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药煎药机对中药成分溶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考察中药煎药机制备汤剂经成分的溶出情况。方法:以黄芩、金银花、黄柏、苦参、山楂等药材中的标志性成分和定量指标。结果:(1)使用经机煎药怀传统砂锅煎药在相同时间内,中药煎药机的中药成分溶出率明显优于传统砂锅。(2)煎经时间的长短影响中药成分的溶出率。(3)不同煎药次数中药成分的溶明显不同。结论:采用中药煎药机煎药2次,每次20min,中药成分的溶出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薄荷、徐长卿、肉桂、丁香、牡丹皮5种含挥发性成分饮片在不同煎药时间点、使用3种不同煎药方式(传统砂锅后下、中药煎药机后下及中药煎药机正常煎煮)时汤液中的挥发性成分煎出量大小,明确使用中药煎药机煎煮含挥发性成分饮片的煎药方法。方法:利用HPLC-GC测定汤液中挥发性成分含量,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煎药方式下挥发性成分煎出量的差异性。结果:汤液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中药煎药机大于传统煎药工具,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中药煎药机后下与正常煎煮2种煎药方法对挥发性成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中药煎药机煎煮含挥发性成分饮片时可随复方其他饮片一起煎煮而不必采用"后下"方法;传统煎药方法煎煮此类饮片时"后下"是必要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方法的效果。方法:分别运用传统煎药方法和中药煎药机对5组药材进行熬煎,过滤药液后对其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将其中8种中药抽取出来,对其得膏率进行测定,将其平均值计算出来。结果:中药煎药机下含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生物碱类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明显比传统煎药方法高(P0.05);挥发油类中药中枳壳、鱼腥草的有效成分含量明显比传统煎药方法高(P0.05),但两种方法下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药煎药机下党参、灵芝、柴胡、麻黄、猪苓、陈皮、知母、山楂等中药的得膏率明显比传统煎药方法高(P0.05)。结论:中药煎药机比传统煎药方法能显著增加含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生物碱类含量,可以明显提高枳壳、鱼腥草挥发油成分含量,极大提升党参、灵芝、柴胡、麻黄、猪苓、陈皮、知母、山楂等中药的得膏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煎药次数及器具对煎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煎药次数及器具对煎药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5个处方中的有效成分为指标,对高温高压煎药机和砂锅不同煎药次数下制得的汤剂有效成分煎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煎出率比一煎高47.1%~65.9%.与砂锅两煎煎出率比较,其一煎、两煎煎出率分别为砂锅的63.5%~92.1%、111.1%~137.5%.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两煎与砂锅两煎煎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煎出率略低于砂锅两煎,其两煎煎出率则高于砂锅两煎,故采用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更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具有先煎/后下功能的智能煎药机与传统砂锅对附子、青蒿代表性成分煎出率的差异。方法实验分为先煎药组(附子+黄芩)、后下药组(黄芩+青蒿),每组均采用智能煎药机和传统砂锅进行煎煮,测定两种方法所得药液中3种乌头碱及青蒿素的含量,比较煎出率。结果苯甲酰新乌头碱在传统砂锅、智能煎药机中煎出率依次为0.003827%和0.002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蒿素在传统砂锅、智能煎药机中煎出率依次为0.00355%和0.00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煎药机与传统砂锅法对先煎/后下中药的煎煮效果相当,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煎药次数及器具对煎药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个中药处方,以其有效成分为指标,选择砂锅和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种器具,比较对不同煎药次数及器具下各处方有效成分煎出率。结果:与一煎相比,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高出47.2%~65.8%,其一煎、两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分别为砂锅两煎的63.4%~92.2%、111.2%~137.4%,砂锅两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与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两煎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且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砂锅两煎相比,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相对较低,而两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则更高,因此在煎出药物有效成分方面,采用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传统煎药方法与自动煎药机两种不同煎药模式煎药获取的浸出物总量计算浸出率,比较传统煎药和煎药机优缺点。方法:选取9份相同药材,随机抽取3份互相构成对照组,共组成3个对照组。每组分别采用传统煎药法、煎药机常压二煎模式、煎药机高压密闭单煎模式煎煮,对三组药物药液浸出物总量进行测定,计算三组的浸出率。结果:通过对三组药液浸出物浸出率相比,采用煎药机常压二煎模式和传统煎药方法所得的浸出物浸出率均达到18. 5%,而采用煎药机高压密闭单煎模式所得浸出物浸出率低于煎药机常压二煎模式和传统煎药方法所得浸出率。结论:煎药机常压二煎煎药法和传统煎药法煎煮所得的浸出物浸出率无明显别,而采用煎药机高压密闭单煎模式所得的浸出物浸出率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方法的煎药效果、劳动力节省情况。方法:分析我院煎药人员于2013年1月1日~2014年6月1日进行煎煮的156付复方药物,本次实验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按照煎煮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将运用中药煎药机进行煎煮的78付复方药物作为观察组。同时将运用传统煎药方法煎煮的78付复方药物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复方药物经煎煮后每付平均加水量、每付平均煎煮时间、同类型疾病患者服药总次数、每付药所需成本等。以此来具体探究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方法的煎药效果、劳动力节省情况。结果:运用中药煎药机进行煎煮的观察组的每付平均加水量为(600.34±12.65)ml、每付平均煎煮时间为(4.53±0.98)min、每付药所需成本为(4.84±0.84)元等情况明显少于应用传统煎药方法的对照组(P0.05)。运用中药煎煮机观察组的同类型疾病患者服药总次数为(15.95±1.74)次,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54±2.43)次(P0.05)。结论:运用中药煎煮机煎煮中药能够显著减少煎煮药物所需要劳动力人数,增加生产效率,减少用水量。但是运用中药煎煮机的患者服药次数比运用传统煎药机的患者较多。在高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发扬其便利性,也要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煎药机煎法对中药复方汤剂总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 以六味地黄汤为研究模型,采用传统煎药和机器煎药2种方式进行煎煮,比较2种方法对六味地黄汤总浸出物含量、煎出率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 煎药机煎药组的丹皮酚含量为0.0186 g/L,明显高于传统煎药组的0.0047 g/L;而其总浸出物含量却低于传统煎药组(P <0.05);机器煎药的加水量、煎药时间、煎药成本等指标表现优于传统煎药(P <0.05)。结论 煎药机煎药在药液质量上与传统煎药相比确实存在差异,二者各有优缺点,使用时可按需选择。  相似文献   

10.
煎药机利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山西中医》2007,23(3):24-24
目前,中药治病仍是以汤剂为主.在大医院里,汤剂煎煮已用煎药机煎药,取代了几千年来用砂壶、砂锅等煎药的传统煎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苦参-甘草药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甘草酸的转移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在线鉴定。结果:苦参-甘草药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前浸泡1 h;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转移率93.92%,甘草酸转移率99.23%。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共鉴定出49个成分,其中28个来自于苦参,21个来自于甘草。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苦参-甘草药对配伍提取具有相互促进溶出的作用,为阐明其他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中药材群体指纹图谱信息量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运用信息熵及遗传统计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以大黄醇提物及鱼腥草挥发油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中药群体指纹图谱信息量及制剂稳态质量控制的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大黄醇提物采用HPLC测定,在4.189μg进样量时指纹图谱的绝对和相对信息量较大,指纹图谱绝对信息量为1.535×109μV.s,RSD为37.23%,相对信息量为5.360×108μV.s.μg-1,RSD为19.42%;稳态质量控制一次投料量共需80 836 g。鱼腥草挥发油采用GC测定,指纹图谱的绝对信息量为2.472×107 mV.s,RSD为90.46%,相对信息量为5.353×106 mV.s.μg-1,RSD为80.96%;稳态质量控制一次投料量共需43 600 g(合9 544株)。结论中药的质量受中药遗传多态性影响,体现Hardy-weiberg群体平衡质量。大黄、鱼腥草平衡质量(一次投料量)远大于中国药典规定,其斗谱给药不能反映其遗传多态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牛蒡子、威灵仙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牛蒡子、威灵仙提取的优化条件。方法:以牛蒡子苷、齐墩果酸含量为指标,确定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并以L9(34)正交试验表安排试验。结果:牛蒡子、威灵仙最优工艺为用10倍量6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结论:优选的提取条件效率高,可增加药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剧痛宁贴剂的最佳乙醇提取工艺。方法:以芍药苷、总生物碱和醇浸膏量为指标,采用直接比较法对乙醇提取体积分数进行优选;以芍药苷和醇浸膏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剧痛宁贴剂中白芍、黄连、延胡索的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将药材中白芍、黄连、延胡索粉碎成粗粉,分别加10,8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2 h。结论:确定的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交泰丸不同提取方式对其组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交秦丸水煎、醇提、超滤、CO2萃取不同方式提取后的组方化学成分即黄连生物碱(盐酸小檗碱)、肉桂酸、桂皮醛的含量变化。结果:在四种提取方式中,肉桂酸、桂皮醛的含量:超临界CO2萃取>醇提>水煎>超滤膜提取;盐酸小檗碱的含量:超临界CO2萃取>水煎>超滤膜>醇提。结论:不同提取方式对交泰丸的化学成分的溶出量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交试验法优化赤芍总苷闪式提取工艺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优化赤芍总苷闪式提取工艺.方法:利用闪式提取器对赤芍总苷进行提取,HPLC测定含量,并以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提取量作为主要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总苷闪式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闪式提取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30倍量的水浸泡6h,并采用70 V电压提取2 min.结论:闪式提取法可应用于赤芍总苷的提取,该工艺简单,迅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化学角度探查黄芪对广、粉防己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广防己及其配伍黄芪水提物中马兜铃酸含量;粉防己及其配伍黄芪水提物中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广防己和广防己配伍黄芪水提物中马兜铃酸转移率分别为86.21%,51.86%;粉防己和粉防己配伍黄芪水提物中粉防己碱转移率分别为56.45%,63.03%.结论:广防己中的马兜铃酸和粉防己中的粉防己碱在水提过程中均有损耗,其配伍黄芪则分别增加和减少马兜铃酸和粉防己碱的溶出率.该结果为黄芪与广、粉防己配伍的减毒、增效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解,提示复方汤药制备对药物不同成分溶出的影响是中药配伍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紫草浸膏固体分散物的制备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紫草浸膏主要有效成分的体外溶出度,进而提高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了紫草浸膏固体分散物,并进行了X-射线衍射实验及稳定性实验。结果:制备的固体分散物紫草浸膏的有效成分体外溶出速度有明显增加且稳定,无老化现象。结论:紫草浸膏固体分散物能有效提高紫草有效成分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19.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凯文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643-1648
目的:分析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并阐明“穴药”法的中药归经研究法.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群(物)的归经及与经络脏腑功能(象)的互应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不足与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这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体现“物”性;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以一定的证候表现出来,体现“象”性,一定功能的经络脏腑对特征中药成分群有反作用,可用于探知和表征经络脏腑,体现“候”性,三者实为“物-象-候”印迹关系.经络脏腑功能状态也可通过针刺特异腧穴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中药定量药理学参数表征,据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研究的“穴药”新方法,也可以探讨中药成分与病证网络靶点的关系,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结论:中药与经络脏腑及其功能三者互为“物-象-候”印迹关系,可通过针刺特异性腧穴改变,“穴药”法既是中药归经研究最简捷的方法,也是探知经络脏象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选逍遥软胶囊中白芍、茯苓、甘草的水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芍药苷含量和出膏率为指标优选合理提取工艺。结果:白芍、茯苓、甘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8倍水量,煎煮2次,每次0.5h。结论:本工艺方法简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