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5(IL-15)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另选取30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将冠心病组以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30例、中度狭窄组30例、重度狭窄组30例。所有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查体、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血清IL-15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IL-15水平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Gensini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患者血清IL-15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5水平与Gensini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603,P=0.01),且在矫正BMI、年龄、血脂、C反应蛋白、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后仍然是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血清IL-15水平与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也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参照Gensini积分评分标准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根据Gensini积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度硬化组、中度硬化组及重度硬化组。另选择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全部研究对象血清CRP、SAA、PCT、IL-6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60例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硬化、中度硬化、重度硬化患者分别为21、19、20例。重度硬化组血清CRP、SAA、PCT、IL-6水平高于中度硬化组、轻度硬化组、健康对照组(P<0.05),中度硬化组以上指标水平高于轻度硬化组、健康对照组(P<0.05),轻度硬化组以上指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与血清CRP、SAA、PCT、IL-6水平呈正相关(r=0.905、0.857、0.828、0.827,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SAA、PCT、IL-6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以上指标可能参与了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考虑将其用于冠心病患者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指导疾病的早期防控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N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8例作为冠心病组,再随机选取同期体检正常者5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按照冠状动脉疾病类型、单支数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108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血清BNP、VEGF、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分析3种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BNP、VEGF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血清BNP、VEGF及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AMI组各项指标水平最高。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患者血清BNP、VEGF、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三支病变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最高。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BNP、VEGF、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随狭窄程度的加重,各项指标水平明显升高;BNP、VEGF、hs-CRP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BNP、VEGF、hs-CRP水平能够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胱抑素C (Cys C)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的关系,评价Cys C作为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无创预测因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将71例AMI患者分为Gensini评分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选取同期住院41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入选者血Cys 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S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Cys C降低,LDL值增高(P<0.05).Gensini评分重度组Cys C水平较轻度组降低(P=0.041),重度组较中度组以及中度组较轻度组Cys C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Cys C与Gensini评分呈较弱的负相关(r=-0.347,P=0.038),与SCr呈较弱的正相关.结论:血清Cys C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清Cys C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子痫前期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共221例,上述患者根据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子痫前期共144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共77例,分别作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同时选择在我院定期产前检测的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重度组和轻度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子痫前期水平升高,二者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检测二者有助于子痫前期诊断,有助于预测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冠心病诊断及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就诊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根据疾病类型分为SAP组31例,AMI组38例,UAP组29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并分析各组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及相关性。结果:SAP组、AMI组、U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AMI组,同型半胱氨酸低于AMI组、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UA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S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相关性(P0.05);AMI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增高,两者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在预测冠心病患病风险及临床诊断与分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脑利钠肽前体(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依据心脏超声显示冠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组(狭窄50%,32例)、中度组(狭窄50%~75%,52例)和重度组(狭窄75%,2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查血清proBNP、hs-CRP、BNP,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proBNP、hs-CRP、hs-cTnT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血清prohs-cTnT、hs-CRP、hs-cTnT水平。结果在血清proBNP、hs-CRP、hs-cTnT水平方面,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分析法结果显示,血清proBNP、hs-CRP、hs-cTnT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1=0.587,P0.05;r4=0.637,P0.05;r3=0.684,P0.05)。结论血清proBNP、hs-CRP、hs-cTnT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98例为研究对象(疾病组),按照患病程度的不同将该98例患者分为轻度组(60例)和中重度组(3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对照组,所有人均进行B型钠尿肽、hs-CRP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重度组和轻度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B型钠尿肽、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组间比较,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hs-CRP、B型钠尿肽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型钠尿肽、hs-CRP联合检验有助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准确率,利于早期及时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以及外周血可溶性P选择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相关性及其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51例,分为2型糖尿病组76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75例,采用ELISA法及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组的外周血可溶性P选择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外周血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8,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过度的血小板活化和炎性反应,P选择素及C反应蛋白参与了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检测外周血清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病情判定以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分型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该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诊断为ACS的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CS的类型分为3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n=100)、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n=98)、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n=102)。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生化指标及血清CHE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AP组、NSTEMI组、STEMI组的血清CHE水平依次升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的血清CHE水平也呈现升高的趋势,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中,各组患者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清CHE是ACS分型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血清CHE与ACS分型呈正相关(r=0.135,P=0.019),血清CHE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也呈正相关(r=0.154,P=0.008)。结论血清CHE水平与ACS的临床分型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CS类型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可溶性细胞内黏附分子-1(sICAM-1)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29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检测:CRP、TNF-α、IL-8、siCAM-1。【结果】①冠心病组CRP、TNF-α、IL-8、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RP、TNF-α、IL-8、si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单支病变组(P〈O.01);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CRP、TNF-α、IL-8、siCAM-1能够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其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Ⅰ,(cTnI)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8例体检者作为对照,47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检测血清hsCRP cTnI与BNP的水平.结果 冠心痛患者hsCRP cTnI与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冠心痛程度、疗效、预后的评估有关(p<0.05).结论 血清hsCRP cTnI与BNP在CHD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心功能分级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关系及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6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P)组27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组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6例为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ECP水平,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SAP组和ACS组血清ECP高于对照组(均P<0.05),ACS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病变范围积分明显增高(均P<0.05),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病变范围积分明显增高(均P<0.05).ECP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的独立预测因子(β=0.45,SE=0.02,P<0.01).结论:血清ECP水平对评价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可作为冠心病的临床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结合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对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68例CHD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68例疑似但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MCE检查以及血清γ-GT、FGF21、IGF-I水平检测。以CAG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金标准,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以及CHD患者中不同狭窄程度下MCE定量参数以及血清γ-GT、FGF21、IGF-I水平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CE、血清γ-GT、FGF21、IGF-I单独及联合诊断CHD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CHD患者研究组MCE定量参数(A值、β值及MBF值)、血清FGF21、IGF-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γ-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D患者重度狭窄组的MCE定量参数(A值、β值及MBF值)、血清FGF21、IGF-I水平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值显著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而重度狭窄组的血清γ-GT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与MCE、血清γ-GT、FGF21、IGF-I单独诊断相比较,MCE结合血清γ-GT、FGF21、IGF-I联合诊断CHD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AUC(0.918)、敏感度(93.48%)和特异度(89.72%)最高(P<0.05)。结论:MCE联合血清γ-GT、FGF21、IGF-I水平有助于提高对CHD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效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冠状动脉介入干预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作为介入组,同时选取同期采取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作为保守组,所有患者均行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肽含量以及临床效果。结果发病7 d后,与保守组比较,介入组患者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减少,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支数患者其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二支冠状动脉病变单支冠状动脉病变,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减少,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减少。结论血浆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能作为冠心病患者敏感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对诊断和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探讨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7例,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选取正常对照组25例。用ELISA测定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均成正相关(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均可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淀粉样蛋白A(SAA)与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接收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冠脉病变评分(Gensini)对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评估,依据其硬化情况分为轻度组63例(轻度冠脉粥样硬化)、中度组58例(中度冠脉粥样硬化)及重度组79例(重度冠脉粥样硬化),并结合其血清CRP、PCT及SAA检测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来分析以上血清学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冠脉病变支数为1支或>1支的患者血清CRP、PCT及SAA水平差异。结果 中度组血清CRP、PCT及SAA水平高于轻度组,重度组的血清CRP、PCT及SAA水平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支数为1支的患者血清CRP、PCT及SAA水平低于冠脉病变支数>1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PCT及SAA水平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RP、PCT及SAA水平随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不断上升,以上各项血清学指标与患者冠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A型行为评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分布情况。方法:①选择2001-04/2004-03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心内科住院胸痛、胸闷或疑似胸痛患者186例,男133例,女53例。均自愿参加。将受试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心病组(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和/或分支直径狭窄≥50%)126例,对照组(任何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60例。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前降支或回旋支单支闭塞≥50%)44例;中度组(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有两处病变,至少有一处闭塞≥70%,<90%)43例;重度组(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有多处病变,至少有一处病变≥90%)39例。②评估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采用A型行为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时间匆忙感量表;竞争意识量表;掩饰量表,掩饰<7为有效问卷。根据时间匆忙感+竞争意识总分分为A型行为36~50,中间偏A型行为特征28~35,极端中间型27,中间偏B型行为特征19~26,B型行为特征1~18)。③对冠心病行为类型分布、A型行为评分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④计数资料的统计叙述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冠心病患者18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分布:冠心病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对照组(34.1%,13.3%,P<0.01),重度狭窄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49%,23%,P<0.05)。②A型行为模式问卷因子分比较结果:竞争意识因子和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竞争意识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14.25±3.15,16.13±4.78,18.03±3.12;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27.22±7.31,30.21±6.56,32.78±5.78,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87±3.25,24.59±6.50,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A型行为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布较多;A型行为性格特征越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诊断及冠心病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19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依据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31例和对照组65例,冠心病组再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SYNTAX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65例、中度病变组41例和重度病变组37例。分别于行冠状动脉造影前测量各组baPWV;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cy,baPWV及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Hcy水平与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病变组Hcy水平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冠心病3个亚组间baPW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baPWV,SYNTAX积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302,P<0.05;r=0.478,P<0.05);baPWV和SYNTAX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624,P<0.05)。结论 Hcy及baPWV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有关,二者联合可用于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B型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缺血修饰性清蛋白(IM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35例,另选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非ACS患者103例做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BNP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终点法测定血清IMA浓度,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血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疾病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血清IMA水平相对于对照组血清IMA水平亦有所升高(P0.05)。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中,患者血BNP与HS-CRP水平具有相关性(r=0.896,P0.01),而与IM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1血清BNP、HS-CRP浓度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明显升高,表明其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IMA水平有差别,表明IMA亦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辅助指标。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BNP浓度升高程度与同期测定的血清HS-CRP浓度呈高度正相关,而与血清IM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