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维生素K缺乏与婴儿出血症的关系,方法:静注维生素K110 mg/次/d静脉推注,连用3 d,每隔24小时作一次临床表现和PT、TT、KPTT评估。结果:治疗后平均3 d出血停止,PT、TT、KPTT恢复正常。结论:婴儿出血症与维生素K缺乏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婴儿对维生素K摄入量少,体内生成少;易发生颅内出血而死亡;用维生素K1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吸氧、补充维生素K1、止血、输全血或红细胞混悬液;辅以止惊、降颅压、抗感染、补液及支持治疗。急性期后给予脑活素治疗,每次(3—5)mL,疗程(10—14)天。结果:本组治愈7例,占53.8%;好转3例,占23.1%;死亡3例,病死率23.1%。结论: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严重危害我国小儿健康的营养性疾病,是当前我国婴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对于有发生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高危因素的婴儿、孕妇和产妇可预防性的补充维生素K1。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引起婴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出血程度与临床表现,以研究防治方法。方法对75例婴儿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及行相应实验室检查,并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维生素K缺乏症25例,占33.33%;应激性溃疡23例,占30.67%;反流性食管炎7例,占9.33%;感染性腹泻5例,占6.67%;坏死性小肠炎5例,占6.67%;肠套叠3例,占4%;多脏器功能损害3例,占4%;白血病2例,占2.67%;十二指肠憩室1例,占1.33%。伴面色苍白62例,占82.67%;全身软弱,哭声无力60例,占80%;四肢冷55例,占73.33%;少尿49例,占65.33%;神志不清28例,占37.33%;血压下降53例,占70.66%。治愈69例(84%),未愈3例(4%),死亡3例(4%)。结论:婴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维生素K缺乏和应激陛溃疡为主,极易出现失血性贫血和失血性休克;防治上以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注意喂养和及早使用维生素K为主。  相似文献   

4.
蒋世玖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9):129-129,135
目的使医务人员了解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婴儿颅内出血的发病原因,掌握发病的高危因素、预防方法,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降低后遗症和病死率。方法对1999—2005年底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2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d(除外4例脑疝于人院2d内死亡)出血全部控制,治愈率为84.6%,病死率15.4%,两年后随访后遗症率32.3%。结论基层医院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时补充维生素K有肯定效果。维生素K能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因此对可能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孕妇或小婴儿预防性用维生素K,可避免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林兴盛  石松菁 《中外医疗》2011,30(2):137-138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出血倾向的原因、临床特点。方法对17例不明原因出血倾向的ICU危重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比较其维生素K治疗前、后血凝指标的变化。结果经维生素K治疗后,这些危重患者的出血倾向均消失,延长的PT、INR明显改善。结论危重患者维生素K缺乏的易患因素多,易导致维生素K相关性出血,应定期检测PT、INR,及时发现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对婴儿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01-2006年4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48例中有26例表现为抽搐,前囟饱满;18例有全身散在出血点;20例有惊厥、易激惹;6例有呕血、便血;16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结论:①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率达83.3%,预后不良。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③母乳喂养的母亲口服维生素K1,新生儿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1。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根据发病年龄段不同分为3型:①早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生后24h以内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②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新生儿出血1—7d内发生的出血。③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出生后8d,即超过了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龄段发生的出血。早发型罕见,经典型预后好。迟发型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5%-100%。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病情重,病死率高达3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探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临床特点、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结论: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对未实行预防治疗的2—3个月婴儿特别是纯母乳喂养儿应警惕该病的发生;对该病的治疗可采用维生素K为主要用药的综合治疗;孕妇产前及胎儿生后对孕产妇及胎儿常规补充维生素K对降低该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生后2周至1岁(主要为生后20天到3个月)的婴儿因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本病起病急,病情重,又常伴有颅内出血,病死率高达25%[1].若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我院1989年到1995年收治该病34例,其中误诊9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6例,女3例,发病年龄22天到1岁,3个月以下者7例。2临床表现:颅内出血5例,消化道出血4例,皮肤粘膜出血5例,黄疽五例.大量具翩1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50~slg/L,血小板正常。3.误诊情况:误诊为败血症、颅内感染3例;先天性脑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深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的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疗效和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临床特点以血尿、皮肤黏膜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多部位出血,经维生素K1治疗后24 h、3 d、7 d检测aPTT、P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3 d、7 d检测因子Ⅱ、Ⅶ、IX、X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剂量要足够、疗程较长。对于不明原因多部位的出血,并有PT、aPTT明显延长者,应考虑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可能。  相似文献   

11.
张小玲 《热带医学杂志》2004,4(4):465-466,475
目的 为探讨引起婴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出血程度与临床表现,以研究防治方法。方法 对75例婴儿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及行相应实验室检查,并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 维生素K缺乏症25例,占33.33%;应激性溃疡23例,占30.67%;反流性食管炎7例,占9.33%;感染性腹泻5例,占6.67%;坏死性小肠炎5例,占6.67%;肠套叠3例,占4%;多脏器功能损害3例,占4%;白血病2例,占2.67%;十二指肠憩室1例,占1.33%。伴面色苍白62例,占82.67%;全身软弱,哭声无力60例,占80%;四肢冷55例,占73.33%;少尿49例,占65.33%;神志不清28例,占37.33%;血压下降53例,占70.66%。治愈69例(84%),未愈3例(4%),死亡3例(4%)。结论 婴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维生素K缺乏和应激性溃疡为主,极易出现失血性贫血和失血性休克;应采取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注意喂养和及早使用维生素K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临床特点,提高预防意识,减少婴儿致残率及死亡率。方法对近4年来,我院收治24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病年龄28—103天,农村多于城市,男女比例1.67:1,均为纯母乳喂养,未用维生素K制剂。颅内出血多数为多部位混和出血(59.1%),2,4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重度贫血14例(58.3%),伴针眼出血不止13例,凝血项检查PT及APTT均延长18例,血小板,出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正常。维生素K治疗效果佳。结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几乎均有颅内出血,此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关键在预防。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K缺乏是引起婴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为了探讨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现将我们所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9例,女3例,发病年龄35天至5个月,平均2个月。第三胎11例,第2胎1例。母乳喂养8例,混合喂养4例。1.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5例;血红蛋白:90~100g/L1例,80~90g/L3例,60~80g/L3例,60g/L以下5例;血小板均正常;出血时间延长1例,凝血时间延长10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0例。腰椎穿刺7例,均有血性脑脊液,其中4例顿压增高。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出血。1.3治疗与转归:静点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有效措施。方法 婴儿出生后即口服维生素K1,每10天1次,每次2.5mg,共10次,并采脐带血、1个月和2个月静脉血,统一检测。结果 群体干预研究服药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小样本的实验室观察结果显示了口服组1个月和2个月静脉血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IVKA-Ⅱ)已经完全转阴。结论 婴儿口服维生素K1能有效地预防典型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相似文献   

15.
龙烨 《华夏医学》2000,13(5):644-645
维生素 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肝内合成凝血因子 、 、 和 [1 ] 。如果体内缺乏维生素 K,就会导致这 4种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引起出血。婴儿维生素 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 ,绝大多数发生于新生儿晚期 (出生 2周后 )到婴儿期 ,以 1~ 3个月的母乳喂养儿多见。我院儿科 1997~ 1998年 12月 ,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致婴儿颅内出血 2 5例 ,现将临床观察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 ,男婴 14例 ,女婴 11例 ,年龄 2 0~ 90 d,均为足月母乳喂养儿 ,家族中均无出血病史 ,均未接受过 Vit K1 预防。其中皮下出血者 19例 ,皮肤、巩膜黄染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的B超形态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43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儿进行了床边头颅B超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头颅B超表现:脑实质出血16例,脑室内出血8例,硬脑膜下腔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两处或两处以上6例。43例经CT检查或手术证实,其中有2例脑室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结论:B超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婴儿颅内出血的认识。方法:选择出生1个月一6个月婴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28例,给予维生素K、输新鲜血、地塞米松、速尿、甘露醇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愈12例,死亡8例,放弃治疗2例,留有后遗症6例。结论: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目前仍是婴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应提高认识,及早合理救治,并积极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探讨维生素K缺乏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出生-4个月婴儿临床出血病例进行研究和观察.结果 用维生素K治疗早的病例预后好,就诊晚的病例发生颅内出血,遗留后遗症,甚至死亡.结论 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目前仍是我国婴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婴儿生命健康,应积极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1994~2000年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中有21例表现为呕吐、烦躁、惊厥或意识障碍;16例表现为前卤饱满、呻吟;15例表现为两眼凝视;12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结论(1)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发生率高达46.8%~81.0%。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母乳喂养的母亲口服维生素K1。新生儿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1。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市部分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2001年4年间收治的115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病例的一般情况,发病诱因,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等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的病死率为26.09%(30/115),合并颅内出血和脑疝是造成死亡和后遗症的主要原因,结论: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婴儿性维生素K缺乏症,及早诊断和治疗,同时除在婴儿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外,应在婴儿及乳母中大力推广口服维生素K1,以补充母乳中维生素K的不足,减少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病,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