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表达与息肉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手术患者384例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子宫内膜组织Western-blot法检测PAI-1、TGF-β1表达情况;术后随访2年,出现宫腔粘连50例(粘连组)、未发生宫腔粘连10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PAI-1、TGF-β1水平及与息肉切除手术后发生宫腔粘连关系。结果:两组年龄、体质指数、产次、引产史、子宫肌瘤史无差异(P>0.05),孕次、剖宫产、刮宫史、内膜增生、盆腔炎史、宫内节育器史有差异(P<0.05);粘连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AI-1(0.381±0.103/βactin)、TGF-β1(0.447±0.116/βactin)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0.093±0.081/βactin、0.164±0.082/βactin)(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孕次增加、剖宫产次增加、有刮宫史、盆腔炎史、PAI-1及TGF-β1表达增强会增加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发生宫腔粘连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PAI-1、TGF-β1表达增强会增大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发生宫腔粘连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 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的3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 根据分析结果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并以H-L拟合度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区分度。结果 322例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47例患者出现宫腔粘连(粘连组), 占14.60%;其余275例未出现宫腔粘连(非粘连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盆腔炎、孕次、刮宫史、合并子宫肌瘤、血清转移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是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TGF-β1水平、盆腔炎、刮宫史、合并子宫肌瘤是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并对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 曲线下面积为0.854, 灵敏度、特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不同抗粘连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激素组(术后给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宫内节育组(术后宫腔内放置宫内节育器)、联合组(戊酸雌二醇片联合宫内节育器),每组70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生育学会(AFS)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容积、再粘连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激素组、宫内节育组(均P<0. 05),但激素组与宫内节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3组粘连范围、粘连类型、月经状况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联合组粘连范围、粘连类型、月经状况评分低于激素组和宫内节育组(均P<0. 05),激素组与宫内节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联合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容积高于激素组和宫内节育组(均P<0. 05),激素组与宫内节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联合组再粘连率低于宫内节育组和激素组(均P<0. 05)。3组患者胃肠不适、乳腺囊性结节增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联合激素类药物结合宫内节育器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粘连程度、子宫内膜和宫腔容积,有效降低再粘连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TCRS)对子宫中隔合并不孕症及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5年4月山西现代妇产医院收治子宫中隔合并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患者21例,住院行TCRS,术毕宫腔内放置球囊导尿管或宫内节育器拟预防宫腔粘连,定时宫腔镜检查,明确有无宫腔粘连。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8~24个月,确定妊娠及分娩情况。结果 TCRS后宫内放置球囊导尿管17例,术后1周宫腔镜检查8例,75.00%无宫腔粘连;术后1月宫腔镜检查5例,2例无宫腔粘连,2例见子宫内膜瘢痕,1例宫腔粘连;宫内放置节育器4例,75.00%无宫腔粘连。术后随访17例,占80.95%,妊娠率为82.35%,足月分娩率为58.82%,中期妊娠2例,早期妊娠1例,稽留流产1例。结论对于子宫中隔合并不孕症及复发性流产的患者,TCRS安全有效,多可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术后宫腔内放置球囊导尿管或宫内节育器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息肉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息肉患者85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查体的17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对患者年龄、月经情况、避孕情况、孕产史、内科疾病患病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36.47%)为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51例(60.00%)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或月经改变.单因素分析发现,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有关的因素有:孕次、原发不孕、自然流产史、绝经、宫内节育器下移或变形、近期激素治疗史、应用米非司酮>3月,宫颈息肉、慢性高血压(均P<0.05).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包括应用米非司酮>3月(RR=8.00,95%CI:1.74~36.85)、宫内节育器下移或变形(RR=5.45,95%CI1.79~16.62)、宫颈息肉(RR=2.80,95%CI:1.30~6.04)、自然流产史(RR= 2.67,95%CI:1.32~5.38),(均P<0.05).结论 应用米非司酮>3个月、宫内节育器下移或变形、宫颈息肉、自然流产史是子宫内膜息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与双腔气囊导尿管在宫腔粘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宫内节育器组、双腔气囊导尿管两组,每组53例,均接受宫腔镜粘连分离术治疗,宫内节育器组术后宫腔放置金属宫内节育器,双腔气囊导尿管组术后宫腔内放置双腔气囊导尿管。观察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术后宫腔再粘连发生情况、术后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子宫内膜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节育器组术后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同双腔气囊导尿管组比较,显著较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节育器组、双腔气囊导尿管两组患者术后宫腔再粘连发生率分别为5.7%、20.8%,宫内节育器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节育器组、双腔气囊导尿管两组患者术后月经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7.4%,宫内节育器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节育器组38例有生育要求患者术后妊娠率为52.6%,双腔气囊导尿管组为28.6%,宫内节育器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患者在宫腔镜粘连分离术后应用宫内节育器,可有效改善宫腔形态,预防再粘连发生,促进月经恢复,提高妊娠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患者(IUA)宫腔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复发提供临床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6月-2019年6月接受治疗且符合IUA临床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37例。比较两组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粘连程度、粘连范围、粘连性质、粘连部位、病程、节育环、人工周期治疗、人工流产、复发性自然流产、稽留流产清宫、引产清宫、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史、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史及宫腔操作次数与IUA复发密切相关(均P<0.05)。IUA复发与粘连性质、粘连部位、病程、人工流产、复发性自然流产、稽留流产清宫、宫腔操作次数相关(均P<0.05)。结论通过对IUA患者宫腔镜术后复发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法,控制和预防危险因素,从而减少IUA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中隔病例96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成I、Ⅱ、Ⅲ3组,所有病例均行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术后Ⅰ组给予雌激素(戊酸雌二醇+甲羟孕酮)防止宫腔粘连发生,Ⅱ组宫腔放置含铜宫内节育器,Ⅲ组术后不予任何处理措施,经上述处理措施后,3月后行宫腔镜检查比较宫腔粘连情况,在2年随访期内比较宫内妊娠情况。结果术前3组宫腔深度、纵隔长度与宫深关系及纵隔基底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再次行宫腔镜检查,残余中隔的发生率、术后宫腔粘连比较,3组患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2年的随访期内,妊娠情况、自然流产情况、术后首次妊娠时间等3方面,3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对于子宫中隔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妊娠结局,不同的术后处理方法 (雌激素、宫内节育器等)并不能改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腔镜与B超联合检查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宫腔异常312例,术中行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结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52例,粘膜下子宫肌瘤8例,子宫内膜息肉124例,子宫内膜癌5例,子宫内膜炎40例,宫腔内胚物残留23例,子宫纵隔31例,宫腔粘连18例,宫内残留环8例,子宫颈息肉3例。结论:宫腔镜联合B型超声检查宫腔病变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辅助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疗效。方法:选近年来于本院就诊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患者132例,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82例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后置1枚曼月乐节育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照组50例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服用优思明(屈螺酮炔雌醇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以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为指标评估,自随访6个月起观察组月经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也明显变薄(P<0.05);此外,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观察组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分别为8.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首选方式,但术后为降低息肉复发率,联合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辅助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术在诊断与治疗女性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采用宫腔镜进行检查与治疗。结果:87例女性不孕症患者经过宫腔镜检查发现异常者共有52例,异常率为59.77%(52/87)。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8例,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17例,宫腔粘连4例,子宫内膜炎7例,黏膜下子宫肌瘤2例,子宫纵隔3例,子宫内膜结核1例。将宫腔镜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宫腔镜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宫腔镜检查异常患者中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共27例,经手术治疗后宫内妊娠19例,足月分娩8例。19例宫内妊娠者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16例,子宫内膜炎抗感染治疗后1例,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1例,子宫纵隔切除术(不完全子宫纵隔)1例。结论:宫腔镜能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从而发现其影响生殖生育的子宫内因素,并可在镜下直接手术治疗,矫治影响孕卵着床的宫内病变,以提高及改善妊娠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刘丽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6030-6032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在荣成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94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组为刮宫组43例及宫腔镜组51例,刮宫组给予传统刮宫治疗,宫腔镜组在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时月经恢复时间、月经量、宫腔粘连、宫颈管粘连等并发症情况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等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宫腔镜组稍长于刮宫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月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3个月时刮宫组失访3例,宫腔镜组失访2例,月经量较1个月时有所增加,在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月经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诊断性刮宫术后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宫内节育器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在B超的监护指引下行息肉刮除术,并于术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术后宫腔内放置曼月乐宫内节育器,对照组术后宫腔内未放置曼月乐宫内节育器,分别于术后6、12、24个月进行随访,对比两组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等疗效.结果:1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置入曼月乐宫内节育器治疗后妇女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增加,术后各个时间点子宫内膜厚度均小于放置前,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监护指引下行息肉刮除术后放置曼月乐宫内节育器是一种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适用于没有宫腔镜诊疗设备的基层医疗单位.  相似文献   

14.
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异常出血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8例子宫异常出血的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取子宫内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全部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依次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宫内节育器、萎缩性内膜、宫内胚胎残留、子宫内膜癌。结论:宫腔镜检查直视宫腔,可发现宫腔内病变并对可疑病灶取材活检,使宫内病变的诊断更直接、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病变性质的宫腔镜检查结果,为宫腔镜检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6例不孕症患者为不孕组,其中92例原发性不孕患者为不孕A组,114例继发性不孕患者为不孕B组;选取10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流产组。分析所纳入患者的宫腔镜检查结果,比较不孕组和流产组的宫腔镜检查结果,分析宫腔镜检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镜检查异常率为32.48%,其中宫颈粘连发生率最高为12.42%,随后依次为子宫内膜息肉9.55%、子宫畸形5.41%。不孕A组宫腔镜检查的异常表现以子宫内膜息肉19.57%为主,不孕B组以宫腔粘连7.89%和子宫内膜息肉7.02%为主,流产组以宫腔粘连25.93%为主。不孕B组宫腔镜检查正常率77.19%显著高于流产组的56.48%,流产组宫腔粘连的发生率25.93%显著高于不孕A组的2.17%和不孕B组的7.89%,不孕A组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19.57%显著高于不孕B组的7.02%和流产组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明确不孕症、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内的病变情况,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女性不孕、不良孕产史的子宫腔内病变的疾病谱. 方法 对500例不孕、不良孕产史患者先后行阴道彩超检查、宫腔镜检查,对宫腔镜下发现占位性病变者取组织行病理检查确诊. 结果 500例不孕、不良孕产史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纵隔、正常宫腔、宫腔粘连、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分别占42.0%、21.2%、14.0%、13.0%、8.4%和1.4%. 结论 不孕、不良孕产史的子宫腔内病变疾病谱依次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纵隔、宫腔粘连、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宫腔镜检查、必要时直视下活检是诊断子宫腔内病变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7.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移植前宫腔镜检查评估宫腔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反复着床失败的患者,宫腔镜检查和治疗有助于改善IVF-ET的妊娠结局。在不孕女性中,子宫内异常病变发生率为10%~15%,这些异常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纵隔、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炎。经阴道二维超声(TVS)、子宫输卵管造影(HSG)、宫腔注水超声(SIS)可用于评估宫腔情况,而宫腔镜检查仍是诊断宫内病变的金标准,但对于子宫内膜炎组织病理学才是诊断的金标准。宫腔镜手术是治疗宫内病变的有效方法,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子宫肌瘤电切术、子宫隔膜切除术及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妊娠率均有显著提高,宫腔镜手术后进行辅助生殖的时机因手术方式不同而不同,通常术后1~3个月不等。值得肯定的是宫腔镜检查在不孕症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否对于所有拟进行IVF-ET的患者常规进行宫腔镜检查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宫腔镜对不孕症常见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2例不孕症患者的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22例患者根据不孕症类型分为原发型不孕症组(64例)及继发型不孕症组(58例),对比两组患者宫腔镜检查结果,研究宫腔镜对不孕症常见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不孕症与患者一般情况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导致不孕的宫腔内病变以子宫内膜息肉最为常见,宫内异物最为少见,多为外界因素导致;宫腔镜检查结果评分在各类宫腔内病变中差异不明显,而B超在子宫内膜息肉及增生方面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子宫输卵管造影在宫腔内壁粘连及子宫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结论宫腔镜诊断不孕症常见宫腔内病变具有诊断准确、快捷的优势,可以作为宫腔内病变导致不孕症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宫腔镜下刮宫术与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72-4273
目的:比较宫腔镜下刮宫术与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96例,根据自愿的原则,87例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109例患者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一般情况及术后3个月宫腔粘连、颈管狭窄病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月经量改变情况及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病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时,应首选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方式,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疼痛(CPP)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0例CPP患者进行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诊治术,术前均行B超检查,术后按时复诊。对CPP患者的妇科致病因素进行归类划分,分析其治疗情况和疗效。结果: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发现盆腔或/和宫腔内异常74例,占92.50%;B超检查异常53例,占66.25%;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单纯盆腔内病变34例,占42.50%;宫腔内与盆腔内病变共存者25例,占31.25%;单纯宫腔内病变15例,占18.75%;未发现异常6例,占7.50%。盆腔内致病因素: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32.50%)、慢性盆腔炎(13.75%)、盆腔粘连(12.50%)、盆腔肿瘤(12.50%),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2.50%)。宫内致病因素:子宫内膜息肉(23.75%)、黏膜下子宫肌瘤(7.50%)、子宫内膜增生症(6.25%)和宫腔粘连(5.00%)。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盆腔肿瘤及单纯宫内疾病的宫、腹腔镜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46%、90.91%、90.00%、90.00%和66.67%,共65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1.25%。结论:CPP患者以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和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最高。宫腔镜能够明确CPP的宫内致病因素,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是提高CPP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