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高德 《药学学报》1985,20(6):412-417
用小剂量递增法培育伯氏疟原虫对喹哌的抗药性,起始剂量7 mg/kg×1,每传三代递增3.5 mg/kg,至20代,历时5个多月,培育出对喹哌有110倍以上抗性的虫系。抗喹哌伯氏疟原虫系对羟基喹哌、甲氟喹、青蒿酯、青蒿素都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对咯萘啶、氯喹和伯喹仅有微弱交叉抗性;对乙胺嘧啶和硝喹显示高敏效应。但该虫系的抗性尚不稳定,停药后连续血传12代,抗性水平由110多倍降至8倍.  相似文献   

2.
伯氏疟原虫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Peters剂量递增法用伯氏疟原虫ANKA株及N株对QHS进行了抗药性的研究。经14个月的培育至第58代,QHS im注射“4日抑制性实验”的ED_(50)在RQ/ANKA系及RQ/N系分别为其亲代系的53.4及54.6倍,但经蚊传未获成功。在第40代(I_(50)=25)时,其50%的治愈剂量为其亲代系的5.4倍。停药传代其抗性会逐渐消失。该虫系对青蒿酯钠及蒿甲醚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其ED_(50)分别为其亲代系的13.1及11.7倍,对伯喹的抗性为2.9倍,对氯喹未见明显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3.
伯氏疟原虫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韶  杜以兰  姜齐 《药学学报》1986,21(11):811-815
仿Peters剂量递增法用伯氏疟原虫ANKA株及N株对QHS进行了抗药性的研究。经14个月的培育至第58代,QHS im注射“4日抑制性实验”的ED50在RQ/ANKA系及RQ/N系分别为其亲代系的53.4及54.6倍,但经蚊传未获成功。在第40代(I50=25)时,其50%的治愈剂量为其亲代系的5.4倍。停药传代其抗性会逐渐消失。该虫系对青蒿酯钠及蒿甲醚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其ED50分别为其亲代系的13.1及11.7倍,对伯喹的抗性为2.9倍,对氯喹未见明显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4.
用本所传代已二十余年、对药物敏感的伯氏鼠疟原虫作种源,每转种一代给小白鼠口服单次量咯萘啶。第1代剂量为8 mg/kg,其后剂量每代增加2 mg/kg。转种至第23代,剂量达2,400mg/kg时,虽部分小鼠死亡,存活小鼠的原虫血症仍不转阴,此时原虫的抗药性为亲代原虫的300倍以上。抗咯萘啶鼠疟原虫(RPB_2)对氯喹、喹哌、吡咯喹、M-6407、阿的平与青蒿素等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药性。用对亲代原虫有效量的3~10倍治疗RPB_2原虫时,不能使原虫血症转阴。如不再用药,连续转种5代,RPB_2可恢复对咯萘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邵葆若  叶秀玉  郑浩 《药学学报》1982,17(8):566-571
用本所传代已二十余年、对药物敏感的伯氏鼠疟原虫作种源,每转种一代给小白鼠口服单次量咯萘啶。第1代剂量为8 mg/kg,其后剂量每代增加2 mg/kg。转种至第23代,剂量达2,400mg/kg时,虽部分小鼠死亡,存活小鼠的原虫血症仍不转阴,此时原虫的抗药性为亲代原虫的300倍以上。抗咯萘啶鼠疟原虫(RPB2)对氯喹、喹哌、吡咯喹、M-6407、阿的平与青蒿素等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药性。用对亲代原虫有效量的3~10倍治疗RPB2原虫时,不能使原虫血症转阴。如不再用药,连续转种5代,RPB2可恢复对咯萘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根据羟基哌喹、12,278RP及M1020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特点设计合成的一类高效抑制性抗疟化合物。经鼠疟初筛,化合物Ⅳ_(c,g,h)3 mg/kg连续灌服3天,原虫抑制率可达99.9~100%。鼠疟抑制性预防试验中,化合物Ⅳ_a和Ⅳ_(d2)有明显的长效作用,IVd_2一次灌服600 mg/kg可在45天内保护小鼠不被红内期伯氏原虫感染,它对恒河猴输血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保护期为20~25天。  相似文献   

7.
Dabequine及其衍生物M8132、M8133、M8135对伯氏鼠疟原虫ANKA株氯喹敏感系的ED_(50)分别为19.2、5.2、23.5、4.2mg/kg/d×4。对伯氏鼠疟原虫ANKA株中等程度抗氯喹系则分别为84.1、94.2、30.9、39.0mg/kg/d×4。M8133与氯喹无交叉抗性。Dabequine等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持效作用。猴疟的试验结果显示M8135的杀血内裂殖体作用较佳。它们的急性毒性均低,其中以M8132最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根据羟基哌喹、12,278RP及M1020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特点设计合成的一类高效抑制性抗疟化合物。经鼠疟初筛,化合物Ⅳc,g,h 3 mg/kg连续灌服3天,原虫抑制率可达99.9~100%。鼠疟抑制性预防试验中,化合物Ⅳa和Ⅳd2 有明显的长效作用,IVd2一次灌服600 mg/kg可在45天内保护小鼠不被红内期伯氏原虫感染,它对恒河猴输血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保护期为20~25天。  相似文献   

9.
1,3双[4′-(7′氯-喹啉基-4′)哌哔嗪-1]丙烷(简称:喹哌-Piperaquine)的碱或盐,对鼠疟均有长效抑制性预防作用,其作用的持续时间长短,随给药剂量增大而延长。喹哌碱每天50 mg/kg和200 mg/kg,连续灌胃3天,对鼠疟分别有15和60天预防作用;喹哌盐100 mg(碱基)/kg和300 mg(碱基)/kg一次灌胃,对鼠疟分别有30和45天预防作用。相同的给药剂量,喹哌盐的长效作用比喹哌碱好。喹哌碱、喹哌盐及磷酸氯喹,在相同给药剂量对比下,磷酸氯喹无长效预防作用。喹哌碱对鼠疟亦有良好治疗效果,从原虫血症转阴和治疗后的动物存活看,喹哌优于氯喹。  相似文献   

10.
陈林  郭凤川  戴祖瑞  李从军 《药学学报》1984,19(10):732-736
本文报告伯氏疟原虫ANKA株—斯氏按蚊—小鼠(C57BL或ICR/JCL)模型。实验证明,国内常用的6个品系(C57BL,ICR/JCL,615,SMMC/B,SMMC/C和昆明系)小鼠对伯氏疟原虫ANKA株输血感染都很敏感;在一定条件下,42批斯氏按蚊对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腺感染率为38.0±4.8%。子孢子腹腔接种后,以C57BL和ICR/JCL小鼠最为敏感,且感染后小鼠平均存活20天左右。这一虫株对氯喹、甲氟喹、伯喹、乙胺嘧啶等都敏感,能正确反映常用抗疟药物的病因性预防作用和红细胞内持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阿霉素对艾氏腹水癌细胞产生多药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对阿霉素较为敏感的艾氏腹水癌在小鼠体内用阿霉素进行长达50 wk的治疗,致使EAC细胞对阿霉素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细胞的生长比敏感株缓慢,每只小鼠体内总的瘤细胞体积,细胞计数,及平均单一细胞体积均比敏感株明显为小,同时还发现染色体匀染及双微体结构.该模型对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及丝裂霉素C均产生交叉抗药性,对VP-16产生部分交叉抗药性.而对冬凌草甲素则无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阿霉素和紫杉醇诱发的人乳腺癌耐药细胞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乳腺癌耐药细胞株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不同化疗药物诱发的多药耐药细胞模型的共性。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为亲本细胞,采用阿霉素(Adriamycin,Adr)及紫杉醇(Taxol,Tax)低浓度持续加量诱导法建立了多药耐药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及MCF-7Tax。SRB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半数致死浓度(IC50)、耐药指数(RF)和耐药谱;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FCM分析细胞动力学周期,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型变化;Hoechst33342染色分析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比例。结果MCF-7Adr及MCF-7Tax细胞较MCF-7亲本细胞对相应药物的IC50提高500倍,撤药培养100 d后RF仍维持在150倍以上,并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耐药细胞分化程度低于同步传代的亲本细胞,细胞倍增时间与亲本细胞接近,但S期细胞明显增加,G1期细胞减少,且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耐药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耐药细胞P-gP、LRP和GSTπ的表达水平较亲本细胞有明显增加,ER阳性表达丢失;耐药细胞中SP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结论MCF-7Adr和MCF-7Tax具有多药耐药细胞的基本生物学共性,两者均可作为研究MDR机制的耐药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3.
钮心懿  任志鸿 《药学学报》1984,19(5):326-332
本文研究了一系列东莨菪碱衍生物对3H-QNB与大鼠脑M受体特异结合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它们的IC50(用结合实验),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解离常数KB(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收缩)以及抗震颤和抗匹罗卡品引起小鼠流涎的ED50,分析了它们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KB值与IC50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7),其线性回归的斜率为1.047;IC50与抗震颤作用的ED50之间相关性差,而log IC50/ED50值与它们的分配系数(logP)相关好(r=0.971),10号化合物的分配系数最大,中枢作用的选择性也最强。抗流涎ED50与IC50的相关系数为0.827。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应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法,研究了DHE的精神依赖性的潜力及其与受体的关系。结果表明,DHE在1倍镇痛ED_(50)的剂量0.6μg·kg~(-1)sc下,就可产生明显的位置偏爱,且偏爱程度随药物剂量增加(3倍ED_(50),9倍ED_(50))而加强。但是DHE产生偏爱的受体机制可能与Mor不同,它不为M_(5050)(3 mg·kg~(-1)ip)所阻断。这些结果说明,DHE有较强的精神依赖潜力,而且在形成机制上,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国产洛美沙星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国产洛美沙星对3种致病菌感染的体内保护作用。小鼠灌胃洛美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保护作用为诺氟沙星的3倍,环丙沙星的2倍;对大肠杆菌感染的保护作用是诺氟沙星的8倍,而略逊于环丙沙星;对绿脓杆菌的保护作用则是诺氟沙星的3~4倍,与环丙沙星相似或略差。小鼠静注洛美沙星亦表现明显的抗菌活性,并优于口服给药。结果显示,本品对3种细菌感染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诺氟沙星而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洛替尼耐药肝癌HepG2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体外建立艾洛替尼(erlotinib)耐药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erlotinib,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耐药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逐步递增艾洛替尼并最终给予艾洛替尼50μmol·L-1连续冲击HepG2细胞12个月,建立HepG2/erlotinib。磺酰罗丹明B法检测HepG2/erlotinib耐药倍数和耐药谱;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增殖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epG2/erlotinib细胞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BCRP蛋白表达。结果经过12个月艾洛替尼诱导的HepG2耐药细胞,艾洛替尼的IC50值为(72.3±6.1)μmol·L-1,艾洛替尼对正常HepG2细胞的IC50值为(10.6±0.3)μmol·L-1,耐药倍数为6.8±0.7,表明HepG2/erlotinib为艾洛替尼耐药细胞系。HepG2/erlotinib对顺铂、多柔比星、米托蒽醌和拓扑替康的IC50均大于正常HepG2细胞的IC50,表明产生交叉耐药性。HepG2细胞和HepG2/erlotinib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0.7±3.3)h和(26.7±1.2)h,耐药细胞倍增时间延长。与HepG2细胞相比,HepG2/erlotinib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HepG2/erlotinib细胞中BCRP基因和BCR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建立的HepG2/erlotinib具有耐药细胞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其耐药机制与BCRP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