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囊胚培养与单囊胚移植(eBC-SBT)对妊娠结局、多胎妊娠率和单卵双胎率的影响。方法:按实施选择性囊胚培养与单囊胚移植技术的前、后,分为干预组(对预后良好、高危多胎妊娠风险的患者建议行选择性囊胚培养,自愿者行囊胚培养,其余患者于第3天移植)和非干预组(全部患者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第5天或第6天对接受eBC-SBT患者的囊胚进行评级,评为BB及其以上级别的囊胚,予单囊胚移植;评为BC及以下级别的囊胚,予双囊胚移植。分析eBC-SBT对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及单卵双胎率等的影响。结果:①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患者的年龄、获卵数及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移植胚胎数降低([1.60±0.56)vs(.2.17±0.51),P〈0.01],种植率(33.75%vs.25.69%)和临床妊娠率(47.31%vs.40.84%)均提高(P〈0.05),多胎率降低(15.38%vs.29.37%,P〈0.01)。②干预后,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组移植胚胎数低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1.09±0.28)vs(.1.96±0.40),P〈0.01],前者种植率提高(43.99%vs.30.18%,P〈0.01),2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35%vs.47.29%,P〉0.05),但多胎率降低(0.86%vs.24.59%,P〈0.01)。③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的单卵双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vs.1.67%,P〉0.05)。在干预组中,选择性单囊胚移植患者的单卵双胎率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59%vs.1.09%,P〉0.05)。结论:eBC-SBT能显著降低多胎率,有效维持总体临床妊娠率,且未见单卵双胎率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囊胚培养与单囊胚移植(eBC-SBT)对妊娠结局、多胎妊娠率和单卵双胎率的影响.方法:按实施选择性囊胚培养与单囊胚移植技术的前、后,分为干预组(对预后良好、高危多胎妊娠风险的患者建议行选择性囊胚培养,自愿者行囊胚培养,其余患者于第3天移植)和非干预组(全部患者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第5天或第6天对接受eBC-SBT患者的囊胚进行评级,评为BB及其以上级别的囊胚,予单囊胚移植;评为BC及以下级别的囊胚,予双囊胚移植.分析eBC-SBT对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及单卵双胎率等的影响.结果:①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患者的年龄、获卵数及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移植胚胎数降低[( 1.60±0.56)vs.(2.17±0.51),P<O.01],种植率(33.75% vs.25.69%)和临床妊娠率(47.31% vs.40.84%)均提高(P<0.05),多胎率降低(15.38% vs.29.37%,P<0.01).②干预后,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组移植胚胎数低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 1.09±0.28 )vs.(1.96±0.40),P<0.01],前者种植率提高(43.99% vs.30.18%,P<0.01),2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35%vs.47.29%,P>0.05),但多胎率降低(0.86% vs.24.59%,P<0.01).③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的单卵双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 vs.1.67%,P>0.05).在干预组中,选择性单囊胚移植患者的单卵双胎率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59% vs.1.09%,P>0.05).结论:eBC-SBT能显著降低多胎率,有效维持总体临床妊娠率,且未见单卵双胎率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G-series系列培养基(Vitrolife)与Quinns advantage~(TM)序贯培养基(SAGE)对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体外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体质量指数/获卵数/降调方案等筛选纳入人群,根据培养基及受精方式不同进行分组:采用IVF周期的分为Quinn’s组(289例)和Vitrolife组(99例),采用ICSI周期的分为Quinn’s组(161例)和Vitrolife组(60例)。比较同一受精方式两种不同培养基2PN受精率、2PN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总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植入率、早期流产率等的差异。结果不论IVF或ICSI周期,Vitrolife组的总优质胚胎率(IVF:60.62%vs 55.19%;ICSI:57.07%vs49.13%)、囊胚形成率(IVF:46.15%vs 34.93%;ICSI:49.17%vs 32.85%)、临床妊娠率(IVF:68.69%vs55.36%;ICSI:68.33%vs 49.69%)均显著高于Quin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显示,不同培养基和移植胚胎数是影响临床妊娠的因素。结论与Quinn’s advantage~(TM)序贯培养基相比,使用G-series系列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得到的优质胚胎更多,临床妊娠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双胎妊娠患者行减胎手术的必要性及其对妊娠结局是否有利。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DCDA双胎妊娠患者共248例,其中经腹部减胎者(减胎组)59例,未减胎者(未减胎组)189例,统计分析2组间早产率、妊娠中期流产率、新生儿体质量、孕周的差异。结果:与DCDA双胎妊娠未减胎组比较,减胎组早产率降低(13.56%vs.36.51%)[孕34~36+6周早产率(10.17%vs.29.10%)、孕28~33+6周早产率(3.39%vs.7.41%)],低出生体质量率降低(14.55%vs.53.63%),平均孕周延长[(38.29±2.55)周vs.(36.60±1.85)周],新生儿体质量增加[(2.92±0.58)kg vs.(2.40±0.42)kg]。结论:经腹双胎妊娠减胎术有助于改善IVF-ET后DCDA双胎妊娠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5天形成囊胚与第6天形成囊胚移植后获得的妊娠结局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解冻囊胚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移植日移植胚胎为第5日或第6日囊胚将不孕患者分为D5组和D6组。分析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囊胚质量及最终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取卵后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形成囊胚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5组临床妊娠率(52. 92%)稍高于D6组临床妊娠率(47. 42%),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D5、D6组种植率分别为50. 15%、41. 5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5、D6组流产率分别为19. 48%、25. 74%,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D5、D6组活产率分别为39. 86%、33. 3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D5组为51. 00%,明显高于D6组(40. 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D5、D6组双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4. 29%、63. 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囊胚培养移植应按照相应指征并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进行。从培养时间来看,第5天形成囊胚的胚胎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都优于第6天形成囊胚。单囊胚移植可优先选择第5天囊胚,移植2个囊胚则选择第5天或第6天囊胚均可,但应注意多胎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选择性囊胚培养与单囊胚移植(eBC-SBT)降低多胎率的作用。方法院对2009 年1 月—2010 年12月收治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评估预后较好且高危双胎妊娠风险患者进行一对一知情告知,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单囊胚移植组和卵裂胚移植组,分析2组间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及单卵双胎率等指标,同时对干预前、干预后总体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进行研究。结果院淤囊胚移植组与卵裂胚移植组间患者年龄、胚胎冷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囊胚移植较双卵裂期胚胎移植(ET)的种植率更高(52.4% vs. 43.4%,P<0.05)尽管临床妊娠率有所降低(52.4% vs. 60.1%,P>0.05),但前者的多胎率明显降低(3.3% vs. 44.2%,P<0早产率、低体质量儿出生率降低(P<0.01),足月单胎活产率提高(P<0.01)。于干预前、干预后2组间患平均年龄、获卵数和冷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移植胚胎数显著下降。胚胎种植率(26.2% vs. 34.6%,P<0.01 )、总体临床妊娠率(42.4% vs. 47.1<0.05)及活胎分娩率(30.6% vs. 38.0%,P<0.01)提高,而多胎妊娠率(30.9% vs. 17.3%,P<0.01)和低体质量儿出生率(30.7% vs. 24.0%,P<0.05)显著降低。结论:选择性囊胚培养与单囊胚移植能在有效维持总体临床妊娠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IVF-ET 的多胎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不同发育速度囊胚的发育潜能,为进一步改进单囊胚冷冻复苏方案提高FET妊娠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单囊胚复苏移植患者的资料,按照囊胚发育速度分为3组:D5组939例,D6组1 221例,D7组48例,比较3组之间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结果D5组、D6组、D7组的临床妊娠率为60. 81%、50. 12%、29. 17%,活产率为50. 69%、39. 23%、18. 75%,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3组间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3组间孕周、分娩方式、单卵双胎比例、性别比、婴儿出生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临床结局优于D6、D7组,复苏周期可以优先考虑D5优质囊胚移植。但是D7延迟培养也能使部分D5、D6无囊胚形成的患者获益,从而获得健康活产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囊胚移植在促排卵周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不同雌激素水平卵巢高反应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卵巢高反应行胚胎移植116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 hCG 日血清雌二醇( E2 )的浓度分组: E2< 5 000 pg/mL(n=278)组 ,其中D5单囊胚移植为A组、D3胚胎移植为B组:E2≥5 000 pg /mL(n = 889)组, 其中D5单囊胚移植为C组、D3胚胎移植为D组。比较A组与B组、C组与D组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 A组获卵数、成熟卵子数/MII数、2PN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高于B组,双胎妊娠率、双胎分娩率低于B组,(P<0.05),两组间着床率、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bFSH、Gn剂量低于D组,AFC、获卵数、成熟卵子数/MII数、HCG日E2、P,2PN受精率、2PN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着床率高于D组,双胎妊娠率、双胎分娩率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囊胚移植获得了较高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双胎妊娠率、双胎分娩率,尤其在较高雌激素水平下并未增高 OHSS 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附睾或睾丸穿刺抽吸术和手淫取精两种方法获得的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ICSI治疗的30例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1例15个周期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经皮附睾穿刺抽吸术(PESA)或睾丸穿刺抽吸术(TESA)为A组;19例21个周期严重少、弱、畸精子或受精障碍患者采用手淫获得精子为B组,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1.6%vs79.0%、87.9%vs96.9%、57.8%vs39.0%、15.2vs19.2%和26.7%vs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取得相似的临床结局,经皮附睾穿刺获得的精子不影响ICSI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冻融移植周期中单、双囊胚和卵裂期双胚胎移植的结局。方法:2012年1月~2014年5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冻融移植周期2735个,其中卵裂期胚胎移植1648个周期,囊胚移植1087个周期。回顾性分析≤35岁或35岁患者移植单、双囊胚和双卵裂期胚胎的结局。结果:对于优质或次优囊胚移植,≤35岁或35岁患者单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足月分娩率、活产率、早产率和流产率与优质双卵裂期胚胎移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和多胎率显著低于双囊胚移植(P0.05)。对于非优质囊胚移植,≤35岁或35岁患者单囊胚移植与非优质双卵裂期胚胎移植比较,除流产率外,临床妊娠率、种植率、足月分娩率、多胎率、活产率和早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囊胚移植的多胎率和活产率显著低于双囊胚移植(P0.05)。结论:冻融移植周期中,在患者年龄和胚胎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单囊胚移植能够获得与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相似的临床妊娠率、足月分娩率和活产率,降低双囊胚移植带来的多胎妊娠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囊胚移植在促排卵周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不同雌激素水平卵巢高反应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卵巢高反应行胚胎移植1 16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hCG日血清雌二醇(E2)的浓度分组:E_25 000 pg/mL的周期中D5单囊胚移植为A组(59个周期)、D3胚胎移植为B组(219个周期);E2≥5 000 pg/mL的周期中D5单囊胚移植为C组(387个周期)、D3胚胎移植为D组(502个周期)。比较A组与B组、C组与D组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A组获卵数、成熟卵子数/MⅡ数、2PN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高于B组,双胎妊娠率、双胎分娩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促性腺激素(Gn)剂量低于D组,窦卵泡数(AFC)、获卵数、成熟卵子数/MⅡ数、hCG日E_2、孕激素(P)、2PN受精率、2PN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着床率高于D组,双胎妊娠率、双胎分娩率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卵裂期双胚胎移植相比,单囊胚移植在不同hCG日E2水平均获得了相似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同时显著降低了双胎妊娠率、双胎分娩率,尤其在较高雌激素水平下OHSS发生率并未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合作模式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剖宫产分娩中的价值以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7年5月85例PPP患者,其中43例接受由产科、手术室、麻醉、儿科、输血科及介入科等组成的产科合作团队系统管理设为观察组,42例未接受产科合作模式,只接受常规产科流程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妊娠结局,分析产科合作模式在PPP患者剖宫产分娩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35.2±265.3)ml、异体输血率13.95%、异体输血量(203.5±86.4)ml、手术时间(53.9±12.7)min、子宫切除率6.98%及并发症发生率4.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1 535.5±639.7)ml、异体输血率42.86%、异体输血量(638.1±99.5)ml、手术时间(95.8±35.6)min、子宫切除率19.05%及并发症发生率11.9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入住ICU率(4.65%vs.21.43%)、新生儿Apgar评分[(9.35±1.43)分vs.(6.53±2.36)分]、新生儿轻度窒息率(2.33%vs.11.90%),新生儿重度窒息率(0.00%vs.7.14%)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24 h出血率(0%vs.7.14%)、出血量[(264.3±85.1)ml vs.(863.8±242.1)ml]、平均住院时间[(5.6±1.3)d vs.(8.6±2.7)d]及术后随访42 d再次入院(0%vs.4.76%)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科合作模式可有效改善PPP剖宫产母儿结局,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辅助激活联合单精子胞浆注射(ICSI)技术在常规IVF受精失败周期中的应用。方法:15例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卵母细胞接受辅助激活联合ICSI处理(激活组),另15例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卵母细胞直接行补救ICSI处理(非激活组),记录和分析未受精卵母细胞经辅助激活联合ICSI处理后所获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及妊娠结局。结果:激活组(15周期,220枚未受精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分别为50%(110/220)、90.9%(100/110)、33%(33/100)及15%(15/100),其中妊娠1例;非激活组(15周期,200枚未受精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分别为85%(170/200)、92.9%(158/170)、9.5%(15/158)及0,无妊娠发生。在正常受精率上非激活组高于激活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方面,激活组显著高于非激活组(P<0.05)。结论:辅助激活联合ICSI可以提高常规IVF受精失败周期的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进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体外受精能力的影响。方法 IVF周期治疗中受精失败的MII期卵母细胞随机分为玻璃化冷冻组和对照组,对其IVF受精、透明带结合精子、精子透明带穿透以及透明带消化时间和去透明带原核形成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卵母细胞经玻璃化冷冻后正常受精率(24.49%vs.70.00%,P0.01)和卵裂率(61.22%vs.90.00%,P0.05)均降低;经0.25%胰酶消化透明带冷冻前后消化时间[(5.95±1.26)vs.(9.51±1.21),P0.01]和原核形成数目[(5.87±1.23)vs.(4.43±1.21),P0.05]均存在差异,但透明带结合精子数及去透明带后卵母细胞受精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7.32±1.28)vs.(23.14±4.65);87.50%vs.86.36%;P0.05]。结论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不仅影响精子穿透透明带,还影响受精、原核形成及随后胚胎发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囊胚期胚胎移植和卵裂期胚胎移植单卵双胎的发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患者的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的发育阶段,分为卵裂胚移植组和囊胚移植组.比较两组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结局. 结果 卵裂期胚胎移植组移植胚胎的数目多[(2.0±0.3)个],多胎率高(32.1%),与囊胚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卵裂期胚胎移植组和囊胚移植组的单卵双胎率(2.6%和3.6%)、流产率(33.3%和29.4%)、活胎分娩率(66.7%和70.6%)、早产率(75.0%和66.7%)及低体重儿出生率(50.0%和7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囊胚移植不增加单卵双胎发生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冷冻膜和冷冻环2种载体行玻璃化冷冻对人卵裂期胚胎和囊胚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912个解冻复苏周期,比较2种载体行玻璃化冷冻后胚胎复苏结局和临床结局的差异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385枚卵裂期胚胎中,冷冻环组(n=251)和冷冻膜组(n=134)的胚胎复苏率、完整胚胎存活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移植周期出生率、双胎出生率、早产率及出生男女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环组新鲜周期优质胚胎率(24.78%)、平均移植周期数(1.3±0.6)、复苏后优质胚胎率(40.76%)、复苏后平均移植胚胎数[(2.1±0.4)个]及低体质量儿出生率(19.01%)均明显高于冷冻膜组[18.59%,P=0.002;1.2±0.4,P=0.001;28.13%,P=0.001;(1.9±0.4)个,P=0.000;4.08%,P=0.015]。(2) 527枚囊胚中,冷冻环组(n=287)和冷冻膜组(n=240)的平均移植周期数、胚胎复苏率、完整胚胎存活率、复苏后囊胚扩张率、流产率、双胎出生率、早产率、低体质量儿出生率及出生男女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环组的临床妊娠率(67.94%)、种植率(49.72%)、移植周期出生率(52.96%)、新鲜周期优质胚胎率(27.0%)、平均移植胚胎数[(1.9±0.4)个]显著高于冷冻膜组[54.17%, P=0.001;39.58%,P=0.002;41.25%,P=0.047; 23.0%, P=0.002;(1.8±0.5)个,P=0.004]。Logistic回归显示,新鲜周期优质胚胎数、内膜厚度及冷冻胚胎所用载体类型与冷冻囊胚复苏移植后临床妊娠密切相关(P=0.017、P=0.049、P=0.044),而年龄、复苏后平均移植胚胎个数、复苏后囊胚扩张数、平均移植周期数及内膜分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卵裂期胚胎,冷冻膜和冷冻环冷冻胚胎的复苏结局和临床结局均是相当的。对于囊胚,冷冻环组的临床结局优于冷冻膜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解冻移植周期中处于不同阶段胚胎的单卵双胎(MZT)发生率,可通过避免移植内细胞团松散的囊胚来减少单卵双胎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解冻移植的5 069周期、临床妊娠2 724周期情况。根据移植的胚胎情况分为卵裂胚组、桑椹胚组、囊胚组,比较分析卵裂胚组、桑椹胚组、囊胚组的MZT发生情况与临床结局。结果本研究共观察到96例MZT,总的MZT发生率为3. 5%(96/2 724)。卵裂胚组MZT发生率1. 2%(9/737),桑椹胚组MZT发生率2. 5%(3/122),囊胚组MZT发生率4. 5%(84/1 865),3组之间的MZ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胚胎的继续培养至囊胚容易增加单卵双胎的发生比例。避免移植内细胞团松散的囊胚可帮助减少单卵双胎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时差成像(time-lapse imaging,TLI)技术监测胚胎发育过程,依据胚胎形态学结合时间参数及卵裂模式挑选优质胚胎移植,并与传统培养法比较,探讨时间参数及卵裂模式与胚胎发育潜能的关系。方法对2015年5月-2016年1月在该科室进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治疗的107例不孕患者的胚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40例)行TLI动态观察,根据胚胎发育时间参数及卵裂模式D3选择胚胎移植;B组(67例)行传统培养,根据形态学标准挑选胚胎,移植后剩余胚胎继续培养至囊胚。结果两组受精率(76.54%vs 76.58%)、优质胚胎率(53.74%vs 48.81%)、临床妊娠率(60.00%vs 53.73%)、种植率(41.33%vs 34.92%)、多胎率(28.00%vs 16.67%)及流产率(8.00%vs 1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种植胚胎与未种植胚胎两组相比,发育至2细胞的时间(t2)、从3细胞分裂到4细胞持续的时间(s2)、从2细胞分裂到3细胞持续的时间(cc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至3、4、5细胞的时间(t3、t4、t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胚胎卵裂模式进行动态观察,正常卵裂胚胎组的优质囊胚形成率为50.47%,不均卵裂、碎片胚胎均有较高的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2.26%和37.50%,与正常卵裂胚胎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核、非二倍性卵裂、混合型组的胚胎优质囊胚形成率分别为12.50%、6.25%和10.81%,与正常卵裂胚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对胚胎进行非侵入性评估,为胚胎提供一个安全无干扰的发育环境;时间参数及卵裂模式有利于预测胚胎发育潜能,作为挑选胚胎的重要参数,选择优质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对抗磷脂抗体阳性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或)抗β2糖蛋白1抗体(Aβ2GP1)阳性的不孕症患者52例,其中30例患者于IVF-ET前给予阿司匹林及泼尼松治疗(研究组),余22例患者助孕前不予上述两种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妊娠早期流产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获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4.34 vs. 9.67±4.02,P=0.31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80.43% vs. 72.41%,P=0.032)、卵裂率(98.67% vs. 94.64%,P=0.045)、可利用胚胎率(89.24% vs. 76.73%,P=0.001),优质胚胎率(72.65% vs. 42.77%,P<0.001)、累积临床妊娠率(66.67% vs. 33.33%,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早期流产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 vs. 50%,P=0.05)。结论: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不伴有复发性流产史且拟行IVF-ET助孕的患者,助孕前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及泼尼松治疗,有助于提高受精率、改善胚胎质量、提高临床妊娠率并可能改善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产程时间、血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为改善分娩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102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纳入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腰-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和镇痛后不同时间段(5 min、10 min、活跃期、第二产程)收缩压、舒张压和疼痛模拟评分、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分娩结局和围生儿结局。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率(17.65%vs.19.61%)、产钳助产率(31.37%vs.25.49%)、自然分娩率(50.98%vs.54.90%)、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98.04%vs.96.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510.00±87.00)min vs.(540.00±89.50)min、第二产程时间(59.00±19.40)min vs.与对照组(61.00±20.1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后5 min收缩压[(147.00±6.00)mm Hg vs.(137.00±5.84)mm Hg、舒张压(96.50±4.33)mm Hg vs.(91.00±3.20)mm Hg,10 min收缩压(145.00±4.50)mm Hg vs.(134.00±6.10)mm Hg、舒张压(87.00±3.78)mm Hg vs.(81.00±2.69)mm Hg]高于对照组镇痛后5 min、10 min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疼痛(98.04%)与对照组(96.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0级构成比(98.04%)高于对照组(80.39%),1级构成比和2级构成比(1.96%、0.00%)低于对照组(17.65%、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缩宫素使用率(37.25%)少于对照组(5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分娩中镇痛效果明确,对产妇血压和产程时间影响较小,利于改善分娩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