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程度的高胆红素血症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及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该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20例,根据高胆红素血症患病程度分为轻度组40例,中度组40例,高度组40例,同期收集产科正常分娩的健康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抽取患儿颈静脉血液,离心后取血清进行放射免疫分析甲状腺功能,具体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激素(FT_4)、三碘甲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的检测及普通生化检测胆红素指标水平,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与总胆红素(TBS)与各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轻、中度组中FT_3、T_3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而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TSH、FT_4、T_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组FT_3、FT_4、T_3、T_4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重度组FT_3、T_3低于轻、中度组(P0. 05),而重度组和轻、中度组比较,TSH、FT_4、T_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胆新生儿与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一定程度上使甲状腺功能降低,特别是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可损害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其中FT3、T3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合并甲状腺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在临床上应对患儿密切观察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为稽留流产的预防及提高妊娠成功率提供相应依据。方法选取妊娠12周内的稽留流产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妇女9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早晨空腹静脉血中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_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结果稽留流产患者的FT_3、FT_4水平低于对照组,而TSH、TPOA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TG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稽留流产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TPOAb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低甲状腺素(T_4)血症、TGAb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TSH≥2. 5 m U/L且TPOAb (+)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推荐对所有孕早期妇女进行TSH、FT_4、TPOAb三联筛查策略,并及时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孕期妇女进行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防范稽留流产的发生,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2例确诊为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临床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血清中FT_3为(4. 87±0. 41) pmol/L、FT_4为(13. 57±1. 95) p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5); TSH为(2. 65±0. 20) m IU/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 05);治疗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17. 23±5. 81) d,静脉营养时间(11. 38±2. 95) d,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11. 08±2. 1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儿体质量增长(19. 47±4. 26) 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 05);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早产儿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B型脑钠肽(BNP)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观察组,并于患者入院1周后评估心功能,选取同时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Hcy、BNP、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它们的相关性,评估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预测心肌梗死后心衰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BNP、FT_3、T_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MI组中,血清Hcy与BNP呈正相关(r值为0.869,P0.05);血清FT_3、T_3与BN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2、-0.503,P0.05);血清FT_3水平对于预测其后心衰发生的AUC 0.832,T_3的AUC为0.768。结论血清Hcy、BNP、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血清FT_3,T_3对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左旋甲状腺激素治疗对妊娠期亚临床甲减(SCH)孕妇围生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0例合并SCH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孕妇和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产检;观察组采用左旋甲状腺激素治疗,直至分娩完成。比较两组治疗前、分娩前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围生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分娩前,观察组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FT_3、FT_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巨大儿、低体质量儿、胎儿窘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早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甲状腺激素治疗能够降低SCH孕妇血清TSH水平,降低妊娠期糖尿病与早产的风险,但是对新生儿结局无明显影响,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6例NRDS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治疗组在阴性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PS治疗;再抽取16例同期出生早产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所有患儿入院时、NRDS患儿临床处理后血清甲状腺激素(T3、FT3、T4、FT4、rT3)浓度及IL-6浓度。结果 NRDS患儿入院时血清甲状腺激素(T3、FT3、T4、FT4、rT3)浓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L-6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NRDS患儿中治疗组与阴性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甲状腺激素与IL-6浓度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T3、FT3、T4、FT4浓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IL-6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调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及IL-6水平,使其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碱酯酶(CHE)、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8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HE、IL-6和IL-8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L-6和IL-8水平分别为(130. 04±32. 21) ng/L和(180. 04±30. 0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而CHE为(4102. 22±982. 32) U/L,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HE为(3504. 12±763. 38) U/L,明显低于腹部和血液感染患者(P0. 05);观察组死亡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分别为(147. 29±34. 49) ng/L和(198. 29±33. 10) ng/L,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 0. 05),而CHE为(3304. 21±904. 47) U/L,明显低于存活患者(P0. 05); CHE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 565,P0. 05),而IL-6、IL-8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 303和0. 298,P0. 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CHE降低,而IL-6和IL-8水平升高,可能与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苦参黄柏汤联合外洗方对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外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苦参黄柏汤治疗。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p H值,检测免疫蛋白SIg A、Ig G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 (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黏膜充血消失时间、白带减少时间、阴道疼痛消失时间、阴道瘙痒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低(P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 33%高于对照组7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p H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SIg A、Ig 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TNF-α、IL-8、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苦参黄柏汤联合外洗方可有效改善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免疫球蛋白SIg A、Ig G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与高频震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NRDS足月新生儿分为对照组(SIMV)与观察组(HFOV)各3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记录两组患儿血气值及呼吸机参数情况.结果 两组均成功完成治疗,观察组氧合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FOV与SIMV治疗NRDS均具有较高安全性,应用HFOV治疗可更快速改善患儿氧合,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5 (IL-25)、白细胞介素-17受体B (IL-17RB)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过敏性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轻度哮喘组(17例)、中度哮喘组(19例)、重度哮喘组(21例)。选取同期肺功能正常的20例儿童为对照组。应用肺功能仪检测肺通气功能指标;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IL-25及IL-17RB水平。结果对照组FEV1、FVC、FEV1/FVC、PEF水平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0. 05)。随哮喘病情加重,FEV1、FVC、FEV1/FVC、PEF水平明显下降(均P0. 05)。4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及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余3组(P0. 05)。随哮喘病情加重,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P0. 05)。对照组血清IL-25及IL-17RB水平显著低于其余3组(均P0. 05)。随哮喘病情加重,血清IL-25及IL-17RB水平明显上升(P0. 05)。哮喘患儿血清IL-25、IL-17RB水平均与FEV1、FVC、FEV1/FVC、PEF呈明显负相关(P0. 05),与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明显正相关(P0. 05)。哮喘患儿血清IL-25水平与IL-17RB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 05)。结论 IL-25和IL-17RB参与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及发展,推测二者有望成为检测过敏性哮喘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医院收治的137例肺结核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行药敏试验以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137例患者的痰液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6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5株占57.58%,革兰阳性菌52株占31.51%,真菌18株占10.91%;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均>50.00%,对亚胺培南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及头孢唑林等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均>50.00%,对万古霉素较敏感;真菌对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及伊曲康唑等有较强耐药性,对两性霉素B较敏感。结论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复杂,且不同类型病原菌有不同的耐药性,因此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14.
复治涂阳肺结核与结核病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cardiac and pulmonary involvement were studied in seven cases of fatal leptospirosis. Petechial haemorrhages occurred in the heart and pericardium in all cases with blood-stained pericardial effusions in five. Interstitial myocarditis was noted in five patients and probably caused the changing electr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and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effects during the illness. Sub-pleural and intra-pulmonary haemorrhages occurred in all seven cases with pleural effusions in four. Pulmonary oedema was a striking feature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illness, while in patients surviving the first week of the disease infiltrative and proliferative lesions were common. The latter type of pulmonary changes occurred at a stage when acute renal failure was improving and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jaundic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profile of pulmonary involvement in leptospirosis appears to fall into an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when present, carries a serious prognosis and would then be a prime factor in mortality. A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ulmonary involvement appear late during the clinical illness and may be of abrupt onset, auscultatory and radiological surveillance becomes mandatory in severe leptospir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肺组织面积密度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模拟海拔5km高原连续缺氧 ,制备HPH大鼠动物模型 ,用图像分析、光镜、电镜、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观察缺氧后 10、2 0、30d和平原对照组肺组织面积密度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缺氧后大鼠肺组织面积密度明显增加 ,以 2 0d和 30d为著 ,缺氧 10d时为 2 7.0 8%± 1.2 9%、2 0d时为 31.33%± 0 .72 %、30d时为31.10 %± 1.95 % ,与对照组 ( 2 2 .78%± 1.17%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缺氧 2 0d时与 10d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缺氧 30d与 10d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但其P值 ( 0 .0 5 7)接近显著性水平。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PⅡ )不同程度肿胀、退变 ,板层体减少或空化 ;肺泡腔表面活性物质 (PS)呈泡沫状。各级小动脉管壁增厚 ;毛细血管内中性粒细胞滞留、嵌塞 ,血小板聚集 ;内皮细胞肿胀 ,基底膜增厚。结论 缺氧可引起大鼠肺组织面积密度增加 ,肺泡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其变化与PⅡ和PS系统受损所致的肺萎陷、肺血管结构重塑、肺泡腔有形成分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PTB)患者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与肺功能相关因子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4例COPD合并PTB(合并组)及同期收治的77例COPD(COPD组)、62例PTB(PTB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体检的60名健康人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TB)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阳性确诊的48例艾滋病合并NTM肺病(NTM组)和60例艾滋病合并TB患者(TB组),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NTM组与TB组患者均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发热、咳嗽、咳痰及消瘦等常见临床表现相似(P均>0.05),但NTM组午后发热较TB组少(47.9%∶68.3%,x2=4.604,P<0.05).两组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特点相近(P均>0.05),NTM组的痰抗酸染色、BALF抗酸染色阳性率均低于TB组(6.3%∶20.0%,x2=4.251;12.5%∶43.3%,x2=12.159;P均<0.05).胸腹部CT影像学结果显示,NTM组上叶侵犯较TB组少(54.2%∶91.7%),出现粟粒影、胸内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的比便低于TB组(14.6%∶31.7%,x2=4.258;66.7%∶86.7%,x2=6.171;25.0%∶43.3%,x2=3.930;6.3%∶21.7%,x2=5.022;P均<0.05);胸内淋巴结增大部位,NTM组主要位于纵膈(43.8%),TB组主要位于肺门(53.3%).结论 艾滋病合并NTM肺病与TB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特点相似,胸部影像学对临床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