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新型炎症因子IL-17、IL-35浓度与患儿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6年3月-2017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所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3例,其中急性发作患儿61例为急性发作组,支气管哮喘缓解患儿42例为缓解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L-17及IL-35浓度差异,并分析两种炎症因子与肺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组患儿血清IL-17浓度显著高于缓解组患儿,血清IL-35浓度显著低于缓解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EV1及FVC均显著低于缓解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患儿血清IL-17及IL-35浓度均呈负相关,同时血清IL-17浓度与患儿肺功能指标均呈负相关,而血清IL-35浓度与患儿肺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17、IL-35浓度与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治疗和评估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5 (IL-35)、白细胞介素-17 (IL-17)表达水平及25-羟维生素D_3[25-(OH) D_3]在哮喘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哮喘患儿89例,分为哮喘急性发作组(47例)和哮喘缓解组(42例),探测支气管哮喘患儿发作期与缓解期IL-35、IL-17和25-(OH) D_3水平,另选择同期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8名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发作组IL-35中位数(50. 69 pg/ml)明显低于哮喘缓解组(231. 42 pg/ml)及对照组(117. 3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急性发作组IL-17中位数(14. 53 pg/ml)高于哮喘缓解组(4. 54 pg/ml)及对照组(0. 00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急性发作组25-(OH) D_3中位数(23. 53 ng/ml)高于哮喘缓解组(18. 99 ng/ml)及对照组(26. 1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组间IL-17与IL-35浓度呈负相关(r=-0. 285,P0. 05)。25-(OH) D_3与IL-17及IL-35浓度无相关性(r=0. 034、0. 040,P0. 05)。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血清IL-35表达降低,血清IL-17表达增高,IL-35与IL-17表达水平可为判断病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5 (IL-25)、白细胞介素-17受体B (IL-17RB)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过敏性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轻度哮喘组(17例)、中度哮喘组(19例)、重度哮喘组(21例)。选取同期肺功能正常的20例儿童为对照组。应用肺功能仪检测肺通气功能指标;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IL-25及IL-17RB水平。结果对照组FEV1、FVC、FEV1/FVC、PEF水平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0. 05)。随哮喘病情加重,FEV1、FVC、FEV1/FVC、PEF水平明显下降(均P0. 05)。4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及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余3组(P0. 05)。随哮喘病情加重,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P0. 05)。对照组血清IL-25及IL-17RB水平显著低于其余3组(均P0. 05)。随哮喘病情加重,血清IL-25及IL-17RB水平明显上升(P0. 05)。哮喘患儿血清IL-25、IL-17RB水平均与FEV1、FVC、FEV1/FVC、PEF呈明显负相关(P0. 05),与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明显正相关(P0. 05)。哮喘患儿血清IL-25水平与IL-17RB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 05)。结论 IL-25和IL-17RB参与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及发展,推测二者有望成为检测过敏性哮喘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18,IL-13等细胞因子在儿科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哮喘急性发作组42例(其中急性发作轻-中度16例,重度及危重度26例),哮喘缓解组37例,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18,IL-13水平。结果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IL-18,IL-13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哮喘患儿严重程度增加其血清IL-18,IL-13水平也相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IL-13与儿童哮喘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8、IL-10、IL-13水平。结果对照组儿童与观察组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均P<0. 05),观察组急性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均P<0. 05)。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中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患儿(均P<0. 05),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症组患儿(均P<0. 05)。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中度脱水组、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轻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无脱水组患儿(均P<0. 05),中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发病后第4天,未转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均显著高于转阴组患儿(P<0. 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急性期显著升高,恢复期明显降低,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评估患儿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吸入对哮喘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30例)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周前后和健康对照组(25例)血清中IL-4水平,并同时测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前IL-4值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0.01);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后IL-4水平下降,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升高(P〈0.01)。结论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4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使其水平下降,并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及肺功能指标变化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4例,按照有无合并MP感染分为非MP感染组59例和MP感染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1例设为对照组,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及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痰EOS、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FVC、FEV1、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ACT评分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痰EOS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AC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痰E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FVC、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P0. 05),与痰EOS呈正相关(P0. 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升高及肺功能指标下降,MP感染能够加重血清TNF-α、Ig E、IL-4升高程度,降低肺功能,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吸入对哮喘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30例)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周前后和健康对照组(25例)血清中IL-4水平,并同时测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前IL-4值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0.01);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后IL-4水平下降,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升高(P<0.01)。结论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4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使其水平下降,并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经GINA方案的系统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培养上清液中IL-13和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 ) 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3例中度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正常对照组儿童(20例) 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3水平, 并同时测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 )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结果: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3水平( 169. 66±14. 51 ) ng/L较正常对照组( 92 .68±13. 80) ng/L为高, 差别非常显著(P<0 .01)。同时显示,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FEV1 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69. 78±8 .3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8 .35±5 .36), 差别非常显著(P<0 .01)。哮喘患儿治疗前、后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3测定: 治疗后为(120 .21±16 .35) ng/L明显低于急性发作期, 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别非常显著(P<0 .01)。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测定: 治疗后为(82 .56±10. 40) 明显高于急性发作期, 肺功能有所改善,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别非常显著(P<0. 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哮喘急性发作期IL-13与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r=-0 493, P<0 05)。结论: IL-13在哮喘的急性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可能是构成气道慢性炎症的各类因素之一。IL-13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儿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MPP患儿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肺部听诊是否存在哮鸣音将其分为MPP喘息组(47例)和MPP非喘息组(55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小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间高峰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差异,并分析25%、50%、75%肺活量的呼气流速V_(25)、V_(50)、V_(75)水平、血清IL-10及IL-17水平的差异。结果 MPP喘息组肺功能指标均低于MPP非喘息组和对照组,MPP非喘息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P喘息组IL-10水平低于MPP非喘息组和对照组,MPP非喘息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P喘息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MPP非喘息组和对照组,MPP非喘息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P患儿血清IL-10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IL-17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MPP患儿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出现紊乱,表现为外周血IL-10水平下降、IL-17水平升高,且患儿机体IL-10水平与其肺功能呈正相关关系,IL-17水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诱导痰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组61例和缓解组61例,自身对照,选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5例为正常对照组。常规痰涂片染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并分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7、IL-4、IFN-γ在诱导痰上清液中浓度。结果IL-17、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明显高于缓解期组,缓解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噬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高于缓解期组(P〈0.01),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γ在急性发作期组低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期组IFN-γ与IL-4、ILl7呈负相关(r=-0.51,P〈0.05),IL-17与IL-4呈正相关(r=0.58,P〈0,05),缓解期则无相关性。结论IL-17、IL-4参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发展,IFN-γ对哮喘的气道炎症有抑制作用,IL-17能更准确的反映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慢期气道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中IL-16、IL-3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36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为疾病对照组。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统计受试者血清IL-16、IL-35、MCP-1水平,并对血清IL-16、IL-35、MCP-1水平与年龄、病程、性别、哮喘严重程度、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IL-16、MCP-1水平均高于哮喘缓解期、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期患儿血清IL-16、MCP-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IL-35水平均低于哮喘缓解期、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期患儿血清IL-35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中重度组血清IL-16、MCP-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对照组(p<0.01);轻度组患儿血清IL-16、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中重度组血清IL-35水平均低于轻度组、对照组(p<0.01);轻度组患儿血清IL-3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16、MCP-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35水平高于治疗前(p<0.001);血清IL-16、MCP-1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病情呈正相关(p<0.05);血清IL-35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病情呈负相关(p<0.05)。血清IL-16水平与血清MCP-1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IL-35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MCP-1水平与血清IL-35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IL-16、MCP-1在哮喘患儿血中高表达,IL-35在哮喘患儿血中低表达;IL-16、IL-35、MCP-1与哮喘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国芬 《现代保健》2011,(18):71-7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不同时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内皮素(ET)-1与Ig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0、ET-1和IgE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而ET-1和IgE水平却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0.05)。IL-10与IgE呈负相关(r=-0.574,P〈0.05),而ET-1与IgE呈正相关(r=0.587,P〈0.05)。结论IL-10和ET-1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整个过程,IL-10降低和ET-1升高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不同时期检测血清IL—10和ET-1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ELISA法测定2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其中急性发作期7例,缓解期13例)血清白细胞介素-13和IgE水平,并与体检正常20例儿童(对照组)进行对照;对哮喘发作期IL-13与IgE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L-l3和IgE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5)。IL-13与lgE呈正相关,分析IL-13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整个过程;检测血清IL-13及IgE水平可反映支气管哮喘的炎症状态及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白细胞介素-32(IL-32)、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B组,4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C组,并选取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A组。对B、C两组进行规范化治疗,比较B、C两组治疗效果,检测三组研究对象IL-32、IgE水平;对B、C两组患者随访,观察预后情况;并分析C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B组患者缓解24例,有效率60%,C组患者缓解17例,有效率42.50%,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C组(χ2=3.621,P=0.015);支气管哮喘患者IL-32、IgE水平高于健康人群(P<0.05);C组患者IL-32、IgE水平高于B组患者(P<0.05);B、C两组患者治疗后IL-32、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C组患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次数高于B组,PEF值低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家族史、IL-32水平、IgE水平升高为影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者IL-32、IgE水平升高,并发现哮喘家族史、IL-32水平、IgE水平升高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儿童支气管哮喘者240例,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114例,哮喘临床缓解期126例,同时选取1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分为轻度发作组(n=48)、中度发作组(n=36)和重度发作组(n=30),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抽取空腹血标本测定血常规,计算NLR,对所有研究者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与对照组和哮喘临床缓解组相比,哮喘急性发作组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NC)和NLR均升高,淋巴细胞计数(L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对照组和哮喘临床缓解组间无明显差异;重度发作组NLR高于轻度发作组和中度发作组,并且中度发作组NLR也高于轻度发作组(P 0. 05); 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中,NLR与FVC、FEV1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196、-0. 208、-0. 219,P 0. 01); Logistic回归模型矫正一些危险因素后,NLR仍然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OR=2. 743,95%CI:2. 001~4. 381,P 0. 05)。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者NLR升高,NLR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6(IL-36)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哮喘儿童65名,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儿童30名,缓解期组儿童35名,健康儿童2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7、IL-36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常规方法检测外周血EOS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急性发作期组和缓解期组IL-17水平分别为(45.73±8.86)pg/ml和(21.06±5.51)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29±4.29)pg/ml(P<0.01);且急性发作期组IL-17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0.01)。2)急性发作期组和缓解期组IL-36水平分别为(53.76±10.60) pg/ml和(24.45±6.59) 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6±4.86) pg/ml(P<0.01);且急性发作期组IL-36水平高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哮喘患儿中,IL-17和IL-36水平呈正相关(P<0.01);且IL-17和IL-36水平分别与EOS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IL-17和IL-36参与儿童哮喘发病过程,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儿童哮喘诊断和病情评估较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反应C蛋白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近几年我院收治急性哮喘发作的患儿,定义为研究组。将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2)研究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FEV1%、FEV1/FVC%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入院急性发作时及激素治疗后5天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入院急性发作时及激素治疗后5天的超敏C反应蛋白、FEV1%、FEV1/FVC%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FEV1%、FEV1/FVC%的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0.528。结论:超敏反应C蛋白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情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患儿的肺功能呈反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青岛市中心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哮喘患儿80例作为哮喘组,气道发育畸形及支气管异物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哮喘组患儿根据病情分为发作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 43例和缓解组(缓解期哮喘患儿) 37例,根据非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轻度哮喘) 33例和中重度组(中度哮喘29例和重度哮喘18例) 47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肺泡灌洗液TGF-β1和VEGF水平。结果哮喘组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哮喘患儿发作组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中重度组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哮喘患儿血清TGF-β1与VEGF呈正相关(r=0. 754,P=0. 000),肺泡灌洗液中TGF-β1与VEGF呈正相关(r=0. 783,P=0. 000)。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水平升高,其水平与哮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92例(研究组)。检测血清hs—CRP水平和肺功能。根据疗效,将患儿分为临床缓解组和慢性持续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研究组患儿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10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儿童相关参数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EVI%和FEV1/FVC显著低于对照组0P〈0.05)。临床缓解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持续组,而FEVI%和FEV1/FVC显著低于慢性持续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儿血清hs—CRP水平、FEVI%和FEV1/FVC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血清hs—CRP水平与FEVI%呈负相关(r=0.683,P=0.0256),与FEV1/FVC呈负相关(r=0879,P=0.0193)。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肺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儿童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及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