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嚼肌与颏舌骨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牵张成骨过程中相关咀嚼肌适应性改建的生物学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咀嚼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相对含量的测定,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肌肉的增殖与改建能力,探讨牵张成骨术的术后稳定性。方法 12只西安本地杂种犬分为6组:对照组、牵张5天组、牵张10天组、固定2周组、固定4周组和固定8周组。麻醉后分别取嚼肌与颏舌骨肌的中央部分对MHCⅠ、MHCⅡ及GAPDH(内参照)的mRNA进行RT-PCR。结果 试验各组嚼肌中各项检测 示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牵张5天后颏舌骨肌中MHCⅠ的mRNA转录增加,MHCⅡ的mRNA转录受到抑制,而MHCⅠ+MHCⅡ的mRNA含量出现上升,刚刚牵张完成时变化最为明显,牵张完成固定4-8周时基本恢复。结论 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相关的咀嚼肌会发生增生与肥大,并发生适应性的改建,而且这种改建有利于牵张成骨术的术后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咀嚼肌肌球蛋白重链亚型mRAN含量变化的测定,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肌肉改建的过程及能力。方法:12只西安本地杂种犬分为6组:对照组、牵张5d组、牵张10d组、固定2周组、固定4周组和固定8周组。麻醉后分别取嚼肌与颏舌骨肌的中央部分对MHCⅠ、MHCⅡ及GAPDH(内参照)的mRNA进行RT-PCR。结果:试验各组嚼肌中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牵张5d后颏舌骨肌中MHCⅠ的mRNA相对含量开始上升,MHCⅡ的mRNA相对含量开始下降,MHCⅠ/MHCⅡ之比增加,刚刚牵张完成时变化最为明显,牵张完成固定4—8周时基本恢复。结论:在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相关的咀嚼机会发生组份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建有利于牵张成骨术的术后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过程中连接蛋白43(Cx43)调节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之间的偶联动态平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牵张成骨不同时期骨组织中Cx43的表达以及分布情况。计算骨组织细胞中Cx43的阳性表达率.应用SigmaStat2.03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x43表达主要位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细胞膜上。牵张1周后,牵张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Cx4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7±3.0)%和(56.8±4.0)%,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骨细胞Cx43阳性表达率为(29.0±2.8)%,显著低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P〈0.05)。牵张2周后,牵张区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Cx4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5.3)%、(49.0±4.1)%和(36.2±5.1)%,成骨细胞Cx4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破骨细胞和骨细胞(P〈0.05),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上,胞质中亦有少许表达。完成牵张4周及6周后,新骨形成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细胞膜上均有Cx43表达,其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张成骨过程中,Cx43对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之间的偶联动态平衡有比较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兔下颌骨牵张过程中内源性硫化氢(H2S)信号系统的表达.方法 34只雄性新西兰兔下颌骨牵张术后5天,被随机分为A组:牵张速率为1mm (2次/d,共5d);B组:牵张速率为0.5mm(2次/d,共10d).选取5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监测血浆H2S含量.牵张结束后4周及8周,利用CT及双能骨密度测量仪检测牵张间隙成骨效果,收集牵张间隙组织检测局部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水平.结果 H2S信号系统在整个牵张过程中有表达,而快速牵张速率条件下,全身及局部H2S信号明显减弱,同时牵张间隙成骨不良明显.牵张结束后4周及8周B组牵张间隙组织CSE相对含量和表达强度均强于A组.结论 内源性H2S信号系统在牵张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补充外源性的H2S可能促进牵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在犬下颌骨牵张成骨及骨创伤修复过程的表达和意义。方法28只犬随机分成牵张组和直接延长组各12只及正常对照组4只,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牵张第6天、牵张后固定2周和8周NOS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牵张第6天牵张组可见牵开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和间质内较多红细胞漏出。牵张及固定早期,牵张组和直接延长组诱导型NOS(iNOS)与内皮型NOS(eNOS)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直接延长组的iNOS和eNOS阳性表达低于牵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后固定8周iNOS和eNOS阳性表达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S在牵张早期表达升高,结合在牵张早期组织内红细胞漏出,提示牵张成骨过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微创伤,这种微创伤可能是牵张成骨的重要启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犬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恒牙胚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犬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不同时期内恒牙胚的组织学改变。方法:对6只替牙期犬双侧下颌体部行骨皮质切开术,安置口内下颌牵张器,经5d延迟期后,以1mm/d的速率向前牵引延长7d(共7mm),于牵张结束后0、1、2、4、6、8周各处死1只动物。对照组安置牵张器,但不加力牵引。对标本进行大体、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犬牙根部牙本质有吸收现象,髓腔形成血栓、充血,但牙齿仍可以正常萌出。结论:牵张使牙本质、牙髓和牙周膜等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病理学改变,但牙齿仍可以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TGF-β1动态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牵张成骨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探讨TGF-β1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行两侧下颌骨切开术,经7天间歇期后以0.5mm/12h的速度牵张,7d后固定。分别于间歇期1d、7d,牵张期1d、4d、7d,固定期1、3、5周随机处死2只动物取下颌骨标本,运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不同时间段的下颌骨标本进行TGF-β1的检测。结果:TGF-β1在潜伏期和固定期表达较弱,牵张期表达明显增强,在牵张第7天表达达高峰,且集中表达于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结论:TGF-β1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望利用外源性TGF-β1提高牵张成骨形成骨的质和量,从而为牵张成骨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牵张成骨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在临床应用的成功,使其在颅颌面骨尤其是下颌骨畸形中具有极大应用潜能。本综述了下颌骨牵张成骨对于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牵张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同时阐述了影响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作用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牵张器的最佳拆除时机。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在牵张后固定期第6周处死,第2组动物在固定期第8周处死,第3组动物在固定期第10周处死,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的未手术侧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压缩实验和三点弯曲实验,观察新骨生物力学强度随固定期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新生骨抗压缩和抗弯曲实验各项力学指标值逐渐增大;固定期6周组和固定期8周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周组与对照组之间各个指标对应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牵张后固定期10周时新生骨的机械强度已接近于正常下颌骨骨组织,固定期10周可能是较为适宜的牵张器拆除时机。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氮合酶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观察成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牵张后1d组、1周组、2周组和4周组,每组4只,随机选取一侧下颌骨行牵张成骨术。术后延迟4d开始牵张,每天牵张2次,共4d。处死各组兔子,游离下颌骨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观察,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阳性面积,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诱导型NOS(iNOS)、内皮型NOS(eNOS)和神经型NOS(nNOS)的阳性表达。结果:X线及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间隙内新骨逐渐形成。免疫组化观察,正常骨组织NOS仅有少量的阳性表达;iNOS在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中有阳性染色,牵张后1d、1周、2周组的阳性面积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eNOS在间充质细胞、增生血管内皮细胞中有阳性染色,牵张后1d、1周、2周组的阳性面积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nNOS在各实验组均无明显的阳性表达。结论:iNOS和eNOS在牵张成骨过程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提示可能对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OPNmRNA与BSPmRNA在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与骨涎蛋白(Bonesialoprotein BSP)在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张,速度为0.25mm/12h,共牵引16天,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天取材,观察颌骨的延长情况;标本常规进行OPN与BSP mRNA的原位杂交反应,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羊下颌骨成功地获得了延长;8天时OPNmRNA少量出现在成纤维样细胞及幼稚的成骨细胞内。之后以成骨细胞内表达为主;阳性细胞数在16天组明显增多,32天组最高,之后减少。BSPmRNA仅见于成骨细胞内,阳性细胞数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论 OPN与BSPmRNA主要在成骨细胞内表达,与成骨细胞的成熟程度一致,表明它们与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的成熟和矿化相关。  相似文献   

13.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了解自行设计开发的三维骨牵张器的成骨效果。方法:成年山羊6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开始用自行设计的牵张器,以0.6mm/次、2次/d的速度牵张,牵张期为17~18d,牵张高度20mm左右。牵张完毕后1、2及3个月各处死2只动物,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形态学和骨密度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山羊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牵引后1个月,牵张区充满平行排列的骨小梁;牵张后2个月,牵张区可见排列成网状粗大的骨小梁及成熟的哈佛氏系统。结论:我们自行设计的三维牵张器,制作简便,易于控制,可以稳定成骨,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进程中骨段间张力强度的变化特征。方法:8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并牵张后,对牵张期的每个工作日内的牵张前骨段间张力值、牵张时张力值和牵张后张力值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对固定期内的骨段间张力也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牵张期内骨段间张力值逐日显著增高,牵张期结束时达到峰值;固定期内张力值逐周显著下降,至骨皮质切开术9周后与施加牵张力前正常状态时骨段间张力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进程中骨段间延长区组织所承受的张力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这可能与骨周组织的适应性增长和新骨强度的逐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生成进行动态定量组织学观察,探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采用牵张成骨术延长10只山羊双侧下颌骨10mm,于术后第10、15、25、35和45天各处死2只动物;另选取2只山羊.不实施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骨组织形态法评价新生骨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用四环素荧光标记法间接测定新骨的中成速率.外用方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10天组到45天组的平均骨小梁体积分数、平均骨小梁厚度、平均骨小梁数目和新生骨小梁体积密度比均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而平均骨小梁分隔距离和新生骨小梁表而积密度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减(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成骨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破骨细胞活性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新骨生成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3个数量级的差异(P〈0.05)。结论:在下颌骨牵张过程中,新生骨小梁由少到多,从幼稚到成熟:新骨生成过程持续活跃:骨吸收改建过程逐渐增强:牵张期新骨生成速率快于固定期。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通过观察日本大耳白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组织学变化 ,探讨牵引骨形成基本过程。材料和方法 :①牵引系统 :由 2个口外固定牵引固定器和 4根 1 5mm医用克氏针组成。②手术方法 :实验动物选用 30只雄性、重 3 0~ 3 5kg、骨骼发育成熟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从颏下沿轴线作切口 ,显露双侧下颌骨安放克氏正畸牵引器。在第一前磨牙前行骨皮质切开术 ,软组织原位缝合。③牵引过程 :5d延迟期后 ,以 0 2 5mm/次 ,4次 /d的速率牵引。牵引开始后第 8天 (牵引中期 )处死 5只兔子 ,其余继续牵引至第 15天。牵引结束至牵引完成后第 8周、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内组织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 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引,0.25mm/12h,共牵引16d,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d取材、标本固定之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间充质细胞在牵引早期大量增生,并不断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和成骨细胞,后两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出具有活跃的合成和分泌功能,清晰可见新形成的胶原纤维、哈氏管、以及骨基质矿化的过程。结论 牵引区内组织和细胞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处于活跃的改建过程中,这正是新组织再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放射照射后牵张下颌骨成骨犬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成年中国犬12只,实验组10只以60 Co 颊舌向照射下颌骨后部标定区域,照射方法为22.8 Gy、5.7 Gy/次,共4次(生物等效剂量为50 Gy/25次)。对照组2只不照射。照射完成后3个月,在动物下颌第五和第六臼齿间行骨皮质切开术,植入骨牵张器,经过1周的延迟期,2次/d,每次0.5 mm 的速率连续牵张下颌骨10 d,然后固定8周。处死动物,以放射学,组织学和 SPECT 方法对牵张区新骨进行检查,对下牙槽神经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除实验组1只动物因麻醉意外死亡,其他动物都完成了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SPECT 显示实验组成骨活跃。观察到下牙槽神经修复性组织学变化。结论:放射照射后牵张犬下颌骨可形成新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膜牵张成骨术的新方法。方法 将自制骨膜牵张器固定于3只兔的双侧下颌骨表面,左侧行骨膜牵张,右侧不牵张,作为对照。牵张过程结束后处死所有动物,标本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3只动物术后情况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在大体标本和X线片上表现出新骨形成。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区有成骨样细胞浸润和骨组织形成。结论 骨膜牵张成骨技术能够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检测牵张成骨(DO)延长下颌骨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数量,初步探讨DO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时空模式。方法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将12只成年雄性山羊双侧下颌骨以1 mm/d的速率延长10 mm,在牵张开始当天,牵张第5天,牵张结束当天,固定第102、0和30天分别处死2只动物,另选取2只山羊不实施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获取牵张区骨组织标本并作相应的组织学处理后作JC70免疫组化染色,并用Chalkley血管计数法对血管生成数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①在间隙期末已有大量血管生成,牵张至第5天时达到峰值,随后呈梯度递减的趋势。②牵张结束时,血管密度由骨小梁形成区带(MCF)向纤维区带(FIZ)递减;随着固定时间延长,各区带血管密度均呈梯度减弱;固定后期,MCF阳性染色基本消失,血管密度由FIZ向MCF递减。结论在牵张成骨延长下颌骨过程中,血管生成与新骨形成密切相关,两者具有空间联系性;牵张早期微血管的大量生成是向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再生提供充足血供的组织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