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血管造影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大卫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101-1101,1104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4cm者多采用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HAE的理论基础是肝动脉是肝血管瘤占绝对优势的供血血管.然而,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本研究系应用血管造影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  相似文献   

2.
张伯生 《华西医学》2004,19(4):644-645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7.3%。大多数没有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主要应与恶性肿瘤鉴别。本文通过对收集的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造影时的表现及产生机制。方法:对39例患者经左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 Vue2.4mL,观察时间〉5min,重点观察强化形式、时相、有无消退。结果:3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各型不同时相表现形式不同,肝血管瘤大小与强化形式亦不同。结论:结节状环形渐进性强化为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改变,任何强化形式均有病理基础。肝海绵状血管瘤窦腔的大小、是否均一、有无纤维化钙化等病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超声造影不同强化形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闫强  熊茂明 《临床医学》2010,30(5):118-119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约占10%,瘤体生长缓慢,症状轻微,预后良好,迄今尚无恶变的报道,大多数患者只需要定期观察。  相似文献   

5.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达0.4%~7.3%。单发或多发,一般在正常体检或偶有临床症状检查时检出。亦有并发症出现时或解剖标本时检出。不断发展的影像学技术为我们诊断肝血管瘤,尤其在病灶定位(部位、大小、数目、范围、程度)等方面,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多。而以微创、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的介入方法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通过对30例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病例的分析,探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田为中  卜新华 《新医学》1999,30(10):585-585
1 引 言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1]。现将本院1991年12月至1998年6月经手术病理、磁共振及B超证实的78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表现特点、扫描技术要领及鉴别诊断。2 临床资料2.1 一般资料肝血管瘤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20~85(平均40)岁。右上腹痛38例,余无特殊临床表现。2.2 扫描技术CT扫描机型号为GEMax-640。层厚层距10mm,2cm以下的血管瘤采用2或5mm薄层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造影药为60%泛…  相似文献   

7.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来源于肝脏最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为7.4%,占肝良性肿瘤的84%,以女性居多,临床上将其直径〉5cm的称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CHL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肿瘤大者,可出现上腹部肿块、腹痛、腹胀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郝伟  关长群 《现代康复》1998,2(11):1238-1239
肝脏普通CT检查.经常遇到海绵状血管瘤与其它实质性肿瘤相混淆。为提高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们应用动态CT扫描检查的56例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国内外对其CT诊断的研究亦有不少报道,本文分析总结了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我们的体会。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7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另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男23例,女47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2.扫描方法和程序:采用西门子Somaton AR Star螺旋CT机,层厚10mm,进床速度10mm/s,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阳毒素(PYM)、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及其DSA造影分型与疗效关系。方法对5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股动脉插管行PYM、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随访1—12个月,按照肝血管瘤的分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5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27例(50.9%)瘤体缩小〉50%,18例(34.0%)瘤体缩小〈50%,4例(7.5%)瘤体缩小〈20%,4例(7.5%)稳定,总有效率92.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瘤体较大不宜外科手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PYM、碘化油加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解剖学特征及强化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4 6月~199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B超观察半年以上,临床证实的肝血管瘤21例34个病灶,观察其CT表现解剖学特征及动态扫描特点,并对照观察肝癌5例。结果:位于肝脏隔面血管瘤15例,均无明显外凸现象,1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所在肝叶萎缩(无肝硬化)。边缘结节样强化出现率82%(28/34),瘤体内外相连的强化灶显示率为29%(10/34)。3、10、15分钟各充填5个、15个及12个。结论:位于肝脏隔面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平扫CT肿瘤无肝被膜限局外凸,具有鉴别意义。边缘结节样强化及瘤体内外相连的增强灶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与文献报道59%、83%、76%相比,本组显示率较高(82%)。在扫描技术方面连续床动逐进增强CT优于最大径层面同层动态CT。  相似文献   

12.
王文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235-1235,1237
目的:探讨低回声超声造影对非典型肝血管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120例非典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低回声超声造影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进行诊断。并且试验组采用不同的超声造影模式对本组肝血管瘤及其大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试验组诊断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986,P=0.0000)。直径大于3cm的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情况明显强于直径小于3cm的肝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7)。结论低回声超声造影诊断非典型肝血管瘤的价值较大,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并且采用不同增强模式的增强造影还可以对肝血管瘤的大小进行判断,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血管瘤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女性。病变较小时,因无临床症状不易发现,多为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肝血管瘤较大时,由于压迫肝组织或邻近脏器产生上腹部不适、腹胀或触及包块。因肝血管瘤多在肝外包膜下自发生长,并有自发性或创伤破裂出血的危险,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很高。传统治疗肝血管瘤以  相似文献   

14.
通过1996年8月-1997年8月我院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前、中、后的护理,提出了前予充分准备,心理护理;注意术中监测;加强术后生命体征及切口渗血量的观察,是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附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CT对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4例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肿块绝大部分或主体位于肝外;肿块与肝少许相连或相邻;其平扫及增强符合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征。结论: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易于肝外其他肿瘤混淆,但仍具有肝内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达0.4~7.3%(?)我们自97年以来对3例经临床、CT及B超证实为肝血管瘤的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及硬化栓塞治疗,笔者着重就其血管造影表现及意义探讨如下。 材料与方法 本文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7~67岁,平均51.3岁。1例各项生化检查正常,2例ALP及BILI有增高,AFP均为阴性。2例无临床症状,1例有咳嗽、腹痛。瘤体最大直径6~16.2cm。单一肿块型1例,多发散在型2例。采用菲力普1000mA带DSA遥控X光机及日本产全自动高压注射器,导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Levovist在肝肿瘤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125例肝内实质占位病变患者(126个病灶)进行经周围静脉的超声造影,其中原发性肝癌79例,转移性肝癌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7例,肝炎性假瘤7例,其他良性病变15例,选用浓度为400mg/ml的Levovist超声造影剂。结果:肝癌在造影前彩色血流表现为Ⅲ及级以上者仅为1.2%(1/83),造影后Ⅲ级及以上血流者达49.4%(41/83),并且28个无彩色血流的肝癌造影后有血流者达92.8%(26/28)。而肝良性病变内血流造影前均为Ⅱ级以下,其中0级血流占46.5%(20/43),而造影后血流者占76.7%(33/43),造影后肝恶性肿瘤的阻力指数(0.82)明显高于肝良性病变(0.56),肝恶性肿瘤增强出现时间(平均31S)明显早于肝良性病变(平均41S),而增强持续时间(平均124S)明显短于肝良性病变(平均248S),超声诊断肝肿瘤的符合率从造影前的66.7%(84/126)提高到94.4%(119/126),结论:经周期静脉肝超声造影对肝肿瘤的超声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勤人员肝血管瘤超声特点,为其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91例特勤人员肝血管瘤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体检资料。结果特勤人员肝血管瘤均系体检时偶然发现,无症状。呈强回声型者占97.8%(89/91),以肝右叶多见,最小0.5cm×0.3cm,最大2.5cm×2.4cm,其中单发且〈2.0cm者占82.4%。结论特勤人员肝血管瘤系良性肝脏肿瘤,健康鉴定结论合格,但应注意定期观察肝胆B超。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1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MRI、肝血池显像或穿刺活检等确诊。结果 49个肝血管瘤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四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周边细环伴小结节状增强并呈向心性填充(26灶);模式Ⅱ,呈粗环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15灶);模式Ⅲ,呈轻度缓慢增强或无增强(6灶);模式Ⅳ,呈不规则整体增强(2灶)。本组有8个灶延迟期可见轻度退出,其中6个灶为模式Ⅱ,2个灶为模式Ⅳ。本组病灶造影前仅2个灶(4.0%)被诊断为血管瘤,超声造影后35个灶(71.4%)被确诊为血管瘤。未能诊断为血管瘤的病灶中≤3cm者占78.6%(11/14)。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血管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或排除恶性;但对延迟期有轻度退出者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20.
肝血管瘤为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以往以手术治疗为主。我院于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对18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平阳霉素油乳剂栓塞治疗,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