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站立及走跑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在表面肌电图指导下的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个疗程(3个月),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MAS (腓肠肌痉挛)、ROM (被动踝关节关节活动度)、GMFM (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及i EMG (肌电积分值)。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MAS以及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ROM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站立以及走跑跳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站立及走跑跳时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腓肠肌以及胫骨前肌i E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腓肠肌i EMG低于对照组患儿,胫骨前肌i EMG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应用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更佳,能够使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措施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为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缓解患儿肢体痉挛症状、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康复训练措施实施干预。两组患儿均干预3个月,对比干预后临床效果,记录康复训练前、后综合痉挛量表(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以及发育商(DQ)值的变化。结果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SS评分(7.12±2.12)分低于对照组的(9.02±2.10)分,ADL评分(36.12±5.99)分高于对照组的(30.45±4.99)分,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DQ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措施可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儿肢体痉挛症状,改善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7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予以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其痉挛程度、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后其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语言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3.98%,对照组患儿语言功能改善有效率为73.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在促进其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5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脑循环、神经发育及中医传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两组患儿的GMF进行评定。结果经3个月治疗,两组患儿的GM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GM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疗法能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GMF,对其整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4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按治疗方案不同分2组,治疗组(23例)采用头面四肢部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儿采用发育筛查测验法(DST)测试其智力指数(MT)、发育商(DQ)及粗大运动功能试验量表(GMFM)的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MT、DQ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69.67%(16/23)]高于对照组[36.84%(7/19),Z=-2.03,P<0.05].结论 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疗效好,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痉挛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训练,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包括立位促通训练、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40 min/次,1次/d,5次/周,共训练12周。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量表(GMFM-88)评价粗大运动功能。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Berg评分[(20.37±2.95)、(14.92±2.18)分]均较训练前[(10.60±3.16)、(10.74±3.05)分]升高(均P0.05),训练后两组Ber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GMFM评分[(69.10±5.61)、(63.05±5.04)分]均较训练前[(60.55±5.68)、(57.75±4.99)分]升高(均P0.05),训练后两组G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核心稳定型训练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爬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6月-2016年6年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照训练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按摩、针灸等训练,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训练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患儿爬行能力的恢复效果,即对比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患儿的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效果甚好,能够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爬行功能,改善患儿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循经针灸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肌肉痉挛评分、运动发育评分的影响,为临床有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脑瘫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肌肉痉挛评分、运动发育评分以及血清IL-6与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 0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6.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肌肉痉挛评分(0. 5±0. 3)分与(0. 7±0. 4)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运动发育评分(3. 6±3. 1)分与(4. 7±5. 0)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又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肌肉痉挛评分以及运动发育评分,且能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IL-6与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4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按治疗方案不同分2组,治疗组(23例)采用头面四肢部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儿采用发育筛查测验法(DST)测试其智力指数(MT)、发育商(DQ)及粗大运动功能试验量表(GMFM)的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MT、DQ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69.67%(16/23)]高于对照组[36.84%(7/19),Z=-2.03,P<0.05].结论 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疗效好,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和LF-rTMS)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HF-rTMS,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LF-rTMS。试验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均持续3个月。对比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胫骨前肌痉挛情况、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下肢肌群肌电积分值、站立行走能力。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ROM、胫骨前肌i EMG、站立行走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胫骨前肌MAS评分、腓肠肌i EMG则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对改善患儿胫骨前肌MAS、ROM、下肢肌群i EMG、站立行走能力等有一定帮助,于患儿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周、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应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2周后CSS评分开始降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CSS评分开始降低,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C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升高,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提高,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腕踝针对改善脑瘫患儿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108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54例患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为对照组,54例患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腕踝针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双侧腓肠肌痉挛的情况、双侧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A区、B区及C区G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区、B区及C区GMF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34.67±1.21分、27.19±3.67分、11.39±0.56分;观察组:45.76±7.15分、34.46±1.75分、16.21±1.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7,-13.173,-18.324,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A区、B区及C区F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3,-0.267,-0.321,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区、B区及C区FMF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引导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张力障碍的疗效,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双下肢痉挛的脑瘫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治疗组在超声定位引导下予BTX-A注射,次日行常规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修正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行双下肢肌肉痉挛程度和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价。结果 两组在治疗1、3、6个月后MAS及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间点治疗组痉挛程度的缓解及运动功能的提高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MAS评分在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X-A疗效有一定的时限性。结论 运用超声定位引导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更好的缓解其双下肢痉挛性肌群的肌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郭家燕  黄永杰 《智慧健康》2022,(10):125-128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小儿脑瘫患儿50例,病例就诊时间均在2019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腱反射、肌张力和阵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三方面痉挛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两组治疗前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两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各方面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方面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 <0.05),即研究组GMFM与FMFM评分中各运动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训练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痉挛偏瘫型脑瘫可以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的痉挛症状,进而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0)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20)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20 cm宽步道10 m步行速度(MWS)对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20 cm宽步道10 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Ch-QUEST)指导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精细运动训练,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住院和门诊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Ch-QUEST手册所应用的示范游戏作为训练方法,每月调整一次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均应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两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训练方案对提高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脑功能特征.为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DSM-Ⅳ标准的110例ADHD及35名对照组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额部及顶部脑功能测查采用美国产A-620脑电神经生物反馈仪。【结果】ADHD组前额及顶部θ波脑电功率、θ/SMR、θ/β、α/SMR、α/β脑电功率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DHD亚型中多动或冲动为主型(HI)组θ波脑电功率高于混合型(CT)组;ADHD组顶部与额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DHD儿童前额及顶部θ波段脑电功率占优势;脑电功能检查比单纯的脑电波描记更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