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对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手术标本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狭窄部肠壁肌间神经无神经细胞,可见增多的直径增粗无髓鞘纤维,呈波浪状弯曲。雪旺氏细胞增多,结肠扩张段肌间神经丛可见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无明显增粗,数量无明显增多。结论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明显异常改变,与无神经节细胞病变肠段结肠发育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先天性巨结肠(HD)不同节段肠壁神经和平滑肌的病变范围,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肠动力功能紊乱原因及手术切除结肠范围.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20例先天性巨结肠肠壁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和平滑肌细胞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分布范围.结果 巨结肠不同节段肠壁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数量及突触素(Syn)、神经节细胞黏附分子(NCAM)的阳性表达,在距扩张远端8 cm虽未达到正常,但与对照组差异减小(P>0.05).环肌层和纵肌层出现不同程度增厚,在距扩张远端8 cm仍未正常(P<0.01).肌层出现空泡样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段肠壁神经、平滑肌层均存在病变,在距扩张段的远端8 cm处,两者病变总体缓解.在允许情况下,手术切除结肠的范围应达到或超过此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先天性巨结肠痉挛段和扩张段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因先天性巨结肠于深圳市儿童医院行巨结肠根治术的30例患儿的活体肠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检测扩张段和狭窄段肠组织中GAP-43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比较扩张段和狭窄段肠组织中两者表达的差异。结果RT-PCR结果显示,痉挛组肠组织中GAP-43 m RNA的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0.052 8,低于扩张组的0.119 0(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0例患儿的狭窄段肠组织和扩张段肠组织的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中GAP-43蛋白均呈阳性表达,但痉挛段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染色均较扩张段相应部位浅;与扩张组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比较,痉挛组相应部位的GAP-43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均较低(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肠组织中GAP-43蛋白的表达较扩张段肠组织下调,提示GAP-43蛋白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neurexin、neuroligin蛋白在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20例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制备成肌间神经丛铺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neurexin、neuroligin蛋白进行检测。结果:neurexin、neuroligin蛋白在扩张段表达最多,移行段明显减少,狭窄段无表达(P〈0.05);同一组织neurexin蛋白和neuroligin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urexin、neuroligin蛋白在人体肠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中表达的减少及缺失是导致先天性巨结肠肠蠕动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先天性巨结肠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的现象行回顾性组织学观察。方法: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111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切除肠段标本,其远端病理证实为无神经节细胞症,拟对施出段即切除肠管近端亦作常规H.E染色病理学回顾性观察;且配合嗜银染色法及特异性神经元烯醇酶(NSE)染色法。结果:111例先天性巨结肠中有4例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其中3例合伴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IND),1例为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NT ) 3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Trk)C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 2例HD患者不同节段肠组织中神经节细胞NT 3、TrkC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肠段肌间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呈NT 3、TrkC强阳性表达。HD狭窄段未见NT 3、TrkC阳性染色;移行段神经节细胞NT 3、TrkC阳性率(5 3 .1%、2 8.1% )均较扩张段(93 .8%、43 .8% )显著降低(P <0 .0 5 )。结论 NT 3及其受体TrkC在神经节细胞缺乏肠段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D的发病机制有关,对HD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结肠肌间神经节细胞先天性缺如,病变肠段失去正常蠕动及排便反射的功能,其中长段型约占10%~40%,无神经节细胞段可达到降结肠及横结肠。而部分普通型患儿因就诊时间晚,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肥厚严重,且肌间神经节细胞也继发变性。巨结肠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神经元异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各种类型肠神经元异常6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3例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患者,除1例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保守治疗外,62例患者因人、因病而异施行了各类根治性手术。1例全结肠型2年前剖腹探查未能确诊、再次确诊后放弃手术;因直肠残端瘘和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2例,1例治愈,1例失败;吻合口瘘1例,合并抑郁性精神分裂症,再手术做了结肠造口;1例全结肠、跳跃型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并贲门失弛缓治疗失败。局限性巨结肠同源病治疗效果好。结论全消化道钡餐及多时段钡滞留拍片有助于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的诊断,治疗应因人、因病个体化选用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9.
正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 allied disease,HAD)又被称为赫什朋相关疾病,以便秘、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以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病理特征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不同,其病理特征为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在数量与质量异常。多数患者幼儿即有慢性便秘症状,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可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入院。我院自2013年6月—  相似文献   

10.
姜丽 《腹部外科》1997,10(3):128-129
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是在病变肠段内神经节细胞减少、未成熟、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较少见。该病病史长,就医晚,多因巨结肠危象、肠梗阻、肠穿孔等急腹症就医。该病属于解剖性真性便秘,除了与假性便秘鉴别外,主要应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机能性巨结肠和特发性巨结肠相区别。该病多可手术治疗并可保留排便功能。本组提供5例报告,并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