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对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分娩的100例母婴分离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按母婴分离护理常规实施临床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进行护理;观察对比两组产妇泌乳启动时间、血清泌乳素水平、产妇分娩后24 h、48 h、72 h乳汁分泌量、产妇分娩后72 h乳房胀痛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组泌乳启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干预前两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分娩后72 h研究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01);干预后研究组产妇分娩后24 h、48 h、72 h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 001);分娩后72 h研究组乳房胀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产妇均无烫伤、药物过敏、产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研究前后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结论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能促进母婴分离产妇分泌血清泌乳素,促使泌乳启动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同时降低产妇分娩后乳房胀痛发生率,且操作简便、不增加产妇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刘怡  向洁 《中国妇幼保健》2023,(8):1392-1395
目的探讨超早期泌乳干预方案对促进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分娩的260例母婴分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30例。收集基线资料以后,对照组由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由研究者进行超早期泌乳方案干预。结果干预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24 h、24~48 h、48~72 h 3个时段内干预组产妇泌乳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干预组中,产后1 h以内开奶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早于1~6 h内开奶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24~48 h和48~72 h两个时间段内早开奶组(<1 h)产妇的泌乳量均高于1~6 h内开奶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泌乳干预方案可增加母婴分离产妇的泌乳量,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林妙丽 《中国校医》2013,27(12):889-890,892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困难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选择厦门市第三医院产科分娩、愿意进行母乳喂养的全体初产妇,用问卷对2组乳母有关喂养困难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乳喂养信心不足、乳母自认乳汁不足、乳母对母乳喂养知识缺乏、开奶时间(12 h后)、新生儿哭闹等因素对母乳喂养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产妇自认乳汁不足、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缺乏、分娩方式(剖宫产)开奶时间(12 h后)、乳头凹陷、新生儿哭闹、病房条件(母婴不能同室)、产妇睡眠(  相似文献   

4.
刘喜兰 《医疗装备》2020,(6):167-169
目的探讨电动吸奶器吸奶和传统手法挤奶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9月住院分娩且产后新生儿因各种因素转至NICU治疗导致母婴分离的产妇1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采用电动吸奶器吸奶,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挤奶,比较两组泌乳始动时间、不同时间段泌乳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4、48、72 h的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分离产妇在母婴分离期间采用电动吸奶器吸奶可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提高产妇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改进策略对母婴分离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妇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10月于我科住院分娩的母婴分离新生儿产妇5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原因,根据原因实施品管圈改进策略,对比品管圈改进前后24 h、48 h、72 h、1周的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及品管圈改进策略对母婴分离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结果影响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原因:产妇缺乏挤奶技巧占22.00%,产妇缺乏母乳喂养亲喂知识占22.00%,产妇发生产后焦虑或抑郁占14.00%,产妇乳头条件差占12.00%;品管圈改进后24 h、48 h、1周产妇泌乳量均多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的纯母乳喂养率为82%,高于改进前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原因包括产妇缺乏挤奶技巧、母乳喂养亲喂知识、产妇发生产后焦虑或抑郁、产妇乳头条件差,实施品管圈改进策略可有效提高母婴分离新生儿产妇泌乳量,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影响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用剖宫产相对指征和无指征性剖宫产为配比因素,选择活产剖宫产产妇300例,阴道分娩产妇305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乳汁分泌量、催乳素水平及母乳喂养情况. [结果] 阴道分娩组产后乳汁起动时间为4 h,剖宫产组为15 h,阴道分娩乳汁启动时间早于剖宫产(P<0.05);产后第2 d泌乳素水平阴道分娩组为(812.62±340)ng/L[95%CI(470.74~1152.98)ng/L],剖宫产组为(685.53±203)ng/L[95%CI(486.61~888.45)ng/L],剖宫产泌乳素水平低于阴道分娩(P<0.05);两组产妇产后1~5 d乳汁分娩量和喂养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喂养方式影响产后1个月喂养方式. [结论] 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乳汁分泌启动时间晚,催乳素水平低,但乳汁分娩量和喂养方式没有差异.对剖宫产产妇,促进母乳喂养要注重母乳喂养信心的树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0~6个月产妇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探讨影响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在全国的东、中、西部分别抽取一个省(市);在每个省(市)分城乡两层,全国共抽取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乡镇卫生院。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召集所有其辖区范围内或曾在该医院分娩的0~6个月产妇,由调查员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使用“母乳喂养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产妇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0~6个月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为34.5%,65.5%产妇未能坚持纯母乳喂养,主要原因为产妇自觉“乳汁分泌不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汉族、教育水平不高、无业、剖宫产、县级以上医院分娩以及分娩后1 h 以上开奶是影响0~6个月产妇进行纯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结论为保证0~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持续稳步提升,应针对影响纯母乳喂养的因素,采取特殊时点强力干预、特殊人群个性指导、县级机构加强管理、认知误区及时纠正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耿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6-1467
目的:观察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妇产后血清泌乳素(PRL)和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经阴道分娩产妇46例和同期剖宫产分娩产妇55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和48 h的血清泌乳素(PRL)及泌乳量。结果:两组产妇产后24和48 h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24和48 h乳汁充足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均优于剖宫产分娩组。结论:应积极宣传并倡导产妇采取经阴道的分娩方式,以提高母乳喂养率,保障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基于新生儿吸吮特点的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模式,评价其临床实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00例,观察其吸吮母乳的特点,统计吸吮的时间、频次、间隔时间、24 h母乳喂养次数等,构建新型护理模式。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母婴分离产妇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新生儿吸吮特点构建的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新模式。观察两组产妇乳汁分泌、母乳喂养、产后抑郁等情况。结果构建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新模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乳汁分泌较早,泌乳量及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率较高,产后抑郁发生率较低(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构建与实施基于新生儿吸吮特点的母婴分离乳房护理模式,为乳房护理提供依据,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的提早分泌与量的增加,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母婴分离的产妇护理干预的方法与体会。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分娩后的母婴分离的110例产妇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非干预组。2组产妇均接受常规的护理,而干预姐产妇加强了心理干预,乳房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产妇无论天在护理满意度,还是在产后泌乳情况,产后乳房硬度情况,电话随访产后一周母乳喂养率等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产妇。结论给母婴分离的产妇加强护理干预,产妇初乳分泌时间提前、乳汁分泌量增加、乳房肿胀程度减轻,提高了母乳喂养率,同时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促进产后恢复,也提高产妇对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正> 为探讨影响住院分娩婴儿尽早开奶的因素,为提高尽早开奶率提供干预依据,本文对湖北省孝感地区地、县二级医院住院分娩的113例婴儿开奶状况及影响尽早开奶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1992年11月~1993年1月在我区医院住院分娩的婴儿中随机抽取113例,其中母婴同室86名,非母婴同室27名。 1.2 方法 采取1人1表逐项询问的方法。 1.3 母婴同室分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母婴同室模式对产妇睡眠质量和新生儿阵发性哭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出生的13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后管理模式分为母婴同室同床组和母婴同室不同床组(产后与母亲在同一病房),每组65例新生儿。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乳汁质量、产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量表(NBNA)评分及干预期间每日哭闹3次新生儿比例。结果干预前,两组乳汁蛋白质、脂肪、糖含量及热能,产妇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乳汁脂肪、糖含量及热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汁蛋白质含量和产妇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乳汁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乳汁脂肪、糖含量及热能均显著升高(均P0.05),产妇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干预后,母婴同室同床组新生儿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母婴同室不同床组(均P0.05)。母婴同室同床组新生儿每天哭闹3次比例显著低于母婴同室不同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同床管理模式可提升产妇乳汁质量,促进新生儿神经发育,减少其哭闹次数,且对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对初产妇施行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为所有产妇提供助产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产妇认知行为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妇初乳分泌时间以及产后乳房充盈时间均较对照组产妇短,产后24 h母乳喂养次数明显较对照组产妇多,比较两组产妇初乳分泌时间、产后乳房充盈时间以及产后24 h母乳喂养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48 h内无乳汁分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汁分泌充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乳汁分泌不足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初产妇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母乳分泌,增加泌乳量,可明显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志鸿  李声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95-3496
目的:分析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因素,以期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方法:调查2005年3月~2006年12月产后复查的310例产妇,对其母婴一般状况、分娩方式、产后开奶时间、奶瓶的使用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分娩方式、开奶时间、奶瓶的使用与否、产妇的心理及文化程度等均为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因素。结论:阴道分娩、开奶时间早、不使用奶瓶以及产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对母乳喂养的正确态度都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健康方式。  相似文献   

15.
骆琴  彭树花  骆佳美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2):1506-1509
目的 调查产妇产后初次泌乳时间及相关因素,为产妇产后泌乳指导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2020年1—12月在重庆市大足区2家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产妇基本情况及喂养相关因素,并对产妇初次泌乳时间进行随访跟踪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产妇产后初次泌乳时间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产妇产后初次泌乳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671名产妇纳入研究,年龄21~43岁,平均(31.6±2.9)岁,其中初产妇438人,经产妇233人;胎数单胎642人,双胎29人;分娩方式阴道分娩512人,剖宫产159人。产后初次泌乳时间<24 h 329人、24~<48 h 176人、48~<72 h 105人、≥72 h 61人,分别占49.03%、26.23%、15.65%、9.09%。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1.895)、经产(OR=0.689)、分娩孕周≥37周(OR=0.498)、分娩方式为剖宫产(OR=1.637)、乳头凹陷/扁平(OR=2.565)、母婴同室(OR=0.520)、首次吸吮乳房时间≥30 min(OR=2.787)、每天吸吮乳房次数越多(OR=0.845)是产后初次泌乳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大足区产妇产后初次泌乳时间以<24 h所占比例较大,初次泌乳时间受到年龄、产次、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乳头凹陷/扁平、母婴同室、首次吸吮乳房时间、每天吸吮乳房次数多种因素影响,应当加强孕前、产前教育,鼓励阴道分娩,产后早接触、早吸吮、多吸吮促进泌乳,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6.
影响母乳喂养的开奶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分析了略阳县医院和略阳铁路医院430名住院分娩产妇的开奶行为及其与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关系.调查结果,产后24小时内开奶率为14.4%,平均开奶时间为52.8±24.6小时;婴儿开奶前喂养率为69.3%,奶瓶使用率为73.9%,奶瓶喂养率为57.7%.新生儿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开奶时间、婴儿开奶前喂养及奶瓶喂哺等因素有明显相关(P<0.01).提出在具备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地区,仍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耳穴帖压干预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母乳喂养率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妇产科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娩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接受耳穴帖压干预的观察组各50例,对两组产妇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6、12、24、48 h不同时段切口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泌乳效果(泌乳始动时间、开奶时间、初乳后24 h哺喂次数)相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48、72、96 h不同时段泌乳量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实施耳穴帖压干预有助于提高产妇泌乳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分析了略阳县医院和略阳铁路医院430名住院分娩产妇的开奶行为及其与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关系.调查结果,产后24小时内开奶率为14.4%,平均开奶时间为52.8&#177;24.6小时;婴儿开奶前喂养率为69.3%,奶瓶使用率为73.9%,奶瓶喂养率为57.7%.新生儿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开奶时间、婴儿开奶前喂养及奶瓶喂哺等因素有明显相关(P<0.01).提出在具备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地区,仍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分析了略阳县医院和略阳铁路医院 4 30名住院分娩产妇的开奶行为及其与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关系。调查结果 ,产后 2 4小时内开奶率为 14 4 %,平均开奶时间为 5 2 8± 2 4 6小时 ;婴儿开奶前喂养率为 6 9 3%,奶瓶使用率为 73 9%,奶瓶喂养率为 5 7 7%。新生儿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开奶时间、婴儿开奶前喂养及奶瓶喂哺等因素有明显相关 (P <0 0 1)。提出在具备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地区 ,仍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模仿婴儿吸吮乳头式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母婴分离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模仿婴儿吸吮乳头式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始动时间、首次泌乳量>5 ml时间、不同阶段泌乳量、乳房肿痛、母乳喂养和产后抑郁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首次泌乳量、不同阶段泌乳量和母乳喂养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乳房肿痛和产后抑郁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模仿婴儿吸吮乳头式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建立母乳喂养信心,促进产妇母亲角色转变,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