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5例急性脑梗死为观察组,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各25例,选择同期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记录观察组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存在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监测其动态变化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诊治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1明确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同时选取与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文化等相匹配的非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所有纳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等信息,同时抽血检查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同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管性痴呆的危险以及保护因素。结果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痴呆患者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根据痴呆病情加重各指标越高(P均0.05),痴呆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越重,红细胞变形指数越低(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并发症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较大(P均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能够在诊治血管性痴呆疾病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新型60 g/L羟乙基淀粉是目前容量治疗的血浆代用品,用其扩容对组织氧合更有利,更能改善微循环并减少内皮细胞肿胀。 目的:观察先后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和新型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对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于2007-03/1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完成。 对象: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平衡液组10例和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10例。 方法:建立通畅静脉通路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平衡液组以15 mL/(kg•h)速度输入乳酸钠林格液1 000 mL;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先以同样速度给予乳酸钠林格液500 mL,继之等速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术中维持输液用乳酸钠林格液。 主要观察指标:测定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前后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 结果:①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平衡液组全血高切黏度明显降低(P < 0.05);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均明显降低(P < 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②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前后两组血浆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均无明显变化(P > 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③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降低,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降低显著(P < 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 结论:先后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和60 g/L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能够优化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长春西汀联合灯盏细辛治疗非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06-2013-01收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载灯盏细辛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间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比较治疗前后2组间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及1个月后回访结果 显示,观察组NIHS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2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变黏度、低切变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灯盏细辛治疗非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均采取对症治疗,另外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观察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1%(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4.13±0.56)mPa/s、(6.23±0.72)mPa/s、(1.60±0.21)mPa/s、(43.11±3.29)%和(3.61±0.45)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0.60)mPa/s、(7.84±0.75)mPa/s、(1.88±0.20)mPa/s、(47.03±3.39)%和(3.98±0.44)g/L(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液流变学标本,与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的血液流变学标本(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男性正常组与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血沉、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正常组与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有血液流变学改变占98.84%,其中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正常型仅占1.16%。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改变分型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临床特点为高稠、高黏、高凝,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价值。方法于发病24 h内检测10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3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高血压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沉均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均降低(均P0.01)。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各指标均变化显著(均P0.01),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中仅全血黏度(200 s~(-1)和50 s~(-1))、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和血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除血沉外,其余指标均变化显著(均P0.05)。随着血肿量增加,脑出血患者全血黏度(200 s~(-1)和50 s~(-1))和血浆黏度均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不同出血部位脑出血患者200 s~(-1)和1 s~(-1)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脑出血急性期血液呈现浓、黏、聚、凝状态且合并高血压者变化显著。随着血肿量增加,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不同出血部位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类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药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特点来探讨不同种类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异同,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100例健康者和 124 例脑梗死患者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并观察东菱克栓酶对不同种类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结果 脑梗死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均增高,且主干支组高于深穿支组(P <0.05),血小板聚集性也明显增高,但后者高于前者(P <0.05)。东菱克栓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性、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 <0.05)。治疗后1周和1月,治疗组中主干支组、深穿支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中的主干支组、深穿支组好 (P < 0.01)。结论 脑叶大梗死和脑深部小梗死在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东菱克栓酶治疗上述两类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我院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行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治疗,对照组行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比2组治疗2周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高、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沉方程K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较单一药物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12—2015-01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8例)和对照组(n=47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与丹参注射液,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情况、神经功能改变情况(NIHSS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7、14、28d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各时点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4.4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循环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