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HHFNC)呼吸支持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使用投硬币法分为HHFNC组和NCPAP组,每组各45例。HHFNC组采用HHFNC呼吸支持治疗,NCPAP组采用NCPAP呼吸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无创通气的时间、需氧时间、开奶时间、达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腹胀、鼻部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A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及需氧时间短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患儿开奶时间、达全胃肠内喂养时间早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患儿的腹胀及鼻损伤发生率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BPD以及PDA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HFNC在早产儿呼吸暂停中呼吸支持效果与NCPAP无明显差异,但HHFNC能缩短无创通气时间、需氧时间及患儿住院时间,还能顺利开奶,减轻腹胀,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提前,同时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HHFNC还可以降低鼻部损伤的发生率,使患儿的舒适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步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枸橼酸咖啡因对早产儿呼吸暂停(AOP)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促进AOP患儿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6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SIPPV组) 34例和对照组33例,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枸橼酸咖啡因基础上采用同步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枸橼酸咖啡因基础上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如果未获得任何效果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作为抢救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9. 5±2. 8) 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的(12. 0±2. 6) d,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23. 5%和因无创通气失败须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例26. 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5. 5%和51. 5%,早产儿生发基质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14. 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39.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儿在喂养不耐受、有创通气时间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与NCPAP比较,NSIPPV联合枸橼酸咖啡因组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呼吸暂停虽未能减少有创通气时间、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但仍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患有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的治疗效果,探讨撤机后使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两种治疗方案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通过抽签的方法从2015年6月-2017年6月来该院治疗的患有重度NRDS的早产儿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借助计算机软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撤机后接受NCPAP方案治疗的设为对照组40例,撤机后接受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设为观察组40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两组患儿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接受呼吸机治疗时间的影响,同时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氧合功能参数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接受呼吸机治疗时间分别为(72. 7±10. 2) h和(84. 6±11. 9) h,观察组患儿上呼吸机治疗时间更短(P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慢性肺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 00%vs. 2. 50%,P0. 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各指标PaO2、Sa O2、P/F、a/A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均有改善,观察组患儿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患有重度NRDS的早产儿撤机后使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NCPAP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NHFOV更有利于氧合功能的改善,减少呼吸机治疗时间以及慢性肺损伤发生概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步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SIPPV)及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34周发生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40例纳入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SIPPV)组,并随机抽取2014年1月1日-12月31该院≤34周发生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40例纳入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两组患儿胎龄均小于34周,出生时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分别给予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NSIPPV组治疗频发呼吸暂停总有效率更高(P<0.01),两组给予辅助通气后1 h和12 h,24 h,48 h的pH、PCO2,PO2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总辅助通气时间和总氧气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NIPPV组治疗失败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几率明显少于NCPAP组(P<0.01),气漏发生率较NCPAP低(P均<0.01)。结论 NSIPPV治疗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较NCPAP更有效,血气结果明显改善,并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几率,减少气漏发生,减少总体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7,(3):409-411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出生,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排除合并先天畸形等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69例,随机分为早期使用NIPPV组35例和早期使用NCPAP组34例,若这2种方式不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则使用气管内插管,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滴入,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患儿出生5天后总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PS使用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无创呼吸机支持总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总用氧时间、气胸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率、总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 NIPPV组早产儿出生5天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PS使用率均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BPD发生率、VAP发生率、总用氧时间、气胸发病率、NEC发病率、总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NIPPV可降低RDS患儿出生5天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降低PS使用率,缩短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临床疗效优于NCPA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常规呼吸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早产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机械通气组,每组40例,机械通气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及BPD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吸入氧浓度(Fi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呈下降趋势(P<0. 05),动脉血氧分压(PaO_2)均呈上升趋势(P<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机械通气组(P<0. 05);观察组呼吸末正压(PEE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机械通气组PEEP呈上升趋势,且治疗后24 h明显高于观察组(P<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机械通气组(92. 50%vs. 77. 50%,P<0. 05);观察组患儿BPD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7. 50%vs. 22. 50%,P<0. 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机械通气组(25. 0%vs. 47. 50%,P<0. 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RDS患儿的效果优于单纯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血气指标,减少BPD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92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HFOV组(n=48,采取NHFOV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n=44,采取NCPAP治疗)。对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疗效,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ZXY-LJ-20170328-006),并且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与体重及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入院日龄及分娩前24 h母亲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组间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45.8±6.5) mmHg(1 mmHg=0.133 kPa)及(40.8±4.7) mmHg,均显著低于NCPAP组的(49.3±5.7) mmHg及(44.2±5.2) mmHg;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比值(P/F)分别为(198.8±30.5) mmHg及(215.1±32.1) mmHg,均显著高于NCPAP组的(176.4±28.1) mmHg及(190.0±29.7) mmHg,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9、3.301、3.663、3.881,P=0.003、<0.001、<0.001、<0.001)。③2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均为:无创通气治疗后24 h的pH值及治疗后1、24 h的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治疗后24 h的P/F值高于治疗后1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无创通气疗效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率(22.9%、6.3%),均显著低于NCPAP组(45.5%、20.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4.084,P=0.022、0.043)。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时间、柠檬酸咖啡因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鼻损伤、肺气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Ⅳ级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Ⅱ期)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NCPAP比较,NHFOV用于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能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及PS使用,同时不增加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无创双水平呼吸机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频繁呼吸暂停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的频繁呼吸暂停发作早产儿患儿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两组患儿均接受纳洛酮静脉滴注,高流量鼻导管给氧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经鼻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治疗,联合组患儿采用nBi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相关指标(治疗有效率、气管插管率、用氧时间、无创呼吸时间、总住院时间)、无创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生率(BPD发生率、PDA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脑损伤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患儿喂养不耐受、代谢紊乱、心动过速、烦躁不安、高血糖),测量并比较两组患儿无创辅助呼吸治疗前及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后1 h的血气分析结果。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创呼吸时间、用氧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儿BDP发生率、PDA发生率、ROP发生率、3~4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和脑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代谢紊乱、心动过速、烦躁不安及高血糖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H、PO_2和PC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H和PO_2明显升高,PCO_2明显降低,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BiPAP无创呼吸模式联合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早产儿频繁呼吸暂停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大幅度降低患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及气管插管率,安全性高,可降低早产儿的BPD及PDA的发生率,同时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氧合作用,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在该院接受诊治的63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NIPPV组(31例)和HHHFNC组(32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72 h内插管率、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有创辅助通气时间、使用氧疗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后72 h内插管率、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PS使用率、无创辅助通气、有创辅助通气及使用氧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的鼻损伤、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出血(IC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败血症及B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和HHHFNC这两种呼吸支持治疗法对RDS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相当,都是较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具体差异则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FNC)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在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早产儿气管插管拔管后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82例诊断为肺透明膜病且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早产儿随机分成经湿化高流量组(HHFNC组,n=42)和鼻塞气道正压组(nCPAP组,n=40),两组患儿在气管插管拔管后分别运用HHFNC和nCPAP进行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经鼻通气治疗后的7天内通气失败率和重插管率、鼻损伤发生率以及通气治疗时间。结果 HHFNC组与nCPAP组在7天内通气失败率和重插管率,以及通气治疗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HHFNC组鼻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1)。结论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HHFNC)与nCPAP一样能有效对肺透明膜病早产儿进行呼吸支持,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相比具有鼻损伤发生率少、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0月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方式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PS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性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采用HHFNC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等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比例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损伤、CO_2潴留、腹胀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气胸、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24 h、72 h后,两组Pa O2、Sa O2、氧合指数逐渐升高,PaCO_2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O_2、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联合HHFNC或NCPAP治疗NRDS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儿呼吸状况、缓解临床症状,但HHFNC对患儿机体摄氧能力及气体交换功能改善更为显著,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准备拔除气管插管转为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72例胎龄为28~32周的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n=37,采用拔除气管插管前24 h开始应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拔除气管插管后HHHFNC方案预防拔管失败)及对照组(n=35,拔除气管插管后单独采用NCPAP方案预防拔管失败)。采用成组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疗效、无创辅助通气相关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过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17伦审第13号),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2组RDS早产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孕次、出生体重,以及母亲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术分娩率、受孕方式构成比、产前24 h至7 d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Ⅲ级RDS发生率、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拔管失败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暂停次数分别为8.1%(3/37),3.5 d(1.0~15.0 d),11.0 d(4.0~28.0 d),15.5 d(6.0~29.0 d),11.0次(7.0~15.0次),均显著低于、短于或少于对照组的20.0%(7/35),6.5 d(2.5~18.0 d),15.0 d(6.0~32.0 d),22.0 d(7.0~36.0 d),18.0次(8.0~25.0次),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2、P=0.030,Z=-2.030、P=0.018,Z=-2.129、P=0.012,Z=-2.889、P=0.008,Z=-2.105、P=0.022)。联合治疗组早产儿达到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分别为10.0 d(6.0~20.0 d)和16.0 d(8.0~28.0 d),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2.857、P=0.010)。③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无创辅助通气相关并发症鼻损伤、腹胀及头部塑形发生率分别为10.8%(4/37)、10.8%(4/37)及8.1%(3/37),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8/35)、28.6%(10/35)及31.4%(11/3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2、5.140、5.982,P=0.028、0.021、0.012)。 结论较单独应用NCPAP,采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HFNC方案预防RDS早产儿拔管失败,可降低拔管失败率、鼻损伤及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无创辅助通气及用氧时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常频机械通气(CM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 NO)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20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HFOV组120例和CMV组80例,HFOV组给予HFOV联合i NO治疗,CMV组给予CMV联合i NO治疗。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心率及血气等指标,并据此进行呼吸机参数调节,获取上机后不同时点血气指标监测数据,统计患儿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上机时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上机后1、12、24 h HFOV组患儿PaO_2明显高于CMV组,PaCO_2、OI明显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FOV组患儿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FOV组患儿死亡率略低于CM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HFOV组气胸、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气管痰栓、肺炎、脑室内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略低于CM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CMV相比,HFOV联合i NO治疗NRDS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血气、氧合情况,缩短上机、氧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组不同正压通气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40例,双相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SiPAP)40例。比较两组正压通气治疗成功率,并发症率。结果 1)需有创呼吸支持SiPAP组(26%)明显低于NCPAP组(52%),治疗成功率SiPAP组高于NCPAP组(P0.05);2)两组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PAP治疗RDS较NCPAP疗效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通气模式在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临床效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通气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气管插管-应用PS-拔出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给予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呼吸支持,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支持,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血气指标、临床指标、有创呼吸支持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通气1、12 h和24 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均低于对照组,通气1 h、12 h的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内有创呼吸支持率(20.00%)、并发症发生率(22.50%)低于对照组(52.50%、47.50%)(χ2=9.141、5.495,P<0.05);观察组患儿的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1、41.681、3.924,P<0.05)。结论 与NCPAP相比,SNIPPV能够更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的氧合情况,降低CO2潴留,缩短通气支持时间、开奶时间、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张昆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791-3793
目的:比较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17例存在NRDS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给予NCPAP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气管插管后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呼吸支持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治疗成功率及预后良好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气分析指标比较,观察组6h后Pa0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24 h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h、12 h及24 h PaO2均显著升高(P<0.05),PaCO2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1.8% vs.28.2%,P<0.05).结论:NCPAP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均能显著改善NRDS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症状,二者疗效相近,而NCPAP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间歇通气组予以NIPPV治疗,持续通气组予以NCPAP治疗,比较两组的呼吸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气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间歇通气组的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持续通气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PaCO_(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aO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间歇通气组的PaCO_(2)水平低于持续通气组,PaO_(2)水平高于持续通气组(P<0.05)。间歇通气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持续通气组的24.00%(P<0.05)。结论与NCPAP相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效果更佳,可有效促进早产儿康复,改善早产儿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不同程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NRDS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7年6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1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NRDS患儿,结合胸部X光片进行Ⅰ、Ⅱ、Ⅲ、Ⅳ级分级,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进行监护治疗,观察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 Ⅱ、Ⅲ级患儿NIPPV组总有效率优于NCPAP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例数、72 h内气管插管例数、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和NCPAP组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Ⅳ级患儿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和NCPAP均可有效治疗Ⅰ级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Ⅱ、Ⅲ级患儿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Ⅳ级患儿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联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至12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住的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且出生6h内需要无创呼吸支持的7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DuoPAP组(39例)应用InSurE策略后给予DuoPAP治疗;NCPAP组(40例)应用InSurE策略后给予NCPAP治疗.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后的血气变化及氧合指数(OI),以及患儿72h内再次插管机械通气率、无创呼吸支持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uoPAP组的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pH在2h(t值分别为5.721、6.175、2.188)、12h(t值分别为3.370、2.010、2.090)均高于NCPAP组(均P<0.05).DuoPAP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2h(t=-3.092)、12h(t=-2.868)、24h(t=-4.427)均低于NCPAP组(均P<0.05),在48h和72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uoPAP组总无创呼吸支持时间(t=8.437)、72h内再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χ2=5.785)、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比率(χ2=5.785)、总住院时间(t=2.258)、总住院费用(t=5.507)均低于NCPAP组(均P<0.05).DuoPAP组与NCPAP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uoPAP组与NCPAP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长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uoPAP联合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RDS能更好地改善气体交换,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有创通气,从而减少了住院时间及上机时间,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DuoPAP与InSurE技术联合应用能更大限度地发挥PS的作用,减少患儿对额外PS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鼻Duopap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存在呼吸暂停的早产儿86例,常规方法治疗的同时,随机分入Duopap组和nCPAP组,每组各43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儿辅助通气参数FiO2、PEEP随通气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开始应用辅助通气时(0h)两组患儿FiO2、PE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 Duopap组FiO2、PEEP均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儿PH值、PaO2、PaCO2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恢复正常。0h两组患儿PH值、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24小时,Duopap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48小时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uopap组通气时间明显短于nCPAP组,治疗成功率高于nCPAP组。两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uopap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优于nCPAP,其具有安全、高效、简便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