌发生中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1298A→C多态及其和生活习惯相互作用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在食管癌高发区的淮安市楚州区开展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食管癌患者141例,人群对照228名),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MTHFR 1298A→C基因型。结果 ①食管癌组中MTHFR 1298 AA、AC和CC基因型携带者的比例分别为63.8%、34.0%和2.1%,与对照组的71.9%、28.1%和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_(MH)~2=6.69,P=0.035)。②在MTHFR 1298C等位基因携带者中,伴有吸烟习惯者发生食管癌的调整OR为3.48(95%CI:1.57~7.71),伴有经常饮酒的习惯者发生食管癌的调整OR为2.91(95%CI:1.20~7.08),无饮茶习惯者发生食管癌的调整OR为3.52(95%CI:1.64~7.54)。MTHFR 1298AC和CC基因型与吸烟、饮酒和不饮茶在食管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系数r分别为3.05、3.69和6.30。结论 MTHFR 1298AC和CC基因型对吸烟、饮酒和不饮茶增加食管癌发生风险的作用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自然随访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多重PCR分析技术,检测140例CRC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1A16235T/C、CYP1A2734C/A、CYP2E1—12596/C和-1019C/T各位点多态性,谷胱甘肽转移酶GSTMu(GSTM1)和GSTTheta(GSTT1)缺陷型,以及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NAT1和NAT2各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析其对CRC易感性的影响。结果等位基因CYP1A16235C、CYP1A2734A、CYP2E1—1259C、CyP2E1—1019T、GSTM1缺陷型、GSTT1缺陷型、NAT1*10和NAT2Mx(x=1,2,3)的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依次为31.65%、63.77%、23.02%、32.61%、57.25%、17.39%、26.45%和39.21%,对照组依次为39.85%、66.62%、20.27%、28.61%、55.46%、20.35%、25.22%和39.36%,所有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单基因、多基因联合分层分析表明,CYP1A16235CC突变纯合型可显著降低CRC风险(OR=0.79,95%CI=0.63~0.99);在携带CYP1A2734A等位基因个体,CYP1A16235C等位基因也可显著降低CRC风险(OR=0.53.95%CI:0.34~0.83);在GSTT1缺陷型个体,GSTM1缺陷型可使机体罹患CRC的风险显著升高(OR=4.41,95%CI=1.21~16.10)。结论CYP1A16235C等位基因、GSTM1和T1缺陷基因型可影响机体对CRC的遗传易感性,前者是CRC的保护因素,后两者可使机体罹患CRC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氡暴露地区人群中GSTT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ultiplex-PCR)技术,对高氡暴露地区53例肺癌患者和72例对照人员进行了代谢酶GSTT1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分析了不同人群中该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GSTT1基因功能型和缺陷型在肺癌组分布频率分别是67.9%、32.1%,在对照组为62.5%、37.5%。GSTT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无显著关联,但考虑到氡暴露因素后GSTT1基因缺陷型的肺癌发病风险有所增高[有效剂量≥50 mSv时OR值1.49,95%可信限(CI)0.52~4.20;有效剂量<50 mSv时OR值1.14,95%CI0.20~6.60],年龄在40~59岁人群中GSTT1基因缺陷型的肺癌发病风险增至1.81倍(95%CI0.67~4.86)。同时携带GSTT1缺陷型和GSTM1基因功能型的肺癌发病风险是GSTM1基因功能型和GSTT1基因功能型的1.20倍(95%CI0.36~4.00),同时携带GSTT1基因功能型和GSTM1基因缺陷型的肺癌发病风险是GSTM1基因功能型和GSTT1基因功能型的1.82倍(95%CI0.73~4.58)。结论GSTT1基因多态性在肺癌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与在对照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STT1基因和GSTM1基因联合多态性比单基因多态性对肺癌发病风险增高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我国人大肠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检测198 例大肠癌患者和420名健康人MTHFR 基因C677T和A1298C基因型.结果 C677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在大肠癌患者和健康人中的分布为51.3% 和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携带MTHFR 677CC基因型者比较,携带677TT基因型者罹患大肠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95% CI为1.05~2.66),而677CT基因型和MTHFR A1298C遗传变异与大肠癌患病风险无关.未发现MTHFR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转移程度相关.结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我国大肠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确诊并已脱离苯作业的80名慢性苯中毒患者为病例组,以同期接苯的62名苯作业工人为对照组,应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XPD基因密码子156、312和751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校正性别、工龄、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携带XPD 751Gln变异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升高,ORadj为2.903,95%CI:1.054~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苯作业暴露环境下,携带XPD 751Gln变异等位基因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升高.  相似文献   

16.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s,CYP)1A1、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M1和T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mnosyltransferase,UGT)1A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及其交互作用。方法2002年5月在浙江省嘉善县开展的现场病例对照研究及单纯病例研究,获得14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方法检测CYP1A1、GSTM1、GSTT1和UGT1A7的基因多态,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YPIA1 MspI多态(非编码区T6235C)C/C基因型、T/C和C/C基因型者相对于T/T基因型者的OR值分别为0.493(95%CI:0.254—0.956)和0.638(95%CI:0.427—0.952),具有统计学意义;GSTM1、GSTT1非缺陷型与缺陷型的分布频率对照组和病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病例组UGT1A7变异/变异型基因与野生纯合型基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501,95%CI:1.456—4.296)。单纯病例研究分析,CYP1A1与GSTT1、GSTM1与GSTT1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COR值分别为2.617(95%CI:1.015—6.752)和3.935(95%CI:1.323—11.706);而CYPlAl与GSTM1、CYP1A1与UGT1A7之间无交互作用。结论CYP1A1 MspI变异型可降低机体对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而UGT1A7的变异/变异基因型可增加结直肠癌的罹患风险,CYP1A1与GSTT1、GSTM1与GSTT1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XPA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治地区食管癌高发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和参与DNA损伤修复的XPA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对食管癌发生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96例食管癌患者和201例对照者进行食管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应用PCR-RFLP技术对XPA 23G多态性基因型检测,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携带突变(G)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8.31,P<0.01);XPA基因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6,P<0.01),且携带有xPA突变杂合子(A/G)和突变纯合子(G/G)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比携带野生纯合子(A/A)个体低[OR值(95%CI)分别为0.58(0.37~0.91)和0.32(0.18~0.56)].携带XPA突变基因G与经常食用腌制食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S=0.04,API=-0.77).结论 XPA 23G多态性可能与长治地区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携带XPA突变基因G可抑制食用腌制食品对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乙酰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PCR技术,检测121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和相应对照的NAT2基因型,分析其NAT2基因突变位点及表型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NAT2 M1位点的突变增加胃癌的发病危险,OR=11.111(95%CI=4.510~27.377).NAT2 M2、NAT2 M3、NAT2表型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T2 M位点的突变与胃癌易感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ADIPOQ)rs2241766、rsl501299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关系,并分析2个位点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00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原发新发病例及400例同期体检者进行面对面调查,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两组研究对象ADIPOQ rs2241766、rs1501299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调整结直肠癌家族史、BMI、每日静坐时间、每周红肉摄入频次和经常饮茶等因素后,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s2241766TG+GG携带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高于TT携带者(OR=1.354,95%CI:1.004~1.827),rsl501299 GT+TT携带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低于GG携带者(OR=0.680,95%CI:0.501~0.923)。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结果显示,ADIPOQ rs2241766、rsl501299与红肉摄入可能存在交互作用(P=0.001)。趋势X2分析显示,风险基因型携带个数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X2=8.458,P=0.004)。结论 ADIPOQ rs2241766、rs1501299位点多态性可能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且可能与红肉摄入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结直肠癌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