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处的应用解剖与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处的位置及变异情况.方法:取20例成年国人尸体,男13例,女7例.大体解剖出双侧股外侧皮神经的骨盆出口处的骨纤维管道,测量股外侧皮神经的横径,以髂前上棘为基点,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及其纤维管道的位置.结果: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位点介于髂前上棘后2 cm以远与腹股沟韧带外1/3之间.结论: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位点存在变异,55.0%经髂前上棘前(内)侧、腹股沟韧带(外1/3)的深面出骨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髂骨螺钉通道附近的血管、神经分布,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12具防腐骨盆标本,模拟手术操作,从后向前沿骨盆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骨性通道钻入3.5 mm 钢针,观察盆腔内重要的血管神经和钢针空间关系,找出在放置髂骨螺钉时血管神经易损伤区域。 结果 髂骨翼后部,血管、神经与髂骨之间有腰大肌相隔开,进行放置螺钉操作中不易损伤;骨盆壁侧方,闭孔血管和闭孔神经距离盆壁都很近,在进行内固定操作时,如果导针或螺钉进钉角度偏小,对这些结构就有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髋臼及腹股沟区,因髂前下棘与旋髂深动脉距离最近,所以此动脉损伤几率最大。 结论 由后向前植入髂骨螺钉时,髂骨翼后部较为安全,但骨盆壁侧方和髋臼及腹股沟区较危险,闭孔血管、神经和旋髂深动脉容易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3.
孔杨  周建生 《解剖与临床》2009,14(6):420-422,428
目的:为髂腹股沟入路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成尸骨盆标本,按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直径为(2.56±0.72)mm,与耻骨联合的距离为(52.41±8.12)mm。(2)股神经由腰大肌和髂肌间穿出处至腹股沟韧带间的距离为(32.58±3.97)mm,在穿腹股沟韧带处与腹股沟韧带的垂直距离为(14.33±3.00)mm。(3)坐骨神经出骨盆时,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15.53±3.6)mm。结论:在手术先后显露耻骨上支、髂窝及坐骨大切迹时,注意不要损伤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股神经和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4.
髋臼区的横断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4具健康成人新鲜骨盆标本(8个髋关节),用红色及蓝色的ABS血管铸型灌注液行骨盆内动,静脉血管内灌注后行骨盆髋臼区连续横断层切片:10例成年人行髋臼区CT扫描。用以观察骨盆内髂外动,静脉,闭孔动,静脉与髋臼内侧骨壁之间的相互关系。髂外动,静脉在骨盆内靠近髋臼前上区,闭孔动,静脉靠近前下区,在髋臼前半区这些血管距骨盆髋臼内侧骨壁距离最近。在经髋臼内螺丝钉固定人工髋臼假体时,螺丝钉安放于髋臼前半区容易  相似文献   

5.
通常的闭孔动脉是由髂内动脉发出,于小骨盆腔内,经骨盆侧壁向前,穿闭膜管。作者在一成年女性标本上,发现闭孔动脉由髂外动脉发出,行程也有变异。报道如下:髂外动脉经腹股沟韧带中点后方入股部,腹壁下动脉仍由髂外动脉发出,位置在距腹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 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 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 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盆腔、会阴及臀部会师入路在EnnekingⅡⅢ型骨盆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与临床体会。方法:复习相关文献,成功采用盆腔、会阴及臀部会师入路切除EnnekingⅡⅢ型骨盆肿瘤,钛板、骨水泥重建髋臼1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死腔、漏与疝,无任何神经血管及脏器副损伤,无大小便障碍及会阴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5a,X线片内固定无松动,行走、下蹲、盘腿正常,髋关节存在不适,无疼痛。结论:会师入路避免了髂腹股沟入路辅助会阴入路在操作至臀区、会阴区及坐骨直肠窝后部的盲目性,对避免重要结构的副损伤及完整切除肿瘤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髋臼骨折髂腹股沟下入路血管损伤、术后血栓及淋巴漏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具(男女各10具,40侧)国人尸体标本,参照临床手术步骤解剖,观察和测量与髂腹股沟下入路中间窗显露相关结构的特点及关系。 结果 腹壁下动脉23侧(57.5%)起自髂外动脉,7侧(17.5%)起自股动脉,起点距耻骨联合中点(41.35±2.33)mm,与髂外动脉夹角约(40.23±5.23)°,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骨盆纵径及半骨盆横径不相关(P>0.05)。髂血管周围无明确筋膜鞘样结构,血管和淋巴易受到牵拉损伤;股血管有明显鞘样结构,但与周围结构连接疏松易分离。髂耻弓起始处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呈(15.20±6.79)°锐性夹角,有少量菲薄膜样结构,易分离。髂筋膜内下部较厚,且厚度与骨盆纵径及半骨盆横径不相关(P>0.05)。结论 髂腹股沟入路和髂腹股沟下入路中间窗显露时均易伤及血管和淋巴管,髂筋膜下部和髂耻弓结构致密,可从髂筋膜下分离与内侧窗贯通。  相似文献   

9.
骨盆手术防止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为骨盆手术防止股外侧皮神经盆内段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察股外侧皮神经的起源、行程及分支,测量神经出盆点与髂前上棘中心点的距离。结果:①股外侧皮神经出盆点位置的解剖变异较大,根据神经出盆点与髂前上棘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②股外侧皮神经72%从腹股沟韧带深面穿出,28%穿行于腹股沟韧带中。穿出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02±0.88)cm。③股外侧皮神经穿过腹股沟韧带并被阔筋膜包裹,形成了股外侧皮神经的远侧固定点。结论:(1)腹股沟韧带及阔筋膜对股外侧皮神经的固定作用是骨盆手术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因素。(2)术中神经预防性松解是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获取钉道的长度、宽度,钉道与髋臼边缘及坐骨大切迹的距离等.所得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髂前下棘为股直肌起始部,表面为髂肌覆盖,缝匠肌由外上至内下斜行越过髂前下棘外下方.男性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男性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男性股外侧皮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外侧(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男性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上方(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男性髋臼上钉道长度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男性钉道位于髋臼上方(25.10±4.43)mm,女性为(19.35±3.54)mm;男性钉道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25.01±3.61)mm,女性为(21.34±3.17)mm.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手术,应选取在腹股沟韧带外侧1/4下方约1 cm处作一平行切口,采用纵形钝性劈开髂肌的方式,以套筒保护下在髂前下棘处置入固定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由髂前下棘到髂后上棘间的钉道为一完整连续的骨性钉道,可为骨盆外固定提供足够的钉道长度和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骶髂关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及描述,探讨入路的安全性及安全操作空间。 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体标本,对每具骨盆标本经双侧腹直肌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腹膜、髂外血管、髂腰肌、闭孔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重点观测L4、L5、S1神经与闭孔神经位置,测量分析神经至骶髂关节的距离。 结果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清楚显露骶髂关节、腰骶干、S1神经根、骶骨翼等结构。 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与骶髂关节距离左侧为(23.56±4.30)mm,右侧为(23.69±3.41)mm,L4神经前支与骶髂关节在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的距离左侧为(17.97±1.58)mm,右侧为(17.49±1.49)mm,腰骶干外缘在其形成汇合点平面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4.34±2.51)mm,右侧为(13.81±2.21)mm,平骶岬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2.19±1.98)mm,右侧为(12.22±1.55)mm。 结论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用于复位固定骶髂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具有安全的操作空间,且经该入路的操作为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提供了探查松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异常闭孔动脉的走形、分布,并对其盆内段进行测量和定位,为腹股沟区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研究37侧成人骨盆标本,对闭孔动脉进行观测和分类,并测量闭孔动脉盆内段长度,起始端外径,闭孔管处外径,以及闭孔动脉入闭孔处和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距离。 结果 在37侧标本中,异常闭孔动脉出现率为18.92%。异常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1.57±0.12)cm发出,盆内段平均长度(4.05±0.49)cm,起始处平均外径(2.52±0.87)mm,闭膜管处闭孔动脉平均外径(2.14±0.72)mm,入闭孔处和连线中点的距离(3.63±1.29)cm。异常闭孔动脉多与腹壁下动脉共干,之后绕股环或跨过股环,紧贴盆壁下降至闭孔处。 结论 正是由于异常闭孔动脉的特殊性质,在腹股沟区及骨盆、髋区骨折固定手术,甚至肿瘤治疗、淋巴结清除术中,术者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骨盆后环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解剖20具骨盆标本,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5例,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距离不超过1cm,距离骶髂关节不超过2.5cm。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与骨壁的距离依次渐远。CT测量结果和人工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是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关系最为紧密的神经,它们在骨盆后环骨折及其治疗时最易受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侧方静态应力作用下骨盆骨的尸体模型,运用生物力学试验技术在垂直应力试验机上对单纯侧方受力导致的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骨盆试验标本12具,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7.32岁。分为2组,每组6具。构建侧方撞击的生物力学模型,测量单纯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或股骨大粗隆时,不同工况下骶髂关节、髋臼、耻骨支等骨盆常见骨折部位的受力状况,用应变仪获得各试验点的主应变、主方向、垂直位移,以及测量静态应力下骨盆骨折阈值,并构建应变-时间曲线。结果①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时,骨盆环结构中固定侧髂骨翼,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397±43)、拉应变(113.2±11.4)最大,受力侧坐骨支应变最小(23±7);髂骨翼位移最大(4.6 mm),髂嵴在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3 752±425)N;②股骨大粗隆在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在骨盆环结构中,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277±31)、拉应变(401±53)最大,受力侧髂骨应变值最小(35±11);左耻骨支位移最大(2.3 mm)。股骨大粗隆在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4 207±617)N;③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股骨大粗隆时产生的骨盆各点位移均小于作用于骨盆髂嵴时产生的位移。结论①耻骨支及耻骨联合等骨盆前环结构对于维持侧方应力下骨盆环旋转稳定性至关重要。②生物力学试验能较好地反映静态侧方应力撞击下骨盆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直肠系膜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直肠系膜为中心,探讨直肠癌手术切除术的最佳的解剖层次。方法:应用尸体标本27例、新鲜尸体标本10例、临床取材标本10例,分别进行解剖、测量及灌注。结果:直肠系膜是由直肠周围包裹在盆脏筋膜周围之内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成。直肠系膜上端与乙状结肠系膜相连续,下端与直肠肛管相连接,盆腔内的生殖管道,髂内血管,盆自主神经及盆腔侧壁的肌肉均为壁层筋膜覆盖,外面是一层光滑的盆脏筋膜,长8~10cm,宽6~8cm,直视下清晰可见脂肪、毛细血管等。结论:直肠系膜是被盆筋膜脏层完整地包裹着的脂肪、血管和淋巴即称为直肠系膜,是一独立的解剖单位;从常规病理可见直肠系膜是由脂肪、血管和淋巴组织组成;MRI及VCH上直肠系膜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