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国产五肽胃泌素对24例正常人和206例患者作胃分泌功能检查,结果正常人BAO、MAO、PAO分别为2.23±1.57、12.50±4.25和16.50±4.54(mEq/h);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及十二指肠炎患者均显示高酸分泌(P<0.01);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与正常值相近(P>0.05);胃癌、萎缩性胃炎呈低酸或无酸;恶性贫血均为无酸分泌;甲状腺疾患低酸或无酸者,主要见于PCA(+)病例中,其空腹血清胃泌素也升高,TA多属阳性,支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有计划地对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及活检、胃酸测定(五肽胃泌素法)、血清胃泌素测定(放免法)、壁细胞抗体及周围血T细胞计数(ANAE法)等俭查。100例中,萎缩局限在胃窦者89例,同时见于窦及体部者10例,仅1例窦部为轻度浅表病变而胃体部为明显萎缩。胃酸MAO及PAO较正常对照组为低,但不显著(P>0.05)。胃泌素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CA阳性率(13%)高于对照组(4.4%),但不显著。周围血T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合以上进行分析,认为除1例属典型的A型外,其余均属B型范畴。关于分型的依据,认为应以病变性质及演变范围为主;胃酸及胃泌素量反映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可作为参考。PCA阳性可见于A型及B型,不宜作为分型依据。但PCA阳性组其胃体壁细胞病变明显多于阴性组,说明PCA的出现与壁细胞受累有关,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52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行胃电图及胃镜检查对照。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的胃电图和胃镜肉眼诊断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及球溃疡并胃炎的诊断,胃电图不及胃镜(P<0.05);对胃节律紊乱综合征(GDS)的诊断,胃电图优于胃镜(P<0.01)。  相似文献   

4.
本法是在传统T细胞酸性a—荼醋酸酯酶(ANAE)染色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经对58例正常人与33例病毒性肝炎和9例癌瘤患者的T细胞计数进行对比观察,结果:58例正常人T细胞均值为61.38±9.97%(X±S),正常人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性别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与病毒性肝炎、癌瘤患者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认为,改进后的方法切实可行,方法简便,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实验模型的建立(组织病理学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选用体重为200~240g 健康 SD 大鼠60只,雌雄参半随机分组,用胆汁酸联合无水乙醇经口灌服制备慢性胃炎的实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研究了病理组织学的动态变化,采用多指标同步测试的方法进行实验。病理组织学用 H.E 染色、PAS—AB 染色及 V.G 染色,并以炎细胞浸润程度和粘膜肌层厚度作半定量观察。结果表明:其病变特征与人类慢性胃炎甚为相似,上皮细胞随病程进展,逐渐出现变性坏死、脱落、上皮层缺损;腺体萎缩或囊状扩张。诱发后各组的窦、体部炎细胞浸润显著重于正常组(P 均<0.01),炎症程度以3个月为最重。各组的体部粘膜及1,2,6月组的窦部粘膜明显厚于正常组(P 均<0.01),各组窦、体的粘膜肌层厚度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而以6月组为最厚。本模型相当于临床的浅表性和浅表—萎缩性胃炎、其病因学与人类胆汁返流性胃炎相似。用本法复制的模型简便可靠,一般的实验室就能应用,可用于慢性胃炎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实验治疗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分别测定了55例神经外科患者及正常人头发中微量元素硒(Se)的含量。方法:留取被检者枕部近发根处发样,长2cm,经常规清洗,硝酸、高氯酸湿法消化处理.用2,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硒含量。结果:①正常组(9例):发硒值为0.53±0.15μg/g:②神经经外科非肿瘤组(19例):Se=0.51±0.13μg/g.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良性脑瘤组(21例):Se=0.48±0.15μg/g,与正常组及神经外科非脑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④恶性脑瘤组(6例):Se=0.36±  相似文献   

7.
用酶标法对80例各类肝病患者进行血清谷胱苷肽 S 转移酶检测。结果:正常受试者4.68±2.49μg/L;急性肝炎11.45±6.76μg/L(P<0.01)和慢性肝炎8.57±5.05μg/L(P<0.05)均明显升高;肝炎后肝硬化4.75±4.34μg/L(P>0.05)和原发性肝癌4.43±3.21μg/L(P>0.05)无明显异常;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和胰腺癌分别为4.41±3.05μg/L、4.28±1.84μg/L 和4.23±2.47μg/L(P>0.05)。提示:血清 GST—c是诊断肝脏炎性病变敏感和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进行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及正常人胃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对比分析。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壁细胞组织形态学呈分泌活跃相,胃溃疡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与高胃酸分泌状态的相关性,并对高胃酸分泌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100例经胃镜和胃粘膜活检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测定了血清壁细胞抗体(PCA)、胃泌素和胃泌酸功能。PCA阳性率分别为:胃窦部CAG中22.9%(11/48)、胃窦胃体部CAG中43.75%(14/32)、胃体部CAG中50%(10/20)。CAG病变越重PCA阳性率越高(P<0.01)。胃体部CAG患者的胃酸排泌量显著低于其它部位CAG;重度CAG患者的胃酸排泌量显著低于轻、中度CAG(P<0.01)。PCA阳性者的血清胃泌素(195.70±39.48Pg/mL)显著高于PCA阴性者(82.27±10.24Pg/mL)(P<0.01)。文中初步讨论了CAG患者血清PCA、胃泌素及胃泌酸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前额叶、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点。方法以46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以同期46名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多体素1H-MRS在2组对象入组24 h内检测双侧前额叶和海马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并计算NAA/Cr和Cho/Cr值。结果病例组左侧和右侧前额叶、左侧海马NAA/Cr值分别为1.77±0.18、1.78±0.23和1.75±0.21,低于对照组的1.87±0.16、1.89±0.15和1.87±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6,2.717,2.379,P<0.01或0.05);右侧海马NAA/C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NAA/Cr值单侧化指数与1.00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双侧前额叶及左侧海马神经元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其海马不对称性消失。  相似文献   

11.
对50例纤维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病人,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2例于胃镜检查次日空腹作微量元素铁铜锌测定,结果:50例慢性胃炎病人铁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病人铜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球炎患者的铜、锌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P<0.01)。作者提出对慢性胃炎病人,治疗上应补充微量元素铁、铜、锌。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患者胃液胆汁酸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相色谱仪对1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液胆汁酸浓度测定,结果慢性胃炎患者胃液内胆汁酸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其中尤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最为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肠腺化生者次之,慢性表浅性胃炎则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13.
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 Hpcag A基因感染状况 ,探讨Hpcag 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 Warthin- Starry银染和原位 PCR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4 0例和胃癌 (CG) 35例的胃粘膜 Hp及cag A基因感染状况 .观察非癌患者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 .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组织、癌旁胃粘膜组织 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6 2 % ,0 %和 5 4 % ;cag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 2 0 % ,5 0 % ,2 9%和 4 6 % ,萎缩性胃炎、癌旁组 cag A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0 .0 1) .非癌患者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 cag A+组较 cag A-组、Hp+组较 Hp-组显著增多 (P<0 .0 1) ,且 cag A+组还较 Hp+组明显增多 (P<0 .0 5 ) .结论 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 cag A菌株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 cag A菌株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说明 Hpcag A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关糸密切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78例疣状胃炎病理资料,并与同期8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疣状胃炎中HP阳性率为82%,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45.1%)和慢性萎缩性胃炎(56.4%)(P〈0.01)。成熟型疣状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2.7%和14.1%,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熟型疣状胃炎具有高度癌变的可能,是一种胃癌癌前疾病,应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患者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胆汁反流的情况。方法对43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行胃内24h胆汁监测,获得胆汁反流指标。分析各类患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min以上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结果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胆汁各项监测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胆汁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胃尔康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中药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1)临床研究 :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患者 ,服用胃尔康颗粒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实验研究 :大鼠以酒精、去氧胆酸钠、氨水建立CAG模型后 ,随机分为胃尔康高剂量组、胃尔康低剂量组、叶酸组和模型组 ,观察胃粘膜炎症和萎缩情况。结果 :(1)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78 95% ,对萎缩总有效率68 42% ;肠腺化生总有效率78 95% ;6例异型增生患者在治疗后全部逆转。(2)胃尔康高剂量组、胃尔康低剂量组、叶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各组之间大鼠胃粘膜炎症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模型组大鼠胃粘膜萎缩程度较正常组严重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胃尔康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叶酸组大鼠萎缩程度较模型组减轻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或显著性意义(P<0 01,P<0 05)。结论 :中药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并能改善和逆转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萎缩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分离培养、尿素酶试验及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等方法,对1798例胃镜受检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的调查表明,该菌的总感染率为49.7%,其中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47.3%、75.9%、70.9%和49。4%,复合溃疡、胃癌、慢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和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27。3%、23.5%、15.4%、13.2%和1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 (CGA)胃粘膜的损伤程度与幽门螺杆菌 (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的关系。方法 将 13 0例HP阳性CGA患者分为CagA+ HP胃炎组 (92例 )、CagA-HP胃炎组 (3 8例 )两组 ,观察评定两组患者胃粘膜炎症的损害程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 CagA+ HP组的胃粘膜炎症损害程度明显高于CagA-HP组(χ2 =16.765 ,P <0 .0 5 ) ;但两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感染CagA+ HP患者 ,其胃粘膜炎症损害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检测疣状胃炎胃黏膜CD3+、CD4+、CD8+T细胞的变化,并观察疣状胃炎胃黏膜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疣状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CD3+、CD4+、CD8+T细胞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疣状胃炎胃黏膜超微结构;14C-呼气试验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果疣状胃炎较慢性浅表性胃炎CD8+T细胞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疣状胃炎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CD3+、CD4+、CD8+T细胞明显升高(P<0.01,P<0.05);疣状胃炎胃黏膜腺上皮细胞结构不同程度破坏,线粒体出现病毒颗粒。结论疣状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HP、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免疫紊乱的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肠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106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93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的表达。结果Cdx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无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97/112)、58.5%(62/106)和56.9%(53/93)。其中Cdx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P〈0.05);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与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x2可能为胃黏膜组织肠上皮化生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Cdx2蛋白过表达在肠型胃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