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儿童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例Ⅲ°AVB患儿,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8~11岁,均经静脉植入VVI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结果4例患儿均植入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平均随访4.8(4~6)年,起搏器的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人工心脏起搏是治疗儿童Ⅲ°AVB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1月我们应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16例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中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5 5~ 85岁 ,平均 6 9.2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10例 ,其中窦性停搏7例 ,慢 -快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 3例 ;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6例。基础疾病为冠心病 12例 ,高血压病 2例 ,心肌病 1例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1例 ,均具有心脏起搏器安置适应证。1.2 起搏器和电极 :Medtronic公司生产的 Sigm a系列DDD型 11台 ,DDDR型 1台 ,Biotronik公…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1992年至1999年共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11例,现将临床植入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2年~1999年我院共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病人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2岁~75岁,平均年龄57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6例,糖尿病并冠心病1例,肺癌并冠心病三例.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按心律失常类型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2例,Ⅲ度窦房结传导阻滞1例.度房室结传导阻滞(ⅢAVB)5例,快慢综合征2例,心房颤动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临床表现有黑膝、晕厥病史7例,仅有头晕、心悸…  相似文献   

4.
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 195 2年美国医生Zoll首次采用脉宽 2ms ,强度为 75~ 15 0V的电脉冲 ,以固定频率方式经胸壁刺激方法成功地抢救了 2名濒临死亡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从而开创了人类应用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新纪元。随着科学的进步 ,人工心脏起搏器制造工艺水平也不断的完善 ,2 0世纪 6 0年代初人工心脏起搏器最初仅是具有以固定频率发放电脉冲的非同步功能 ,后又发展为具有感知功能的按需起搏器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危及生命的“竞争心律”。 2 0世纪 70~ 80年代程序可控性心脏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及频率应答式起搏器的问世 ,使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5.
黄丽璇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2):1110-1110
床边紧急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可用于治疗心脏骤停及因急性或临时性因素(如缺血、炎症、药物、电解质紊乱、心脏手术等)所引起的心动过缓或传导障碍等,治疗成败的关键是“快”,必须分秒必争。我科成功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救治1例因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氏综合征的儿童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季秀梅  李小兵  王花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32+137-132,137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时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救治经验。方法对3例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例儿童均抢救成功,随访9个月-1年,恢复良好。结论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在应用强心、营养心肌、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的同时,及时、迅速地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能使患儿安全渡过急性危险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8.
高龄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5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75岁以上高龄患者临床资料,植入术后1,3,6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随访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随访10个月-10年,存活46例(83.6%),死亡9例(16.4%),其中心源性死亡4例,脑梗死2例,消化道出血1例,感染性休克1例,恶性肿瘤1例,心功能稳定或好转者占72.7%。结论高龄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老年人伴发其他疾病较多,术前、术后均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6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治对策。方法 常规采取头静脉切开插入法及有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选用VVI型起搏器,用体外临时起搏器测试电极状态植入起搏器。结果 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良,生活质量、劳动力提高。结论 基层医院缺乏起搏器检测仪,用体外临时起搏器亦可安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术后可出现电极脱位、局部部肉抽动、晚期起搏阈值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起搏器资料临床分析,探讨不同起搏方式与起搏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24例植入起搏器患者者分析,其中VVI型15例,DDD型9例,术后都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胸痛、晕厥、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并进行随访.结果 VVI型起搏器患者中,术后出现起搏综合征4例,DDD型0例.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起搏器功能正常.结论 DDD型起搏方式发生起搏综合征的概率更低,相对于VVI型是更好的临床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心脏起搏系统更换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方法,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68例起搏器系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参数,更换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68例72人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6~92岁,平均(69.0±9.5)岁。其中64例更换1次,4例更换2次。在所有68例更换起搏器的患者中,起搏器电池耗竭60例次,其中,自然耗竭55例次,提前耗竭5例次;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裂2例;起搏器电重设因未发现而重新植入新的脉冲发生器2例;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在98条电极中,保留电极86条,占87.7%,更换电极12条,更换原因,起搏器阈值升高5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2条;电极脱位,更换电极3条;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分离不开,改到对侧重新植入新电极1条;囊袋破溃而重新在对侧植入1条。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少见的原因是起搏器植入并发症。更换电极的主要原因为起搏阈值升高。术前程控电极参数对决定更换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发生囊袋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与年龄关系及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13年8月我院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82例,分析囊袋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囊袋血肿12例,总发生率为6.6%,其中≥80岁6例,发生率为6.5%;〈80岁6例,发生率为6.5%;囊袋破溃及感染2例,总发生率1.1%,其中≥80岁1例,发生率1.1%;〈80岁1例,发生率1.1%。结论80岁以上与80岁以下患者的总体囊袋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深对起搏器囊袋并发症原因的了解,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可将其风险减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心脏起搏工程,起搏器不断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与此同时,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也更显重要,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施了一系列临床护理并在患者出院前针对起搏器的特性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向患者传授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章少波  蔡建生  彭志坚 《吉林医学》2011,(18):3626-3627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36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其中心室按需起搏(VVI)26例、房室顺序起搏(DDD)10例,检测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再应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心室累积起搏比例,分为<40%和≥40%组。结果:心室按需和房室顺序起搏植入术后术后各指标变化如下:①两种起搏模式比较:起搏器植术入后EDV、ESV呈增高趋势,SV及EF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心室累积起搏比例比较:≥40%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40%组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多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临床上应尽可能优化起搏参数和部位,提倡生理性起搏,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人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6月424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41例(9.7%)。其中,术中气胸5例,误穿锁骨下动脉10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18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电极移位2例,导线断裂1例,起搏综合征3例,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l例。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问题,加强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观察随访,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之发挥最佳治疗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影响因素以及早期起搏器植入时机和途径。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不包括植入埋入式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收集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术前心律情况、心脏外科手术类型、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时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类型等资料。并根据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术后≤1个月)组、中期(术后1个月~1年)组和远期(术后>1年)组。比较3组患者心脏外科手术类型和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03例患者,其中瓣膜病手术86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2例(21.36%),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1例(78.64%)。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8例[66.02%,其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9例(28.16%)]和慢心室率心房颤动13例(12.62%)。早期组27例(26.21%),中期组16例(15.53%),远期组60例(58.25%)。3组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主动脉瓣手术和双瓣及更复杂手术(包含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中房室传导阻滞比例较高,且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9,P=0.048)。早期组患者的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平均时间为(13.43±7.24)d,择期经皮介入心内膜植入起搏电极导线25例,术中植入心内膜、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线各1例。结论 房室传导阻滞为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最常见的适应证。早期植入前需留出合理的时间供房室传导或窦房结功能恢复,起搏导线植入途径以择期经皮介入心内膜植入为主,但必要时可在术中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心内膜或心外膜)。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长期程控随访的临床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416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5a,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调整起搏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结果 程控随访过程中发现各种起搏功能障碍及随访中的并发症31例,经过调整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均得到满意转归。结论 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定期程控随访至关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永久性起搏器相关的起搏故障和并发症,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