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胚胎早期卵裂预测胚胎发育潜力,以期得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对117个IVF、IC-SI周期,1 169个胚胎在受精24~28h的早期卵裂及后期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早期卵裂情况将胚胎分为早期卵裂组、未早期卵裂组和原核(PN)未消失组,最终结合早期卵裂,第2天(D2)、第3天(D3)胚胎评分等情况选择适合移植的胚胎进行移植,共移植102个周期。同时对优胚率、妊娠率、种植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早期卵裂组D3优胚率高于其它两组(P<0.05);②全部移植早期卵裂胚胎组和全部移植未早期卵裂胚胎组的生化妊娠率高于全部移植PN未消失胚胎组(P<0.05),但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移植2~3个优胚与移植1个优胚和1~2个非优胚的周期妊娠率和种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高于未移植优胚周期(P<0.01)。结论:观察胚胎早期卵裂可有效预测胚胎发育潜力,有利于挑选适合移植的胚胎,从而获得较高的妊娠率,但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不明显,临床妊娠率主要取决于优胚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卵裂和原核消失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①对行IVF-ET治疗的210例239个周期,于受精后18~19h观察受精情况,25~26h观察早期卵裂与原核消失情况,66~68h再进行1次胚胎观察,了解其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②根据移植胚胎中有无早期卵裂或原核消失将患者分为:早期卵裂或原核消失组(139例152个周期)与无早期卵裂或原核消失组(71例87个周期),比较两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果:①临床妊娠率为42.7%,胚胎种植率为28.9%。②发生早期卵裂的胚胎在受精后第3日的优质胚胎率高于未发生早期卵裂的胚胎(P<0.01);发生2原核消失(2PNBD)胚胎在受精后第3日的优质胚胎率又高于2原核(2PN)持续存在的胚胎(P<0.01)。③有早期卵裂或原核消失组的优质胚胎率(75.5%)、临床妊娠率(44.7%)和胚胎种植率(29.5%)分别高于无早期卵裂或原核消失组(P<0.01)。在早期卵裂或原核消失组,随移植胚胎中发生早期卵裂或原核消失的胚胎数目增加,妊娠率及多胎妊娠率有增加趋势。④受精25~26h,有0.95%的2PN合子变成≥3PN合子;1.37%的2PN合子变成1PN合子;0.83%的1PN合子变成2PN合子。结论:早期卵裂和原核消失可以作为选择移植胚胎的一个指标,可作为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常规观察项目,提高IVF-ET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王娟  吕玉珍  赵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72-3774
目的:探讨在卵巢低反应周期中,不同胚胎移植时间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行IVF-ET治疗74个周期的资料,比较受精方式、优质胚胎数、可利用胚胎数、卵裂球的细胞数,48 h组与72 h组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48 h(IVF20个周期与ICSI13个周期)组与72 h(26/IVF与15/ICSI)组间的年龄、不育年限、用药方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胚率48 h组较72 h组有所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利用胚胎率、ET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低反应周期,48h胚胎移植不仅能提高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还能增加移植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减少周期取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玻璃化冻融D 3卵裂期胚胎当日解冻和提前解冻移植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沈阳东方菁华医院进行的398例冻胚复苏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解冻时间不同分为两组:过夜培养组(提前解冻过夜培养后移植,346例);当日解冻组(当日解冻移植,52例)。又将上述两组根据解冻前胚胎评分情况分为3组:优胚组共293例(≥1个6细胞Ⅱ级胚胎);混合胚组共86例(1个≥6细胞Ⅱ级胚胎+≥1个一般质量胚胎)和一般质量胚胎组共19例。比较各组间的移植结局。结果优胚组和一般质量胚胎组中,过夜培养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略高于当日解冻组,而混合胚组中当日解冻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略高于过夜培养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 3卵裂期胚胎提前解冻过夜培养并不能显著提高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故在平常工作中,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及实验室的工作安排,选择合适的解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与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SCD)对接受IVF/ICSI治疗的280例(IVF 208例、ICSI 72例)男性精液样本进行DNA碎片指数(DFI)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精液样本划分为低DFI(25%)组和高DFI(≥25%)组,并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无论选择何种受精方式,低DFI组和高DF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FI的高低对IVF/ICSI的各种指标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纪冰  马学工  王铁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2):1926-1928
目的:探讨不同卵子授精浓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卵子授精浓度将237个常规IVF周期分为A组(5~10万/卵)、B组(2~5万/卵)和C组(1.5万/卵),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卵子受精浓度不影响IVF受精率,反而可提高妊娠率和着床率,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受精第3天4~5细胞冻融胚胎复苏体外孵育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7例接受4~5细胞冷冻胚胎移植患者两种复苏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提前1天(约18~24 h)复苏和当天(约2~4 h)前复苏胚胎成活率、完整胚胎存活率无显著差异,继续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有差异。结论:4~5细胞冻融胚胎复苏延长体外培养时间可以详细了解胚胎情况,动态观察胚胎发育潜能,提高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常规体外授精(IVF)失败(未观察到第二极体)后不同时间行补救性卵细胞浆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临床资料比较,探讨补救性ICSI的最佳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规体外授精(IVF)失败后6 h(早期组)与22 h(传统组)行补救性ICSI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和妊娠率. 结果 早期组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4.6%(56/75)、37.5%(9/24)、53.8%(7/13);传统组受精率为63.0%(29/46)、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为0.早期组7例妊娠中4例单胎,3例流产;早期组和传统组受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和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补救性ICSI在受精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上可能优于传统补救性ICSI.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4~6h和16~18h)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27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根据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分为两组:A组:199例采集的卵子,在加精后4~6h取出放入新鲜培养液中培养;B组:73例采集的卵子,加精过夜培养后(16~18h)取出放入同种培养环境中培养。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包括正常受精率和异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以及胚胎种植率。[结果]A组受精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正常受精率及优胚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能够提高正常受精率和胚胎的质量,从而提高胚胎的种植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NC)与激素替代治疗(HRT)方案准备内膜对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行FET的111个周期。根据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分为NC组(69周期)和HRT组(42周期),比较分析2组的年龄、不孕时间、解冻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胚数、转化日内膜厚度、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2组年龄、不孕时间、解冻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胚数、转化日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早期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方案及HRT方案可获得相似的妊娠结局,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体化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做到方便患者、简单易行、费用低、不良反应少,妊娠结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对卵裂胚复苏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该院818个卵裂胚周期进行胚胎培养研究,其中低氧浓度组231个卵裂胚,低氧浓度采用(5%O2,6%CO2,89%N2)过夜培养。常规氧浓度组587个周期,采用(6%CO2,94%空气)过夜培养,分析对比两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多胎率和流产率情况。结果低氧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为自然周期的占60.82%,显著高于常规氧浓度组的48.05%(P0.05);低氧组激素替代周期占19.76%,明显低于常规氧浓度组的38.10%(P0.05);两组胚胎复苏率(95.90%vs.96.41%)和移植优胚率(74.98%vs.7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组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常规氧浓度组(P0.05),多胎率和流产率低于常规氧浓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浓度对卵裂胚复苏妊娠结局具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胚胎冻融及移植结局相关的因素,以提高冻融胚胎的移植妊娠率。方法:通过对676个冻融周期的胚胎解冻及移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的受精方式、内膜准备方法、冷冻时的胚龄、冷冻胚胎解冻周期数对移植结局的影响。结果:不同受精方式的胚胎复苏存活率、卵裂球完整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内膜准备方法、解冻次数的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胚胎与D3胚胎的胚胎存活率、完整率、种植率和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的胚胎存活率和完整胚胎率与非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存活率和完整胚胎率对冻融胚胎的移植结局有影响,D2胚胎比D3胚胎有较高的存活率、完整率、种植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sane》2014,(2)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VF-ET治疗周期患者的数据,根据受精后3h是否观察第二极体将504个周期分为两组(组1,第二极体观察组;组2,非第二极体观察组),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Ⅱ(MⅡ)卵率(组1:82.3%,组2:85.9%),2原核(2PN)率(组1:55.6%,组2:60.5%),1PN率(组1:3.2%,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均P0.05);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中32个周期由于受精失败或者低受精,于受精后6h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ICSI);组2中1个周期完全受精失败,于受精后20h行res-ICSI。结论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的卵子受精后不影响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而第二极体观察时间的提前,可能导致了组1MⅡ率、正常受精率及单原核受精率的降低。第二极体观察能够尽量避免患者由于受精失败取消IVF周期,并降低了ICSI技术的使用率,IVF不受精或低受精病例可以通过res-ICSI补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裂期冻融胚胎不同解冻时间点对囊胚培养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冻融胚胎囊胚培养477例患者共520周期的资料。依据胚胎复苏时间不同分为D2组(D2 15:00-16:00胚胎复苏)、D3组(D3 8:00-9:00胚胎复苏),2组均于D5、D6 8:00-9:00观察囊胚形成。D5:D2、D3组培养时间分别为65 h、48 h;D6:D2、D3组培养时间分别为89 h、72 h。结果:2组的囊胚形成率(48.10% vs. 46.59%)、优质囊胚率(39.70% vs. 34.22%)、临床妊娠率(70.08% vs. 69.48%)、生化妊娠率(7.48% vs. 7.98%)、胚胎种植率(55.93% vs. 58.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胚与非优胚在48 h、65 h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0.37% vs. 13.28%、62.64% vs. 4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胚与非优胚在72 h、89 h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2.32% vs. 27.59%、2.17% vs. 2.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培养时间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48 h组>65 h组>72 h组>89 h组,而生化妊娠率:89 h组>48 h组>65 h组>72 h组,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冻融胚胎囊胚培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在D2 15:00-16:00或D3 8:00-9:00进行胚胎解冻复苏;在D2 15:00-16:00解冻复苏,多数在D5即可形成囊胚进行移植;在D3 8:00-9:00解冻复苏,优胚在D5或D6均有形成囊胚可能,而非优胚需要培养较长的时间在D6形成囊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同源卵子行分半IVF/ICSI时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8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辅助治疗第一周期的患者,行分半IVF/ICSI 106周期,根据IVF受精情况分为4组:①组IVF均未受精;②组IVF受精率低下(受精率<25%);③组IVF受精率为25%~50%;④组IVF受精率>50%。比较4组同源卵子IVF及ICSI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结果:共行分半IVF/ICSI 106周期,常规IVF 392周期,均为第一周期。分半IVF/ICSI和常规IVF 4组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组和②组因IVF受精率低,ICSI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均高于IVF;④组IVF可用胚胎数、优胚数均高于ICSI组;③组IVF、ICSI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半IVF/ICSI可避免IVF受精失败或受精低下导致无可用胚胎,但同源卵子IVF、ICSI均受精时,ICSI对精子、卵子的操作导致其优胚率低于IVF受精的优胚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裂期冻融胚胎不同解冻时间点对囊胚培养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冻融胚胎囊胚培养477例患者共520周期的资料。依据胚胎复苏时间不同分为D2组(D2 15:00—16:00胚胎复苏)、D3组(D3 8:00—9:00胚胎复苏),2组均于D5、D6 8:00-9:00观察囊胚形成。D5:D2、D3组培养时间分别为65 h、48 h;D6:D2、D3组培养时间分别为89 h、72 h。结果:2组的囊胚形成率(48.10%vs.46.59%)、优质囊胚率(39.70%vs.34.22%)、临床妊娠率(70.08%vs.69.48%)、生化妊娠率(7.48%vs.7.98%)、胚胎种植率(55.93%vs.58.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胚与非优胚在48 h、65 h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0.37%vs.13.28%、62.64%vs.4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胚与非优胚在72 h、89 h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2.32%vs.27.59%、2.17%vs.2.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培养时间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48 h组65 h组72 h组89 h组,而生化妊娠率:89 h组48 h组65 h组72 h组,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冻融胚胎囊胚培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在D2 15:00—16:00或D3 8:00—9:00进行胚胎解冻复苏;在D2 15:00—16:00解冻复苏,多数在D5即可形成囊胚进行移植;在D3 8:00—9:00解冻复苏,优胚在D5或D6均有形成囊胚可能,而非优胚需要培养较长的时间在D6形成囊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氧(5%O2)培养环境对高龄(≥38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1日—2017年6月1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生殖医学中心采用常规长方案或拮抗剂方案行IVF治疗并于受精后第3天移植的高龄患者(≥38岁)的283个周期,按其培养环境不同分为低氧组(5%O2,共120个周期)和常氧组(20%O2,共163个周期),比较2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早期流产率等。结果:2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低氧组的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结论:低氧培养环境可有效提高高龄患者优质胚胎率,但并不能改善高龄患者的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18.
种植前胚胎发育能力决定妊娠结局。形态学评估作为无损伤技术,是辅助生殖领域最为常用的评价着床前胚胎活力的方法。完善的胚胎形态学评分标准的建立有利于胚胎发育与种植潜能的预测,为临床妊娠提供保障。每个发育阶段胚胎都有其专有特征,很难单一瞬间辨别出能发育到植入阶段的胚胎,应建立连续胚胎评分系统,将原核评分、早期卵裂及分裂期胚胎评分合计,以选择合适的胚胎进行移植。由于形态学参数并不能够准确反映胚胎的发育潜能,形态学评估指标的精度仍不足够。胚胎研究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能够客观评价胚胎发育潜能的检测手段和观察指标,以期准确评估胚胎的生命力,指导临床方案的调整,同时挑选出发育潜能强劲的优质胚胎进行移植,有效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妊娠结局并减少多胎妊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复苏后行ICSI授精前培养最佳的时间。方法回顾分析行卵母细胞解冻患者32例共33周期,根据卵母细胞解冻后不同培养时间将33周期分两组:A组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4h行ICSI20周期,解冻卵母细胞202枚,20周期均移植;B组3h≤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时间〈4h行ICSI13周期,解冻卵母细胞109枚,其中11周期移植,另外2周期因受精后胚胎质量差未移植。比较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结果A、B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移植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6%、93.6%,受精率和2PN受精率分别为95.3%、90.1%和89.2%、78.4%,卵裂率和2PN卵裂率分别为95.1%、90.7%和94.5%、82.4%,可利用胚胎率分别为55.2%、51.3%,种植率分别为27.3%、40.9%,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5.0%、46.2%,移植周期妊娠率分别为55.0%、54.5%;A、B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种植率、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以及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3~4h行ICSI授精可以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②A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高于B组且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有增高的趋势,是否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时间接近4h即3.5—4h行ICSI有更好的妊娠结局需要以后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初次行常规IVF和ICSI治疗的192例不孕夫妇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行IVF和ICSI治疗时,精子DNA碎片指数(DFI)≤15%和DFI15%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并比较DFI15%时,不同受精方式(IVF或ICSI)对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IVF或ICSI治疗周期中,精子DNA损伤对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影响(P0.05)。在DFI15%情况下,行IVF治疗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与行ICSI治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子DNA损伤不影响IVF/ICSI-ET的结局。对于DFI15%的患者ICSI-ET与IVF-ET的治疗结局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