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明确引起早产儿贫血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12例早产儿中50例贫血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生后1周血清胆红素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相关性。结果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贫血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生后一周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清胆红素越高,贫血越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7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口服维生素,治疗1组用EPO按750IU/(kg·周),分4次皮下注射,治疗2组用EPO按750IU/(kg·周),分2次皮下注射,动态观察患者的血色素、网织红细胞比例、血清铁蛋白变化,记录输血次数,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比较,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比例、输血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说明EPO对防治早产儿贫血安全、有效;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比例在治疗后期及输血次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1组优于治疗2组。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剂量、早治疗的前提下,分多次给药对防治早产儿贫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胎龄<35周,出生体重1 100~2 500g,早产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早期治疗组21例、后期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早期治疗组生后第1周即应用EPO 200Iu/Kg,隔日一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5周.后期治疗组生后第3周应用EPO,用法同早期治疗组.对照组未予EPO治疗.三组患儿均于生后第3周起口服铁剂(7mg/Kg·d).动态监测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积红细胞(Ret)等变化,必要时输血.结果 治疗8周后早期治疗组、后期治疗组及对照组的Hb值分别为(138.6±5.3)、(127.8±4.7)、(105.5±5.4).Hb值、体重早期治疗组>后期治疗组>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EPO可降低早产儿贫血的发生率和减轻贫血程度,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迎红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7):49-50,52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早产儿贫血及神经系统作用。方法35例胎龄34周以下、出生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出生第一周即给rHu—EP0750U/kg/w,隔日一次,每周3次,共6周。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时做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均逐步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轻,二者对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NBNA得分较对照组的NBNA得分高,二者对比差异显著。结论早期应用rHu—EPO可防治或减轻早产儿贫血程度,并对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产儿早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指导围产期临床孕产妇及早产儿合理营养干预。方法:对145例早产儿生后3天内进行IGF-1I、GFBP-3测定,将其按小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小早产儿(小于34周)与晚期早产儿(大于34周)、双胞胎大体重与小体重3种方式对比分组,分别比较IGF-1I、GFBP-3水平。结果:145例早产儿生后3天内监测IGF-1I、GFBP-3值显示适于胎龄儿组明显高于小于胎适龄儿组,大于34周组明显高于小于34周组,大体重组明显高于小体重组,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加强围生期孕产妇管理,避免早产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生后应尽早给予合理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6.
肖珮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49-2750
目的探讨延迟钳夹早产儿脐带对早产儿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早产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断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延迟90s(生后至少2min)断脐。观察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清铁(SI)变化及贫血发生率和输血率。结果对照组早产儿Hb、HCT和sI在生后第1、2、4、8周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均P〈0.05),对照组早产儿Ret在生后第2、4周时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6个月时贫血发生率(13.3%)和输血率(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3.3%)(均P〈0.01)。结论延迟钳夹早产儿脐带能明显增加早产儿红细胞和铁储备,减少贫血发生率及其导致的输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入院次序分成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于出生第8天,即予rHuEPO600IU/(kg.w),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5周;对照组未予rHuEPO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贫血率低(19.04%vs61.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均逐步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早期大剂量rHuEPO能够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发生率,并能减轻其贫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的防治效果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早产儿贫血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早产后在我科住院的胎龄小于34周,体质量低于2000g的新生儿5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给予保暖,维持体温、血糖、血压等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处理,必要时输血。治疗组于生后第7天开始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00IU/(kg·d),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4周。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分别于生后第1、2、3、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不同时间两组早产儿的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缓慢,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网织红细胞计数差异缩小(P〉0.05),但血细胞比容差异仍显著(P〈0.01);治疗组的输血率(8%)较对照组的输血率(32%)明显减少(P〈0.05)。结论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有效的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早产儿10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A、B组各52例,分别进行常规治疗( A组)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 B组),然后观察治疗前后红细胞积压( HCT)、Hb、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三个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的3个指标均有改善,且B组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均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的输血率15.3%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远低于A组的输血率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观察到视网膜并发病。结论注射EPO治疗早产儿贫血能够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减少输血次数和相应的不良反应,EPO的治疗时安全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胎龄≤33周早产儿167例的筛查资料,记录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贫血情况、呼吸机应用情况、输血情况等资料,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结果筛查结果显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5例,其中1期病变8例,2期病变10例,3期病变7例,未发现4期和5期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组出生胎龄小于非视网膜病变组,视网膜病变组出生体重,多胎,黄疸,肺炎,吸氧,窒息,呼吸机应用占比,输血败血症发生率等低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视网膜病变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高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生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轻、贫血、败血症、呼吸机应用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胎龄、体重、输血、呼吸机使用等因素相关,临床应注重筛查,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做及时诊治,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改善其视力,降低失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不同剂量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 EPO)防治早产儿贫血 ,探讨其最适剂量和疗效。方法  83例孕周 <36周 ,出生体重 <2 5 0 0克早产儿 ,以入院顺序按rhu EPO剂量随机分为第 1组 2 5例 (rhu EPO 75 0IU·kg-1·w-1) ,第 2组 18例 (45 0IU·kg-1·w-1) ,第 3组 2 0例(30 0IU·kg-1·w-1) ,分为每周 3次 ,静脉注射 ,疗程 4周。另设第 4组 2 0例为对照组。结果  4组早产儿生后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渐行下降。第 1组下降最轻 ,第 2组次之 ,对照组最明显 ,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网织红细胞 (Ret)明显增高 ,且Ret升高程度和rhu EPO剂量有关 ;治疗后血清EPO浓度以第 1组最高 ,对照组最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第 3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清铁 (Fe)生后均逐渐下降 ,治疗各组略低于对照组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rhu EPO治疗可提高Hb、Hct、Ret,并且疗效和剂量有关 ,体内充足的铁储备是确保rhu EPO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胎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 11 mg后血浆水平变化,探讨适宜的预防用药策略。方法将45例早产儿按胎龄分为2组,胎龄〈33周早产儿组25例,胎龄〉34周早产儿组20例,生后均静脉给予维生素K 11 mg预防量,应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原理检测用药24 h后血浆维生素K水平,同时测定Ⅱ因子活性。结果胎龄〈33周早产儿血浆维生素K水平明显高于胎龄〉34周早产儿[(232.149±101.311)ng/m、l(78.817±32.315)ng/m l,P〈0.05];胎龄〈33周早产儿Ⅱ因子活性低于胎龄〉34周早产儿[(45.62±10.32)%、(59.71±9.15)%,P〈0.05]。结论早产儿应用维生素K预防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应考虑胎龄因素,小胎龄早产儿静脉预防用药剂量不应超过1 mg。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贫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发病率与胎龄、体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近2年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的贫血发生率进行回顾性总结,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进行对比。结果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随着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胎龄之间及不同出生体重之间的贫血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其贫血的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应关注早产儿贫血的发生,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4.
刘璟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32-133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贫血是临床常见疾病,早产儿出生后短期内血红蛋白易下降,在4~6周达最低值.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刺激红细胞晚期祖细胞的存活、增值和分化的主要生长因子,EPO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特异的红细胞受体(EPO-R)而发挥功能[1].早产儿贫血是导致早产儿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极大的影响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对早产儿的智力及免疫功能均有影响[2].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贫血程度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后果也就越发严重[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极低体重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35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生后第7天起给予EPO及铁剂(力蜚能)治疗,对照组仅予铁剂治疗,疗程4周.结果两组在生后Hb、RBC、HCT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较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血清Fe在生后均逐渐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清Fe上升.结论早期使用EPO能减轻极低体重儿的贫血程度,减少或避免输血;补充足够的铁剂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分析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胎龄小于36周早产儿51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早产儿进行眼部筛查,是否有视网膜病变的情况。根据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贫血、酸中毒、低血糖血症、吸氧、肺炎以及输血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15例早产儿眼部检查发现82例出现视网膜病变,病变率为15.9%,经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80例手术成功,随访半年,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肺炎、吸氧、低血糖血症、贫血以及输血史是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分析,早产儿出生体重和吸氧是影响其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出生体重以及吸氧是影响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早期筛查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早产儿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分析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胎龄小于36周早产儿51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早产儿进行眼部筛查,是否有视网膜病变的情况。根据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贫血、酸中毒、低血糖血症、吸氧、肺炎以及输血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15例早产儿眼部检查发现82例出现视网膜病变,病变率为15.9%,经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80例手术成功,随访半年,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肺炎、吸氧、低血糖血症、贫血以及输血史是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分析,早产儿出生体重和吸氧是影响其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出生体重以及吸氧是影响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早期筛查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早产儿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18.
杨敏 《中国药业》2013,(6):35-36
目的探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胎龄不小于36周的早产儿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每日口服维生素C和E各25 mg、铁剂5 mg/kg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后的第1周给予重组红细胞生成素600 I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隔日1次,共6周。比较两组早产儿的输血率、体重增长情况及血常规变化。结果治疗组输血率(16.67%)低于对照组(47.22%,P<0.05);体重增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次数,快速增长早产儿体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贫血在儿科较常见,以往单纯采用铁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我院采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预防早产儿贫血,减少了早产儿输血,取得了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4年10月至2006年4月我院24h内出生早产儿38例,胎龄<35周,体质量1100~2500g之间,出生时无贫血,无红细胞增多及母婴血型不合,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新生儿采血量,出生时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治疗组早产儿出生后第8d开始给予rhu-…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早产儿生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与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有无ROP发生分组,有ROP的30例设为ROP组,无ROP的选30例设为早产对照组.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分别在生后1周及纠正胎龄32周、34周、36周、40周时收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IGF-1水平.同时选取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足月对照组.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前血清IGF-1水平均随周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ROP组在生后1周及纠正胎龄32、34、36周时血清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早产对照组(P<0.05).ROP组及早产对照组在生后第1周时IGF-1浓度低于足月对照组(P<0.05).在纠正胎龄40周时三组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低IGF-1水平可能导致早产儿ROP的发生,于生后早期提高早产儿血中IGF-1浓度或许能有效防治RO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