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
“脉为奇恒之腑”语出《黄帝内经》,旨在强调脉为血府且流通畅达的生理机制。脉散络全身,脉气之阴阳和则血脉调。营卫气化、通行血气、利血行水是脉之生理,脉以润通为用。脉与脏腑关系密切,五脏应时,脉亦应时。并列举了古代文献中脉病治疗的提示,为临床治疗血脉病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3.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防治优势突出。但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中医缺乏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理论阐释,严重制约了防治策略的优化。“脉积学说”是基于“癥瘕积聚”理论而提出,其核心病机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主要病理产物为痰浊、瘀血。治疗上本学说强调分类、分期、分证动态辨治,活血化痰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并重视以鳖甲煎丸为代表丸剂的临床应用。本文对“脉积”学说阐述将有助于深化中医药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郭尧杰 《四川中医》1998,16(12):8-9
腰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关腰痛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其中《素问·刺腰痛论》对腰痛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不仅认为腰痛与十二经脉、奇经八味变化有关,且对腰痛与“杂脉”变化的关系作了阐明。根据商氏《经络图解》(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所述,杂脉概指经络系统中那些具有特定名称、定位和主病,或者具有循行线路、所属脏器且有临床病候和治疗意义的络脉。这些杂脉迄今未被归入经络系统。其中与腰痛相关的杂脉有“散脉’”、“会阴脉”、“衡脉”、“解脉”、“昌阳脉’”\“飞阳脉”、“肉里脉”、“同阴脉”等八条络脉。本文就…  相似文献   

5.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提出"脉积"的概念的新认识,应用"脉积"既表述了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改变,又阐述了其病机的内涵,加深了中医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认识;且为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新的治则—软坚散结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二阳之病发心脾”之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育,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二阳"即阳明也,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也。"发"前人有二种解释。《类经》认为,"发"为"发于"之义,即阳明之病源于心脾,“盖胃与心,母子也,  相似文献   

8.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岐伯为黄帝揭示了“用针之服”,即所谓“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明确阐述了中医治疗中“天人合一”的法则。医者既需对“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有敏锐的察知,亦需对病者气之浮沉虚实有准确的判断,而这种察知过程与我们所惯用的理性观察是有所不同的,《内经》以“观于冥冥”形容这一觉察过程的特点。将从“两汉神秘主义视野”和“道家文化视野”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中华文化视野下的“观于冥冥”之义,这也启示我们应跳出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框架,重新反思中医本身的认识论。重新认识自我,建立文化自信,解构当前医学话语体系是这个时代中医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讨论数脉主病性质,分析原因,提出数脉主病应考虑兼脉,方可得出正确主病。  相似文献   

10.
郭颖 《江苏中医药》2009,41(11):6-8
何焕荣主任医师是江苏省名老中医.省中医药学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老从医50年,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应用及温病诊治颇有研究。笔者有幸从师侍学.获益匪浅.从中加深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认识.并对何老从“卫气”与“营血”虚证角度指导治疗“脉外”与“脉中”之瘀深有感悟.现择其精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赛  陆小左 《河南中医》2015,35(1):43-44
脉诊认识方式有直观概括、形象描述、要素分析、脉图示意、脉图描记,无论客观化方式如何,同一的目的都是把握脉象信息,完成脉诊以进行辨证治疗。由此方面而论,各种脉诊认识方式都是一种工具,是把握脉象信息以促成临床诊断治疗的工具。其中脉图描记作为一种脉诊认识的方式,在人们对把握脉象的迫切需要中应运而生,是脉诊认识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我院自制制剂糖脉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90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给予糖脉平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均10天为1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流变、肌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71.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脉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素问》论诊法,尝与“权衡规矩”相联系。《阴阳应象大论》说;“观权衡规矩,而知病之所主。”对此,王冰的注解认为:“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然权也者,所以察中外;衡也者,所以定高卑;规也者,所以表柔虚;矩也者,所以明强盛。”并结合《脉要精微论》之说指出:“以‘春应中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临床,以长桑君脉法的“脉息术”诊断患者是“少气”或“脉躁”来指导用药。笔者认为“少气”的患者可用建中汤类方剂及针灸取足六经穴位,“脉躁“的患者可用柴胡汤类方剂及针灸取手六经穴位。同时应用脉诊图作为诊疗基础,增加了脉法学习的易懂性、直观性,也加强了临床诊断的明确性、客观性,且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具有简、便、验、廉的治疗特点,可供临床借鉴用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脉针”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根据脏腑疾病以及和脏腑相关联的疾病在寸口脉上反映的部位,辨证取穴、针刺。结果:有效率达90.95%。结论:本疗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五脉绿绒蒿抗炎镇痛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藏药五脉绿绒蒿抗炎、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及其关系。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和醋酸引起小鼠腹腔炎症实验为抗炎药效学指标,以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为镇痛药效学指标,考察灌胃高、中、低剂量的五脉绿绒蒿总生物碱与总黄酮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五脉绿绒蒿中所含的总生物碱与总黄酮均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相近剂量比较,所含总生物碱与总黄酮的抗炎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所含总生物碱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总黄酮(P〈0.05)。结论总生物碱与总黄酮是五脉绿绒蒿抗炎、镇痛作用的共同药效物质基础,但总生物碱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总黄酮。  相似文献   

17.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发现"脉"的存在,《黄帝内经》揭示"脉"有"经脉"和"络脉",多层次研究"脉"的存在,建立了3种基本理论体系:经络学说、"脉"属心系、"脉"为"奇恒之府",是《黄帝内经》重要的概念与学术成就。"脉"是人体重要组织结构,是神奇而客观的存在,对脉的结构进行专题研究,为追寻生命奥秘和生命科学前沿,实现血管新生、神经再生提供了可能,也为攻克治疗很多急性重症、慢性病、进行性加重疾病、难治性病证等提供了很好的策略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8.
脉血康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近年来,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加用脉血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