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检查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及肝脏增强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评价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100例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均获得成功,无出血、针道转移、损伤周围重要脏器等现象发生,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大多在术后1~3周内恢复。100例患者中86例病灶完全消融,术前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9例中有44例的AFP下降。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对肝癌尤其是小肝癌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仍需不断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安全性以及疗效。 相似文献
2.
14例中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中小肝癌(直径≤5cm)的疗效。方法 应用可扩张的集束电极对14例中小肝癌共18个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治疗过程中的反应、治疗时间、治疗次数、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前后的肝穿刺病理结果,并随访观察其复发和生存情况等。结果 14例中小肝癌的治疗次数为1~2次,平均治疗时间为50min;治疗后的反应包括伤口自限性出血、转氨酶升高、肝区疼痛及发热等;治疗后对9例病灶行多点穿刺活检均为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CT扫描显示治疗后病灶扩大,但无明显强化,3个月后病灶开始缩小,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3%;经12~18个月的随访,全部病例存活。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中小肝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等优点,可望成为治疗中小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PH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超过500 000人[1],位列恶性肿瘤相关死因的第3位[2]。另外,肝脏也是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肝转移癌的发生率仅次于淋巴结转移。肝癌的手术治疗仍是首选[3],尤其早期肝癌手术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中晚期肝癌大多由于受肿瘤大小、部位、数目以及肝功能储备的影响而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肝移植可以解决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肝癌难题[4],但由于供体的缺乏及高昂费用而大大限制了应用。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共63例,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56例,炎性假瘤6例,脂肪瘤1例;共76个病灶,平均直径3.67(1.3~8.4)cm。结果63例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治疗。术后皮肤浅Ⅱ度烧伤2例,余无其它并发症。随访5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1(1~45)个月,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复查肿瘤完全消失34例(59.6%),缩小>50例(22.8%),缩小<50%7例(12.3%),缩小后再复发3例(5.3%)。结论对于中小肝脏良性肿瘤,RFA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简便、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6.
慢性鼻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用鼻内减充血剂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欠佳.自2001年5月以来,我科采用射频消融下鼻甲减容术治疗慢性鼻炎患者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近期疗效观察(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及采用B超造影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患者共15个病灶行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4例,转移性肝癌患者9例,肿瘤最大直径7.2 cm,最小直径1.5 cm。术后1个月用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复查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中8例患者所有病灶全部毁损,呈囊实性改变,超声造影病灶无血流,3例患者实性病灶明显缩小,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血AFP明显升高,3例治疗后明显下降,其中1例患者降至正常。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操作简单有效,是治疗肝癌尤其是小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复查可有效监测其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9例RFCA治疗的老年PSVT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51例,其中左侧旁道40例,右侧旁道1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1例;房扑7例。RFCA总成功率为98.3%(117/119);术后复发率为4.2%(5/119);并发症发生率5.04%(6/119)。结论:RFCA治疗老年PSVT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13例,病灶总数16个,采用RFA进行治疗,运用三期螺旋CT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13例均完成治疗,术后1~5个月CT检查随访,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3个,3.1~4.0cm9个,4.1~5.0cm3个,≥5.1cm1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3个(100.0%)、7个(77.8%)、1个(33.3%)、0(0.0)。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效果好,副作用小,是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集束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集束射频治疗肝血管瘤共37例,41个病灶,术后通过B超检查及CT增强扫描评价RFA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所有病例无大出血、膈肌损伤、气胸、腹膜炎、肝脓肿、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月后随访,均完全缓解,缓解率达100%,肿瘤平均直经缩小65.3%(49.3%~86.8%。结论 在掌握好技术规范的前提下,RFA治疗肝血管瘤具有不需全麻、创伤小、病人易接受、安全、可靠等特点,可作为肝血管瘤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针对肿瘤局部的微创治疗方法,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少、定位准确的治疗恶性文体肿瘤的微创技术。近年来,此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特别是肝癌,并且扩展到肿癌、胰腺癌和骨癌等文体肿瘤。随着RFA治疗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RFA技术的不断改进,局部肿瘤治疗的疗效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射频电极的不断改进,使单次射频消融覆盖范围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具有损伤小、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因此,病人可在清醒状态下及门诊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并可重复多次治疗;射频消融的疗效可由多种影像学方法监测及动态跟踪评估。所以射频消融对肝脏小肿瘤的治疗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单次射频消融覆盖范围仍有一定限制,改进射频技术和使用方法以提高疗效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集束电极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利用RF - 2 0 0 0 TM 肿瘤射频治疗系统 ,在B超或CT引导下对 4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5 3个肿块进行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 ,利用B超及CT检查以了解RFA治疗效果 ,并进行随访 .结果 :RFA治疗后 6 5 3% (32 /49)的肿块血供消失 ,6 6 0 % (35 /5 3)的肿块完全凝固性坏死 .其中直径小于 3cm的 2 0个肿块 (另 4个治疗前即无血供 )全部血供消失 (10 0 % ) ,2 4个肿块均呈完全凝固性坏死 (10 0 % ) .直径为 3~ 5cm的 11个肿块中 9个血供消失 (81 8% ) ,8个完全凝固性坏死 (72 7% ) ,而直径大于 5cm的肿瘤则治疗后肿块血供完全消失及完全凝固性坏死率均较低 .肿瘤直径 <5cm的患者生存期较长 .结论 :集束电极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创伤小 ,疗效可靠 ,安全 ,肿瘤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氩氦刀冷冻治疗早期肝癌对近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解放军第302医院射频消融、氩氦刀冷冻治疗早期肝癌患者各40例,治疗前肝功能正常,肝癌消融范围相等,观察治疗后第2天的肝功能变化。结果射频消融、氩氦刀冷冻治疗均可导致ALT、AST升高、CHE下降,氩氦刀冷冻治疗还可导致TBiL、ALP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氩氦刀冷冻治疗能显著升高ALT、ALP,与射频消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在消融范围相等情况下,氩氦刀冷冻治疗对近期肝功能的影响比射频消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肝癌射频消融发热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和评估射频消融发热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深度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均用脑电双频指数(B 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行物理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试验组无降温处理,记录各时间段血压、心率、体温、脑电双频指数(B IS)、丙泊酚靶控浓度,统计丙泊酚使用总量及麻醉苏醒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靶控浓度高、用量多(P<0.05);血压、心率、B IS显著升高,苏醒时间延长(P<0.01)。结论: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术中体温升高可引起麻醉深度改变及丙泊酚用量增多,术中应使用物理降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高强度聚焦超声分次治疗晚期肝脏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HIFU-2001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对58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近期临床症状、肝功能及影像学变化。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占87%(48/55),其中ALT、AST异常者降至正常者分别占85%(18/21)、79%(19/24);增强CT或MR检查显示肿瘤坏死范围≥50%占88%(51/58),肿瘤坏死范围〈50%占12%(7/58)。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HIFU分次治疗晚期肝脏肿瘤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我院开展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自1993~2004年住院行射频消融根治术的291例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291例快速心律失常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93例;隐匿性旁道178例,其中左侧旁道91例,右侧旁道87例;显性预激(WPW)18例,其中A型预激10例,B型预激8例;合并房扑2例,合并室速1例,多旁道者13例,经射频消融均获成功。3个月内复发者2例,出现一过性2∶1房室传导阻滞1例,致右侧气胸1例。复发者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高,且安全、可靠,是目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嘉鑫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2,125(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该肿瘤或已发生肿瘤转移的标准治疗方法,并能取得较长的生存期。我们报道一例20岁女性,被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伴肝脏多发转移,我们对她采取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胰腺原发肿瘤和肝脏较大的3个转移灶,同时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较小的转移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年时间里,CT和超声检查均未见原发肿瘤复发,也未见肝脏转移灶复发。因此我们认为射频消融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特别是伴有肝脏多发转移的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电极射频热凝固治疗在肝癌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开腹探查后无法切除或切除后残余的肝癌病人,在术中B超引导下,进行射频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每月1次彩超检查,每3~6个月1次CT检查.观察肿块大小变化。结果:对术中无法切除或切除不尽肝癌,行术中射频治疗可使肿瘤细胞产生热凝固性坏死.25例治疗后症状有改善,其中AFP阳性者治疗后转阴率50%(10/20),彩超或CT提示治疗有效率为72%(18/25),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RFA治疗彻底,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实用范围广,手术切除配合术中射频治疗是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二次射频消融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月经临床确诊为肝癌,并进行二次肝癌射频消融患者30例(包含彩超或CT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二次射频消融术相隔时间为40~ 45 d.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录首次肝癌射频术前1日,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其第2次肝癌射频术前1日,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时T淋巴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8 T)频数的变化.结果 (1)30例肝癌患者均完成至少2次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1~5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无1例死亡.(2)首次肝癌射频消融术后1周CD+3 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增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射频术后1周CD+3 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周CD+3 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4 T细胞频数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8+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均有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4/CD+8 T比值较术前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2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4+T细胞频数较首次术后1周、4周均有提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CD+4/CD+8 T比值较首次射频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4周CD+4/CD+8 T比值较首次射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有所增强,二次射频术后在短期内患者免疫功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