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LAN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将138例276只眼屈光度为-3.50~-14.25 D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厚度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和B组(超薄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两组均使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对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中角膜瓣厚度、术后1周和1、3年裸眼视力(UCVA)及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BCVA A组为0.97±0.10,B组为0.95±0.1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A组为(118.12±13.83)μm,B组为(96.75±15.27)μ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两组均无游离瓣、纽扣瓣、角膜瓣破裂出现,术后角膜瓣均对位良好,无角膜瓣融解、上皮植入等现象发生;术后1周UCVA A组为1.12±0.20,B组为1.10±0.2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UCVA A组为1.10±0.24,B组为1.07±0.21,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3年UCVA A组为1.09±0.25,B组为1.04±0.2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与鼻侧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组(A组)LASIK350例(678只眼)和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组(B组)LASIK170例(324只眼),对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屈光度、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A组和B组分别为1.03±0.12和1.00±0.1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剩余屈光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切缘出血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A组与B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随访1年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A组角膜瓣稳定性优于B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手术中采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治近视的疗效。方法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的患者578例,随机分为薄角膜瓣组378例745只眼和厚角膜瓣组200例389只眼。分别在手术后1d、1周、1和3个月随访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屈光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薄角膜瓣组球镜和柱镜较厚角膜瓣组偏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UCVA达到1.0的百分率,术后1 d薄角膜瓣组为90.2%,厚角膜瓣组为91.4%;术后3个月薄角膜瓣组为95.6%,厚角膜瓣组为96.6%;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BSCVA较术前丢失1行的比例薄角膜瓣组为11.0%,厚角膜瓣组8.8%,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屈光度±0.50 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0.6%,厚角膜瓣组为92.6%;±1.00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7.5%,厚角膜瓣组为97.4%;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手术效果稳定,可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且角膜薄的患者以及二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6只眼PR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施行LASEK。LASEK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0.65)D,平均角膜厚度为(470.17±18.46)μm,LASEK平均切削深度为(36.58±11.24)μm。结果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22只眼(占61.1%),0.8以上31只眼(占86.1%),0.5以上36只眼(占100%),平均屈光度为(-0.18±0.53)D,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角膜瓣混浊0级29只眼(占80.6%),0.5级5只眼(占13.9%),1级2只眼(占5.5%)。结论 LASEK治疗PRK术后屈光回退安全有效,长期效果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1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中央角膜厚度480~520μm且近视等值球镜度(sperical equivalent,SE)(-6.00~-10.00)D的患者90例。分为:A组,飞秒激光制瓣SBK组患者59例118只眼,SE平均(-7.20±0.80)D。B组,LASEK组患者31例62只眼,SE平均(-7.31±0.96)D。观察两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及角膜恢复情况,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S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反应轻,角膜恢复快于B组。术后1周A组裸眼视力(1.06±0.11)优于B组(0.73±0.20)。但术后1、3、6和12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A组无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B组有少量haze出现。在术后各期SE在±0.50~±1.00D的眼数A组均大于B组,术后6个月以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飞秒激光制瓣SBK与LASEK是治疗角膜相对较薄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飞秒激光制瓣SBK术后视力恢复快,且预测性和稳定性优于LASEK。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Intralase和Ziemer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的改变.方法 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 d、1周、1 个月应用Konan FA-3709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中心区的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percentage of hexagonal endothelium,6A).结果 两组术后1 d、1 周、1 个月CD与术前比无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两组CV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 d、1 周及1 个月两组间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1 周、1 个月两组6A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Intralase组和Ziemer组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3±0.71)D和(-0.04±0.56)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2).结论 Intralase及Ziemer飞秒激光LASIK手术术后早期单位面积内的CD未见明显改变,但CV较术前轻度升高,且6A较术前略有下降.但是,两种飞秒激光术后组间CD、CV及6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PRK与LASIK矫治远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可蚀盘矫治远视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抛光技术。对25例患者40只远视眼进行矫治。其中PRK16眼,LASIK24眼,患者术前屈光度 1.62- 6.25D。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PRK组有2眼(12.5%),LASIK组有3眼(12.5%)最佳矫正远视力丢失2行以上;而最佳矫正近视力丢失2行以上者分别为1眼(6.3%)和2眼(8.3%)。平均裸眼远视力PRK组为0.55,LASIK组为0.68;平均裸眼近视力PRK组为0.66,LASIK组为0.85,PRK组有12眼(75.0%),LASIK组有20眼(83.3%)残余屈光度在-1.00D- 1.00D之间。术后1-3个月,PRK组平均回退量为0.95D,LASIK组的平均回退量为0.76D;术后3-6个月,其回退量分别为0.35D和0.08D;术后6-12个月,回退量分别为-0.22D和0.00D。两种术式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矫治远视是安全的,PRK与LASIK两种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但LASIK较PRK更容易稳定,且有效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治近视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双眼近视程度相近患者46例92只眼,双眼同时手术,1只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另1只眼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无明显区别,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发生率在1、3个月时,LASEK组明显较PRK组少、程度轻,6个月时两组比较无明显区别;LASEK组的视力恢复较PRK组更快、更佳.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其雾状混浊发生率低且程度轻,视力恢复更快更佳.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85例746只眼行LASEK手术,术前球镜屈光度-0.75-16.0D,柱镜屈光度0~-6.0D以下。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屈光度基本稳定。术后屈光回退者16眼(2.14%);出现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者6眼(8.04%);术后裸眼视力〉t1.0者709眼(95%),〉0.5〈1.0者40眼(5%)。结论:IASEK既解决了LASIK手术禁忌的部分病例,也弥补了PRK手术的不足。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Moria M2 90与110刀头对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术前条件基本匹配的中高度近视患者60例分成2组:使用Moria M2 90刀头30例60只眼为90刀头组,使用Moria M2110刀头30例60只眼为110刀头组。观察LASIK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对比敏感度和像差的情况。随诊时间至术后3个月。结果全部术眼术中无"纽扣孔"瓣、前弹力层破裂、游离瓣、不全瓣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未发生角膜瓣移位、皱褶、上皮下植入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两组术后1 d,1周,1和3个月视力及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1个月90刀头组好于110刀头组,术后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两组像差均较术前增高,但90刀头组的像差增加值低于110刀头组。结论使用Moria M2 90和110刀头治疗中高度近视同样安全有效,使用90刀头的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Q值引导和标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ieusis,LASIK)术后角膜Q值的远期变化趋势,探讨Q值引导LASIK术对维持角膜非球面状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低中度近视患者80例80只眼,分为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Q-value-guided excimer laser surgery,Q-LASIK)组和标准准分子激光手术(Standard excimer laser surgery,S-LASIK)组,每组患者40例40只眼。所有病例跟踪随访3年和3年以上,观察术后角膜Q值的变化趋势。结果术后1、3、6、12、24和3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Q值变化明显,两组患者术后的Q值均向负值方向变化;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角膜Q值均基本稳定。结论 Q-LASIK组与S-LASIK组比较,能更好地维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术(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FLEx)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只眼),按照非随机自愿原则分为两组:FS-LASIK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联合准分子激光仪进行屈光治疗。FLEx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并同时完成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前测量中央角膜厚度≥500μm,计划治疗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00μm。术后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术后1周,1、3和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验光值、眼的高阶像差值、对比敏感度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术前屈光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时,FLEx组30只眼,96.7%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93.3%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9±0.13),80.0%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1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BSCVA下降一行。FS-LASIK组30只眼,90.0%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86.7%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8±0.12),83.3%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两组中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两行及两行以上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屈光度的变化:FLEx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25±0.79)D,术后半年时为(-0.05±0.56)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30 D。FS-LASIK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72±0.92)D,术后6个月时为(-0.15±0.65)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87 D,向近视方向漂移,表明FLEx组术后屈光度比FS-LASIK组更稳定。在6 mm瞳孔直径下检查术后眼的高阶像差值,无论是总高阶像差值还是球差值,FLEx组均明显小于FS-LASIK组(P〈0.01)。在暗光5 mm瞳孔直径状态下,FLEx组术后6个月时各空间频率(1.5、3、6、12、18 c/d)下的对比敏感度值均高于FS-LASIK组(P〈0.01)。结论 FLEx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在术后屈光度的稳定性、避免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以及提高术后对比敏感度方面,FLEx术比FS-LASIK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中高度近视患者110例159只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患者55例78只眼,采用LASEK手术治疗,波长193 nm,治疗功率8~10 mW;观察组患者55例81只眼,采用Trans-PRK手术治疗,波长193 nm,治疗功率8~10 mW。随访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和5 d的改变;观察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及角膜光密度,记录术后感染、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眼压升高、散光、角膜穿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及角膜光密度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裸眼视力和角膜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和5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眼压升高、散光、角膜穿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P<0.05)。结论与LASEK比较,Trans-PRK更有利于中高度近视患者视力的早期恢复,改善角膜光密度、疼痛更轻,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5例93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LASIK手术,全部采用掀瓣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7.18±3.56)个月.术后平均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二次LASIK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屈光度在±0.5 D以内者为90只眼(96.8%),20只眼(21.5%)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性、稳定性及角膜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以便指导手术设计,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51例6~14岁患儿53只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术后各时间段的平均裸眼远、近视力,平均矫正远、近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较术前平均增加4.89 D,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平均减少5.73 D。术后1~3个月Sim k等效值平均回退量为0.42 D,球镜屈光度的平均回退量为0.45 D;术后3~6个月两者的回退量分别为0.30 D和0.32 D;术后6~12个月两者仍然有0.26 D和0.23 D的回退,在各时间段中两者的回退变化相一致;Sim 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时间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是有效的,但是稳定性低于成人及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角膜地形图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玥  李福生  周跃华 《武警医学》2008,19(10):880-882
 目的 将Orbscan Ⅱ系统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近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数据.方法 选取近视患者200例(400只眼),按屈光度、A超测得角膜厚度不同分成4组.分别应用OrbscanⅡ系统及A超角膜测厚仪对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OrbscanⅡ系统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得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568.06±34.29) μm和(536.25±33.90)μm,两者测量结果存在差异(P<0.01).OrbscanⅡ系统测量结果较A超角膜测厚仪结果厚(31.81±16.39) μm.按屈光度不同分组,即低度数组-0.50~-3.00 D,中度数组-3.25~-6.00 D,高度数组-6.25~-9.00 D,超高度数组-9.25~-15.00 D,Orbscan Ⅱ系统与A超角膜测厚仪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按A超测得角膜厚度分为4组,即Ⅰ组≤500 μm,Ⅱ组500~536 μm,Ⅲ组536~572 μm,Ⅳ组≥572 μm.Orbscan Ⅱ系统与A超角膜测厚仪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Orbscan Ⅱ系统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比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值厚约30 μm,Orbscan Ⅱ系统不能完全替代A超角膜测厚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