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50~60岁骨质疏松患者334例及相应年龄段正常对照301例进行骨密度、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测定。结果维生素D水平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海南汉族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下降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海南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女在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在45~55岁,检测所有患者的雌二醇( E2)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如Ⅰ型羧基末端肽( CTX)、氨基酸中段骨钙素( 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以及患者骨密度值( BMD),比较并分析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45~50岁组的患者E2水平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同时BMD值也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P<0.05)。 CTX、NMID、PINP值则显著低于51~55岁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10.52、8.93,均P<0.05);所有患者E2值与破骨CTX、NMID、PINP浓度具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1、-0.582、-0.507,均P<0.05),同时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8,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的降低,可引起破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骨组织的吸收,导致最终的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可通过检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新都区人民医院就诊46~55岁的75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35例,年龄46~50岁,B组40例,年龄51~55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检测雌二醇(E2)以及骨代谢指标[I型羧基末端肽(CTX);I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氨基酸中段骨钙素(NMID)]水平,同时采用螺旋CT机检测骨密度值(BMD)。采用Pearson法分析E2与骨代谢指标及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E2和BMD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的骨代谢指标(CTX,PINP,NMID)则低于B组(P0.05)。所有研究对象的E2水平与CTX,PINP,NMID水平均具有负性相关性(r=-0.312、-0.437、-0.571,均P0.05),与BMD水平具有正性相关性(r=0.412,P=0.034)。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能够引起骨代谢异常,骨密度降低,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郭俊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33-263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矿物质变化及雌激素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406例41~60岁围绝经期女性同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前臂1/10和1/3部位的骨密度(BMD),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51~55岁和56~60岁年龄组女性随着年龄增大体内E2水平快速下降(P<0.01),随之前臂远端1/10和1/3部位的骨量均出现快速丢失(P<0.01),骨质疏松(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46~50岁和51~55岁年龄组女性1/10部位比1/3部位显示更高的OP患病率(P<0.01)。结论:女性围绝经期BMD的快速下降及OP患病率的升高与围绝经期血清E2的快速下降关系密切。检测女性OP时,测量前臂1/10部位BMD较1/3部位更敏感。女性OP的防治应侧重在围绝经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评价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0个群体,对2 429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1)OP患病率为37.9%.5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2)绝经组BMD均值为0.591±0.11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02±0.100(P<0.001).(3)骨折发生率为5.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4)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5)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0.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卞洁 《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393-1394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19例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将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从中选择与观察组同龄的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 219例患者中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共44例(20.09%).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E2含量分别为(11.97±2.31) pmol/L和(44.92±3.76) pmol/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患者之间,并发1种、2种和3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之间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 (OP)的患病率 ,分析影响 OP的有关因素 ,评价 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 10个群体 ,对 2 4 2 9名 4 0~ 6 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 BMD测定。结果 :(1) OP患病率为 37.9%。 5 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 4 0岁组 (P<0 .0 0 1)。城市妇女 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 (P<0 .0 0 1)。 (2 )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5 91± 0 .110 ,未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70 2± 0 .10 0 (P<0 .0 0 1)。(3)骨折发生率为 5 .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 (4 )与 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 :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 :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 (5 )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 83.3% ,特异度为70 .7%。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 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 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 ,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 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 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睿  杨瑞琦 《中国妇幼保健》2014,(33):5437-5438
目的:通过测量围绝经期心律失常妇女和无伴发功能性心律失常妇女雌激素水平,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功能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55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与观察组同龄的无心律失常的围绝经期女性作为对照组,测定比较两组妇女的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妇女血清E2含量分别为(15.71±5.45)pmol/L和(43.78±10.51)pmol/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功能性心律失常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与壮族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选取骨量正常的113例壮族中老年和骨量减少的74例、骨质疏松的196例壮族中老年人合并为骨量减少病例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壮族中老人VDR基因的4个位点(rs731236、rs7975323、rs2228570、rs1544410)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壮族中老年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P<0.001,OR = 1.053),去脂体重(P<0.001,OR = 0.911)是影响壮族中老年人骨密度的主要因素。VDR基因4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rs2228570位点GG基因型与骨量减少风险相关(OR = 3.360,95%CI = 1.565~7.215,P = 0.002),等位基因A和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7975323与rs731236位点呈完全连锁不平衡(D’= 1.000),rs1544410与rs731236呈强连锁不平衡(D’= 0.638,r2 = 0.367),rs1544410与rs7975323呈强连锁不平衡(D’= 0.799)。 结论 年龄、去脂体重是壮族中老年人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VDR基因rs2228570位点的GG基因型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等位基因G可能是骨质疏松的遗传易感基因,增加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谭振朝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22-3323
目的:根据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测量值与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女性骨密度测量值对比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测量仪对观察组(206例围绝经期妇女)与对照组(206例正常女性)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两组SOS值,T值和Z值。结果:观察组SOS值、T值和Z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33例(16.02%),对照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1例(0.49%),观察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该阶段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期,应适时进行骨密度测量,及时发现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3]及CD4 +/CD8+水平,探讨维生素D(VitD)与婴幼儿肺炎以及免疫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在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20例婴幼儿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进一步将病例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和VitD补充组60例,VitD补充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VitD.同期采用随机数字法收集在本院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检测血清25-(OH) D3 、CD4+、CD8+、CD4 +/CD8+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治疗3个月后,病例组复查血清25-(OH)D3、CD4+、CD8+、CD4 +/CD8+水平,在不同治疗方案两组儿童中比较.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血清25-(OH)D3及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31.6,P<0.05),而病例组常中常规治疗组与补充VIT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31 ~1.52,P>0.05).补充VitD治疗3个月后,VitD补充组25-(OH) D3及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f=3.02~33.6,P<0.05).结论 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25-(OH) D3及CD4/CD8水平低于健康儿童.低水平25-(OH) D3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和肺炎有关,提示对肺炎患儿应重视Vit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女性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诊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30例,年龄49~69岁,平均57.8岁,绝经后2~23年,平均13.2年。骨密度测量结果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选择30例未伴发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选择DEXA(Lunar,US)骨密度仪对两组妇女行骨密度测量,并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妇女骨密度(BMD)、E2、TNF-α及IL-6水平,并对E2水平与BMD、TNF-α及IL-6水平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及血清E2均值分别为(0.53±0.08)g/cm2和(25.58±7.8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及IL-6平均为(5.63±4.10)ng/L和(109.86±46.3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E2水平均与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清E2水平与血清TNF-α及IL-6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呈负相关,雌激素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组织代谢,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能够导致骨质疏松,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儿童血清维生素A、D、E水平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治疗患儿415例为支原体肺炎组,儿保科非呼吸道感染儿童431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血清维生素A、D、E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A缺乏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E缺乏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维生素A、D、E缺乏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相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补充维生素A、D、E有可能对预防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发作有益,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 16感染和雌孕激素水平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探讨感染性疾病在恶性肿瘤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5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非宫颈癌女性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宫颈细胞中的HPVs DNA和HPV16 DNA阳性率及两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的HPVs DNA、HPV16 DNA阳性率72. 94%、44. 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 00%、3. 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病例组患者血清E2、P水平(46. 65±25. 71) pg/ml、(2. 46±1. 35) 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 03±22. 07) pg/ml、(1. 19±1. 12)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的发生与HPV16 DNA阳性、血清E2水平具有相关性(P0. 05)。结论宫颈癌患者具有较高的HPV16感染率和血清雌孕激素水平,二者均与宫颈癌的发病具有独立相关性,可能共同参与了宫颈癌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沧州市早产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母亲对其影响因素,为防治早产儿佝偻病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158例早产儿进行血清25-(OH)D测定,对其母亲进行相关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97.4%,与母亲维生素D认知水平、摄入水平低下密切相关,仅有6.9%的人补充了含维生素D的钙剂,而且服用不规律,未达到中国营养学会对妊娠期孕妇的推荐摄入量要求。 结论临床工作者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合理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女性血清性激素、血脂水平与围绝经期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15例女性进行一般情况、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绝经指数(KMI)等调查。从中筛选研究对象共90例,分为:①育龄对照组(20例);②围绝经期组(17例);③绝经早期组(21例);④绝经晚期组(22例);⑤激素补充治疗(HRT)组(10例)。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雄激素(T)、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比较各组E2、FSH、T、TC及TG测定值、围绝经期症状及KMI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E2、T水平明显下降,F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女性KMI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健康育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与KMI负相关(r=-0.334,P=0.001),T水平与KMI负相关(r=-0.270,P=0.010),FSH水平与KMI正相关(r=0.504,P=0.000);③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血清TC、T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水平与KMI正相关(r=0.294,P=0.005),TC水平与KMI正相关(r=0.244,P=0.021)。结论:①女性绝经后血清E2、T水平明显降低,FSH水平显著升高。KMI与血清E2水平负相关,与血清FSH水平正相关。②妇女绝经后血清TG、TC水平显著升高,TG、TC与KMI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出生28~42 d出现佝偻病临床表现的纯母乳喂养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与其母亲血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为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6年4月-2017年10月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正常体检的年龄为28~42 d、并且表现有佝偻病早期症状和(或)体征的119例纯母乳喂养儿及其母亲静脉血25-羟维生素D[25-(OH)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9例母亲血25-(OH)D>30 ng/ml者15例(12.61%),≤30 ng/ml者104例(87.39%);孕期平均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的母亲19例,血25-(OH)D中位数为28.8 ng/ml,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母亲100例,血25-(OH)D中位数为16.1 ng/ml,两组血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9例婴儿中补充和未补充维生素D组的婴儿血25-(OH)D中位数分别为20.0 ng/ml和9.5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血25-(OH)D与其母亲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349,P<0.01)。婴儿血25-(OH)D水平(>20 ng/ml和≤20 ng/ml)与其出现佝偻病的症状、体征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及其母亲维生素D整体处于不足水平,两者之间维生素D水平存在相关性。婴儿血25-(OH)D>20 ng/ml并没有降低其发生营养性佝偻病的风险。建议母亲孕期应积极补充维生素D,同时提倡从新生儿一出生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3371例中孕妇女血清中25(OH)D含量,了解孕妇维生素D水平。方法: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ECLIA)测定中孕妇女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中孕妇女血清25(OH)D水平与孕期季节有关,夏秋季25(OH)D水平明显高于冬春季(P=0.005)。年龄35岁者25(OH)D明显低于35岁者。结论:3371例中孕妇女中25(OH)D平均水平为13.64±6.484 ng/ml,20 ng/ml者占受检人数的84.13%(2836/3371),说明本地区中孕妇女维生素D营养欠佳。应注意加强孕妇健康教育与营养指导,适时检测25(OH)D,指导合理补充维生素D以提高孕妇健康水平,利于胎儿正常发育,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