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骨折有效内固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骨折的治疗手段中 ,内固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用内固定器材从外形和结构上分 ,总的可分为接骨板 /螺钉、髓内钉、骨圆针和螺钉、钢丝等五类 ,其中前两者最常用于长骨干骨折的治疗。内固定的主要目的 ,是在骨折的愈合的过程中 ,允许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 ,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 ,防止“骨折病”的发生。因而 ,近 5 0年来 ,AO倡导的坚强和加压内固定一直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 。但是 ,骨折在坚强固定下 ,常发生骨不连、固定段骨质疏松和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发症。由此可见 ,坚强内固定并不是万能的。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中节指骨骨折的方式,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对10例10处中节指骨骨折,行侧方切开复位后,保护并维持指背伸肌装置的完整,采用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术后2 d开始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10例均于术后4~8周(平均6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无畸形愈合.按TAM法进行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结论 采用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手指中节指骨骨折,既可维持指背伸肌腱辅助结构的完整,又可减少术后伸肌腱粘连和磨损,手指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3.
经皮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所有骨骼损伤的1%,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多在切开复位后行克氏针张力带或空心钉内固定,手术创伤较大和功能恢复慢,术后易发生隐神经髌下支的损伤、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自2002年3月以来,在C形臂X线机监测下闭合复位,经皮行克氏针  相似文献   

4.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1例67侧Tile C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18例;年龄11~71岁,平均36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I型51例,其中C11型22例,C12型8例,C13型21例;C2型4例;C3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方显露耻骨上支复位并在髂前上棘处开窗固定;后方采用沿髂后上棘的斜形切口暴露骨盆后环.评估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49 min、76 mL;而后侧入路手术平均分别为63 min、227 mL. 61例患者术后获12~ 53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根据Matta和Tornetta提出的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58侧(86.6%),良7侧(10.4%),一般2侧(3 0%).64侧骨折于术后12周获愈合,另3侧骨折于术后6个月获愈合.49例(80.3%)患者恢复伤前工作和生活,8例(13.1%)轻度步态异常但工作等正常,4例(6.6%)步态明显异常但尚能胜任普通体力工作.本组患者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 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固定的方法,在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对Tile 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安全、稳定的固定,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及Ⅳ型跟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51例58足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男29例,女22例;年龄17~58岁,平均29.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7~14d,平均10d。术前均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按Sanders分类:Ⅲ型26足,Ⅳ型32足。均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通过X线测量B觟hler角、Gissane角并与术前进行比较,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从疼痛、功能方面对疗效评定。结果:51例58足全部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皮缘表皮坏死2足,慢性疼痛4足,晚期发生距下关节炎2足,并发症发生率13.8%(8/58)。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23足,良27足,可5足,差3足。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是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单纯载距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8月至2017年6月,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中距关节面的载距突骨折患者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6~58岁。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年CT冠状面上跟骨宽度及中距、后距关节间隙距离以评估距下关节面平整度,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70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6周。术后未出现距下关节炎、腱鞘炎等并发症。跟骨宽度由术前的46.2~52.7 mm降至术后的35.2~39.2 mm,中距关节间隙由术前的4.5~4.8 mm降至术后的1.9~2.2 mm,后距关节间隙由术前的2.4~2.8 mm降至术后的1.9~2.3 mm。术后1年AOFAS评分为77~94,其中优1例,良12例。结论:采用2枚空心钉交叉内固定治疗累及中距关节面的载距突骨折疗效满意,载距突骨折块可以得到良好复位,中距关节面恢复平整,足部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周金贤  梁冰 《中国骨伤》2007,20(9):632-632
锁骨骨折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2002—2005年用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4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肩峰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肩峰基底部骨折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4~62岁,平均36.3岁。均为创伤性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2~10 d,平均4.6 d。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Hardegger评价以及随访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7例均获门诊随访,平均时间8.9个月(4~13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8~14周(平均10.6周)经X线片或三维CT重建提示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5分;肩关节功能Hardegger评价优2例,良4例,可1例。无切口感染、肩关节不稳、肩峰下撞击症、骨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肩峰基底部骨折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单国华 《中国骨伤》2008,21(2):150-150
2001年8月至2006年10月,对40例手指闭合性新鲜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巧及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是否显著,以及应用不同的内固定物是否对治疗结果有较大影响。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23例。其中采用钢丝张力带内固定139例,男51例,女88例,年龄35~72岁,平均55.8岁;采用三叶草钢板内固定103例,男48例,女55例,年龄22~76岁,平均56.7岁;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181例,男85例,女96例,年龄29~77岁,平均57.1岁。应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对术前、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日常活动、活动范围、力量等进行评定。结果:423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对所有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其症状和体征获得了明显改善。应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术前、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而3组应用不同内固定物的患者,其肩关节功能评分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而不同的内固定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度开放性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选择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至2008年7月收治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21例,骨折按AO/OTA分类,均为C型,C2型17例,C3型4例;软组织损伤程度按照Gustilo标准,Ⅱ度18例,Ⅲ A度2例,Ⅲ B度1例.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受伤时间的不同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GustiloⅡ度C2型16例,GustiloⅡ度C3型2例,Gustilo ⅢA度C2型l例,采用创面清创胫骨有限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术;GustiloⅢA度C3型1例,Gustilo ⅢB度C3型1例,采用创面清创跟骨牵引、延期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48个月的随访,平均2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影像学评估结果(Burwell-Charnley标准):解剖复位6例,复位一般14例,复位差1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2.5~11个月,平均4.7个月,其中骨折延迟愈合2例,延迟愈合率9.5%.创面皮肤浅表坏死2例,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感染率14.3%.早期出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8例,发生率38.1%.按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评分为66~94分,平均85.2分.主要并发症包括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结论 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要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受伤时间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正确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骨与软组织血运的保护是治疗关键.严格的清创、合理应用抗生素、酌情植骨、适时的功能锻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9~62岁,平均31.2岁.骨折部位:掌骨17例,指骨19例,掌、指骨同时骨折4例.所有病例采用单边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及可吸收线有限内固定,其中2例采用皮瓣覆盖创面,2例植皮,6例肌腱断裂予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平均9周骨折愈合.2例发生外固定支架固定针松动,无固定针断裂.3例发生针道轻度感染未影响最终治疗.1例指骨有4°的旋转,无成角畸形.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运动功能:优12例,良21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2.5%.结论 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方法可靠,能有效固定骨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手指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明建  黄传俊  徐松 《中国骨伤》2003,16(5):302-303
踝关节骨折的AO分型[1] 方法现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B型和C型骨折 ,若早期处理不当 ,则不可避免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我科自 1996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 ,共手术治疗踝关节B型、C型骨折4 4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1例 ,女 13例 ;年龄 2 4~ 6 3岁 ,平均 36岁 ;右侧 2 8例 ,左侧 16例。 2例为开放性骨折 ,余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 :车祸撞跌伤 17例 ,重物压砸伤 6例 ,滑跌伤 2 1例。按Weber Danis分型[1] :B型 2 6例 ,其中伴下胫腓关节分离 12例 ;C型 18例 ,其中伴下胫腓关节分离 17例。2 治疗方法所有病…  相似文献   

14.
经皮撬拨配合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华  李宇卫  姜宏  张志刚  陆斌杰 《中国骨伤》2017,30(12):1084-1090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配合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集53例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闭合撬拨配合有限切开植骨(治疗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治疗。治疗组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15~82(44.7±14.2)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7例,Ⅲ型16例;对照组20例,均为男性,年龄25~62(42.2±11.3)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住院时间、术前等待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评分进行足部功能评价。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随访时间8~40(19.9±7.2)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2~40(21.7±7.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前等待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Maryland评分分别为90.45±5.76和89.10±6.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拔复位配合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跟骨关节内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锋  傅强  王明喜 《中国骨伤》2007,20(2):77-79
目的:总结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经验,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及植骨方法。方法:跟骨关节内骨折82例94足,男50例57足,女32例37足,其中双足跟骨骨折12例。根据CT采用Sanders分类法,SandersⅠ型8足,Ⅱ型34足,Ⅲ型36足,Ⅳ型16足。其中Ⅱ型:钢针固定组16足,其中植骨组9足,未植骨组7足;钢板固定组12足,其中植骨组8足,未植骨组4足;撬拨复位6足。Ⅲ型:钢针固定组12足,其中植骨组8足,未植骨组4足;钢板固定组17足,其中植骨组11足,未植骨组6足;撬拨复位7足。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结果:随访时间1—28个月,平均11.5个月,SandersⅡ型与Ⅲ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的治疗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植骨组和未植骨组的治疗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andersⅡ型P〈0.05,SandersⅢ型P〈0.01)。结论:SandersⅡ型与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应尽量选用钢针内固定并应植骨,若跟骨碎成多块,可选用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远端胫骨髓内钉治疗开放性或潜在开放性(Tscherne分型为2度、3度)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15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1~53岁,平均34.3岁.对于Gustilo Ⅰ型、Ⅱ型开放性骨折患者,于伤后6~48 h采用超远端胫骨髓内钉治疗;对于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将该髓内钉作为分期治疗策略中的最终治疗.对于闭合性骨折患者,先予消肿抗炎等对症处理,待肢体皮肤褶皱出现、局部软组织无红肿渗液时手术.通过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及术后1年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8~25周(平均21.1周),所有患者均获解剖或功能复位.术后1年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并发症:伤口浅层感染3例,皮肤局部坏死2例,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未发生深部及髓内感染,无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结论 对于开放性及潜在开放性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超远端胫骨髓内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xtra-distal tibial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open and potentially open fractures of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Methods Between March 2007 and April 2008, 15 patients (9 men and 6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34.3 (from 21 to 53) years, were admitted to this study.For Gustilo Ⅰ and Ⅱ fractures, extra-distal tibial intramedullary nailing was performed 6 to 48 hours after injury; for Gustilo Ⅲ fractures, th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was conducted as the definitive procedure of a staged strategy; for closed fractures, the operation was not performed until swelling subsided and exudation stopped following symptomatic treatments.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by periodic X-ray examination.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Johner-Wruhs criteria one year after surgery.Results The patients obtained a mean follow-up of 14 months (range, 12 to 18) after surgery.Anatomic or functional reduction was achieved and maintained in all the cases.The fractures healed 21.1 weeks (range,18 to 25) after surgery.By Johner-Wruhs criteria, the final outcomes were excellent in 11 cases (73.3%),good in 3 (20%), and fair in one(6.7% ).Complications included 3 cases of superficial infection and 2 cases of local skin necrosis, all responding to debridement and dressing.No deep infection, malunion or nonunion occurred.Conclusion Extra-distal tibial nail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ative solution for open and potentially open fractures of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分阶段治疗的策略及疗效. 方法 2007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GustiloⅡ型及ⅢA型合并内侧伤口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9 ~56岁,平均43.3岁;左足9例,右足14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Ⅲ型12例,Ⅳ型2例.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Ⅱ型11例,ⅢA型12例.患者行急诊一期清创,同时通过内侧伤口复位跟骨内侧柱,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及轴线,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不稳定伤口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和反复清创.待内侧伤口稳定后,二期行外侧扩大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 伤后至初次清创时间为3 ~36 h,平均6.8h;清创次数1~4次,平均2.6次;行最终内固定手术时间为伤后5~21 d,平均10.9d.23例患者术后获19 ~32个月(平均2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外侧手术切口无感染、坏死发生,21例患者内侧伤口均获愈合,2例患者内侧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延迟愈合.但所有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受限. 结论 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如果没有软组织缺损,通过分阶段的贯序治疗,其疗效可媲美闭合性骨折.急诊处理应注意彻底清创,同时通过复位及临时固定恢复跟骨的高度及长度.  相似文献   

18.
骨盆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在骨盆环不稳定骨盆骨折中手术入路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 :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45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及手术入路治疗,男38例,女7例;年龄21~61岁,平均45岁;病程在2周内。按照Young-Burg分型,其中LC型23例,VS型6例,APC型16例。术前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摄片示骨盆环断裂骨折移位。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佳,无相关并发症。4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患者髋部疼痛缓解,X线片示骨盆复位满意,骨盆环形态恢复良好。Majeed功能评分(93.5±11.6)分;结果优35例,良8例,可2例。结论:伴有骨盆环不稳定的骨盆髋臼骨折,往往并发复合伤,手术原则既要考虑减少手术创伤,又要顾及骨折复位,特别要考虑关节内骨折复位和骨盆环的稳定性,所以往往需要切开手术入路和微创手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64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6岁.按Letournel-Judet方法分型:后壁骨折16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6例,前柱伴后壁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14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32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切口+K-L入路)16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 h,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00mL.所有患者术后获8~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者53例,其中解剖复位39例,满意复位10例,不满意复位4例,复位优良率为92.5%.伤后2~3周后手术者11例,其中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复位优良率为81.8%.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优37例,良13例,可8例,差6例,优良率为78.1%.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3例(Ⅱ~Ⅲ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结论 对于移位髋臼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开放复位策略、尽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跟骨骨折如处理不当,可产生功能障碍或较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自1997年至2008年,采用小切口复位植骨加骨圆针或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0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