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介入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术后第1d即开始肌肉训练并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对照组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出院后指导进行关节活动。结果术后3个月能按设计要求完成规定动作能力的优良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84.2%、66.6%,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明显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和促进肌力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于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Harris、VA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Harris、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24% vs 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2% vs 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不仅能加快其髋关节功能恢复进度和缓解机体疼痛感,还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总结16例中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臀中肌、股四头肌的康复训练;术后指导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并做好出院指导.术后随访3~10月,平均7.2月,16例患者术后1月能独立行走,2月内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纠正畸形、重建髋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围手术期的护理和术后的康复训练,对手术的疗效有很大影响。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3年8月对26例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精心护理和有效的康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7.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解除关节疼痛,恢复骨关节一定的活动度,解除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康复的重要部分,从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我院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2例,均行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35例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旨在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后重点护理防治并发症和感染、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无褥疮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术后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干骺端全髋(METHA)短柄关节系统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12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对髋关节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定(活动度和Harris评分)和放射X线评估。结果随访35~72个月,平均48.3个月。手术时间82~137分钟,平均102分钟;术中出血量208~615m L,平均346m L。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患者术前髋关节疼痛VAS评分(8.2±0.8)分,术后12个月VAS评分(2.1±0.4)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8±0.3)分。患者术前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62±9)°、后伸活动度为(5±1)°、外展活动度为(23±4)°、内收活动度为(12±2)°;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3±16)°、后伸活动度为(11±1)°、外展活动度为(46±7)°、内收度活动为(28±3)°;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8.6±1.3)分,术后12个月平均Harris评分(89.4±3.0)分,随访末次平均Harris评分(94.6±3.0)分。结论应用METHA短柄髋关节系统置换髋关节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易翻修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以及对精神心理等方面恢复的情况,以求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治疗这一类疾病,达到真正的康复。方法2000年9月~2005年4月期间连续3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入院后即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术后半年再次行复查评分,一例患者失访。患者都为初次行单侧关节假体置换。结果病人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01),但SF-36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并不一致。结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不意味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有明显的恢复和提高。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人群大多为老年人。我们的研究建议综合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状态应当包括评价一般的老年性问题和精神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疾病,表现为髋臼浅而垂直,头臼不对称,对股骨头包容性差,失去正常匹配的解剖关系,由于髋关节生物力学被破坏,加速髋关节机械磨损,过早出现髋关节退变.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1].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在于重建髋关节,恢复外展肌功能和髋关节负重中心点[2],以达到消除疼痛、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行走功能.我们对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康复教育对术后康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康复教育对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术前接受康复教育,并掌握排尿功能及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术前只做常规指导,2组术后的康复训练程序完全一致,比较术后心理状态,第一次排尿情况、术后第1、3、6个月末临床康复效果评价及4周末康复训练计划完成量和术后180d生活质量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6个月时,实验组的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0d生活质量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开展康复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可提高术后肢体早期功能训练的效率,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原因,探讨防治方法. 方法自1986年6月~2001年10月,596例(632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中,共有19例发生早期脱位.分别对这19例早期脱位的发生情况、脱位时间、髋关节X线片、手术入路、假体类型、固定方式、髋关节肌力检查、原先的病情以及复位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估. 结果本组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3.0%(19/632髋),脱位多发生在术后1~6周,多因姿势不当、超范围活动引起.试行手法复位,16髋获得成功.X线检查,有7例假体位置不良, 12例髋周软组织不平衡,髋部外展肌力乏力11例.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假体位置不良、软组织张力低和外展肌力乏力是目前引起早期脱位主要原因.闭合复位对大多数早期病例能获得成功.良好的术前计划、精确地假体植入、充分的软组织修复有助于防止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原因,探讨防治方法。方法:自1986年6月-2001年10月,596例(632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中,共有19例发生早期脱位。分别对这19例早期脱位的发生情况、脱位时间、髋关节X线片、手术入路、假体类型、固定方式、髋关节肌力检查、原先的病情以及复位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3.0%(19/632髋),脱位多发生在术后1-6周,多因姿势不当、超范围活动引起。试行手法复位,16髋获得成功,X线检查,有7例假体位置不良,12例髋周软组织不平衡,髋部外展肌力乏力11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假体位置不良、软组织张力低和外展肌力乏力是目前引起早期脱位主要原因,闭合复位对大多数早期病例能获得成功。良好的术前计划、精确的假体植入、充分的软组织修复有助于防止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晚期和严重关节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1-2].而术后胃肠道反应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2008年97例患者术后胃肠道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复杂,创伤严重,康复时间长,髋关节损伤的患者多为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加之医疗费用高、功能恢复不良等,使患者处于渐进加重的慢性抑郁和焦虑状态,几乎100%的存在较重的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创伤的愈合。解除患者便秘,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是骨科护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过程.结果 术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方法 全面评估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健康状况,术前加强心理及生理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指导训练.结果 全部患者合并症经术前处理相对稳定.能积极理解并配合,58例平稳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注意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工作,能够提高病人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有效改善患者的信心和生活质量,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对照组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两组术后均进行康复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康复计划的完成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对于康复情况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24、48、72h膝关节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观察组术后24h、48h、72h、1w、2w、4w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观察组术后4w康复方案的完成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0.05),患者对于康复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疼痛的镇痛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术后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