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EB病毒(EBV)感染情况,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real-time PCR进行血浆EBV-DNA检测的儿科患儿的结果及相关疾病。结果 3 448例患儿中EBV-DNA阳性者530例,阳性率15. 4%;根据年龄分组后,婴幼儿组(3岁)阳性率为10. 0%(136/1 359);学龄前期组(3~6岁)阳性率为19. 9%(273/1 374);学龄期组(6岁)为16. 9%(121/715),婴幼儿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学龄前期组和学龄期组(P0. 01)。阳性患儿DNA载量范围为2. 34~6. 80 [3. 21 (0. 71)],男性为2. 34~6. 35 [3. 23 (0. 70)],女性为2. 42~6. 80[3. 19 (0. 73)],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和学龄期组DNA载量中位数分别为3. 24 (0. 76)、3. 24 (0. 71)和3. 15 (0. 69),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EBV-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分析患儿的疾病谱,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为临床最常见疾病,占61. 7%,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24. 5%(主要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血液系统疾病2. 8%(主要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及其他疾病10. 9%,各疾病间EBV-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EBV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儿童,不同年龄组的EBV-DNA的阳性检出率不同,感染疾病以IM为主,real-time PCR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儿童呼吸道感染EB病毒(EBV)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变化,及其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医院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624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儿童1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外周血EBV-DNA载量;利用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统计分析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同时人工镜检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并计算百分比。结果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未检出EBV-DNA,6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共检出EBV-DNA阳性245例,阳性率为39.26%,EBV-DNA阳性样本平均EBV-DNA病毒载量为(3.56±0.68)log IU/ml;1~3岁组患儿EBV-DNA阳性率高于<1岁及>3岁患儿,不同年龄呼吸道感染患儿EBV-DNA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感染EBV-DNA阳性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呼吸道感染EBV-DNA阴性组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呼吸道感染EBV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并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可作为初步快速诊断呼吸道感染EBV的辅助性检测指标,适用于广大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浆EB病毒DNA(EBV-DNA)载量检测在儿童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验室指标对照研究,选取189例EB病毒感染患儿(EBV原发感染123例,EBV复发感染66例)及153例非EBV感染患儿(EBV既往感染135例,无EB病毒感染1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载量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BV抗体谱,跟踪监测33例EB病毒原发感染患儿2周,2、6个月的血浆EBV-NDA载量及EBV抗体谱变化。结果 EBV感染组血浆EBV-DNA阳性率22.2%,血浆EBV-DNA平均载量为3.72lgCopies/ml,EBV原发感染组与复发感染组血浆EBV-DNA阳性率分别为26.8%、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EB病毒感染的诊断中,血浆EBV-DNA的敏感度22.2%、特异度100.0%、诊断符合率57.0%,血浆EBV-DNA与EBV-CA IgM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儿EB病毒原发感染诊断中,血浆EBV-DNA的敏感度26.8%、特异度95.7%、诊断符合率54.4%,血浆EBV-DNA与EBV-CA IgM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EBV-DNA与EBV-CA IgM检测结果一致性不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EB病毒急性感染患儿血浆EBV-DNA转阴率2周为84.8%、2个月为93.9%,EBV抗体谱原发感染转为既往感染率2个月为6.1%、6个月为93.9%。结论血浆EBV-DNA载量检测有助于患儿EBV感染的治疗效果观察和愈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郴州地区健康儿童的EBV感染及携带情况,为正确诊断儿童EBV相关疾病和科学防治儿童EBV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抽取郴州县区健康儿童350例(4月~14岁),根据年龄大小分为:婴儿组(<1 岁),幼儿组(1岁~),学龄前组(3岁~),学龄组(6岁~),大童组(10~14岁),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的EBV CA-Ig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V-DNA,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50例健康儿童中,EBV CA-IgG的总阳性率为67.14%,EBV-DNA总阳性率为50.8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00),EBV CA-IgG和EBV-DNA的阳性率及核酸阳性者EBV-DNA的载量在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儿童,EBV CA-IgG和EBV-DNA的阳性率及核酸阳性者病毒载量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 CA-IgG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EBV-DNA的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先升高,再降低,核酸阳性者病毒载量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降低。在同组中比较,EBV CA-IgG和EBV-DNA阳性率在婴儿组、幼儿组和学龄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学龄组和大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比较,核酸阳性者的病毒载量,婴儿组和幼儿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在诊断EBV感染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V-DNA比血清中EBV CA-IgG更能反应病毒实际感染水平,临床价值更高。健康儿童EBV-DNA的检出率较高,体内存在普遍携带感染,但病毒载量不高,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预防和诊治EBV感染时,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年龄段,充分考虑EBV存在的携带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CR与血清学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疑似EB病毒感染的住院患儿245例,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VCA IgM、EA IgG及NA IgG的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全血和血浆中EBV-DNA载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原发感染组、再激活组和既往感染组,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感染组间EBV血清学和PCR法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血浆E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均明显低于全血(P=0.00);在原发感染组和再激活组,全血DNA阳性率均高于血浆DNA和血清学阳性率(P=0.00);按年龄组分类,血清学阳性率在婴儿组低于其他年龄组(χ2=12.38,P=0.00);在婴儿组、幼儿组和学龄前组,全血DNA阳性率均高于血清学(P<0.05),在学龄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与血清学检测EBV感染的阳性率和意义不同,应尽量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来检测儿童EBV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儿童呼吸道疾病患者血液中EB病毒(EBV)IgM抗体与病毒DNA的感染状况并对两种检测指标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定性检测1 157例患儿血清标本中的EBV-IgM,同时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全血标本中的EBV-DNA,对检测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 1 157例患儿EBV-IgM阳性率为4.93%,EBV-DNA阳性率为30.42%,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3岁,3~6岁,7~10岁和11~13岁)患儿EBV-IgM阳性率分别为3.39%、7.25%、4.21%、4.00%,EBV-DNA阳性率分别为15.53%、53.33%、21.91%、23.20%.3~6岁组EBV-IgM和EBV-DNA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但与其他组比较只有EBV-DNN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个季节EBV-IgM感染率分别为8.69%、3.47%、3.41%、3.55%,EBV-DNA感染率分别为44.4%、26.29%、22.72%、25.89%,1-3月份EBV-IgM和EBV-DNA感染率都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BV-IgM和EBV-DNA感染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检测方法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同阶段,对EB的免疫应答可能存在差异;不同季节病毒的感染率也存在差别,以春季较多;但病毒的感染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儿童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入住福建省妇幼保健本院且EBV-DNA检测阳性的患儿257例,依EBV-DNA含量分为低、高拷贝量组,比较2组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合并感染情况。结果与低拷贝量组比较,高拷贝量组热程较长,常见症状(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较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更高。两种临床表现(发热及皮疹)、C-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同功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拷贝量组与低拷贝量组间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发生率,高拷贝量组(38.7%)高于低拷贝量组(2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V外周血病毒拷贝量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EBV感染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变化,观察其与EB病毒(EBV)-DNA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22例经临床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BV-DNA载量分为阳性组(EBVDNA>500IU/ml)和阴性组(EBV-DNA≤500IU/ml),选取同期50例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EBVDNA定量,计算EBV-DNA含量;收集两组淋巴细胞总数与淋巴细胞比值等。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未检出EBV-DNA;EBV-DNA阳性者40例,阳性率为32.79%(40/122),阳性组EBV-DNA载量平均为(3.61±0.72)logIU/ml。不同年龄间患儿EBV-DNA阳性率相比较(P<0.05)。阳性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为(52.71±17.44)%,高于阴性组、对照组(P<0.05);阴性组高于对照组(P<0.05)。阳性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为(6.97±3.52)%,高于阴性组、对照组(P<0.05);阴性组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性(r=0.611,P<0.001);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性(r=0.758,P<0.001)。结论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可有助于临床诊断EB病毒感染,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EB病毒(EBV)免疫球蛋白M(IgM)与DN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1062例患儿的血清标本,同时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对不同年龄段结果采用软件SPSS11.5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 1062例患儿EBV-DNA阳性率为46.61%,EBV-IgM阳性率6.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DNA各年龄段分组检测中≤1、2~3、4~7、8至16岁组患儿EBV-DNA阳性率分别为21.05%、40.91%、65.71%、50.00%,≤1岁的婴儿阳性率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同阶段,对EB病毒的免疫应答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EB病毒系列抗体5项(EBNA-1-IgG、EBV-EA-D-IgG、EBV-CA-IgM、EBV-CA-IgG、EBV-CA-IgG亲合力)检测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9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清样本中的EB病毒系列抗体,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检测EBV-CA-IgM阳性患儿48例,阴性81例,阳性率为37.2%.利用EB系列5项检测,在EBV-CA-IgM阳性组中,除提示为EB病毒感染外,还可分别提示为感染急性期、早期、晚期、复发期和慢性期各阶段;在EBV-CA-IgM阴性组中,也可提示为感染早期、晚期和曾经感染期,但发现阴性组中有12.4%的感染期患儿被漏诊.结论 EB病毒系列抗体检测能根据EB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抗体水平,确定感染各期别,可减少漏诊,提早治疗,且检测方法简单,值得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发热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载量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5月-2013年5月以发热为主诉的患儿8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外周血EBV DNA载量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结合IM首发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827例发热患儿中,外周血细胞EBV DNA阳性176例,阳性率21.3%;②与651例EBV DNA阴性发热患儿比较,EBV DNA阳性发热患儿异淋巴细胞检出率(10%)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EBVDNA阴性发热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57、106.10,P0.01);③与EBVDNA阴性发热患儿比较,EBVDNA阳性发热患儿首发主要临床表现如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EBV DNA阴性患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176例EBVDNA阳性发热患儿中最终确诊为IM的96例,显著高于EBV DNA阴性组(x~2=390.17,P0.01)。结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V DNA载量有助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助于较早明确发热原因,提高疾病治疗的针对性,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流感流行季节杭州地区儿童甲乙型流感的流行特征及病毒载量值(copies/ml),为儿童流感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3月就诊于杭州市儿童医院符合流感样病例的患者共2 357例,采集血液进行实验室常规指标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鼻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确诊甲乙型流感病毒类型及其病毒载量。分析高病毒载量与低病毒载量患儿实验室常规指标差异。比较上呼吸道感染与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载量差异。结果共检测到1 026例甲乙型流感阳性病例,阳性率43.36%。其中甲型流感663例(64.62%),乙型流感363例(35.38%),两组中位年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5月龄患儿甲型流感病毒载量最高为(5.25±1.74)log10(copies/ml),随年龄增长病毒载量逐渐下降,不同年龄段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8,P=0.011)。乙型流感阳性患儿不同年龄段病毒载量未见统计学差异(t=0.468,P=0.705)。甲流感染患儿高病毒载量组淋巴细胞比例为(28.99±15.23)%低于低病毒载量组的(32.03±18.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8,P=0.021);乙流感染患者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之间各常规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载量均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P<0.001)。结论本地区本次流感流行期间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具有较高的病毒载量,病毒载量可作为评估流感患儿病情轻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EB病毒(EBV)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的应用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124例患儿血清中特异性EBV抗体,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124例患儿不同标本中的EBV-DNA含量.结果 124例患儿多种标本EBV的VCA-IgM、VCA-IgG、EA-IgG、EBNA-1-IgG、EB-DNA阳性率分别为0、89.5%、23.4%、49.2%、30.3%,EB-DNA与EBNA-1-IgG同时阳性21例.结论 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EBV-DNA,时间短、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对患儿EBV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喉鳞癌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端粒酶卡扎尔体蛋白1(TCAB1)、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8月日照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行手术治疗的喉鳞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BV感染情况,分为EBV阳性组55例和EBV阴性组37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影响喉鳞癌患者E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比较EBV阳性组与EBV阴性组癌组织TCAB1及c-myc基因表达水平及外周血EBV-DNA水平,评估喉鳞癌患者外周血EBV-DNA水平与TCAB1及c-myc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吸烟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EBV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EBV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喉鳞癌患者EB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EBV阳性组癌组织TCAB1及c-myc mRNA相对表达量、外周血EBV-DNA水平均高于EBV阴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喉鳞癌患者外周血EBV-DNA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得辅助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试验组患儿采用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得实施辅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患儿的EBV-DNA定量和EBV-CA-IgM的阳性率.结果 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75,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发热、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转氨酶指标、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症状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61、8.472、14.546、14.283、13.784、8.756、8.512、9.135,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EBV-DNA定量阳性率及2个月后EBV-CA-IgM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423、8.852,均P<0.05).结论 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得实施辅助治疗IM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核酸(DNA)测定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可疑EB病毒感染患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以及健康儿童3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EB病毒DNA扩增办法对3组儿童的EB病毒DNA及载量进行检测。结果可疑EB病毒感染患儿中,EB病毒DNA阳性率(病毒载量≥500拷贝/ml)为24.08%(124/515),IM患儿阳性率为74.67%(56/75),健康儿童阳性率为5.00%(1/20),3组EB病毒D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χ~2=79.027,P0.05)。EB病毒DNA阳性载量最高为4.56×10~6拷贝/ml,最低为4.31×10~2拷贝/ml。阳性疾病主要诊断以支气管炎、肺炎以及病毒性脑炎多见,分别占21.77%、22.58%、16.94%;阳性疾病次要诊断以心肌损伤、合并支原体感染以及贫血多见,分别占50.81%、36.29%、33.06%。健康组儿童1、2、3、4周EB病毒DNA载量分别为(0.4±0.09)、(0.37±0.08)、(0.42±0.10)、(0.38±0.09)×10~3拷贝/ml;可疑EB病毒感染患儿1、2、3、4周EB病毒DNA载量分别为(4.2±1.3)、(5.3±1.2)、(4.1±1.4)、(3.9±1.2)×10~4拷贝/ml;IM患儿1、2、3、4周EB病毒DNA载量分别为(5.5±1.2)、(6.3±1.3)、(4.9±1.5)、(4.4±1.2)×10~4拷贝/ml。3组患儿各周EB病毒DNA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06、104.30、129.55、158.62,均P0.05)。结论 EB病毒DNA检测有助于诊断儿童EB病毒感染,并提示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EB病毒(EBV)所致儿童肾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儿科2010-2018年收治的儿童EB病毒感染者304例,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45例(A组)和单纯非特异性呼吸道感染症状59例(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肾损伤情况,并对EBV-DNA定量与肾损伤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304例患儿出现肾损伤者占29.61%,最常见肾损伤为单纯蛋白尿,占22.70%;A组和B组患儿肾损伤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BV-DNA定量亚组间肾损伤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引起肾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以单纯蛋白尿居多;而肾损伤与EBV-DNA定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产妇血清学模式及血清HBV病毒载量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为HBV母婴传播阻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468例HBV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及主被动联合免疫1年后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率;比较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结果 468例HBV感染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共53例,宫内感染发生率11.32%。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率比较(1、3、5组与1、4、5组比较,1、3、5组与1、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5组与1、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2个月后新生儿HBV DNA定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比较,≥105组与103~105组比较、≥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组及103~105组平均log病毒载量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e抗体(HBe Ag)阳性及HBV DNA高病毒载量孕产妇发生母婴传播的几率较高,对新生儿行主被动联合免疫有利于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EB病毒DNA监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指导病情的评估.方法 收集儿科2011年6月-2012年8月治疗的IM患者66例,入院2d及7d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DNA的表达.结果 入院2d检测EBV-DNA阳性率为89.4%、7d检测阳性率为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肝脾肿大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热程在1×103~1×105、1×105 ~1×107和>1×107组分别为(6.12±3.22)d、(7.43±4.65)d和(9.16±5.24)d,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可以用于IM的早期诊断以及患儿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血清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及EB病毒(EBV)-DNA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六安市人民医院儿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IM患儿98例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正常体检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ADA、LDH水平及EBV-DNA阳性检出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DA、LDH、EBV-DNA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个指标IM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血清AD A、LDH水平和EBV-D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BV-DNA阳性率为89.8%(88/98),对照组阳性率为5.0%(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DA、LDH、EBV-DNA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ADA、LDH、EBV-DNA的AUC面积分别为0.872,0.833,0.893。结论血清ADA、LDH及EBV-DNA均能够有效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