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吗啡是麻醉性镇痛药的经典代表,它是阿片(opium)的天然生物碱,1803年由Serturner首次从阿片中分离出来,1925年由Gulland和Robinson确定其化学结构。吗啡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很广,可作为术前用药、麻醉辅助用药、复合全麻的主药,以及用于术后镇痛。自1973年以来,国外学者相继发现在脑内和脊髓内存在着阿片受体(opioidreceptors)。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行为相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罗氏胶质区(substantiagelatinosa)等。1975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体内有几种内源性阿片样肽(β一内啡肽、亮啡肽、…  相似文献   

2.
吗啡布比卡因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吗啡布比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从而研究吗啡布比卡因用于臂丛麻醉与镇痛的机理。方法:将50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对照组):0.375%布比卡因,B组(观察组):0.375%布比卡因+2 mg吗啡。用不同麻醉药25~35 mL作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P<0.01)。结果:含有吗啡的B组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加用吗啡的A组。结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周围神经系统也可能存在多种阿片样物质和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的儿科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祝文兵  李望云  田静 《中国药房》2005,16(5):389-391
纳洛酮 (Naloxone ,NAL)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 ,别名纳诺松、丙烯吗啡酮、丙烯羟吗啡醇 ,是阿片受体 (opiaterecep tor)纯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 ,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呔 ,能竞争性地阻止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 ,解除阿片类药物中毒症状及迅速诱发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1960年 ,Feshman首先合成NAL。1961年 ,Blumberg研究发现 ,NAL能拮抗羟二氢吗啡酮对实验动物的镇痛及呼吸抑制作用。1971年 ,美国开始将阿片类药物及其它麻醉镇静药应用于中毒的抢救 ,以后其应用逐渐扩展到儿童窒息、昏迷、休克等的抢救治疗。19…  相似文献   

4.
阿片肽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1997年,又发现了μ阿片受体的高选择性、高亲和性的内源性配体——内吗啡肽(EM),它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μ阿片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许多生物学效应。本文就近年来EM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关于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受体结合特性、镇痛作用的特点及其机制,以及对心血管、呼吸、消化功能的调节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吗啡是临床常用的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出现恶心、呕吐、镇静、瘙痒、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等副作用,长期应用又出现耐受和依赖。大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吗啡所产生的全部效应,而小剂量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不仅能减少或减轻吗啡所致的副作用,还能增强吗啡的镇痛效能。本文就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与吗啡的联合应用、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增强吗啡镇痛效能、减弱吗啡耐受和依赖的作用机制,以及拮抗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μ、δ、κ阿片受体的mRNA表达,进一步探索吗啡镇痛耐受中DRG阿片受体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10)和吗啡组(MS组,n=10)。采用盲法进行给药和疼痛行为测定。每天早、晚两次皮下注射(sc)药物,并于上午注射药物前、后30 min测定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FL)作为痛阈指标。NS组sc生理盐水1 ml.kg-1,MS组sc吗啡10mg.kg-1,连续注射7 d,d8早晨各组分别取5只处死,剩余大鼠(分别记为NSN亚组和MSN亚组)d8早晚两次sc纳洛酮0.4 mg.kg-1,并在d9处死。以TFL恢复至基础水平作为出现吗啡耐受的标准。大鼠处死后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L4-S4节段DRG中3种阿片受体的mRNA表达。结果:观察期两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大鼠每天注射前测定的TFL差异无显著性。MS组大鼠在d1 sc吗啡后,TFL明显升高(P<0.05);d2注射吗啡后TFL达到最高,且明显高于d1用药后水平(P<0.01),随着吗啡用药次数增加,MS组用药后的TFL逐渐下降,d7应用吗啡后TFL降至基础水平(P>0.05),d8应用纳洛酮后,MSN亚组和NSN亚组的TFL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采用real time PCR的2-ΔΔCt方法计算DRG中阿片受体的表达,MS组大鼠L4-S4节段DRG中μ受体和δ受体的mRNA表达与NS组差异无显著性,而κ受体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NS组;应用纳洛酮前、后,3种阿片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DRG中κ受体的mRNA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吗啡镇痛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提取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经CD11c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未成熟DC用脂多糖或脂多糖+不同浓度内吗啡肽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检测内吗啡肽对DC趋化性的影响。在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测定的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内吗啡肽抑制DC的趋化性;与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时,经内吗啡肽-1或内吗啡肽-2处理的DC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上述内吗啡肽的作用都能被Mu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TOP翻转或部分翻转,提示内吗啡肽的作用是由Mu受体介导的。结论内吗啡肽可通过作用于Mu阿片受体,改变树突状细胞的部分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盐酸钠络酮(Naloxone hydrochloride,简称NAL)是1960年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1961年Bluinderg报道,NAL能拮抗羟二氧吗啡酮引起的小鼠镇痛与致死以及家兔的呼吸抑制作用,其效应为烯丙吗啡(Nalorphine)的7~10倍。此药于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对麻醉中毒、镇痛中毒有特异性的拮抗作用。1975年阿片受体发现后,又相继在脑内和外周组织中发现了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吗啡不同给药方法在腰段硬外麻醉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术后镇痛用药技术。方法 70例ASAⅠ~Ⅱ级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全部病例均无局麻药、阿片药过敏史及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按椎管内吗啡不同给药方法分为单次吗啡硬膜外注入组(Ⅰ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Ⅱ组),Ⅰ组硬外管注入0.25%罗哌卡因加吗啡2mg共8mL,Ⅱ组以负荷剂量5mL+持续剂量2mL/h+PCA剂量2mL镇痛模式给药,VAS评估镇痛效果和SS镇静评分,记录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方法在术后12h内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在24~48h间镇痛效果及满意度Ⅱ组明显优于Ⅰ组(P<0.05),Ⅱ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两组镇痛方法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PCEA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小、镇痛效果持续,明显优于单次注入。  相似文献   

10.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酸纳洛酮(Naloxonehydrochloride商品名Narler,纳洛酮简称NX)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化学结构与吗啡极为相似。1960年合成,1963年始用于临床,近来随着对纳洛酮深入研究,使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药理作用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1960年Foldes在人体观察到它对麻醉镇痛药的拮抗作用,开始用于治疗麻醉镇痛药物过量和中毒。1973年Pert等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现吗啡受体后,相继在脑内和脑外周围组织中发现内源性阿片物质脑啡肽、内啡肽(β-EP)、强啡肽,认为内源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李瑛 《中国药师》2007,10(8):767-767
FDA批准Alkermes和Cephalon两家公司每月用药1次的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naltrexone,Vivitrol)注射剂治疗酒精中毒,同时辅以心理学治疗。Vivitrol是FDA唯一批准用于酒精中毒的延释制剂。两公司希望本品能克服以前每日口服制剂所产生的依从性问题。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片剂一直作为酒精中毒治疗药在市场上销售。Vivitrol为肌肉注射剂,由Alkermes公司生产, Cephalon公司负责销售。Vivitrol不会导致成瘾性。它在大脑内与阿片样物质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吗啡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及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鞘内注射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NS)和鞘内注射吗啡预处理组(M),M组分4个剂量组(M1,10μg·kg-1;M2,1μg·kg-1;M3,0.1μg·kg-1;M4,0.01μg·kg-1)。鞘内注射吗啡的方法是分别在缺血/再灌注前30 min鞘内注射吗啡5 min,间隔5 min共3次。在M2组鞘内注射吗啡前鞘内注射3种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NTD,δ阿片受体阻断剂,15 nmol(nM),NTD+M2组)、nor-Binaltorphimine(nor-BNI,κ阿片受体阻断剂,15 nmol.L-1,nor-BNI+M2组)和CTOP(μ阿片受体阻断剂,15 nM,CTOP+M2组)。观察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计算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乘积(RPP);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IS)的体积、心肌梗死面积以IS/AAR来表示。结果M1组、M2组和M3组的IS/AAR均低于NS组(P<0.05,P<0.01),M4组与NS组的IS/AAR相似(P>0.05);NTD+M2组、nor-BNI+M2组和CTOP+M2组与自身对照组(NS+NTD组,NS+nor-BNI组和NS+CTOP组)及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均高于M2组(P<0.05,P<0.01)。各组在各时点的MAP、HR和RP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δ,κ和μ三种阿片受体都参与介导了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片类物质及其受体自从被发现以来。已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人类最早把阿片类药物用于镇痛,吗啡作为阿片类药物首先被分离出来并应用于临床,在一定时期内吗啡对于治疗减轻癌症等引起的疼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吗啡等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疼痛这一方面,其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尤为突出。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吗啡可作用于K、6和μ受体,通过PTX-敏感性G蛋白、IP3、PKC及KATP等通路封心肌细胞产生保护作用,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增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通过上述机制吗啡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肥厚以及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例大剂量吗啡致肠梗阻患者的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癌痛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协同医师采用NRS评分动态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根据NRS评分进行剂量滴定、药物的选择、剂量转换。对大剂量吗啡致患者肠梗阻进行用药监护。结果:药学监护改善了患者用药依从性,转换为芬太尼贴后,患者肠梗阻缓解,并使本例对吗啡耐药患者的重度疼痛得到控制,改善了生活质量。结论:临床药师用药监护在癌痛规范化治疗过程中促进了本例肠梗阻患者阿片类药物合理使用,通过本例癌痛伴肠梗阻患者的成功治疗为同类难治性疼痛患者的阿片类药物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类使用阿片镇痛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阿片Opi-u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pion。而吗啡只是阿片中所含20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作为阿片类药物德国化学家F·W·A.Serturner于1806年从阿片中提出吗啡纯品,1847年Knorr确定其分子式,J.M.Gulland和R.Robinson于20年代提出吗啡的化学结构,1952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单针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是研究阿片类药物成瘾神经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动物模型。目前认为隔核是脑内与奖赏、学习和记忆等关系较为密切的核团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探讨隔核在单针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中的作用,并初步解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和结果通过旷场实验发现,单针吗啡(第1天:3~-30 mg·kg-1,sc)预处理的大鼠在吗啡(第8天:3 mg·kg-1,sc)激发时表现出高活动性,也就是行为敏化反应;在敏化实验前进行双侧隔核电损毁手术,发现大鼠对吗啡的行为敏化反应消失,但对吗啡的急性反应不受影响;而在单针吗啡预处理之后立即进行双侧隔核电损毁,发现7 d后大鼠在吗啡激发时仍表现出行为敏化;此外,通过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和甩尾实验,分别评价了吗啡在隔核损毁大鼠中的奖赏与镇痛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隔核参与行为敏化的过程,按照侧隔核与中隔核的分区,分别通过核团内微量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行为敏化。发现预处理时在侧隔核或中隔核给于吗啡(30μg/rat)能使大鼠在激发后(3mg·kg-1,sc)出现行为敏化;预处理前,在侧隔核或中隔核内给与利多卡因(10μg/rat)或mu受体拮抗剂β-FNA(2μg/rat)能抑制行为敏化的建立。结论在吗啡预处理前,隔核损毁或者阻断隔核内阿片受体能抑制行为敏化的建立,说明隔核是参与单针吗啡诱导行为敏化形成期的关键性核团,并且侧隔核与中隔核的mu受体可能是这一过程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7.
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会导致阿片成瘾,主要表现为产生躯体和精神依赖。我室研究发现应用非选择性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能阻断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的戒断症状,也可减轻对吗啡耐受[1]。在东莨菪碱对猕猴吗啡静脉自身给药及反应恢复影响实验中发现东莨菪碱能降低吗啡静脉自身给药猕猴的踏板反应率和总强化次数[2]。这些表明东莨菪碱能降低吗啡的躯体和精神依赖性。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是一种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的方法,本实验通过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剂量东莨菪碱,观察其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以探讨东莨菪碱在治疗阿片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以薄层色谱法定性检测阿片成瘾者尿液中吗啡的方法进行改进,采用在碱性条件下直接加热水解检测尿样,碘化铋钾与碘铂酸钾两种显色试剂先后显色。实验结果表明本法层析快速、简便、灵敏、专属性强,不受合并用药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12):707
Ethypharm公司日前宣布,丹麦已批准其一日1次用药的硫酸吗啡(morphine sulfate)上市。本品为胶囊剂,包含可恒定释放的药物微粒,用于需要阿片样物质持续不断给药的中至重度疼痛患者,以延长缓解时间。2005年第一季度本品即将进入欧盟的相互认可程序。  相似文献   

20.
孙建宏 《江苏医药》1999,25(10):802-803
有关吗啡外周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作用研究尚少。我们1997年~1998年使用吗啡复合液行臂丛麻醉、术后镇痛,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对象:骨科上肢择期手术病人脱例;*SAI~刀级;男28例,女32例;年龄24~63岁。术前用药苯巴比妥O.1、阿托品O.sing肌注。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时多数病人有异感。根据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成两组(各3O例),I组使用吗啡3mg+0.375%布毗卡因20ml;亚组(对照组)使用0.375%布毗卡因20ml。术中均使用喷陡50mg、非那根25mg强化麻醉。手术历时30~180分钟。方法: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阻滞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