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开展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的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时候采取的是传统的经气管插管给药的模式,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时候采取的是微创技术。比较两组治疗天数、治疗前后患儿血气指标、总有效率、早产儿用药后12 h内胸片Ⅱ级以上率、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并比较两组72 h内有创机械通气的例数以及二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血气指标优势更为显著(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用药后12 h内胸片Ⅱ级以上率、死亡率、二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72 h内有创机械通气的例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上,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材料技术对早产儿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呼吸机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及48 h观察组各参数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临床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通气、吸氧时间,促进患儿恢复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29例NRDS为观察组,不使用PS治疗的29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96.5%、72.4%,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χ2=6.525,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1.62±19.47)、(78.32±19.98)h,观察组通气时间缩短(t=9.13,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气参数FiO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有较好的疗效,能降低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研究新生儿科32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为观察组,32例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1两组最终出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情况。2两组需用鼻塞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及呼吸机治疗参数、肺氧合功能的比较。结果 1观察组减少了出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例。2观察组在使用鼻塞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及呼吸机治疗参数PIP、MAP和FiO_2、上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aO_2/FiO_2氧合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预防性使用PS能减少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改善早产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缩短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法:收取我院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3年2月到2014年5月期间,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住院时间(15.23±2.11)天、氧疗时间(240.21±50.11)h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实施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氧疗时间,还能减少肺出血、气漏、肺气肿、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04-2009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出生孕小于或等于32周,体重1 700~1 800 g早产儿于出生2~4 h内气管内滴入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20 mg),用药后用复苏囊辅助呼吸5 min.结果 20例早产儿均未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而且无颅内出血、肺出血、肺炎等病发症.随访0.5 a智力、听力、视力均无异常.结论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减轻病情,避免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和后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诱发早产的相关因素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和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52例(应用组)胎龄28~36周,体重950~2 850 g的早产儿,在生后6 h内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其呼吸症状的改善情况,疗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应用组的死亡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21.15%)(P<0.01);应用组呼吸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疗程缩短(P<0.05)。结论:早产与孕期感染,寒冷季节,宫内情况异常关系较大。同时,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明显降低其死亡率,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法?本次实验以该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治疗组,以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1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未行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率、呼吸、平均氧和指数以及需要转为机械通气的比例.结果?治疗组临床改善情况,心率、呼吸、平均氧和指数明显改善,需要转为机械通气的情况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可降低使用机械通气的几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代银凤  李秀杰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653-1654
目的:了解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上的疗效,为预防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将26例胎龄28~35周、体重900~2 850 g的早产儿,在生后1 h内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其用氧时间、呼吸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等。结果:预防组小儿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呼吸症状改善情况及发病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小儿(P<0.05或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明显降低了其发病率,改善了早产儿预后,提高了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对20例有RDS临床表现的早产儿气管内给予PS并加用NCPAP辅助治疗;选择同期单纯采用NCPAP治疗的15例早产儿RDS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胸片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同时进行其他综合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体征、胸片及呼吸机参数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NC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但应尽早使用,同时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氨溴索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明显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顾建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78-158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各19例,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气管内给药,A组200 mg/kg,B组100 mg/kg。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生后6 h、12 h、24 h吸入氧浓度,用氧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生后12 h X线胸片表现,A组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有呼吸困难且需要呼吸支持的NRDS患儿1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0例。观察组患儿生后尽快予以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患儿生后予以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不拔除气管导管直接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PaO_2、PaCO_2、PaO_2/FiO_2和FiO_2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用氧时间、治愈情况、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治疗后PaO_2增加而PaCO_2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_2高于对照组而PaCO_2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PaO_2/FiO_2增加而FiO_2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而FiO_2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和用氧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机械通气,INSURE术治疗NRDS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15-15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80.70%(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 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呼吸机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功能,促进患儿尽快脱机,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鼻塞式CPAP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并与常规的机械通气做比较。方法:17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Exosurf)67.5 mg/kg/dose,然后拔管予鼻塞CPAP呼吸支持治疗,与25例常规的机械通气病例比较两者的病情及血气变化、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氧疗和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结果:治疗后6、12及24小时,两组患儿的血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PAP组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CPAP组的氧疗时间也少于机械通气组,但两者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鼻塞式CPAP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地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具有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低,氧疗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鼻塞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鼻塞式CPAP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并与常规的机械通气做比较.方法17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Exosurf)67.5 mg/kg/dose,然后拔管予鼻塞CPAP呼吸支持治疗,与25例常规的机械通气病例比较两者的病情及血气变化、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氧疗和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结果治疗后6、12及24小时,两组患儿的血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PAP组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CPAP组的氧疗时间也少于机械通气组,但两者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鼻塞式CPAP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地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具有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低,氧疗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出生后早期以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为载体气管内滴入布地奈德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改善早产儿短期呼吸系统合并症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 h内收治的胎龄26~32周、生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诊断为RDS的早产儿为研...  相似文献   

18.
许虢荡  吴月治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093-3094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方法:对22例生后6h内患HMDⅡ~Ⅲ级的早产儿,在CPAP治疗的基础上,气管内注入PS治疗,与同期22例只用CPAP治疗的患儿比较,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转用机械通气的情况。结果:CPAP加用PS治疗组患儿的肺功能、胸片、合并症及转用机械通气病例、住院时间,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PS加CPAP治疗早产儿HMD比单用CPAP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常规呼吸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早产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机械通气组,每组40例,机械通气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及BPD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吸入氧浓度(Fi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呈下降趋势(P<0. 05),动脉血氧分压(PaO_2)均呈上升趋势(P<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机械通气组(P<0. 05);观察组呼吸末正压(PEE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机械通气组PEEP呈上升趋势,且治疗后24 h明显高于观察组(P<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机械通气组(92. 50%vs. 77. 50%,P<0. 05);观察组患儿BPD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7. 50%vs. 22. 50%,P<0. 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机械通气组(25. 0%vs. 47. 50%,P<0. 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RDS患儿的效果优于单纯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血气指标,减少BPD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张红敏 《中国校医》2019,33(10):787-789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本院接收的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88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4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CO2(42.0±3.6)mmHg低于对照组(50.8±4.6)mmHg,PaO2(90.6±5.7)mmHg高于对照组(78.5±4.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提高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治疗效果,纠正动脉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