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肾静脉侧侧吻合术降低吻合口闭塞率的作用.方法:对72例门脉高压病人施行脾肾静脉侧侧吻合术,并以97例传统的端侧吻合术作为对照,观察疗效.结果:侧侧吻合术吻合口不受血管直径影响,术后分流通畅率高于对照组;侧侧吻合术后降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脾肾静脉侧侧吻合术疗效优于端侧吻合术,可作为常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脾肾静脉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为推荐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析对比了405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及376例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流术术后再出血者为10.12%,切脾组为21.2%(P<0.001),出血导致死亡者切脾组高于分流组,分别为10.6%与2.96%。但因肝衰死亡者分流组高于切脾组,分别为16.5%与9.8%。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及食管静脉曲张改善均优于切脾组(P<0.01)。根据不同病因分析,肝炎后肝硬变分流术对防止再出血的效果在随访期更明显,分流组为8.6%,切脾组为22.7%(P<0.02)。近期肝衰的发生分流组高于切脾组为8.9%与3.2%(P<0.001)。为了提高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效果,严格手术指征是降低术后肝衰发生的关键。为了防止再出血,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起到关键作用。预防性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再出血为4.9%,切脾组为15.1%(P<0.01)。因出血致死者在预防性分流组为6.2%,切脾组为26.4%。分流组不增加脑病及肝衰的发生率,又可避免继发性肝外阻塞。为了纠正传统端侧吻合术的缺陷,采用改良的侧侧吻合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又有良好的分流效果,现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报告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26例。手术的特点是在腹主动脉前行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手术显露良好,操作方便,时间短,成功率高。由于腹主动脉的搏动所产生的按摩作用吻合口不易拴塞。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经长期随访,其疗效与传统的脾肾静脉分流术相似。故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出血率低,但因分流量大,术后脑病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后大多数吻合口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部分还可能因吻合口张力较大而最终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本文报告使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Gore-Tex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架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5例,并与同期门静脉侧侧分流组14例比较。结果显示门腔侧侧分流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数值稍大于架桥分流组,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1.04±0.44kPa和0.87±0.26kPa,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后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门腔侧侧分流术组(8.0%和35.7%,P<0.05),术后经下腔静脉行门静脉造影证明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6%。初步结果表明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对病人创伤较小,操作简便,术后脑病发生率低,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DSRS)是因复发出血而为曲张静脉减压所选的疗法,据Warren等研究的结果,DSRS的长期通畅率和门腔分流术相似,达93%,优于肠腔架桥分流或肠肾静脉分流术.再出血率低至7%,在手术后早期出血者系由吻合口堵塞或肾静脉高压伴有减压不足所致.门腔端侧分流、肠腔人造血管架桥分流、近端脾肾分流术后吻合口狭窄均有过报告,但DSRS术后吻合口狭窄以前未报道过,本文作者于此报告三例,并认为此种合并症可能比估计的要多.例1男性,酒精中毒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采取端侧或侧侧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的105例行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消化道重建行端侧吻合68例(端侧组),行侧侧吻合37例(侧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随访观察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端侧组术中肠管切除长度短于侧侧组,且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和0.01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首次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粘连性肠梗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5.9% vs 72.3%,P=0.752)。结论 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采用结肠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均可行,当肿瘤位置位于降结肠及降乙交界处时,端侧吻合可能减少脾曲游离的操作。  相似文献   

7.
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小儿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手段,但因肾静脉位置深、细小,增加了手术难度,影响疗效。报告我院近期采用脾腔静脉分流术式治疗3例,均为女性,年龄9 ̄12岁,反复出血史6 ̄10年。钡餐示重度食道静脉曲张,肝外病变由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术中切除脾脏,测得脾静脉口径6 ̄9mm。将脾静脉与下腔静脉作端侧吻合,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2 ̄18个月,2例一般情况良好,1例(脾静脉口径6mm)术后8个月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外科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65例门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治疗情况。结果:47例采用了不同术式的外科治疗,其中行肠腔侧侧分流术29例,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6例,肠系膜上静脉属支腔静脉分流术4例,肠系膜上静脉属支左肾静脉分流术2例,断流术6例,手术死亡5例,结论:外科治疗目前仍是治疗门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主要手段,且以择期手术为宜,其中肠腔侧侧分流术是断流术后再出血治疗的首选术式,选择性分流术(DSRS,DSCS)术后再出血的外科治疗主要采用脾切除加断流术,当肠腔分流术后再出血时,行肠系膜下静脉左肾静脉分流术或肠系膜上静脉属支腔静脉分流术是可行的,手术创伤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限制性(亦可称为小口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加脾切除术是我科治疗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所谓小口径是指将门腔静脉吻合口的直径限制在12mm以内。近年我们一般做成9mm并用一直径10mm的周环置于吻合处以防止术后吻合口扩大。动物实验及多年临床资料证实此术式的主要优点在于:由于限制了吻合口的分流量,既可有效地降低门脉压力,使食管胃底静脉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分流术以减少分流术后肝功能恶化。方法:行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保留胃短血管和脾上极的脾大部切除、胃冠状静脉结扎和残脾腹膜后固定术。结果:行该术式21例,除1例Child C级病人术后7天死于肝肾综合征外,其余20例术后肝功能基本正常,18例脾功能亢进完全纠正。随访1-8年,再出血1例、轻度脑病1例,轻度脾功能亢进2例,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结论:此术式既能降压止血,又能减轻术后肝功能恶化,并保持脾脏的免疫功能。Child′A级、B级病人均能承受此术式。  相似文献   

11.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用腹主动脉前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2例。分别观察以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再出血、肝衰竭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 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平下降11cmH2O,28例(53.84%0患者食 底静脉曲张减轻,4例(7.69%)患者发生再出血,6例(11.54%)发生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吻合口缩窄术治疗脾肾或脾腔静脉分流术后严重脑病11例,其中4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近期内脑病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门静脉入肝血流量增加,肝功能改善,血氨浓度下降。随访6个月至4年,无脑病复发,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提示吻合口缩窄术是脾肾或脾腔静脉分流术后严重脑病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5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我院50年共收治门静脉高压症939例,分别行脾切除236例,脾腔分流术151例,脾切除+肠系膜上静脉上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71例,脾肾静脉吻合术42例,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2例,贲门胃底血管离断术409例,胃底曲张静脉和部分脾介入栓塞术28例。术后随访2年、5年,并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结果:比较脾腔分流术、贲门胃底血管离断术及胃底曲张静脉和部分脾介入栓塞术的远期效果:脾腔分流术的2年、5年绝对生存率分别为81.6%、56.1%,再出血率4.3%。贲门周围胃底血管离断术的2年绝对生存率为78.7%,再出血率8.0%;5年绝对生存率为74.8%,再出血率为12.4%。胃底曲张静脉和部分脾介入栓塞术的即时止血效果达到100%,术后2年再出血率为率28.6%,死亡率14.3%,术后5年生存率为14.3%。结论:Child分级B级,特别是已发生过大出血的病人,可选择贲门周围胃底血管离断术。ChildC级、有严重黄疸、腹水,发生大出血不宜手术治疗的病人,可行介入曲张血管栓塞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选择对门静脉高压症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非选择性分流术已证明可控制出血,但术后的肝性脑病率和复发出血率均较高,长期存活率亦较低。而选择性分流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DSRS)则无这些缺点。我院自1980.1.~1990.12月使用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患者48例.其中DSRS组36例,非选择性分流组12例。两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及肝功能分级情况无明显差异。DSRS组术后的胃脾区门静脉压力下降显著,而肠系膜区门静脉压力下降不显著;非选择性分流组的肠系膜区门静脉压力下降显著.此结果说明DSRS组术后降低了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但维持了门静脉的人肝血流量;治疗结果.DSRS的手术死亡率为28%.肝性脑病率2.8%,复发出血率5.7%;而非选择性分流组分别为8.3%、91%和27.3%,均高于DSRS组。经1~5年随诊存活率分别为97.1%和90.9%。从治疗效果看,DSRS组优于非选择性分流组。本文还对治疗方法选择的认识,施行DSRS时注意的要点以及对DSRS的评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腔分流术、脾肾分流术及Phemister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portal vein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PVCT)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PVC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肠腔分流术18例(包括肠腔侧侧分流术12例、肠腔端侧分流术4例,肠腔自体血管架桥术2例);脾肾分流术与Phemister术各3例。结果门诊随访时间平均38(3~108)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肝功能、血氨正常。术后1年内行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22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失者11例(肠腔分流术后10例、Phemister术后1例);轻度静脉曲张7例(肠腔分流术后3例、脾肾分流术后2例、Phemister术后2例);中度静脉曲张4例(肠腔分流术后3例、脾肾分流术后1例)。术后1年内行门静脉系统CT重建者5例,均为肠腔分流术后患者,显示肠腔吻合口通畅3例、吻合口狭窄2例。结论大口径门体分流术(肠腔分流)是治疗PVCT、预防PVCT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端端吻合术(ETEa)和端侧吻合术(ETSa)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需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80例,均行前臂远端或腕部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端端吻合90例,端侧吻合90例;术后均随访12个月,分别观察早期血栓形成(2周内)、迟发性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盗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通畅率. 结果 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端侧吻合(P<0.05),早期血栓的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后无1例出现盗血综合征,术后1年通畅率显著高于端端吻合术(P<0.05). 结论 端侧吻合在术后并发症和初期通畅率方面均优于端端吻合,在肢体远端行自体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目的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作者自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间,共为154例患者进行了该手术。其中:ChildA级91例,ChildB级41例,ChildC级18例。在平均3.2年的随访期间内,住院死亡率为1.3%,总的死亡率为2.6%,再出血率为1.9%,术后肝性脑病、脊髓病发生率为4.1%,术后2、3、4、5、6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6.6%、93.7%、89.2%、83.3%。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特别是术后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手术中放置的限制环,真正起到了持久限制分流的作用。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我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ai J  Dong J  Gu H  Bie P  Wang S  Sun W  Liu J  Zhou Y  Peng Z  Wang A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36-338
目的探讨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方法用远端脾静脉腔静脉直接吻合分流,并行脾胰断流和胃小弯侧门静脉奇静脉断流。结果分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平均下降053kPa,并仍维持在329±044kPa较高水平;再出血率758%;腹水发生率2730%;无明显肝性脑病发生;手术病死率758%;5年生存率7045%。结论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性分流术式。  相似文献   

19.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闰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出血率低,但因分流量大,术后脑病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后大多数吻合口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部分还可能因吻全口张力较大而最终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本文报告使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Gore-Tex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架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5例,并与同期门静脉侧侧分流组14例比较。结果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扩展远端脾腔分流术和冠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应用范围的手术方法。方法在远端脾腔分流术和冠腔分流术的技术方法基础上,取中段脐静脉进行搭桥,构成脐静脉桥式远端脾腔分流术和脐静脉桥式冠腔分流术。结果4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病人中,3例接受了脐静脉桥式远端脾腔分流术,1例接受了脐静脉桥式冠腔分流术。4例术后食道静脉曲张均减轻,肝功能改善。随访无再出血,吻合口通畅。结论脐静脉桥式选择性分流术能够克服远端脾腔分流术和冠腔分流术在部分病例解剖学方面的局限性,是一种扩展远端脾腔分流术和冠腔分流术应用范围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