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与针灸治疗对中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把中重型惠性脑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路予早期康复与针灸治疗30d,对照组仅给予针灸治疗及同等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ger运动评分(FMA)、改良的Bobath指数(MBI)和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在这些方面均有所改善,且两组在下肢FMA、M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早期康复与针灸治疗对中重型脑梗死患者能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较单一针灸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和观察组(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于24 h内开始康复治疗,对照组于第7天开始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及ADL(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第14天及28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在ADL评分中,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偏瘫患者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现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入院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神经内科专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病程中指导早期康复运动,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超早期活动干预。结果随访期末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梗死后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少,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及卒中后3个月的BI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活动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中是安全的,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后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速度与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早期采取针灸与康复锻炼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行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行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中风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QOL、FMA和MBI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QOL、FMA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早期采取针灸和康复锻炼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与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能力评及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体系对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运动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损伤偏瘫患者分为三级康复组和对照组。三级康复组在病情稳定后即行早期康复治疗(一级康复),恢复期到疗养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二级康复),维持期在干休所或家庭延续康复治疗(三级康复);对照组恢复期到疗养院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维持期自行在家练习。病程的不同阶段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 72例脑损伤患者开始康复治疗前和一级康复治疗后,三级康复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级康复治疗后,三级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三级康复治疗后随访时,三级康复组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级康复体系对脑损伤患者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12 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脑梗死患者于病后 3天、脑出血患者于病后 1周 ,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无进行性加重时即介入综合康复治疗 (包括肢体功能锻炼、理疗、针灸 ) ,采用电话形式进行随访。神经功能缺损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经治疗 1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少 ,ADL明显提高 ,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康复组改善更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其疗效持续至 1年 ,两组仍有显著差异。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ADL得分 ,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有一定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康复治疗与脑梗死后偏瘫病人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14d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30d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及6周时,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可有效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单盲、随机对照原则,选择生命体征稳定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中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治疗,1次/d,治疗1个月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高比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病人,对减少病残、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疗效,可作为脑梗死偏瘫康复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Barthel指数积分(MBI)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FM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障碍,但配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指导下的路径式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将2017年5~11月收治的4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Orem自理理论指导下路径式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并统计两组知识掌握程度、康复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12周,观察组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康复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下的路径式护理,提高了家属对脑梗死及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康复依从性,有效改善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电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洛阳市中医院西工院区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行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疗程2个月。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疗效,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和继发性残疾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平均于病后9d开始实施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35d后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出血、脑梗死、颅脑损伤所致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FMA)积分法、Barthel指数(MBI)评分法、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评定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CN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及MBI评分较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起了重要作用,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52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予以康复干预。采用卒中患者神经技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5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另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FMA)量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及6min步行测试、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法中的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5d的神经技能缺损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5d、30d的神经技能缺损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干预后30d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技能缺损NIHSS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FMA评分、FAC评分、6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功能康复仪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60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神经功能康复仪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神经功能康复治疗仪治疗,能够改善瘫痪肢体的活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从而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发病后14d内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发病后15—30d内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MBI(modified barthelindex)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每例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第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脑血流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康复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CD各项指标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血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早期康复护理组(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法护理,3个月后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指数(SSS)和ba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S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B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研究组S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BI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等康复手段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恢复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