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体重指数(BMI)无关及有关部位古今未变骨度折成1寸的长度均值,来分别验证已变部位骨度折成1寸的尺寸大小,以期为规范骨度分寸定位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骨度分寸古代文献"数据库,分别总结古今未变及已变的骨度尺寸,并结合人体测量对BMI在不同范围的200名志愿者15项骨度进行实测。结果:(1)古今尺寸大小未变及已变的骨度均有6条;(2)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的测量值与BMI存在相关关系;两乳头之间和两乳晕内侧缘之间的测量值与BMI存在显著相关关系;(3)已变部位骨度尺寸建议按照两乳头之间9.5寸、两乳晕内侧缘之间8寸、天突至岐骨9寸、岐骨至脐心9寸、脐心至横骨6.5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16寸折量定穴。结论:(1)将BMI作为影响因素,符合骨度适于"众人之度"的特点;(2)由"已知"(古今未变骨度)骨度推"未知"(已变部位骨度)骨度,依据"局部"(各部位骨度折成1寸的长度)与整体(BMI)的固定关系,可验证骨度起止点,探求正确尺寸。  相似文献   

2.
针灸骨度人体测量100例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XD 《针刺研究》2011,36(1):66-71
目的:通过人体实际测量,比较《灵枢.骨度》的尺寸与现行针灸骨度之间的差异,探讨针灸骨度相关人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方法: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GB/T 23237-2009)规定的方法,对100名部队战士进行了12项针灸骨度的人体测量。结果:(1)两头维与两完骨间弧长,两者作为头部横寸同为9寸,实际长度并不相等;(2)两云门间距12寸,其与两乳头间距的实测比值符合12∶9.5的比例关系,与《灵枢.骨度》"两乳之间广九寸半"的记载相符,而与现行针灸骨度两乳间8寸不符;(3)天突-脐中与脐中-耻骨联合上缘的实测比值与《灵枢.骨度》中两者的比值17∶6.5相符,而与现行针灸骨度不符;(4)根据腋前纹头-肘横纹的实测距离,折算出这一距离的骨度值为12寸,与现行针灸骨度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不相符;(5)根据髌底-髌尖的实测距离,折算出这一新增骨度值为2寸,与现行国家标准记载相符。结论:(1)现行针灸骨度中,两头维间9寸、两乳间8寸、脐中-耻骨联合上缘5寸、腋前纹头-肘横纹9寸均为后世医家根据相关部位穴距相加的尺寸,增改《灵枢.骨度》相关尺寸而成,从而导致了《灵枢.骨度》尺寸与现行针灸骨度之间的差异,以及部分针灸骨度间的比例关系与人体实际测量结果不符;(2)新增骨度两云门间距12寸、髌底-髌尖2寸,符合人体实际测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陈佳红 《中国针灸》1997,17(3):151-152
股部骨度折量寸的探讨陈佳红(上海铁路中心医院中医针灸科.200072)主题词骨度法,股,取穴/方法《经穴部位》(GB12346—90)规定:股骨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此与《灵枢·骨度》中“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的记载一致。经过股部上的膀胱经、胆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骨度分寸定位法为金标准,比较指寸定位法量取腧穴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形体健全的学生或患者63人,以厘米(cm)为单位测量3种手指同身寸的长度与6种骨度分寸的长度;再用每一种指寸的长度(单位:cm)分别测量每一骨度分寸的长度,所得出的寸数再与该骨度规定的寸数比较,即得出差异寸数.[结果]1)绝大多数人手指同身寸与骨度规定的分寸有差异.2)3种指寸测量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所得寸数均多于规定的5寸(同身寸,下同).3)测量胸剑联合至脐、两乳头间距、肩胛骨内缘至后中线、肘横纹至腕横纹、腘横纹至外踝尖时,所得寸数与规定寸数比较,有多有少,双向波动.[结论]1)指寸法存在取穴误差.2)尽管指寸法存在取穴误差,但绝大多数的差异均数较小,离散度也较小,所以在取靠近骨度两端的腧穴(如靠近肘、腕、膝、踝部位的腧穴:内关、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等)时,仍可使用.3)若用指寸法量取骨度中部腧穴(如上下巨虚、条口、丰隆),须从骨度一端量起,量至中部则误差会积累到明显的程度,所以,此时指寸法要在骨度分寸的矫正下使用.4)取穴应以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简便取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内关、足三里穴的几种指寸法与骨度分寸法定位之间的差异,探讨四肢部腧穴准确而简便的定位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0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18~25岁),男女各半,采用体重秤、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电子数显游标卡尺等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肘横纹至腕横纹的距离、膝中至外踝尖的距离、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四指横寸,比较内关穴、足三里穴骨度分寸定位与手指比量定位的差异.结果:内关穴的骨度分寸法定位与一夫法(横指同身寸法)比较无差异(P>0.05),足三里穴的骨度分寸法定位与一夫法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1),而两穴骨度分寸定位与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定位法比较均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内关、足三里穴的骨度分寸定位与一夫法定位接近,与中指同身寸法及拇指同身寸法定位相差较大.提示四肢部腧穴的指寸法定位以一夫法较为准确,可用其作为临床参考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6.
风市穴定位的人群抽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制定的风市穴取穴方法,测量了500个正常人体风市穴的定位,按照骨度分寸理论,将所得测量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为11.18±0.17寸,明显大于理论值7寸.故风市穴的定位为垂手直立时,中指尖所指处,或腘横纹上11寸最准确.  相似文献   

7.
现行五版教材《针灸学》[1 ] 在第 19页专门列表说明全身各部常用骨度分寸。前臂的骨度分寸仅仅简单表述为肘横纹至腕横纹为 12寸。但是从肘横纹上哪一点到腕横纹上哪一点相距 12寸且可以作为定位的标准呢 ?即它的起止点在哪里 ?又如要定位前臂外侧 (即手背一侧 )穴位 ,该如何应用此骨度分寸呢 ?为使骨度分寸定位法更加严密、完备 ,结合临床实际 ,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补充说明 :前臂内侧 ,上端为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肌腱尺侧 (即曲泽穴的定位 ) ,下端为腕横纹中 ,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即大陵穴的定位 )。前臂外侧 ,上端为尺骨鹰嘴 ,…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风市穴直立位人工测量与仰卧位人工测量定位的不同,以明确定位。方法:对197名志愿者进行风市穴直立位人工测量、并对其中92名志愿者进行仰卧位人工测量,比较两种测量方法间的不同。结果:直立位人工测量结果显示,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距离为(39.27±3.83)cm[男性为(39.96±4.21)cm,女性为(38.82±3.49)cm,P0.05];中指尖至腘横纹距离为(19.08±2.97)cm[男性为(18.96±3.50)cm,女性为(19.16±2.58)cm];折算后得出风市穴位于腘横纹上(9.28±1.44)寸[男性(9.07±1.64)寸,女性(9.42±1.29)寸]。仰卧位人工测量结果显示,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距离为(41.89±3.88)cm[男性为(42.36±3.88)cm,女性为(41.67±3.89)cm],中指尖至腘横纹距离为(23.01±3.37)cm[男性为(22.50±3.73)cm,女性为(23.25±3.20)cm];折算后得出风市穴位于腘横纹上(10.51±1.69)寸[男性为(10.16±1.75)寸,女性为(10.67±1.63)寸]。结论:风市穴位于股部,腘横纹上9寸(髌底上7寸),髂胫束后缘。直立位简便取穴法: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仰卧位简便取穴法:仰卧平躺,掌心贴于大腿外侧中央,中指尖所指凹陷中约直下1寸处。女性风市穴定位略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腹泻患者胃经线上红外热像图的影响。方法通过红外热像仪对准左侧下肢段,以快速进针法将毫针垂直刺入左侧足三里穴,施行提插捻转手法促使得气,在足三里穴下方5 mm胃经循行路线上垂直刺入另一支毫针,两针形成电刺激的有效回路。使用疏密波,刺激频率2 Hz,刺激时间20 min,强度为2 v。采集电针前10 min,电针20 min,电针后10 min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穴位的红外热像图数据。结果①电针前,穴区温度为:梁丘穴阴市穴伏兔穴上巨虚穴,梁丘低于上巨虚,阴市低于上巨虚,伏兔低于上巨虚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电针前比较,电针足三里时上巨虚穴、梁丘、阴市、伏兔穴红外温度下降(P0.05)。③与电针前比较,电针后上巨虚穴、梁丘、阴市、伏兔穴仍下降,在上巨虚、梁丘、伏兔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市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前上巨虚穴温度可作为功能性肠病腹泻患者的特异性表现;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等信息状况均能在经脉上有所体现,针刺对脏腑的效应作用过程中,存在经络系统的协同参与,且遵循腧穴-经脉-脏腑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相关腧穴定位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定位是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针灸的临床取穴和疗效。现在有关腧穴定位和取法的理论大都源自《针灸甲乙经》 ,《甲乙经》所使用的骨度又来源于《内经·骨度》篇 ,然这些腧穴的理论典籍用词精炼 ,如不细加参详 ,对于某些腧穴的定位 ,有时很难确切把握。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工作当中发现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所使用的有关腧穴理论的教材《针灸学》和《腧穴学》 ,在膝关节附近的几个腧穴诸如膝阳关、梁丘、阴市、伏兔等的定位上 ,一直遗留着一些问题 ,经考证 ,现提出以下观点 ,供同仁参考指正。1 膝中与膝阳关穴《内经·骨…  相似文献   

11.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同身寸,下同)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1]几类定位方法中骨度分寸定位法相对更精确,在临床与教学中广为推崇。骨度分寸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2]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3]所以中医针灸学中的“寸”在每个人身上都彼此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确取穴是针刺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腧穴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将腧穴定位方法大致分为 4种 :1 骨度分寸法  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大小、长短 ,并依尺寸比例折算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该方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 ,如 :①“发所覆者 ,颅至项一尺二寸” ,“髀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等至今仍被临床应用 ;②“缺盆以下至髁九寸……髁骨亏以下至天枢八寸”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则已被新的方法取代 ,前者多根据肋骨计算 ,后者一般用脊…  相似文献   

13.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对与《灵枢·骨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灵枢·骨度》篇的研究现状。从《灵枢·骨度》的尺制研究、人体实测、古今对照、数术原理、准确取穴等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关于篇中所采用度量衡的年代,各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若将其理解为比例尺,更贴近原著本意;骨度值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诸多变化,经过人体实际测量和文献研究,认为"两乳之间8寸"等骨度值与实际不符;运用秦汉易数解释《灵枢·骨度》,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天地之理,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解释骨度分寸。提示《灵枢·骨度》中所记载骨度值是准确、合理的,且"因人而异""以不变应万变"等思想的渗透,值得我们思考;将骨度分寸定位法与揣穴法同时应用于临床取穴,提高取穴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Zheng SX  Xu JS  Pan XH  Hu XL 《针刺研究》2012,37(1):53-58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插至1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下合穴,临床应用广泛。关于其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描述为“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李志道教授临床使用毫针针刺委中以刺中胫神经为度,经进一步实际测量发现,其定位当为“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内缘与半腱肌腱外缘连线的中点外约0.5cm处”,同时发现委中穴针刺深度宜浅,约0.6~1.0寸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体头部各骨度分寸间存在的差异,探讨头部各穴位位置间的比例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18~25岁),男女各半,采用体重秤、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电子数显游标卡尺、瞳距尺和软卷尺等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神庭-头临泣的距离、神庭-头维的距离、两侧头维之间的距离、两完骨问的距离、印堂-前发际的距离、前发际-脑户的距离、脑户-风府的距离、风府-后发际正中的距离,比较各骨度分寸定位及穴位位置间的比例关系。结果:两侧头维之间的距离与两完骨间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庭-头临泣的距离、神庭-头维的距离、两侧头维之间的距离尺寸间的比例关系与骨度折量定位基本相符。印堂-前发际的距离、前发际-脑户的距离、脑户-风府的距离、风府-后发际正中的距离尺寸间的比例关系与骨度折量定位有一定差距。结论:两侧头维之间与两完骨间的折量寸不能等同,头临泣可在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取之。脑户、风府等穴的体表标志定位与骨度折量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膏肓、关元、三阴交穴的一夫法与骨度分寸法在定位之间的差异,探讨一夫法定位取穴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方法:分别记录78名受测者内踝尖至膑尖的长度、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长度和横指同身寸的长度数据,把这些数据折成针灸学特定意义上的"1寸",然后乘以3,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背部的膏肓穴t=1.397,P=0.167,在a=0.05的检验水准下,结果两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腹部的关元穴t=11.925,P0.00010.05,在a=0.05的检验水准下,两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10.05);下肢的三阴交穴,在a=0.05的检验水准下,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结论:膏肓穴的骨度分寸法定位与一夫法定位接近,而关元穴与三阴交穴的骨度分寸法定位与一夫法定位则相差较大,用一夫法定位取穴存在误差,不能完全代替骨度分寸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合谷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褚建平 《中国针灸》1998,18(11):675-676
膝骨性关节炎是引起下肢功能受限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临床中应用在股四头肌的穴位处以合谷刺方法治疗15例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在此与同道探讨。1 一般资料15例病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50~70岁,平均61.3岁;病程15天~1年,平均5.8月。临床表现为:步行时膝关节疼痛,晨僵,上下楼梯困难,膝关节不稳及运动时有骨摩擦音,甚至肿胀,交锁,膝挛缩。影像学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等。2 治疗方法2.1 取穴  1局部取穴: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膝阳关、鹤顶;2相关肌群取穴:梁丘、阴市、血海、伏兔、髀关、阳性反应肌点。可根据不同症情,选取…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灸盒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31例中腰肌劳损12例,腰扭伤6例,棘上韧带损伤5例,臀上皮神经损伤3例,股四头肌扭挫伤5例。治疗时首先寻找患者疼痛及压癌明显的部位及穴位为施灸部位。取穴:腰部的命门、阳关、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膀脱俞、上次、次、志室、秩边。腿部的环跳、承扶、殷门、牌关、伏兔、阴市、梁丘等,依病情选择1~2个穴位。灸盒(长20cm,宽10cm,高10cm)内中上部安置铜网一块,为放置艾绒之用,无底,有一盒盖,置于施灸部位,将半支艾条揉碎放置在铜网上点燃,用盒盖调节盒内温度,使患者感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种同身寸和骨度分寸法在定位取穴时的综合运用。方法利用体质指数,把华南籍大学生分类,分别记录462名受测者3种同身寸和5种代表性骨度分寸的长度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折成针灸学特定意义上的“1寸”,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中的均数间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同身寸和骨度分寸与体质指数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重度消瘦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用于上肢和背腰部诸穴,中指同身寸和一夫法同时也都适宜用于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而头部穴最适宜采用一夫法。对于中度消瘦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用于上肢和背腰部诸穴,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中指同身寸。对于轻度消瘦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用于背腰部诸穴,拇指同身寸和一夫法同时也都适宜用于上肢诸穴,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中指同身寸。对于正常者,拇指同身寸适宜于上肢诸穴,背腰部诸穴适宜于一夫法,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一夫法。对于超重者,中指同身寸和拇指同身寸都适宜于上肢诸穴,一夫法适宜于背腰部诸穴,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一夫法。对于肥胖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于上肢和腰背诸穴,中指同身寸和一夫法都适宜于下肢诸穴,中指同身寸也适宜于胸腹胁部诸穴,而头部诸穴最适宜中指同身寸。结论在临床取穴时,医者需因人而异,综合使用3种同身寸和骨度分寸的方法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