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化则湿亦化"是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提出的治疗温病湿热证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为了深入理解并掌握吴鞠通这一学术思想,笔者试就此谈一点个人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来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气化则湿亦化”理论对于湿疹治疗的指导意义,认为祛除湿邪应从三焦气化着手,上焦以宣肺达表,透热化湿;中焦宜运脾健胃,内化水湿;阻于下焦应淡渗通阳,导邪外解。故笔者认为治疗湿疹,重点在于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气化则湿化"理论对肾脏病湿热证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学忠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63-463
祖国医学的肾脏病发病观 ,将湿热作为一种重要的发病机制。如《症因脉治》很早就提出 :“湿热身肿之因 ,或湿热行令 ,袭人肌表 ,或先伤于湿 ,湿气久留 ,则湿热肿着矣。”现今医家更认为湿热、瘀血是肾脏病之主要标证 ,且有的医家认为湿热贯穿于肾炎病程的始终。虽为湿热 ,然湿与热相较 ,湿为阴类 ,其性重浊粘腻 ,热与湿为依附 ,湿不去则热不清 ;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 ,以使湿热分离 ,是治疗肾脏病湿热证的关键。吴鞠通“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化也”。寥寥数语 ,实为治湿之要诀。也对肾脏病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  相似文献   

4.
穆爱林  刘蓓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56-456,465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温病条辩>"气化则湿化"理论对于湿温病治疗的指导意义,认为湿温病初起应治以宣肺化气、祛湿开郁;湿阻中焦重在运脾气.宜辛开苦降之法,使脾气畅达,水湿自从内化.而治疗湿阻下焦,关键在于通畅膀胱气化,通利小便.故治疗湿温病,重点在于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  相似文献   

5.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 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 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 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 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析《温病条辨》中的“气化则湿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鲁  王停 《河南中医》1999,19(2):10-11
“气化则湿亦化”是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提出的治疗温病湿热证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为了深入理解并掌握吴鞠通这一学术思想,笔者试就此谈一点个人认识和看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是针对上焦湿热而言,此理论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陆鸿元主任中医师是上海市名中医,师从沪上中医泰斗徐仲才先生,为徐小圃和祝味菊的再传弟子。盗汗属于水液代谢异常之病,陆老以调畅三焦气化为本,灵活治疗。现介绍典型病案三则,以飨读者。案1钱某,男,31岁。2018年1月5日就诊。主诉:盗汗3月余。病史:入冬盗汗,每周3~4次,汗后身热感,手足心热。平素胃肠不佳,大便日行1次,质偏烂。  相似文献   

8.
"胃不和则卧不安"与躯体化障碍关系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泛酸、呕吐、恶心等),常存在明显的失眠和焦虑症状。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多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篇郁证、失眠中可见类似的证候描述。其发生的病理机制与肝、脾、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同时与情志所伤、  相似文献   

9.
结合气化则湿化理论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的治疗思路,可根据乙型肝炎肝硬化当前病位的不同,分别予以疏肝理气化湿、健脾运气化湿之法调畅气机,使机体水湿自化,以利于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0.
湿邪为病,常常可以弥漫三焦,当此之时应立足上焦,宣发肺气是治疗重点之一。《温病条辨》强调湿证的治疗着眼点不能只放在湿上,"气化则湿化"也应该是其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湿胜则濡泻” 出自《黄帝内经》,其不仅是对泄泻病机的阐释,也是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泄泻的重要原则之一。“濡 泻”病机既可源于外湿侵袭,又可来自内湿停聚,内湿与外湿合而为患,内伤脾阳,脾阳不振,而成泄泻。基于“湿胜则 濡泻”脾阳不振、水湿停聚的病机,其治则当温运脾阳。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及相关机制研究表明,温运脾阳治则与现代医 学之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等温阳健脾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通过升阳除湿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炎症状态下的线粒体损伤有关;小建中汤、理中汤 等通过运脾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线粒体氧化损伤有关。“湿胜则濡泻”的病机内涵及其温运脾阳治则的现代机制探 索将为湿邪的病因病机、湿证的证候研究提供借鉴,并可对居于岭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潮湿气候环境下及在现代社会不 良膳食结构复合影响下的泄泻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