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击伤是指当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穿过人体, 造成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时导致死亡, 俗称触电.电击有低电压(≤380 V),高电压(>1 000 V)和超高压电或雷击(电压10 000万V,或电流30万A)三种.男性青壮年和电工是多发群体[1].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的雷电击死亡为5 000人.而上海市每年院外救治电击伤450例,多发于7、8月份[2].因此,为了减少电击伤对人造成的伤害,降低死亡率,提高院外急救的疗效,减少和预防病发症,现将上海市宝山区急救中心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接诊的48例电击伤患者的医疗救援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交通伤发生率不断升高,道路交通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研究分析道路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预防措施,对提高道路交通伤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2004年~2011年台州市院外急救处置的道路交通伤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急诊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57例创伤严重度评分>50的严重多发伤急诊死亡病例按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创伤原因等指标逐项统计分析.结果 57例死亡病例中21~50岁39例,51~65岁5例,21岁以下11例,66岁以上2例;男女之比为2.35∶1;交通事故伤32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击伤6例;以颅脑伤为主者31例,胸部伤为主者14例,腹部伤为主者9例;其中4个及4个以上部位创伤者22例,3个部位创伤者29例,2个部位创伤者6例.所有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休克.医源性因素存在的占24.56%.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与年龄、性别、创伤原因、致伤部位及院外处理、医源性因素均相关.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击打伤害是最主要的创伤原因,颅脑、胸部和腹部伤是主要的致伤部位.创伤严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是常见的死因.错过创伤救治的黄金时间以及医源性因素将增加死亡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山区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流行学特点,为救治该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四川省凉山地区"120"呼救调度信息库和急救病历原始资料为基础,对2 178例符合标准的山区道路交通伤患者进行流行学分析.结果 2 178例山区道路交通伤患者中,男1 537例(占70.6%),女641例(占29.4%),男女=2.41;平均年龄42岁,18~49岁年龄段为1 788例(占82.1%);死亡327例(占15.0%),现场死亡300例(占13.8%);摩托车致伤患者1 276例(占58.6%),微型车致伤患者681例(占31.3%);酒后驾驶致伤患者1 587例(占72.9%);翻车致伤患者1 087例(占49.9%),坠崖伤患者498例(占22.9%);成批伤患者(一次受伤三人以上)患者1 726例(占79.2%);事故发生于18时~0时者1 367例(占62.8%);发生于8、9、10月者1 256例(占57.7%);平均急救反应时间35 min.结论 山区道路交通伤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成批伤患者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以摩托车和微型车为主要肇事车辆,翻车和坠崖为事故的主要类型,酒后驾驶尤为突出,18时至0时以及8、9、10月份为事故的好发时间,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恩施市院外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救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12月接诊的760例院外急救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之比为2.50:l,20~50岁为创伤的高发人群,占65.92%;创伤发生时间8:00~23:00 处于较高水平,8:00~9:00 为高峰期;23:00~8:00 处于较低水平,4:00~5:00 为低谷期;全年以10、11、12月份创伤发生率最高;受伤原因:交通伤72.24%,斗殴伤跌伤10.26%,坠落伤6.58%,跌伤6.05%; 创伤部位分布依次是头部(45.15% )、四部(35.84% )、胸部(9.11%)、腹部(5.54%)和脊柱(4.36%);死亡率3.68%,其中多发伤占67.86%,交通伤是最主要的死因.结论 交通伤是院外急救创伤患者的首要病因.加强各类创伤的预防,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提供高质量的院外急救是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每年发生OHCA的人数在18.4~45.0万之间,加拿大安大略省发生OHCA的比例约为每年0.6例/1 000人,国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每年0.5~1例/1 000人左右,1996年至2006年广州呼叫"120"患者中,猝死在院外急救中的发生构成比为3.67%,死亡构成比为66%,且近3年均超过70%,是该市院外急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镇江市2009年~2010年院外救治交通事故伤害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9年~2010年镇江市急救中心病案中提供的有关交通伤信息按性别、年龄、时间段、受伤部位和急救反应时间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相关特征及变化.结果 2009年~2010年镇江市急救中心共救治2 134例交通事故伤.在交通事故中男性比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46:1;以41~60岁年龄组为高危人群,占41%;一年内,以5~6月、10~11月为高发期;在一天中,道路交通伤院外急救的高峰时点和高峰时段分别7:00~10:00、13:00~16:00、19:00~22:00.损伤部位分布:头面部外伤排第一位,其后依次为下肢外伤、腰外伤、上肢外伤、胸腹部外伤,而2处及以上部位损伤266例(12.46%).急救反应时间15 min内占87.09%,16~30 min占10.33%.结论 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镇江市急救中心应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5393例创伤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广西区域性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来收治的5393例创伤病历资料,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对其年龄、性别、致伤因素、损伤部位及死亡外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年龄38.8(1~95)岁,20~50岁青壮年构成了创伤患者的主体(54.79%);②男性受伤的风险大于女性(男性3883,女性1510;2.57∶1);③以交通伤、跌伤和坠落伤分别占前3位,三者占致伤因素的84.03%,尤其是道路交通伤为广西区域性(南宁市)各年龄组人群创伤的首要原因(56.94%);④创伤部位以头部及四肢为主,占64.06%;严重多发伤是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占68.35%)。结论创伤,尤其道路交通伤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严重的问题,全社会应重视意外创伤的预防,建立区域性专门的创伤防控和防治体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院外创伤患者发病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采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温州.市急救中心救治的11415例院外创伤救治病例,并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创伤的发病时间分布。结果院外创伤每年发生的季节和每日的发生时间均呈较弱(r<0.3)的集中趋势(P<0.05),2年的总平均角(a)为245.065°,发病高峰曰为9月6日,高峰期为4月20日到次年1月23日(Z=38.096,P<0.05),平均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的全天24 h内发生对间平均角(a±s)为相当于16:39分,高峰时段在9:38~23:41;对危重创伤患者发生的日期、时间进行分析,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集中趋势均不明显。结论温州市院外创伤每年发病日期有一定的集中性,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发病时段则以午后夜间较多,根据创伤发生的时间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创伤的发生及其伤亡率。  相似文献   

10.
浅谈院外急救单元的消毒隔离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在我国部分省市均有疫情爆发流行,2008年爆发的手足口病使全国几十万儿童受感染,死亡病例达历年之最^[1]。当前,甲型H1N1流感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已造成超万人感染,数十人死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严防爆发形势相当严峻,严重传染病的流行极大地暴露出我国处置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存在不足。院外急救系统主要承担了传染病患者中危重病例的转运护送,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患者的家庭成员之间交叉感染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楚雄州(1996-2013)年艾滋病死亡病例情况,了解艾滋病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下载截至2013年12月的艾滋病死亡历史卡片,对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死亡原因、存活年限进行分析.结果 楚雄州(1996-2013)年累计报告艾滋病死亡病例496例;男性占73.19%,汉族占84.27%;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待业人员为主,占45.36%,36.09%,职业分布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年龄段(42.54%)和40~岁年龄段(30.44%),各死亡年龄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途径以注射吸毒(55.65%)和经性传播(44.15%)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36.69%)和吸毒过量(28.23%)为主;艾滋病确认阳性至死亡间隔时间最长病例为18年,最短存活时间病例仅为6天.结论 楚雄州艾滋病病例发现时间晚,病人存活年限短,死者主要表现出以艾滋病相关的症状;提示应尽早完善艾滋病死亡病例数据收集系统及方法,建立规范的艾滋病死亡原因分类报告标准;提高艾滋病随访质量,加强宣传教育,落实好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2002年至2004年急救死亡病例一般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深圳市急救病例死亡情况和原因,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照2002年至2004年全市72个急救网络医院院外、急诊科和急诊入院急救10 020例死亡患者的医疗资料,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个年度电话呼救患者院外死亡率分别为2.37%、2.05%和2.35%,平均2.26%;经急诊院内救治患者死亡率分别为9.1074/万、7.4420/万和6.9804/万,平均7.8433/万;死亡年龄(39.96±23.51)岁、(39.78±25.28)岁和(39.88±22.85)岁,平均(39.87±23.88)岁;男、女比例为2.11∶1、2.12∶1和2.41∶1,平均2.22∶1;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第十版(ICD-10)分类,损伤和循环系统疾患排在死因谱前列,交通事故构成比下降,其他损伤构成比增加.结论 深圳市电话呼救患者院外死亡率较国内其他城市低,2002年至2004年经急诊院内救治患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平均死亡年龄无明显改变,男性对各种致死危险因素的暴露大大高于女性,损伤和循环系统疾患是主要急诊死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院外急救过程中采用腹部外加压治疗腹部闭合伤腹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院外急救中将210例闭合性腹部损伤腹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充气式腹带以60~70 mmHg(1 mmHg=0.133kpa)的压力外加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明显降低(10.47%:18.10%);腹腔平均出血量减少[(1 343±376) ml:(1 709±403) ml];到达院内时的休克发生率降低(60.78%:77.23%);两组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71%:3.81%).结论 在院外急救中采用适度的腹部外加压可以减少腹部闭合伤腹腔出血患者的出血量,降低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且不增加AC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目前成爆发式增长,我国周边国家也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类似病例。疫情的迅猛发展,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及医疗资源成了巨大冲击,日常医疗服务体系也受到严重影响。为降低院外急救人员感染风险及减少患者病亡率,探讨院外新冠肺炎与急危重患者防控救治方案,供全国院外急救同仁参考。方法本文按照国家卫建委关于新冠肺炎相关文件妬精神,对北京急救中心,2020年1月12日-2月29日在疫情期间救治急危重症合并发热患者,包括救治转运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经验与分析,从调度指挥、院外急救装备、转运流程及防护洗消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制定针对疫情期间院外急危.重症换在救治方案。结果通过对2020年1月12日-2月29日北京急救中心发热患者的研究分析,目前院外急救人员无感染新冠肺炎,转运救治发热患者无死亡病例。结论通过院外急救机构对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控制度,合理高效的院外转运流程,能够有效做到降低院外人员感染风险及减少患者病亡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内科危重患者、重症创伤、中毒等意外事件的不断增加,院外急救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对2008年7月~12月云南省急救中心呼救调度的1120例院外急救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院外急救特点,总结院外急救护理经验,提高院外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意外83例的院外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我国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人数达200万。现就无锡市急救中心院外急救83例脑血管意外作一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年2月至12月,本组83例患者均为院外急救患者,男性61例、女性22例,年龄29~81岁。发病时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呕吐、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大部分病例患者伴有昏迷及大小便失禁,部分伴有抽搐。1.2急救反应速度急救半径通常情况为3~6km,即从接到呼救后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一般为3~10min,平均8min(不包括郊区及长途急救)。1.3主要院外急救措施院外诊断:根据患者典型临…  相似文献   

17.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受损伤,其中至少一处可能危及生命.多发伤的伤情既复杂又严重,病死率高[1],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情复杂等特点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增加其病死率.院外院内实施联合干预可以提高对多发伤抢救成功率.本文通过院外院内实施联合干预救治多发伤患者,探讨院外院内联合干预对多发伤患者诊治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院外急救疾病的病种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急救中心顺义分中心2008年1月~2010年12月救治转送的36 891例患者.结果 院外急救病种排序前5位依次为各种创伤6 779例(18.4%)、脑血管病4 361例(11.8%)、心血管病4 195例(11.4%)、中毒与损伤3 091例(8.6%)消化系统2 290例(6.2%)此前5位占全部患者的56.4%,创伤中交通伤几乎占了一半多少例,百分比.结论 本地区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在医务人员与设备配置上应与急救疾病谱的变化相适应,同时结合公众急救技能培训重点做好交通伤的防范与救治,并重视小儿外科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急救医生的全科化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包头市院外急救疾病谱并予以对策;方法调取本市120指挥中心2008年~2011年,受理急救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理患者总数41 837例,男性29 072例,占总数70.25%;女性12 315例,占总数29.76%,男女比例2.36:1.受理疾病谱:创伤类占30.47%(12 611人)循环系统疾病占14.04%(5 809人)神经系统疾病13.07%(5 410人)呼吸系统疾病占6.54%(2 707人)消化系统疾病占3.04%(1 260人);物理化学伤类疾病占15.96%(6 607人)主要以醉酒占6.91%、药物中毒占2.17%、煤气中毒占1.17%为主,其他均不足0.1%;院外急救昏迷者占2.75%(1 139人)危重症者占3.51%(1 470人)死亡6.34%(2 627人)死亡者男性1 679人、女性948人、男女比例1.77:1;全天出诊20:00~23:00最多,占58.67%,全年平均3、10月患者最多,6、7月次之,2、4、5月份最少.结论 创伤发生比例较高,14~45岁居多明显于其他年龄组;循环、神经、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均56岁以上受理者居多;除药物中毒、孕产妇及小于14岁以下者女性多于男性外,其他受理者均男性多于女性;物理化学伤类发病与地区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及工作环境有关.此外,本市院外急救死亡率偏高.对策:加强急诊医疗的连续性和院内治疗的协调性;缩短救治半径,增加急救分站;提供应急预警与完善急救预案,加强急诊建设;加强社区对老年病慢性病与季节性多发病的宣教工作;加强社会监管,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及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外急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全面提升院外急救能力和水平。方法分析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2008年1月~9月18349例院外急救病例,对疾病谱的构成、年龄构成、一般急救与危重病构成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院外急救患者排前5位是骨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普通外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共占院外急救总量的49.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院外急救对象的38.1%。根据院外急救对象病情程度统计,一般急救患者占66.0%,危重患者占31.2%,死亡患者占2.8%,前5位致死疾病是心血管系统(15.3%)、车祸多发伤(11.1%)、恶性肿瘤(10.1%)、呼吸系统疾病(8.0%)、神经系统(6.0%)。结论宝山市120院外急救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急救中心,常见的疾病包括骨科及普外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