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后复查的产妇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两组均在产后6周开始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干预后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阴道静息肌电值和阴道收缩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FIQ-7和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GQOLI-74量表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干预,能使其盆底肌力明显增强,盆底功能、尿失禁、脏器脱垂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初产妇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断及防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4-12月在该院分娩并在产后42 d接受复查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盆底超声测量,其中45例发生SUI者为观察组,55例未发生SUI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时前腔室结构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前腔室结构参数联合检测SUI的价值,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产后SUI的危险因素。结果静息状态下,观察组产妇尿道倾斜角(UTA)、膀胱尿道后角(PUA)大于对照组,膀胱颈位置(BN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观察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和膀胱膨出率高于对照组,尿道旋转角(URA)大于对照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垂直距离(BN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TA、PUA、BNP、BND、URA及BNS联合检测的ROC下面积大于各项单独检测(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TA、PUA、BNP、BND、URA及BNS为产后S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采用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诊断产后SUI的预测价值较高,且UTA、PUA、BND、URA升高和BNP、BNS下降与产后SUI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对产后前腔室结构参数进行检测,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预防或降低产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周回院复查且行盆底康复治疗的20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100例,常规组仅产后6周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PFIQ-7)、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WHOQOL-BREF)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等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PFDI-20、PFIQ-7评分等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尿失禁发生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产后女性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特征并探讨其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预测价值,为产后女性松弛型PFD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2017年6月-10月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并在产后12周内行产后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包括孕产情况,对参与人群进行手测盆底肌力检测及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值评估,调查松弛型PFD症状的发生情况,描述盆底表面肌电值评估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对肌电值与手测肌力、盆底损伤相关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收集639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分娩方式、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快肌阶段肌电最大值、快肌阶段肌电下降时间、慢肌阶段肌电最大值、慢肌阶段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前10 s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后10 s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肌电平均值、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和手测I类肌力均与产后SUI发生显著相关(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肌电平均值、产次以及分娩方式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显著相关,随着前静息和耐力阶段肌电值下降,产次增加和阴道分娩,SUI发生的风险增加(均P<0. 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及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均与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显著相关(均P<0. 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产次以及分娩方式与POP发生显著相关,随着产次增加和阴道分娩,POP发生的风险增加(均P<0. 05),而其余各项盆底表面肌电值,手测肌力等,与POP发生无相关性(均P>0. 05),结论经阴道分娩和产次的增加,女性发生SUI及POP的风险随之增加,盆底肌力和盆底表面肌电值的下降,可能对产后女性SU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553例,其中阴道分娩289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264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周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产妇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13.49%(39/289)、6.44%(17/264),两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55,P<0.01).盆底肌收缩、舒张时记录的肌电图数值中,阴道分娩组的活力值、功值均低于剖宫产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14.095、31.994,均P<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阴道分娩产妇明显降低,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足月分娩的产妇产后早期(6~8周)盆底肌肌电值变化,分析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产后复查的504例足月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的肌电值情况,分析产妇产后早期SUI及PO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10.07,8.63,53.11,33.93,30.08)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6.20,5.11,37.62,24.77,2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87.8%,78.9%)高于阴道分娩组(79.1%,62.2%),其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24.8%,56.1%,50.0%)均低于阴道分娩组(56.2%,74.0%,74.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对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静息肌电值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产妇子宫垂落、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及盆底功能障碍评分(PFDI-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经健康教育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治疗后有助于盆底功能恢复,提升其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院2016年9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组,经阴道分娩并接受盆底康复训练(54例)、联合生物电刺激(50例)组,剖宫产盆底康复训练(50例)、联合生物电刺激(52例)。对比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联合生物刺激组高于盆底功能组,总肌电值、I与Ⅱ类肌纤维肌电值、II类肌纤维疲劳值各组均优于治疗前,且阴道分娩孕妇联合生物电刺激组最优(P0.05),而I类肌纤维疲劳值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③阴道静息压、收缩压阴道分娩孕妇组低于剖宫产(P0.05),且阴道分娩联合生物电刺激组最优(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程度高于剖宫产产妇,而盆底康复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均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且均优于单独盆底康复,且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优于剖宫产产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0例足月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盆底肌张力评分及尿失禁程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子宫缩复不良、子宫脱垂、痔疮及腰骶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后倾后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膀胱膨出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恢复,能有效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就诊的孕妇,分为妊娠28周开始锻炼组157人(产前锻炼组),产后开始锻炼组192人(产后锻炼组)。选择同期未参加孕妇学校课程学习并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131人。产后42 d、6个月对比三组盆底肌肉肌力、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阴道脱垂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锻炼组盆底肌肉张力在产后42 d、6个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锻炼组盆底肌肉张力在产后42 d、6个月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锻炼组压力性尿失禁在产后42 d、6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锻炼组压力性尿失禁在产后42 d、6个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产前锻炼组效果优于产后锻炼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障碍有防治作用,有利于产后康复,产前妊娠28周开始锻炼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1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DF-Q)分度情况评价手术效果,调查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评定疗效,于术后3、6个月时门诊复查测定盆底肌力,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DF-Q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PDF-Q分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FDI-20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PFDI-2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盆底肌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确切,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时间短,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女性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常规体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相关指标,包括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情况。采用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均为Ⅰ~Ⅲ级,且各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等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盆底肌力达到Ⅲ级以上的比例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OP-Q分度及尿失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与试验组POP-Q分度为0度的比例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试验组POP-Q分度为0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尿失禁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FIQ-7和PFDI-2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PFIQ-7和PFDI-20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PFIQ-7和PFDI-2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明显改善PFD患者的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情况,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后第1周与第7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在提高盆底肌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汉川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68例足月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研究组于产后第1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照组则于产后第7周开始进行锻炼,均锻炼1个月.对比两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t=3.53~4.65,均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法0度比例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13、4.19,均P<0.05),而Ⅰ度比例、Ⅱ度比例低于对照组(Ⅰ度:χ2值分别为3.89、3.97,均P<0.05;Ⅱ度:χ2值分别为3.75、3.69,均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96、6.25,均P<0.05).结论 产后第1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早期盆底肌肉锻炼有助于改善盆底肌力,从而能够明显减轻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产后42 d诊断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在不同时间段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就诊,产后42 d复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后进行盆底治疗1疗程的产妇378例,根据产后不同治疗时间段分组,A组(314例),产后42 d~3月;B组(50例),产后3~6月;C组(14例),产后6月~2年,比较盆底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脏器脱垂情况。结果 A组在盆底治疗前后,盆底电测肌电值、Ⅰ类、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SUI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盆底电测肌电值、Ⅰ类、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SUI发生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前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盆底电测肌电值、Ⅰ类、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SUI发生率较之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42 d~3月内,疗效显著。产后3~6月和产后6月~2年因脏器脱垂进行治疗的人群,需要增加疗程进一步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治疗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28例根据POPQ分度法达Ⅲ度及Ⅲ度以上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患者行改良全盆底悬吊术,应用自制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改良TVT-O术)。结果:28例患者手术全部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2.5±10.4)min,术中平均出血(120.7±45.5)ml,平均住院时间(3.5±2.8)d,术后随访平均为8个月。根据POPQ分度法及问卷评价手术效果,28例患者手术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全部得以纠正,盆底结构基本正常,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上述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手术方法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训练联合治疗对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以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健康知识教育,观察组在健康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肉训练,以8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和性功能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阴道动态压力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10.787、-8.775,均P1<0.05),且观察组阴道动态压力增高更明显(t2=-3.074,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7.450、-3.012,均P1<0.05),尿失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值分别为11.950、5.042,均P2<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盆底肌张力:t2=-4.326,P2 <0.05;尿失禁评分:t2=7.341,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性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t值分别为-9.835、-13.213、-10.605、-12.174、-9.424、14.661,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健康知识教育可明显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阴道动态压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贵港市妇幼保健院生产且产后42天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47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476例产妇进行分组治疗,其中157例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者为对照组,其余319例产妇采用盆底肌低频电刺激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尿失禁,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盆底器官脱垂评估系统(POP—Q)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x^2=4.137~15.489,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时性欲、性交痛发生率、性伴侣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4.312~17.426,均P<0.05),而产后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728、0.464、0.587,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值分别为67.993、157.046、223.687,均<0.05),且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产后3个月(x^2值分别为410.305、481.273,均P<0.05),而对照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与产后3个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227、2.965,均P>0.05)。结论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妇女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产前、产后连续盆底肌锻炼干预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A组)106例与剖宫产组(B组)44例;根据产前、产后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防治将A组分为干预组(Aa组66例)与未干预组(Ab组40例),B组亦分为干预组(Ba组19例)与未干预组(Bb组25例)。产后6周、12周对以上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显著高于Bb组(P0.05),但两亚组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Bb组(P0.05)。(3)产后12周Aa组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Ba组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Bb组(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