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进行听力筛查,研究早产儿听力的基本特点,探讨影响早产儿听力的因素。方法:应用DPOAE对392例早产儿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不能通过者42天后复查。以患儿听力筛查结果为因变量,分别以胎龄、出生体重、感染、高胆红素血症和窒息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出生体重在1~1.5kg比1.51~2.49kg者第一次听力筛查通过率低,胎龄在31~34周者比胎龄35~36周者听力筛查通过率低;高胆红素血症是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其次分别是胎龄、感染、窒息和出生体重。结论: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听力筛查通过率也越低;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进行早期筛查,有问题者进行早期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高危新生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212例新生儿和普通新生儿病区的652例新生儿进行ABR检测,分别测出Ⅰ、Ⅲ、V各波的潜伏期(PL)、波间期(IPL)与振幅(AMP).并根据出生胎龄将上述新生儿分为3组:Ⅰ组为胎龄≤34周108例,Ⅱ组为胎龄34 ~ 37周159例,Ⅲ组为胎龄≥37周596例,比较不同胎龄组高危新生儿的ABR特点.结果:ABR筛查异常率,早产儿Ⅰ组(胎龄≤34周)为55.6%,早产儿Ⅰ组明显高于Ⅱ组(胎龄34 ~ 37周)(49.7%)或足月儿组(胎龄≥37周)(44.9%)(P<0.01).早产儿Ⅱ组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波潜伏期足月儿组分别与早产儿Ⅰ组或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V波潜伏期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V波间期早产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或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儿Ⅱ组和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34周的早产儿ABR异常率较足月儿及胎龄34~37周的晚期早产儿高;ABR Ⅰ波潜伏期足月儿明显短于早产儿,V波潜伏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明显长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听觉神经系统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早产儿由于本身发育不成熟,常合并窒息、呼吸窘迫、肺炎等疾病,易发生听力损失,因此早产儿更应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胎龄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不同胎龄早产儿听力障碍发病情况,从而早期发现、诊断、干预。[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2004年6月~2005年12月期间在本院NICU中住院的且无听力损伤高危因素存在的不同胎龄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共筛查351例早产儿,其中胎龄≤30周的23例,通过9例;30周〈胎龄≤32周的72例,通过33例;32周〈胎龄≤34周的103例,通过61例;34周〈胎龄(37周的153例,通过110例。各组通过率差异有显著性(x^2=19.289,P(0.001)。[结论]无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早产新生儿,胎龄越小耳声发射听力筛查通过率越低,要重点监测。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听力损伤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52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根据胎龄分为4组,即<30、30~31+6、32~33+6、34~36+6周组,对每组患儿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异常者于3个月后随访。结果:各组ABR反应阈增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χ2分割后A组与C组、A组与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听反应阈、ABR全波缺失、重度异常耳发生率及听力损伤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伤与母妊娠期有病毒感染史、出生体重低于1500g及Apgar评分1min<3分或5min<6分者有相关性(P<0.05);ABR异常的恢复率A组与C组、A组与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越小ABR发生异常的程度越重。母妊娠期有病毒感染史、出生体重低于1500g和重度窒息(Apgar评分1min<3分或5min<6分者)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ABR异常的小早产儿(胎龄<30周者)有着较高的恢复率。有必要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的听力检测以及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身运动(GMs)评估是预测新生儿和小婴儿神经发育结局尤其是运动发育结局的新型敏感评估工具,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婴儿扭动运动阶段GMs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4月接受GMs评估且处于扭动运动阶段的高危小婴儿332例,其中正常性扭动运动(N) 170例为正常组,异常组包括单调性扭动运动(PR) 155例及痉挛-同步性运动模式(CS) 7例。同时对可能会影响小婴儿GMs质量的产前、产时、产后三大阶段发生的21种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GMs评估异常组婴儿的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出生胎龄(30周)、母亲妊娠期高血压、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出生胎龄(30周)(OR=7. 653; 95%CI 1. 073~54. 597)、新生儿窒息(OR=6. 321; 95%CI 3. 304~12. 09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OR=6. 663; 95%CI 2. 173~20. 429)、胎儿宫内窘迫(OR=8. 122; 95%CI 4. 420~14. 925)。结论出生胎龄(30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儿宫内窘迫是影响扭动运动阶段婴儿GMs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此类高危因素的小婴儿应给予早期筛查及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高危新生儿脑干及听觉功能障碍情况.方法 于1995年8月~1996年1月对128例高危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n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测定.结果 急性期高危新生儿ABR异常率为51.4%,其中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窒息和丁胺卡那霉素应用组ABR异常率分别为61.1%、66.7%、53.8%和 2.8%.血清胆红素(Sb)值>290.7μmol/L和重度窒息儿ABR异常率明显高于Sb<290.7μmol/L和轻度窒息儿.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ABR异常率无明显差异.丁卡组对听阀的近期影响不大.结论 高危新生儿是脑干和听觉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应当密切随防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胆红素血症对早产儿听力的影响,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测技术用于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听力筛查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42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A组)及150例同期住院的血清胆红素正常的早产儿(B组)进行DPOAE测试,未能通过者42天后复查,仍不能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再次复查并行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结果:A组ABR异常率高于B组(6.3%vs0.7%,P<0.01);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ABR异常率明显高于≤342μmol/L组(17.6%vs2.7%,P<0.01);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时,与B组相比初筛通过率降低(80.6%vs91.7%,P<0.01),而3个月时ABR异常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vs0.7%,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早产儿听力障碍,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早产儿听力障碍发生率明显增加,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时听力损害是可逆的。DPOAE听力筛查方法快速、敏感、无创、简便易行,可作为筛查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听力障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199例听力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理  廖祥福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7):1350-1352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其与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别或同时存在时的听力损害特点,为早期治疗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99例早产儿为科研对象。将199例早产儿分为单纯早产儿组,早产儿加高胆红素血症组,早产儿加HIE组,早产儿加高胆红素血症加HIE组。对每组早产儿给予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结果早产儿ABR总的反应阈为(57.12±21.53)dBnHL,总的异常率为46.73%。当早产儿与高胆红素血症、HIE三种高危因素同时并存时,其异常发生率、重度异常发生率、平均反应阈均显著提高。结论早产儿与高胆红素血症、HIE等高危因素分别或同时并存时,听损伤的几率相应增加,听损伤的程度也随之加重,此类患儿更应及早干预、重点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听力发育状况及听力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瞬态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对2012年1月-2012年8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和母婴同室住院的328例早产儿和9 086例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进行听力筛查。结果 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明显低于足月儿(χ2=183.67,P<0.01)。且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越低。28周≤胎龄<31周35例,通过16例,通过率45.71%;31周≤胎龄<34周124例,通过81例,通过率65.32%;34周≤胎龄<37周169例,通过135例,通过率79.88%。各组通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7,P<0.01)。 结论 早产儿是听力损失的高危人群,应重点监测,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0.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情况,探讨某些高危因素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以利于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方法:应用CAPELLA耳声发射分析仪对73例高危新生儿和66例正常新生儿分别于病情稳定后或出院前(生后7~32天)、生后3~8天进行TEOAE测试。结果:高危新生儿TEOAE未通过率为41.10%(30/73),与正常新生儿3.03%(2/66)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其中窒息组未通过率为45.16%,早产儿组为47.83%,低出生体重儿组为47.62%,高胆红素血症组为21.43%,3例重症肺炎1例未通过。结论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及高胆红素血症等是影响新生儿听力常见的高危因素,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宜在出院前常规进行听力筛查,并追踪随访。TEOAE可作为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该院产科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围生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产科出生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均入住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依据早产儿出生胎龄将其分为研究1组(胎龄<32周,20例)、研究2组(32周≤胎龄≤34周,35例)及对照组(34周<胎龄<37周,45例),均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统计受试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并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围生期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早产儿经MRI检查诊断出41例脑损伤(41.00%);研究1组脑损伤总发生率(75.00%)明显高于研究2组(46.67%)及对照组(24.00%),即出生胎龄越小,脑损伤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周早产儿损伤组初产、阴道分娩、妊娠期合并症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未损伤组(P<0.05);34周≤胎龄<37周早产儿多胎妊娠、阴道分娩、低血糖、严重感染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未损伤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初产、阴道分娩为胎龄<34周早产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阴道分娩及严重感染是34周≤胎龄<37周早产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初产、阴道分娩及严重感染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临床应据此展开合理的防治措施,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改善预后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产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主要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为预防早产发生和改善其临床结局提供资料。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2例早产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分娩的117例足月儿为对照组,采集病历资料并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高危因素。采用χ2检验,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高危因素发生率、并发症率以及早产组内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并发症率间的差异。结果多胎妊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产史、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为早产高危因素。以发生率排序,胎膜早破与妊娠期糖尿病均居首位,均占早产儿的31.4%,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分别占23.5%、22.5%。早产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足月儿(P值均0.01)。胎龄为30~34+6周组早产儿贫血、NRDS患病率均高于胎龄为35~36+6周组(P0.05)。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贫血、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出生体重≥2 500g者(P0.05)。结论早产主要高危因素为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并发症率越高。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18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结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结果临床分析,了解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并就ABR和TEOAE联合筛查诊断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听神经病进行大致探讨。方法:以2006年6月~2009年6月18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B两组,按1∶3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的正常新生儿546例为对照组;初筛复筛均采用筛查型OAE,复筛未通过新生儿转诊听力诊断中心行听力学评估和医学诊断。结果:A组(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81例,男53例,女28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30.86%(25/81),ABR异常率70.37%(57/81),确诊听力障碍23例,确诊率28.39%(23/81);其中11例为TEOAE初复筛通过、ABR检测为缺失或严重异常、高度怀疑听神经病的患儿现已纳入重点随访对象。B组(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101例,男66例,女35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17.82%(18/101),ABR异常率43.56%(44/101),确诊听力障碍9例,确诊率8.91%(9/101)。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546例,男317例,女229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8.79%(48/546),ABR异常率1.28%(7/546)。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导致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听力损失程度成正相关。ABR和TEOAE联合应用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特别是听神经病患儿听力的早期评估比单独TEOAE测试应用更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相关因素分析,为早产儿视功能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30例作为实验组,该组患儿常合并两种或多种高危因素,普通新生儿病房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均排除致脑损伤高危因素的普通病种住院患儿。两组患儿均在入院后1~2周行FVEP检查,对异常者,在生后3个月、6个月进行了随访。结果胎龄与P100潜伏期密切相关,表现为胎龄越小,P100潜伏期越延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而引起P100主波缺失的主要高危因素是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甲状腺功能减退。对FVEP异常者随访发现,在16例(26眼)早产儿FVEP异常者中,有8例早产儿恢复正常,1例无改变,7例失访。足月儿组中,FVEP4例(6眼)异常,6个月后随访,P100潜伏期均已恢复同龄参考水平。结论 FVEP检查为早产儿视功能状态提供一种准确、灵敏、重复性好的客观检测方法。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是引起早产儿脑损伤不可忽视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婴儿不安运动阶段全身运动(GMS)质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4月接受GMs评估且处于不安运动阶段的高危小婴儿719例,其中,GMs评估正常组571例,异常组148例。对可能会影响小婴儿GMs质量的产前、产时、产后发生的21种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GMs异常组婴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出生胎龄(<30周)、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惊厥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有出生体重(OR=0.645,95%CI:0.474~0.878)、出生胎龄(<30周)(OR=4.05,95%CI:1.565~10.484)、缺氧缺血性脑病(OR=3.152,95%CI:1.765~5.629)、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OR=5.07,95%CI:3.161~8.132)、新生儿惊厥(OR=3.579,95%CI:1.572~8.146)。结论 出生胎龄(<30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是影响不安运动阶段婴儿GMs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生体重是保护因素;对存在此类高危因素的小婴儿,应给予早期筛查及干预。  相似文献   

16.
王洪月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43-3344
<正>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也是导致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最常见高危因素之一。60%的足月新生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发生黄疸,大部分能自然消退,少数则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1〕。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可对新生儿产生极大危害,出现听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产的主要因素和并发症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02年12月出生的356例(10.8%)早产儿,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原因所致早产儿的预后作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产式对其的影响.结果 ①胎膜早破127例,占35.67%,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原因;胎膜早破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27.81%,而未破膜组为12.4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152,P<0.05);②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的5例早产儿平均孕龄为28.5周;③356例早产儿中发生合并症的有266例,占74.72%,居前四位的分别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1例,占19.94%;新生儿贫血67例,占18.82%;新生儿肺炎30例,占8.43%;新生儿窒息29例,占8.14%;④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共126例,主要病因是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结论 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颅内出血和多脏器器官功能衰竭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强早产儿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抢救水平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650例双胎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三组,按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三组,比较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结局与其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双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5.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和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以感染(8.9%)、颅内出血(5.2%)、血糖异常(4.8%)、高胆红素血症(4.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2.9%)为主。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下降。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越高。34周后及出生体重≥2500 g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均维持在低水平。应加强双胎孕妇产前管理,减少早产尤其是32周以前早产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情况及围生期管理。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276例晚期早产儿中,被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35例晚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再采取等距抽样方法,从其余241例非高胆红素血症的晚期早产儿中,选取35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逐一对以下项目进行分析: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2组患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入院日龄、入院途径、适于胎龄(AGA)儿、小于胎龄(SGA)儿、大于胎龄(LGA)儿、分娩方式构成比,以及胎膜早破、宫内或生后窒息、头颅血肿及母亲孕期疾病发生率进行比较。②了解纳入研究的276例晚期早产儿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男、女患儿所占比例。③研究组35例晚期早产儿患儿的性别、入院日龄、入院途径、出生胎龄、AGA儿与LGA儿、分娩方式、出生医疗机构构成比,以及重度与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伴发疾病或病因、胆红素脑病发生率、再入院率。 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出生胎龄、入院日龄及途径、早产儿类型、分娩方式构成比,以及胎膜早破发生率、宫内或生后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1,P=0.002;χ2=16.931,P<0.001;χ2=31.895,P<0.001;χ2=13.473,P=0.001;χ2=18.913,P<0.001;χ2=5.927,P=0.019;χ2=8.454,P=0.004)。2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头颅血肿发生率、母亲孕期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纳入研究的276例晚期早产儿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2.7%(35/276)。35例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中,男、女性别比为1.9∶1。③研究组35例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中,出生胎龄为34+0~36+6周,重度与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为15例,重度和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所占比例为85.7%(30/35),无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入院日龄≤7 d者居多,占60.0%(21/35),此类患儿系产科母婴同室出院后由门、急诊收入新生儿科者,再入院率高达94.3%(33/35)。研究组晚期早产儿的出生医疗机构中,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所占比例相当,分别占45.7%(16/35)和48.6%(17/35)。35例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的伴发疾病或病因中,合并严重感染患儿的占比为17.1%(6/35)、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为11.4%(4/35)、头颅血肿为5.7%(2/3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为2.9%(1/35),同时合并上述多种病因为5.7%(2/35),但是仍然有57.1%(20/35)患儿未找到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明确病因。研究组35例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中,胆红素脑病发生率高,为40.0%(14/35),换血率亦较高,为62.9%(22/35)。 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中,重度、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所占比例高,胆红素脑病发生率高,其中患儿为男性、入院日龄≤7 d、出生胎龄为35+0~35+6周、AGA儿、自然分娩、有伴发疾病者所占比例高。临床重视对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规范管理的培训、强化对出院新生儿黄疸监测的力度等围生期管理措施,这对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的伤残,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华兴  易仲琼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88-4289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其听力的影响。方法:本院28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轻、中、重度组。于生后2周及6周采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其听力进行二次筛查,第二次筛查未通过者3~6月龄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结果:二次筛查轻度及中度组TEOAE通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EOAE通过率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P<0.01),第一次筛查已通过,第二次筛查TEOAE通过率轻度组为100%(86/86)、中度组为98.9%(91/92)、重度组为89.6%(26/29)。轻度组及中度组通过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65,P>0.05),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65,8.23,P<0.01)。ABR检测表明重度组听力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χ2=5.762,5.23,P<0.05)。结论:轻、中度血清胆红素升高对新生儿听力影响较小,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是造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重复筛查听力,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