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在骨折后骨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简称人工骨)材料在骨折后骨缺损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l例骨折后骨缺损患者应用NHAC骨修复材料进行手术植入治疗,连续6-13个月临床观察随访。结果;21例中2例失访。获随访的19例患者无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19例中2例因外伤或过早负重,致内固定钢板折断再骨折,予重新手术内固定,其余17例均达临床愈合。X线片显示,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间界限模糊有新骨形成,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融合一体,达到骨性连接,骨缺损己基本修复。6~12个月植骨塑形改建。结论:NHAC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其良好的材料一细胞界面使材料本身便具备与骨键合的能力;其三维多孔结构便于骨组织的长入;其生物降解性有利于骨组织的改建和塑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海鑫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634-2635,2638
目的:观察引导骨再生术在牙槽骨严重缺损患者修复位点保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患者外伤导致上颌牙槽骨粉碎性骨折且牙齿折断无法保留,估计骨质缺损量大,高度、丰满度不佳不能行满意修复患者18例,在一期手术同时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术后10日拆线,1个月、3个月、6个月复诊。结果:所有患者无不良症状和体征,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Bio-OSS复合人工骨植入区有新生骨形成;术后6个月植入区内人工骨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明显改善了牙槽骨高度与丰满度。结论:GBR技术是理想的骨增量技术,能有效地改善修复前的骨条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理化处理的珊瑚人工骨,临床应用于24例颌面骨缺损患者,并对其中18例在植入珊瑚人工骨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结果,术前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显著性,说明珊瑚人工骨植入后不改变机体正常的免疫状况,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骨亲和性。该材料的微孔道结构有利于骨组织的长入和替代,在骨缺损修复中起到传导作用,是一种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4.
陆学伟 《黑龙江医学》2004,28(8):614-615
目的 应用天然无机牛骨Bio -oss结合自体骨修复拔牙后即刻种植中的骨缺损 ,解决种植区的骨量不足问题。方法 在种植术中将Bio -oss和自体骨混合物充填在拔牙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 ,6~ 9个月后进行 2期手术。暴露骨缺损区 ,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其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组织再生中的临床效果。结果  2期手术时发现骨缺损区都获得了高水平的新骨形成 ,术后负重 8~ 4 0个月的跟踪随访 ,结果显示 5 4颗植入骨缺损区的种植体 ,有 2颗脱落 ,种植体存活率达 96 %。结论 Bio -oss与自体骨联合应用于拔牙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可以成功的引导骨组织再生 ,重建缺损的骨组织 ,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行自体髂骨块状骨移植二期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上颌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行自体髂骨块状骨移植,将移植骨修整后的骨屑及人工骨混合填塞于块状骨周围间隙内,表面覆盖可吸收生物膜,充分减张后缝合创面。术后4~6个月共植入45枚种植体,3~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45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骨结合良好,留存率100%;复查X线片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均小于1 mm,患者的外形和咬合均恢复良好。结论:自体髂骨块状骨移植是解决上颌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时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鹏  郝微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202-202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磷酸锌水门汀修复髓室底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磷酸锌水门汀修复髓室底穿孔,共56颗患牙,磷酸锌水门汀修复24颗,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32颗,然后按常规进行根管治疗.结果:随访观察1~2年后,磷酸锌水门汀16颗治疗成功,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30颗牙治疗成功,成功率分别为66.7%和93.7%.结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髓室底穿孔效果优于磷酸锌水门汀,是修复髓室底穿孔一种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载药核心块状同种异体骨治疗小段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CPC载药核心块状同种异体骨治疗36例小段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ESR及CRP、X线摄片和CT扫描;随访时间为13 ~24个月,平均18.5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31例局部软组织愈合好,窦道消除,X线显示ACPC与骨髓炎清除区局部骨质直接愈合,CT示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基本恢复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I期治愈率为86.1%.另5例需要第二次清创、ACPC载药核心块状同种异体骨植入填充手术后获治愈.结论:ACPC载药核心块状同种异体骨对小段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具有治疗彻底、骨缺损修复好、能较好恢复负重肢体功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应用海奥胶原生物膜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人工骨治疗152例牙周及根尖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收集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牙周骨缺损和或并有根尖骨缺损患者152例,完善根管治疗,常规牙周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后,行翻瓣术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人工骨填充骨缺损,置海奥胶原生物膜,每隔6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植入后的牙周牙槽骨和根尖骨缺损区骨组织愈合情况,检查探诊出血、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松动度和牙槽骨情况,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1~4年的追踪观察,有效138例,总有效率90.8%,无效14例,占9.2%.术后牙周骨缺损患者中牙周袋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PD)较基线(5.80±0.86)mm明显变浅 [术后6个月PD值(3.33±0.64)mm,P<0.05];术后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较之基线(6.10±0.83)mm变化明显[术后6个月CAL值为(3.52±0.32)mm,P<0.05].结论 海奥胶原生物膜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作为骨组织支架材料能广泛应用于口腔科骨修复和骨替代等治疗,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吴欣帆 《当代医学》2014,(26):69-70
目的:对人工骨表面覆盖口腔修复膜预防术后植入腔感染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对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84例颌骨囊性缺损患者进行人工骨植入术,并随机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2)。观察组人工骨表面覆盖口腔修复膜,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不使用口腔修复膜覆盖人工骨,对2组患者3~6个月后发生骨植入腔感染的概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植入腔在术后3~6个月内发生感染的有2例,感染率为4.5%;对照组发生感染的有9例,感染率为21.4%,观察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骨表面覆盖口腔修复膜对颌骨囊性缺损人工骨植入患者的骨植入腔感染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自体牙槽窝骨复合移植对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用拔除患者自体智齿后6~12周内牙槽窝骨及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复合移植修复牙周骨缺损。术后3个月和6个月、12个月X线检查及临床检查采集数据包括PD、DI、AI。结果 术后探诊深度与初诊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附着水平均有提高;骨充盈量测量显示骨缺损有显著性的改善。结论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自体牙槽窝骨复合移植对修复牙周骨缺损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使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骨粉填充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颍上县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0例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填充骨腔,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压制成膜双层覆盖在骨缺损区表面。术后分别于第3、6、12个月进行定期观察随访,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其疗效。 结果 30例颌骨缺损修复患者术后伤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和排异反应。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3个月可见骨腔内大量新骨形成,骨缺损区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可见新骨密度增高,骨腔内有大量骨小梁形成,新骨与周围骨质界限模糊;术后12个月可见植骨区与周围颌骨组织密度接近,界限基本消失,连续性完整,充填材料与新生骨及周围骨组织生长良好,骨缺损区完全修复,表现出良好的软组织及骨组织修复效果。 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填充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区可有效促进骨组织修复和软组织愈合,有望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颌骨缺损修复方式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骨在颅颌面骨缺损临床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Chai G  Zhang Y  Liu W  Cui L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676-1681
目的 探索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6C)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在治疗临床颅颌面骨缺损中的可行性。方法 自1999到2002年问,选择颅颌面骨缺损病11例(外伤性颅骨缺损4例,先天性梨状孔周围骨凹陷畸形7例)进行治疗研究。从患者髂前上棘穿刺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经体外成骨诱导和扩增至第3代。将诱导的hBMSC,与部分脱钙骨(part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tix,pDBM)复合,并于体外培养一周后,手术回植骨缺损区。选择3例梨状孔凹陷畸形患者,在凹陷明显侧植入hBMSC/pDBM复合物,对侧轻度凹陷区仅植入单纯pDBM。分别于术后1,3,6,12,24,48,50个月进行临床外形和三维CT检查随访。2例患者在Ⅱ期手术时,取少量植入物活检,行组织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检测。结果 患者三维CT检查结果示术后3~6月能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并修复骨组织缺损。术后1~2.5年的随访表明组织工程骨稳定存在,无明显骨吸收现象,临床治疗效果稳定。组织工程骨活检标本HE染色显示其组织学结构与正常松质骨相同,并有典型软骨内化骨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有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阳性表达。而植入的单纯部分脱钙骨于术后3~6月吸收,组织学显示为脱钙骨降解碎片和纤维组织的混合物。结论 以自体hBMSC为种子细胞,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工程化骨组织,并临床修复颅颌面骨组织缺损。这项研究的结果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15只,制作10mm长的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15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旷置;自体骨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自体骨.术后1d,8、16、24周分别进行X线摄片观察,运用ImageTool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点像素测定,24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区8周即有新生骨形成,24周材料与骨组织连接在一起,缺损区得以修复.空白组:8周时缺损区有少量骨痂,24周时修复缺损区约1/2;自体骨植人组:8周时骨断端完全被骨痂包绕,24周时缺损区骨完全修复.像素测量结果显示三组间骨修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07,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组织密度增加.实验组材料两端修复界面新生骨与皮质骨的X射线摄片像素值进行比较:术后1d,8、16周P<0.05,24周P>0.05.说明术后24周前材料两端界面在不断修复,24周时完全修复.扫描电镜摄片示:实验组兔植入材料被新骨组织环形包绕与骨组织镶嵌,皮质骨与界面骨之间形成骨髓腔;在材料表面凹陷中骨细胞环状排列形成骨单位.结论 证实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材料能够修复新西兰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3D打印的多孔钛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和成骨性能.方法 选取20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在其股骨髁上制备直径6 mm,深10 mm的临界性骨缺损.实验组将多孔钛材料迅速注入骨缺损区.对侧生理盐水冲洗,不植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3d、4周、8周、12周通过X线及CT观察骨缺损处生长变化,术后12周处死所有新西兰白兔,通过大体观察、X线、CT、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术后12周取出标本清理周围软组织,实验组缺损部位被新生骨填充;对照组见缺损处骨质凹陷;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植入物区域与周围界限模糊不清;对照组未见明显新生骨阴影;Micro-CT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物区域空隙内长入新生骨组织,植入物附近可见骨小梁长入;对照组缺损区未见明显的骨长入;硬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植入材料与成骨细胞结合,可见成熟的哈佛氏系统散在分布于新生骨内;对照组骨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IPP5.1计算新生骨与缺损区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孔钛材料可以促进骨组织的生长愈合,新生骨组织可以长入并充满孔隙,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上前牙区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口腔种植骨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人工骨粉与PRF联合植骨,对照组患者接受人工骨粉单独植骨,观察术后10个月时两组患者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以骨缺损区100倍镜下组织为单位计算骨形成率(新形成骨的总面积/观察区域组织总面积),100倍显微镜下观察骨组织、结缔组织以及人工骨粉面积比。结果术后10个月,两组患者骨缺损区人工骨粉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骨质致密。X线检查示:观察组患者骨缺损区骨质密度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植骨术后唇舌向水平骨量平均增加(2.56±0.28)mm,对照组患者植骨术后唇舌向水平骨量平均增加(1.68±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形成率为(79.23±2.41)%,对照组患者骨形成率为(60.15±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组织面积比为(16.2±7.9)%,人工骨粉面积比为(45.2±11.0)%;对照组患者骨组织面积比为(4.7±3.2)%,人工骨粉面积比为(55.5±11.3)%。观察组患者骨组织面积比大于对照组,人工骨粉面积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结缔组织面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与人工骨粉联合应用能够促进种植区周围骨缺损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上置法植骨种植修复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颏部自体骨块通过钛钉植入骨性缺损区,以增加种植术区唇、颊侧骨组织的厚度和垂直性骨高度。采用该方法修复骨性缺损的前牙区4l例,后牙区19例。植骨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198枚。结果 60例植骨区除2例由于钛钉暴露、骨块吸收较多外,其余平均增加骨宽度3.45mm,增加骨高度3.79mm,植骨术区植入的198枚种植体,种植修复后12~60个月的回访,2枚种植体由于功能负荷过大,导致种植体脱落外,196枚种植修复体咀嚼功能满意。结论 上置法植骨能有效修复种植术区骨量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珊瑚/ 骨髓复合人工骨( 简称复合骨) 的成骨效应。方法: 将复合骨植入兔背部肌袋和颅骨缺损, 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 检测其成骨情况。结果: 复合骨植入肌袋后4 周, 局部有骨组织形成,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未见骨组织成分。复合骨植入骨缺损后6 周, 局部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 P< 0-01) 。术后12 周, 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则表现为不完全性骨修复。结论: 复合骨具有良好的骨再生和骨修复能力, 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A rhBMP2 FS复合骨在即刻种植技术中的应用及修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患者在拔牙的同时植入HBIC二段式柱状螺纹种植体 5 4枚 ,在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区同期植入HA rhBMP2 FS复合人工骨 ,3~ 6个月后摄X线片 ,根据种植界面的骨结合情况进行二次手术 ,安放基桩 ,1周后进行义齿修复并随访 3~ 5a。结果 :按卫生部口腔种植中心的成功标准 ,5 4枚中 47枚种植体成功 (87 0 4% ) ,失败 7枚 (12 96 % )。结论 :在即刻种植中应用HA rhBMP2 FS复合骨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该复合骨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复合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19.
胡秋斌 《当代医学》2014,(10):80-8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口腔种植骨再生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口腔科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22例口腔种植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例。对照组患者植入Bio-Gide人工骨粉,而观察组则植入Bio-Gide人工骨粉和富血小板血浆的混合物。观察两组患者植骨愈合情况以及感染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植骨愈合良好,均未出现感染的情况;手术治疗4个月后,植骨区域材料和周围骨组织的结合情况良好,且被新生骨组织逐渐代替植骨颗粒;观察组患者出现新生骨组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复查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出现骨吸收情况为0例,对照组为3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对口腔种植骨再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对犬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健康成年雄性家犬,建立双侧股骨下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植入Osteoset®片;B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C组:右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左侧植入Osteoset®片,分笼饲养,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X 线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检测、骨组织计量分析。结果 X线观察显示,骨缺损处植入的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取代,同期空白对照侧仅在骨缺损边缘处仅见少量新生骨组织。组织学观察显示,各期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植入区边缘可见分布密集的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骨细胞,而同期空白对照侧缺损处骨小梁较稀疏,骨细胞数量较少。骨密度检测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植入部位骨密度无明显差别,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骨组织计量分析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材料植入区新生骨量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多于同期空白对照组新生骨量。结论 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成骨能力与Osteoset®人工骨一样,能够修复包容性骨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