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对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的鉴别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桐柏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缺铁性贫血组(45例)与地中海贫血组(45例),所有入选者均检验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蛋白(SF)],分析结果。结果两组M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Hb、MCHC水平均比地中海贫血组低,RBC、RDW、MCH、MCV比中海贫血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铁性贫血组SF水平比地中海贫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可有效鉴别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对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接诊的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设定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地中海贫血患者为试验组,两组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的鉴别诊断结果。结果:试验组的Hb和MCHC血常规检验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RBC、MCV等血常规检验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MC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是鉴别诊断贫血类型的重要指标,可以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会荣 《当代医学》2021,27(16):124-126
目的 比较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血液检验者2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条件下的静脉采血,按血液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贫血,n=125)与对照组(未贫血,n=105),观察组中缺铁性贫血作为观察A组(n=64),地中海贫血作为观察B组(n=61).分别检验所有患者血液中红细胞参数,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并比较检测指标.结果 观察A组与观察B组MCH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B组MCV、RDW水平均低于观察A组与对照组,且RBC、Hb、MCHC水平均高于观察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检验能准确诊断贫血状况,诊断价值较高,且还可鉴别贫血类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燕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56-5157
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4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设为地中海贫血组,选取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设为缺铁性贫血组,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检验,统计并比较3组患者血液检验红细胞相关参数.结果 地中海贫血组患者Hb、RBC、MCH与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P<0.05);对照组患者Hb、MCV、MCH与地中海贫血组、 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相比均明显较高(P<0.05).结论 血液检验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相关参数能有效反映患者贫血状况,可辅助鉴别诊断,提高诊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杨小燕 《吉林医学》2011,(30):6333-6333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对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群血常规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BC、HGB比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高(P<0.05),同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明显高(P<0.05)。结论:对血常规RBC、HGB、MCV、RDW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筛查和诊断贫血原因,筛查方法简单、经济、快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价值。方法 依据贫血类型的不同对80例2018年5月—2021年2月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贫血患者进行分组,各40例,对照组为缺铁性贫血,试验组为地中海贫血,2组患者均实施血常规检查,比较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检验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贫血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2015/12-2016/5在该院就诊的80例贫血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贫血类型随机划分为缺铁性贫血(49例)和海洋性贫血(31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RBC)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相关血液指标水平.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和海洋性贫血患者的Hb、RBC两项指标水平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缺铁性贫血患者RDW、MCHC水平显著高于海洋性贫血患者(P<0 05),缺铁性贫血患者MCH、MCV水平显著低于海洋性贫血患者(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以及海洋性贫血患者上述各项血液指标水平和正常健康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检验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贫血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RDW、MCH、MCV以及MCHC等血液指标对于临床鉴别、诊断不同贫血类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贫血诊断准确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细胞指标检测在鉴别儿童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价值。方法:选取90例中轻型地中海贫血患儿为试验A组,9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为试验B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90例未合并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者儿童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试验组的Hb、MCV和MCH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DW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试验A组RBC指标明显高于试验B组(P<0.05),而试验B组的RDW指标明显高于试验A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红细胞指标RBC、Hb、MCV、MCH、RDW可较好的鉴别儿童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我院治疗的96例贫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贫血类型将其分为2组,将48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纳入地中海贫血组,将4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纳入缺铁性贫血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入选者均采血,实施血常规检查,观察各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 2组MCH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地中海贫血组相比,缺铁性贫血组MCV、RDW水平相对较高,MCHC水平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作为一种操作简便、快速且廉价的检查方法,利于提升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内行血液检验的200例患者(观察组)与10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观察组中有缺铁性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患者(地中海贫血组),各100例,通过血液检测分析各组患者血液中的RDW、MCH、RBC、Hb、RBC/MCV、MCV的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CH、MCV、Hb指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中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BC、Hb、RBC/MCV指标要低于地中海贫血,且RDW指标要高于地中海贫血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液检验不仅能够检测出贫血患者,同时也能够帮助鉴别贫血的种类,在贫血鉴别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之间的差异和鉴别.方法:对61例CAA和21例MDS—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观察。结果:在MDS—RA组患者中骨髓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和网硬蛋白阳性率高于CAA组,骨髓碱性磷酸酶积分、CD16^ 和CD19^ 细胞数低于CAA组.结论:CAA和MDS—RA的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骨髓涂片、病理活检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王力心  王一兵 《黑龙江医学》2001,25(11):816-817
本文报告由药物引起血液病的原因是直接抑制了骨髓造血干细胞而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免疫机制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滥用药物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和白血病等。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哈申高娃  沙拉王蕊 《吉林医学》2005,26(10):1044-1045
目的:探讨骨髓铁染对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疾病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的骨髓片行染色检查,显微镜下检测细胞内外铁。结果: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细胞内铁明显减少;缺铁性贫血患者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慢性疾病贫血患者胞外铁明显增加(P<0.001)。结论:骨髓铁染色是鉴别诊断缺铁性血和慢性疾病性贫血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环孢霉素A(CsA)是近年来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常用药物,且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亦有明显疗效。本组用CsA治疗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57.89%;其中8例SAA中2例治愈,2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有效率62.5%。11例CAA中2例治愈,3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有效率54.5%,疗效显著。全组未见肝、肾毒性和免疫抑制剂相关性感染。可做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了51例再障患者。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程观察,说明了急慢性再障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从而,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围产期孕妇贫血对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7例孕妇,51例新生儿,30例健康育龄妇女,分别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铁蛋白、红细胞内原卟啉、维生素B12。结果:孕妇贫血占35.5%,新生儿贫血占29.2%,其中母婴贫血相一致占11.7%。贫血主要原因:孕妇为缺铁性贫血和(或)维生素B12不足,其新生儿同样有血清铁降低,红细胞内缺铁,亦有维生素B12储备减少。表明母婴贫血有一定的相关性。提出孕妇及其新生儿贫血的防治应从-围产期开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1981年1月至1986年12月内科住院的1068例贫血病人,占同期内科住院总人数(8864)的12.1%。病人年龄从14岁至78岁,21岁至30岁占24.5%。病因中血液病所致贫血443例(占41.5%):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共计209例(占全部贫血病例的19.6%),女性较多,原因为月经过多、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占缺铁性贫血的54.1%;白血病占第二位,共88例(占8,2%)。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贫血625例(占58.5%),其中消化性溃疡与胃炎共计249例(占23.2%);其次为各种慢性或感染共166例(占15.5%);第三位为涉及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共67例(占6.3%);值得提出的是8例甲亢伴贫血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和巨幼细胞贫血(MA)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试验检测了26例IDA和14例MA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及红细胞促中性粒细胞吞噬率(ERPM)显著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RFIR)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增强率(RFER)无明显改变,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2~3个月后,RCR和ERPN恢复正常。结论:IDA和MA患者存在可逆性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对8例低增生型难治性贫血和1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了实验室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淋巴细胞、浆细胞比值、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和积分、细胞外铁染色阳性程度均显著高于低增生型难治性贫血,而外周血幼红和幼粒细胞数及检出率、Pelger核异常率、骨髓红系比值、巨核细胞层数及小巨核发生率又显著低于低增生型难治性贫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贫血及产褥期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2~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建档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随访的孕产妇24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孕期及产褥期贫血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贫血分为妊娠合并贫血组与妊娠未合并贫血组,产褥期贫血组与产褥期未贫血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合并贫血及产褥期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孕期贫血总发生率为24.58%(59/240);产褥期贫血发生率为18.33%(44/2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贫血组与妊娠未合并贫血组受试者的年龄、受孕方式、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的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胎儿个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孕次、多产次、孕前低BMI、多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褥期贫血组与产褥期未贫血组受试者的年龄、孕前BMI、孕次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的产次、胎儿个数、是否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娩方式、是否母乳喂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产次、多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是产褥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顺产是产褥期贫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多孕次、多产次、孕前低BMI、多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妊娠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多产次、多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产褥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顺产是产褥期贫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