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头痛发作期治疗前需设立适当的冶疗目标,并对患者践障程度和发作特点进行评估。选择与患者残障程度及疾病特点相匹配的治疗是偏头痛发作期冶疗最好的策略。存残障程度达到中至重度就应早期给予特异性冶疗。曲坦类和麦角类药物是发作期偏头痛特异性治疗的一线药物。颅防性治疗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降低严重程度并提高急性期疗效。证明有效的一线偏头痛预防药物有普萘洛尔、阿米替林、双丙戊酸钠和托吡酯等。  相似文献   

2.
<正>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搏动样头痛为特点,随活动加重,常伴有畏光畏声等症状,每年大约有15%的人群罹患此病[1]。虽然HT1B/1D受体激动剂曲坦类药物为目前公认的治疗偏头痛的特定药,但其疗效有限,仅仅能缓解40%患者的疾苦[2],一旦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二级神经元发生敏化,曲坦类药物将很难逆转[3]。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早在19世纪学者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的新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好发于女性,其患病率为18%,男性为6%,多发生在25~55岁的中青年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仍不明了,多数人认为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五羟色胺(5-HT)、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神经介质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曲坦类药物,就是5-HT受体激动剂。现介绍几种用于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预防性治疗的新药,对这些药物的代谢、作用方式、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HT1D受体调节大鼠偏头痛模型三叉神经二级神经元兴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5-HT1D受体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中枢角色.方法应用大鼠电刺激偏头痛模型,观察给予佐米曲普坦和BRL15572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段和上颈髓背角的c-fos表达变化.结果佐米曲普坦明显抑制电刺激诱发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段和上颈髓背角浅层神经元c-fos表达,BRL15572可拮抗佐米曲普坦的大部分抑制效应,单独BRL15572对c-fos表达无影响.结论5-HT1D受体在偏头痛模型中是调节三叉神经二级神经元兴奋的主要受体,曲坦类药物通过5-HT1D受体抑制该神经元伤害性兴奋.  相似文献   

5.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高度致残性头痛,多见于青年男性。其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周期性节律。急性期治疗包括高流量氧疗和曲坦类药物,因前者不易获得,临床主要给予曲坦类药物终止急性发作。曲坦类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及炎性神经肽释放等发挥作用。文内旨在综述曲坦类药物治疗丛集性头痛的可能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偏头痛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以复发性中度到重度头痛为特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我国人群患病率为9.3%,高频率的偏头痛增加了颈部疼痛及颈部疾病的风险~([2])。偏头痛造成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已经高于癫痫、脑卒中和帕金森病~([3])。所以,慢性偏头痛的治疗受到国内外医学的极大关注。目前,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最常用方法。然而,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曲坦类、镇静剂及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舒马曲坦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制作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给予舒马曲坦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空白组、假手术组、电刺激组、舒马曲坦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张切片的NF-κB阳性神经元计数分别为111.7±15.7、112.9±10.7、508.7±30.8、179.5±14.9、497.8±20.6.刺激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及舒马曲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78,P<0.05).结论 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后,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出现了NF-κB细胞的激活,舒马曲坦可使其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 ,呈阵发性 ,多在单侧 ,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采用口服西比灵胶囊 ,配合头部按摩或针刺治疗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0 0例 ,女 81例 ,男 19例 ,最大 6 0岁 ,最小 16岁。病程最长 2 0年 ,最短 2个月。其中典型偏头痛 9例 ,普通型偏头痛 71例 ,复杂性偏头痛 13例 ,丛集性偏头痛 7例。 10 0例患者治疗前均用过西药镇痛剂和中药祛风类药物。2 治疗2 1 西药治疗方法 采用西比灵胶囊 ,每晚睡前口服 10mg ,以后每周给药 5d ,连服 6个月无复发可停药。常见不良反应为瞌睡、疲惫。2 2…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也是世界第7位致残性疾病,但疾病的复杂性为其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阻碍。随着生物标志物研究的不断进展,我们对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偏头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多种生物标志物成为偏头痛治疗的潜在靶点,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1F(5-HT1F)、谷氨酸、垂体腺苷酸环化酶、食欲素等等,部分靶向药物的疗效也已得到临床证实。尽管偏头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但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从他们的检测到实际临床应用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仍需探索特异性和敏感性俱佳的临床标志物,并以此来促进个性化、精准化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其中与其非头痛症状发生有关的有皮质扩散性抑制、视网膜感光通路调节及下丘脑调节等.偏头痛常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及癫痫发作等.同时,偏头痛药物可同时干预偏头痛的先兆、头痛及非头痛症状,包括Ca2+通道阻断剂、麦角碱类、β-受体阻断剂、曲坦类、止吐剂、抗抑郁药及抗癫痫药等.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患者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证据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偏头痛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的证据,以为脑卒中一级预防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分别以migraine or migraine with aura、prevention and control、ischemia、hemorrhagic stroke、treatmentor therapy等英文词组作为检索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观察研究和综述等相关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偏头痛与脑卒中相关文献24篇(临床指南5篇、系统评价2篇、Meta分析4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病例观察研究10篇、综述1篇),其中20篇为高质量文献,4篇为低质量文献。结果显示:(1)偏头痛,尤其是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明显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吸烟、口服避孕药使风险进一步增加。(2)偏头痛患者出血性卒中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尤以女性突出,且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3)偏头痛发作频率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呈正相关,以先兆性偏头痛更为明显。(4)卵圆孔未闭在病因不明的年轻脑卒中和偏头痛患者中更为常见,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不推荐作为偏头痛患者预防脑卒中的措施。(5)由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药物曲普坦类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结论女性偏头痛患者应戒烟并行口服避孕药替代疗法,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减少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首次脑卒中风险。由于曲普坦类药物的收缩血管作用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因此偏头痛患者应以预防性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CGRP及其受体与偏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十分常见,其发病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密切相关,目前仍匮乏特异性治疗手段。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最强力的血管扩张剂,广泛表达于三叉神经节细胞,近年发现它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偏头痛新的治疗靶的。已用小分子CGRP拮抗剂BIBN4096BS进行偏头痛治疗的二期临床试验,且还可通过其它途径调节CGRP及其受体,给偏头痛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作用机制不是完全明了,治疗上也存在诸多局限.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靶点研发出偏头痛预防治疗药物是近几十年来偏头痛治疗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此外,较少引起血管收缩不良反应的5-羟色(5-HT)1F受体激动剂也在急性偏头痛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也连续被批准用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5-羟色胺(5-HT)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收集78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患者和80例健康体验者纳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及5-HT的含量。结果偏头痛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中VEGF分别是(1 747.17±86.26)pg/mL、(626.60±112.73)pg/mL;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清中VEGF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中5-HT分别是(1 501.53±95.25)ng/L,(1 501.53±95.25)ng/L,偏头痛患者血清中5-H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清VEGF含量均增高而5-HT下降,VEGF及5-HT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偏头痛的治疗寻找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Sumatriptan是近年发现的最新的选择性的类5-HT_1D受体激动剂,自被发现对于急性偏头痛发作有治疗效果以来,已在欧美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药能迅速终止偏头痛的发作,改善偏头痛的伴随症状,且副作用小,耐受性好。有关该药治疗偏头痛的  相似文献   

16.
麦角衍化物和甲酰胺丁醇(Methysergide)治疗偏头痛是有效的,但仍有一些患者用这两类药物疗效不好,或由于付作用太大而不能使用这两类药物。本文作者报告了19例难治疗的偏头痛患者,用心得安作预防性治疗,剂量为每天80毫克,分四次服,共三个月。另用甘露醇三个月作为对照观察。结果:15例用心得安后有良好效果,而用甘露醇无效。2例对两种药物都有效,其余2例对两种药物皆无  相似文献   

17.
黛力新与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黛力新与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 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黛力新组服黛力新每日 2片 ,早晨、中午各 1次 ;西比灵组服西比灵 5mg ,每晚 1次。 结果 黛力新组能显著减少头痛发作次数 (第 4周P <0 .0 5 ,第 8周P <0 .0 1) ,显著减轻头痛程度 (第 2周P <0 .0 5 ,第 4周 P <0 .0 1) ,缩短头痛发作持续时间 (第 2、4、8周均 P <0 .0 1)。结论 黛力新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西比灵 ,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migraine)是儿童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提出偏头痛在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而并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的一种良性功能性疾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中枢神经元损伤的标志物,不仅可以反映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还可以初步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儿童偏头痛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以期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是否存在脑损伤,对偏头痛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之一。根据来自美国的报告 ,1受偏头痛影响的美国成人约为 2 80 0万 ,其中主要为 2 5~ 5 5岁、处于工作能力最强时期的成年人。每年约有 6 %的男性和18%的女性出现一次以上的偏头痛发作 ,其中女性 85 %和男性 82 %以上的患者偏头痛发作时工作能力丧失 ,1/ 3的患者需卧床休息 ,5 1%的女性和 38%的男性每年至少有 6天不能工作 ,全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高达 130亿美元。 2尽管偏头痛发病率很高 ,但即使在美国仍然有超过 5 0 %的患者却未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3原因是这些患者认为医生目前对偏头痛也无能…  相似文献   

20.
慢性偏头痛是致残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迄今无理想的特异性防治药物,其治疗措施发展缓慢的部分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理想的慢性偏头痛动物模型应能很好地还原出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由于慢性偏头痛和发作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相似,慢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大多借鉴发作性偏头痛的动物模型,成功的模型提供研究发作性偏头痛转化为慢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文中从慢性偏头痛动物模型原理、造模方法、模型特点等方面阐述近年来慢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